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导学案 - 副本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坦荡如砥、婆娑、鄙视、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的感情基调。
2、根据“不平凡”这一抒情线索,理清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借助白杨树来抒发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之情。
学习象征手法。
3、学习白杨树象征的正直、质朴、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学习重点:1、感受白杨树象征的正直、质朴、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学习难点:1、学习并运用象征手法;2、体会作者借助白杨树来抒发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二、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三、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 秀颀.(qí) 倔强.(jué jiànɡ) 大毯.子(tǎn)主宰.(zǎi) 倦怠.(dài) 楠.木(nán) 旁逸.斜出(yì)2.生词注解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课题与课时】课题:人教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课时:第1课时(共1课时)【课标要求】一、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常用的写作技巧,体会他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三、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目标】一、通过反复诵读,梳理白杨形象的不平凡之处。
二、通过赏析文本,评点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三、评说白杨的象征意义,抒发对抗日军民坚贞不屈民族精神的赞美。
【评价任务】完成课前预习完成学习任务一1、2、3、4以及学习任务三2(指向目标1)完成学习任务二1以及任务三1(指向目标2)完成学习任务二2、3(指向目标3)【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作者简介:茅盾,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________、________等。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________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______阶段。
1940年5月,作者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邀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作者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便写下了这篇歌颂北方抗日军民的文章。
读准字音:锤.炼()主宰.()倦怠.()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晕.圈()倔.强()婆娑..()虬.枝()楠.木()秀颀.()理解词语:锤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坦荡如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潜滋暗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恹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一: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文章中对白杨直接“礼赞”的句子有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二:本文的抒情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中学习学习任务一:反复诵读,梳理文章脉络。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理解学习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学习重点1.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习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弄清为什么作者会用白杨来象征人。
学法指导1.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弄清楚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意图。
2.先慢读,了解大意,做一些朗读标记,然后大声朗读,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3.注意文中运用象征手法的语段,圈点勾画,同时标识出你的疑问来。
【课前导学】一、预习任务1.边读课文边圈点勾画出生字词,读完后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受。
2.文章写高原的是哪一段?符合你地理书上的黄土高原吗?又怎么过渡写到白杨树的?3.文中写白杨树外在的是哪一段?怎么写的?让我们联想的是哪一段?你能接受作者的象征意吗?为什么最后还要写楠木?4.杨树很平凡,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不平凡?5.背诵茅盾的《题白杨图》二、新知认知学习联想、象征的写作手法。
(1)“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
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眼前看到的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作者(毛泽东)由此而产生的联想。
(2)回忆学过的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联想和想象。
搞清楚二者的区别。
(3)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如,由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光明磊落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由梅花的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注意: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
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三、预习检测(一)基础题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折.磨(zhé) 折.本(zhé) 折.腾(zhē)B.参.天(cān) 参.差(shēn) 参.考(cān)C.纵横.(héng) 横.行(héng) 蛮横.(hèng)D.倔强.(jiàng) 强.壮(qiǎng) 强.迫(qiǎng)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语文学科“合作课堂”导学案主备人:复备人:初二语文组学生姓名:年级班组课题:14、《白杨礼赞》课型:新课课时:2 日期:年月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读课文并勾画查证的方式积累文中的字词。
(考点:字音、字形、词语的运用)2、再读课文,我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考点:写作思路和作者情感)【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及剧本《清明前后》等。
2.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茅盾选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清热洋溢的散文。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
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自主预习】A类题:辨清字形,注音并组词。
综()砥()淙()诋()棕()抵()B类题:给加点的字注音。
主宰.()倦怠.()锤.炼()恹恹.()虬.枝()婆娑..()晕.圈()秀颀.()倔.强()楠.木()坦荡如砥.()无垠.()C类题:解释下列词语。
锤炼()伟岸()秀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妙手偶得()【合作探究】(笔记写在书上)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A)2.文中几次出现“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找出出这些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B)3.梳理本文写作思路,完成文章的结构提纲。
(C)【达标检测】A类题:下列注音和书写完全无误的一项是()A.倔.强(jué)虬.枝(qiú)潜.滋暗长(qiǎn)B.开垦.(kěn)倦怠.(dài)坦荡如坻.(dǐ)C.锤炼刹那无边无银D.靠拢坚强不曲宛然B类题:本文的写作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类题:文章几次说到“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起什么作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细读课文,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1、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1.本文作者茅盾(1896-1981年),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乌镇是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它紧邻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对形成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中篇小说《路》等。
茅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他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提供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阔的历史画卷。
2.文章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象征手法《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白杨礼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2、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本文的抒情线索,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2、难点(1)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能在写作中进行借鉴。
(2)体会文中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41 年 3 月。
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欲睡()倔强()婆娑()秀颀()坦荡如砥()2、解释下列词语。
(1)主宰:(2)倦怠:(3)妙手偶得:(4)坦荡如砥:3、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五、合作探究1、白杨树有怎样的外形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白杨树象征着什么?3、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六、精读品味1、找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赏析:这段话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杨树与“好女子”相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伟丈夫”形象,表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同时,“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15《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整体感知,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重点】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学习难点】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播放西北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图片,学生谈对这些树的感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就把视线投向了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创作了散文《白杨礼赞》。
“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就是“礼赞白杨”,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
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自主学习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主宰(zǎi)恹.恹欲睡(yān)晕.圈(yùn)坦荡如砥.(dǐ)虬.枝(qiú)旁逸.斜出(yì)婆娑.(suō)不折不挠.(náo)倦怠.(dài)潜.滋暗长(qián)(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2.作者链接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1、《白杨礼赞》导学设计主备人:姚红兵班级:姓名:第1课时【导学目标】1、学习字词,理解象征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理清结构。
3、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导学重点】理解象征的写法。
【导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一、导入新课(1分钟)1、播放《小白杨》歌曲,由此导入新课。
2、本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1937年,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
作家茅盾曾在革命圣地延安生活了半年左右,对根据地有着深刻的了解,在回重庆后不久,饱含激情写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借白杨作象征,纵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
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课题与目标在课前写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基础知识自学与交流(一)作者及背景简介(点一名同学阅读“知识链接”,同学们画出重点,重点知识点要读和背。
3分钟)【知识链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第1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1.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腐蚀》、《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名篇《白杨礼赞》等。
2.了解背景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作者应邀赴新疆讲学,194 0年,又赴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
作者目睹了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深受鼓舞,到重庆后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以歌颂北方抗日军民。
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锤.炼()主宰.()倦怠.()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晕.圈()倔强..()..()婆娑虬.枝()楠.木()秀颀.()(2)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②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③美而高。
颀,高。
()④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
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⑤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⑥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⑦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⑧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
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白杨礼赞》导学案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等常用词语
2、理解象征手法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把握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品味法
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三、诵读课文,了解大意,体会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礼赞”是何意?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2、这些句子中哪个词交代了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理清线索。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围绕着对白杨树“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
(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
2、作者是否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借助白杨树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他为何要赞美北方军民呢?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