伏尔塔瓦河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音乐教案伏尔塔瓦河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及其代表作《伏尔塔瓦河》。
2. 培养学生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兴趣,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3. 通过欣赏《伏尔塔瓦河》,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作曲家斯美塔那简介2. 《伏尔塔瓦河》作品背景及结构3. 音乐主题及旋律分析4. 交响乐中的乐器及音色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对《伏尔塔瓦河》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吗?你们知道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吗?二、作曲家斯美塔那简介(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斯美塔那的生平和音乐成就。
2. 强调斯美塔那在捷克音乐史上的地位,被誉为“捷克音乐之父”。
三、《伏尔塔瓦河》作品背景及结构(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伏尔塔瓦河》的创作背景。
2. 解析《伏尔塔瓦河》的结构,共分为六个乐章,其中第二乐章最为著名。
四、音乐主题及旋律分析(20分钟)1. 播放《伏尔塔瓦河》第二乐章,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主题及旋律。
2. 分析音乐主题的特点,如旋律的优美、激昂等。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如爱国情怀、对大自然的赞美等。
五、交响乐中的乐器及音色特点(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交响乐中的主要乐器,如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等。
2. 分析《伏尔塔瓦河》中各乐器的音色特点,如长笛的清澈、单簧管的深情等。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伏尔塔瓦河》在捷克音乐史上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欧洲古典音乐,拓展音乐视野。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斯美塔那及其代表作《伏尔塔瓦河》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对乐器及音色特点的掌握情况。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伏尔塔瓦河-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课程背景本教案所针对的课程是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本次课程涉及的内容为乐曲欣赏,乐曲选自“伏尔塔瓦河”,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乐曲的情境、结构、乐器、节奏等方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习乐曲“伏尔塔瓦河”的基本知识;2.了解乐曲的情境和结构,能够分析乐曲的节奏、旋律、乐器使用等方面;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1.“伏尔塔瓦河”乐曲;2.演奏该曲的视频或音频资料;3.“伏尔塔瓦河”乐曲的歌词,可以从网络上下载或自行编写。
2. 导入环节1.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音频来引导学生进入乐曲的情境,让他们对乐曲产生初步的感受。
2.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伏尔塔瓦河”,让学生对乐曲的名称和其所代表的情境有初步的了解。
3. 正片教学第一部分:了解乐曲1.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再次聆听“伏尔塔瓦河”,并提醒他们注意乐曲的节奏、旋律、情境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伏尔塔瓦河’的情境是什么?”“你们听到哪些乐器的声音?”“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乐曲的内涵。
第二部分:分析乐曲结构1.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再次聆听“伏尔塔瓦河”,并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构:乐曲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情境、节奏、旋律、乐器有何变化?2.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乐曲的结构,以便后续的欣赏和演唱。
第三部分:欣赏和演唱1.教师播放乐曲,让学生跟随歌词唱出“伏尔塔瓦河”的歌曲部分,并分析歌曲和乐曲之间的联系。
2.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演唱,认真讲解如何发声、如何协调。
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演唱,以增强学生对乐曲情境的理解。
4. 课堂延伸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可对“伏尔塔瓦河”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讲解,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伏尔塔瓦河教案教案:伏尔塔瓦河的探索与了解主题:伏尔塔瓦河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年级:高中学科:地理、历史、文化目标:1.了解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探索伏尔塔瓦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理解伏尔塔瓦河对当地人民和经济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引入活动:通过观看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和路径。
讨论学生对伏尔塔瓦河的第一印象。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就伏尔塔瓦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负责找到一个方面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3.历史考察:引导学生查找有关伏尔塔瓦河历史的资料,了解汉堡市和其他沿岸城市的发展,并讨论其与伏尔塔瓦河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4.文化研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析伏尔塔瓦河沿岸国家的文化特点。
要求学生就艺术、音乐、文学等方面展开讨论,并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进行展示。
5.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到伏尔塔瓦河附近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
6.总结与展示:要求学生总结他们对伏尔塔瓦河的认识和体验,并通过演讲或展示的形式向全班呈现。
评估方式:1.小组展示:评估小组对伏尔塔瓦河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和呈现。
2.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地考察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3.总结报告:评估学生对伏尔塔瓦河的认识总结和展示的能力。
教学资源:1.地图和图片:用于引入活动和讨论。
2.历史研究资料:提供给学生用于了解伏尔塔瓦河历史的资料。
3.文化研究资料:提供给学生用于了解伏尔塔瓦河沿岸国家文化特点的资料。
4.实地考察地点:如果条件允许,选择附近的伏尔塔瓦河沿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备注: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水平的不同,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难度和深度。
交响曲《伏尔塔瓦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2. 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伏尔塔瓦河》,使学生感受到捷克民族音乐的特色。
二、教学内容1. 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简介介绍交响曲的作者斯美塔那,以及作品创作背景和意义。
2. 作品结构分析分析《伏尔塔瓦河》的曲式结构,包括各个乐章的主题和发展。
3. 音乐特色解析解析《伏尔塔瓦河》中的捷克民族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4. 欣赏《伏尔塔瓦河》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整体情感和音乐形象。
5. 讨论与实践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音乐特色,并进行简单演奏实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背景、结构和音乐特色。
2. 播放法:播放《伏尔塔瓦河》全曲,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
4. 实践法:进行简单演奏,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图片、音乐片段等。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伏尔塔瓦河》全曲。
3. 乐器:为学生提供简单乐器,如小提琴、钢琴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介绍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能分析《伏尔塔瓦河》的结构和音乐特色。
3. 学生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对作品的见解。
4. 学生能参与演奏实践,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作者斯美塔那,以及作品背景。
2. 讲解作品结构:分析《伏尔塔瓦河》的曲式结构,包括各个乐章的主题和发展。
3. 解析音乐特色:深入讲解《伏尔塔瓦河》中的捷克民族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4. 欣赏《伏尔塔瓦河》:播放全曲,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整体情感和音乐形象。
5. 小组讨论与实践: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音乐特色,并进行简单演奏实践。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作者、作品背景、结构及音乐特色。
伏尔塔瓦河【教材分析】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1874年11月20日至12月8日在布拉格完成了《伏尔塔瓦河》这部交响乐,它是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
全部套曲共六首花了五年时间完成。
和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一样,他也是在全聋的情况下凭顽强的毅力写完了这部史诗之作。
《伏尔塔瓦河》是一部风格奇特、构思新颖、近似音画的标题性交响诗。
它运用了情节性连续发展的手法,近似回旋曲的形式。
它以象征捷克民族摇篮的伏尔塔瓦河主题为乐曲基本主线,贯穿其它生活画面,描绘了大河从发源地舒马瓦山流向易北河出口的全过程,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认真听赏交响诗《伏尔塔瓦河》;了解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代表作;2.过程与方法:能专注聆听歌曲,通过体验、探究、表现、综合等方法,欣赏音乐。
3.情感目标与价值观:通过听赏交响诗《伏尔塔瓦河》,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的品位和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难点:欣赏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通过感受作品的表面特征,体会作曲家深刻的创作意图。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确立,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真聆听交响诗,在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后,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歌曲的基本情绪,在此基础上通过形象、生动地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师生共同学习,通过对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如力度、节奏、音色),体验作品的情感,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以视听欣赏为主,与听、唱、打节奏、分析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随乐律动,感受音乐播放音乐《伏尔塔瓦河》,(由北京天使合唱团演唱)思考:这个曲调像“高山、河流、天空”中的哪一个为什么听到音乐会联想出这样的音乐形象来这首旋律有什么特点(这首歌曲是由捷克民族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二首《伏尔塔瓦河》改编而成的,原作品旋律也是流畅舒展,优美迷人,富有诗情画意)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创设“捷克风情”这一情境主题,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捷克风光片,并出示捷克风情的四大板块:地理位置、民族文化、各色特产、自然风光。
伏尔塔瓦河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重要性及其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3. 培养学生对伏尔塔瓦河的地域意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伏尔塔瓦河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3. 保护伏尔塔瓦河的意义和措施。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教师引入话题,与学生讨论大河的重要性,介绍大河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教师用地图或PPT展示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并向学生介绍伏尔塔瓦河的特点,如长度、流域面积、河流特征等。
(2)伏尔塔瓦河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教师向学生介绍伏尔塔瓦河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性,如提供了良好的水资源、支持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成为旅游景点等。
3. 讨论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伏尔塔瓦河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并结合实际例子展开讨论。
4. 学习活动:(1)学生观看有关伏尔塔瓦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了解河流的景观和沿岸人文环境。
(2)学生在小组内收集有关伏尔塔瓦河的资料,包括其上游和下游的城市、特色建筑、历史故事等。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伏尔塔瓦河的重要性和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并强调保护伏尔塔瓦河的意义。
6. 拓展延伸: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份保护伏尔塔瓦河的宣传手册或海报,表达对河流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呼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和合作度;2. 学生讨论和发言的质量;3. 学生设计的宣传手册或海报的创意和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对经济、文化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讨论和设计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然而,对于伏尔塔瓦河的保护措施和实际案例的介绍还可以更加详细,以便学生对保护伏尔塔瓦河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伏尔塔瓦河》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伏尔塔瓦河》,主要内容有:
(1)概述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介绍伏尔塔瓦河流经的国家和城市;
(3)详细介绍伏尔塔瓦河上有哪些历史文化景点。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学会用英语正确描述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国际文化观念:建立国际文化观念,了解伏尔塔瓦河流经的国
家和城市,以及文化景点。
(3)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探究伏尔塔瓦河特点和景观文化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掌握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伏尔塔瓦河流经的国家和城市以及文化景点;
(3)探究伏尔塔瓦河的景观文化。
四、教学过程
(1)热身、复习环节:通过复习上一次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更
快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2)新授环节:用英语正确描述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3)练习环节:让学生根据展示的资料,对伏尔塔瓦河流经的国家和城市以及文化景点做一次小组练习。
(4)拓展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围绕伏尔塔瓦河的话题研讨,拓。
交响曲《伏尔塔瓦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斯美塔那。
2. 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伏尔塔瓦河》,提高学生对捷克民族音乐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作曲家斯美塔那及《伏尔塔瓦河》背景介绍。
2. 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乐曲结构及主题。
3. 分析《伏尔塔瓦河》中的捷克民族元素。
4. 欣赏《伏尔塔瓦河》的完整演奏。
5. 学生分组讨论并创作以《伏尔塔瓦河》为灵感的音乐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伏尔塔瓦河》的创作背景、乐曲结构及捷克民族元素。
2. 难点:对交响乐的欣赏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曲家斯美塔那及《伏尔塔瓦河》背景、乐曲结构等。
2. 欣赏法:播放《伏尔塔瓦河》完整演奏,让学生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捷克民族元素在《伏尔塔瓦河》中的体现。
4. 创作法:学生分组创作以《伏尔塔瓦河》为灵感的音乐作品。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作曲家斯美塔那及《伏尔塔瓦河》的创作背景。
2. 讲解:分析《伏尔塔瓦河》的乐曲结构及主题。
3. 欣赏:播放《伏尔塔瓦河》完整演奏,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4. 讨论:分组讨论捷克民族元素在《伏尔塔瓦河》中的体现。
5. 创作:学生分组创作以《伏尔塔瓦河》为灵感的音乐作品,并进行展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创作展示:评估学生在分组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创意、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伏尔塔瓦河》的理解和欣赏。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八、拓展学习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斯美塔那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2. 推荐学生欣赏其他著名的交响乐作品,扩大其音乐视野。
3. 鼓励学生参加音乐欣赏活动或课程,提高其音乐素养。
《伏尔塔瓦河》-花城粤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伏尔塔瓦河》的基本情况和演唱技巧2.渗透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能力二、教学内容1.课程内容《伏尔塔瓦河》是一首具有感人旋律的音乐作品,它让人们关注到了人的命运和生死、爱情和梦想。
在课堂上,我们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讲解:1.《伏尔塔瓦河》的歌曲特点和演唱技巧2.歌词的意义和背景知识3.从音乐的角度感受《伏尔塔瓦河》中蕴含的人文情怀2.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3个课时,每个课时大约为45分钟,具体课时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欣赏歌曲和分析歌曲特点第二课时:学唱《伏尔塔瓦河》,梳理演唱技巧第三课时:交流讲解歌曲意义和背景,自由表演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让学生深入了解《伏尔塔瓦河》的歌曲特点和背后的故事2.教授学唱《伏尔塔瓦河》的基本演唱技巧3.配合学生表演,渗透人文情怀,引导学生体验《伏尔塔瓦河》的感人旋律2.教学难点1.教授学唱《伏尔塔瓦河》的高难度音乐演唱技巧2.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伏尔塔瓦河》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四、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法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独立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歌曲的美妙和人文情怀。
2.合作学习法本课程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歌曲的含义和演唱技巧,并在自由表演环节中合作完成演出,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五、教学评价1.教学方法评价本课程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本课程创设自由表演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2.教学效果评价本课程通过教授歌曲的歌词和背景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伏尔塔瓦河》的内涵和情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人文情怀的温暖。
同时,本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让学生体验到音乐是多么美妙和神奇。
交响曲《伏尔塔瓦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2. 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伏尔塔瓦河》,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分析方法,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简介:包括作品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结构等。
2. 作品分析: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等方面。
3. 欣赏与实践:聆听作品、分析作品、演唱主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伏尔塔瓦河》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结构。
2. 难点: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音乐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结构等。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进行分析。
3. 实践法:让学生聆听作品、演唱主题,增强体验。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2. 作品分析:详细讲解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等方面。
3. 欣赏与实践:播放作品,让学生聆听并分析作品的特点。
4. 演唱主题:选取作品中的主题让学生进行演唱,感受作品的魅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交响乐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他们对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在作品分析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演唱表现:评价学生在演唱作品主题时的音准、节奏和表现力。
七、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音频片段,用于播放和欣赏。
2. 乐谱:提供《伏尔塔瓦河》的乐谱,供学生分析和演唱。
3.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作品分析和讲解的相关内容。
八、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好教学课件和乐谱,确保音频资料能够正常播放。
2. 安排好课堂活动的场地和设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伏尔塔瓦河教案《伏尔塔瓦河》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
以下是一份以该曲为主题的教案,供您参考: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欣赏《伏尔塔瓦河》,了解其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2. 学习分析交响诗的结构和音乐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欣赏并分析《伏尔塔瓦河》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
- 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
2. 教学难点- 理解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的特点。
- 感受不同主题在音乐中的表现及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播放捷克的风景图片或视频,介绍捷克的风土人情。
- 提问:同学们知道捷克的母亲河是哪条河吗?2. 新课呈现- 介绍作曲家斯美塔那和作品《我的祖国》。
- 讲解交响诗的概念和特点。
- 欣赏《伏尔塔瓦河》全曲,引导学生注意聆听不同主题的出现及变化。
3. 深入分析- 分析作品的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 分主题欣赏与分析:每个主题的旋律、节奏、和声特点,以及它们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 讨论:作品如何通过音乐表现伏尔塔瓦河的美丽和壮阔?4. 拓展与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音乐,还有哪些艺术形式可以表现河流的形象?-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课堂总结- 总结《伏尔塔瓦河》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伏尔塔瓦河》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有了初步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初中伏尔塔瓦河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背景及作曲家斯美塔那。
2. 引导学生感受《伏尔塔瓦河》的音乐特点,掌握主题旋律。
3. 通过欣赏《伏尔塔瓦河》,培养学生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
2. 体会主题旋律中所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
2. 理解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音乐素材。
2. 部分西洋乐器实物展示。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伏尔塔瓦河》音乐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2. 学生分享对音乐的直观感受,教师总结。
二、介绍作曲家斯美塔那及《伏尔塔瓦河》(10分钟)1. 教师介绍斯美塔那的生平和成就,强调其在捷克音乐史上的地位。
2. 教师讲解《伏尔塔瓦河》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交响曲的特点。
三、分析《伏尔塔瓦河》的音乐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分析其节奏、旋律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伏尔塔瓦河》的音乐风格。
四、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10分钟)1. 教师播放《伏尔塔瓦河》片段,引导学生注意听辨乐曲中的乐器音色。
2. 学生分享听辨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深入理解《伏尔塔瓦河》(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分析《伏尔塔瓦河》,理解其深厚的爱国情怀。
2. 学生分享对《伏尔塔瓦河》的感悟,教师总结。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伏尔塔瓦河》的音乐特点及意义。
2. 学生谈收获,教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欣赏欧洲古典音乐,拓展音乐视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伏尔塔瓦河》,使学生了解了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及交响曲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对《伏尔塔瓦河》的音乐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听辨乐器音色和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培养了学生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伏尔塔瓦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欣赏并理解音乐作品《伏尔塔瓦河》的基本旋律和情感表达;2. 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3. 通过对家乡河流的探索,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伏尔塔瓦河》的旋律美,理解乐曲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从音乐中探索家乡文化,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音乐素材,包括乐曲播放、音频文件等;2. 制作PPT课件,用于展示乐曲背景、音乐知识等内容;3. 准备学生所需的乐器和设备,如耳机等。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 课堂常规:上课时师生行礼问好,安静迅速地进入课堂,保持良好的纪律。
2. 课堂常规:在教师指导下按正确的方法站队,做到快、静、齐。
(二)新课导入1. 同学们,你们去过欧洲吗?(生:去过)你们知道那里有许多美丽的河流吗?(生:有)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伏尔塔瓦河。
(板书课题)2. 播放《伏尔塔瓦河》的片段,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优美、欢快等)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
视频的播放也让学生对乐曲有初步的感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初步感知1. 初听全曲,请学生说说乐曲有几段组成?(3段)教师指导:第一部分主题A音乐片段;第二部分过渡性音乐片段;第三部分主题再现C再现音乐片段。
2. 再听全曲,请学生说说音乐各部分所用的乐器和表现的情绪。
(弦乐和木管乐表现优美抒情的主题A;长笛表现过渡性音乐片段;弦乐表现主题再现C。
)3. 复听全曲,思考问题:乐曲中的河流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河流时宽时窄、时缓时急;表现了河水清澈、河岸景色美丽、河水爱恋河岸的情绪。
)设计意图:在初听全曲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讨论和思考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和情绪美。
(四)分段赏鉴1. 主题A“美丽的景色”:(1)乐曲开头为什么使用了长笛来演奏主旋律?(木管乐器音色优美、高音区表现力十分丰富,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伏尔塔瓦河的美丽景色)(2)乐曲片段中描绘了哪些景色?(波光粼粼的河水、缓缓流淌的河水、河岸上的美丽景色)(3)主题A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第一次出现时,乐曲由引子直接进入主题A,描绘了波光粼粼的河水景色;第二次出现时,乐曲进入副部主题,音乐变得宽广而流畅;第三次出现时,乐曲尾声部分再现主题并逐渐消失。
初中伏尔塔瓦河教案课程类型:音乐欣赏课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辨西洋乐器;2. 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了解捷克和伏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3. 感受作曲家在作品中所呈现的爱国深情。
教学重点: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主题旋律中所蕴涵的深厚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准备:1. 部分西洋乐器;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1. 展示幻灯片:播放音乐《黄河》和《长江之歌》的音乐片段,创设课前的氛围!2. 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两首乐曲曲名是什么?他们分别写的是我国的哪两条河流?二、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伏尔塔瓦河》的背景和作曲家斯美塔那;2. 引导学生关注交响曲《伏尔塔瓦河》的结构和主题旋律。
三、欣赏《伏尔塔瓦河》(15分钟)1. 播放《伏尔塔瓦河》的音乐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2. 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的主题旋律,并尝试哼唱;3. 分析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让学生了解西洋乐器。
四、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分段讲解《伏尔塔瓦河》的旋律特点和表现手法;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3.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活动,如:用西洋乐器演奏《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知识点;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受;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邀请捷克音乐家来校进行音乐会表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捷克音乐;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伏尔塔瓦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欣赏交响曲《伏尔塔瓦河》时,对乐曲的主题旋律和西洋乐器的音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乐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
《伏尔塔瓦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伏尔塔瓦河》,了解并感受乐曲的背景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音乐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乐曲,理解乐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伏尔塔瓦河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音乐课件和相关音乐素材。
2.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伏尔塔瓦河的相关知识。
3. 安排教室讨论和分享环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 教室常规:上课前,学生和教师互相问好,以表示对音乐课的重视。
2. 安静有序地进入音乐教室,熟悉教室环境。
(二)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经典交响乐团演奏的《伏尔塔瓦河》片段,了解音乐主题及其结构特点。
2. 教师播放主题旋律,让学生通过聆听和观察,熟悉主题旋律及其特点。
(三)新课教学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乐曲的旋律,包括节拍、节奏、音高、音强等基本因素。
2. 教师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如音阶、音级、调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
3. 教师传授乐器演奏技巧,如钢琴、小提琴等,让学生能够演奏乐曲。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练习,通过合作演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室互动1.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乐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分享学习效果。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判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尽力。
(五)小结作业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教师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乐曲,并可以在班级音乐会上表演。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音乐会排演,为班级音乐会做好准备。
(六)课外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相关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2.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乐器或声乐,培养自己的音乐兴趣爱好。
伏尔塔瓦河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伏尔塔瓦河教学目标:1. 了解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重要性。
2. 探索伏尔塔瓦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学习伏尔塔瓦河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
教学资源:1. 地图、地球仪等地理工具。
2. 图片、视频和PPT等多媒体资料。
3. 伏尔塔瓦河流域的相关资料和地方文化介绍。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知识,提问:“你是否了解伏尔塔瓦河?它在哪个国家?它的地理特点是什么?”2. 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引发学生对伏尔塔瓦河的兴趣。
探索伏尔塔瓦河:1. 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伏尔塔瓦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的国家和城市等基本信息。
2. 引导学生思考伏尔塔瓦河对当地居民的重要性,例如供水、农业、交通等方面。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伏尔塔瓦河的了解和观点。
了解历史和文化:1. 介绍伏尔塔瓦河周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古代文明、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等。
2.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加深对伏尔塔瓦河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3.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并分享给全班。
探索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1. 引导学生了解伏尔塔瓦河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包括动植物种类、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
2.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展示伏尔塔瓦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
3. 分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并呈现给全班。
总结和评价:1. 学生通过小组呈现和全班讨论的方式,分享他们对伏尔塔瓦河的认识和学习成果。
2.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伏尔塔瓦河在地理、历史和生态方面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加深对伏尔塔瓦河的理解和思考。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伏尔塔瓦河流域的地理景点、历史遗迹或生态保护区。
2.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伏尔塔瓦河的短文,包括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单元《祖国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交响乐曲《伏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辨西洋乐器;启发、引导学生形象思维想象力;了解捷克和伏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
教学重点: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
听辨西洋乐器;引导学生形象思维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导入:同学们,在上一课欣赏了四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这节课欣赏一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体会一下器乐曲表达情感、形象的不同特点。
1,首先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教师用大提琴演奏一段。
(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主题音乐)
这是一首交响乐曲的主题音乐,也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
这是一首充满魅力的抒情诗般的交响音乐,也是斯美塔那所作的最为被人们接受的作品。
1874年在捷克首次公演就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
这首富有感染力的、流畅自然的e小调旋律在全曲中期着主导的统一的作用。
而森林狩猎的音乐乡间婚礼的民间波尔卡与主题音乐有机的结合。
乐曲最后转为E大调,显示了沃尔塔瓦河流向布拉格的更加壮阔于气势雄伟。
这首《沃尔塔瓦河》在音乐会上经常作为单曲单独演奏。
2,介绍《伏尔塔瓦河》的背景
捷克位于东欧内陆,捷克境内有一条河流——伏尔塔瓦河,它横穿捷克首都,是捷克最长的河流,由南北纵贯捷克国土,是捷克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是捷克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介绍曲作者;斯美塔那,简介交响套曲和《我的祖国》。
捷克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
捷克民族歌剧的开路先锋,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被誉为“新音乐之父”、“捷克的格林卡”。
其代表作六首内容相关又各自独立的交响诗,组成总称为《我的祖国》的管弦乐套曲。
这六首单独的乐章分别为:《维谢赫拉德》、《伏尔塔瓦河》、《莎尔卡》、《捷克的田野和森林》、《塔波尔》、《布朗尼克》。
它们不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捷克的热爱,而且有着深沉而广阔的历史感和对大自然的美丽抒情。
4、介绍乐曲内容。
音画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整部交响诗套曲中最著名的一首尤其是沃尔塔瓦河主题深刻地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
这首交响诗所体现出的交响音乐写作技法、民族艺术色彩与个人风格特征,连同整部套曲一起为捷克音乐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它细致而优美地描绘了源自波希米亚森林
的一股清凉一股温暖的两股泉流,波动起伏着,潺潺而来,在晨光下汇合成宽阔的伏尔塔瓦河,时而汹涌,时而蜿蜒地继续流向下游,流经一处处山谷、村庄、牧场......成为交响音乐中的典范之作。
5、分乐段欣赏,体会每段标题音乐描绘的画面,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以什么乐器表现得?并引导学生听辨乐器的音色。
(1)伏尔塔瓦河的源头。
(长笛,黑管,大提琴)
(2)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
(弦乐,管乐,三角铁)
(3)林中狩猎。
(圆号,小号,大管,双簧管,弦乐,打击乐器伴奏)
(4)乡村婚礼。
(弦乐为主,三角铁)
(5)月亮和水仙的舞蹈。
(长笛,弦乐,竖琴)
(6)伏尔塔瓦河主题再次出现。
(弦乐为主,全乐队演奏)
(7)圣,约翰峡谷。
(木管组,长号,大鼓,定音鼓)
(8)伏尔塔瓦河的滔滔流水。
(乐队齐奏)
6,、听赏全曲,随音乐画出想象的图画。
在听赏音乐时,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将听音乐时在头脑中产生的画面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7、小结:
通过今天的这节欣赏课,我们了解了捷克及其境内的伏尔塔瓦河,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得祖国》及其第二首《伏尔塔瓦河》“交响套曲”。
在听辨作品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乐器的音色,了解了《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
体会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对祖国的深情。
请同学举例其他中外歌颂祖国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