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狄仁杰的选拔任用看武则天用人之道_张欣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
揭秘交情甚好的狄仁杰和张柬之是什么关系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作为一名博学多才,精忠孝国的一朝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他看中的人才将来必定有大前途。
有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人才,狄仁杰就向她推荐了正在担任荆州长史的张柬之。
狄仁杰本就深得女皇武则天的信任,两人常促膝交谈。
因此他推荐的人一般都能让她满意,听完之后就提拔张柬之为洛州司马。
没有过多久,武则天又让他推荐人才,狄仁杰就说:“之前向您推荐的张柬之是能用之才,可是您并没用重用他。
”武则天回答他说已经提拔他为洛州司史,狄仁杰:“我所推荐的人才必是宰相之才,而不是司马。
”再次听见狄仁杰的大力举荐,认为张柬之必有过人之处,于是将张柬之封为秋官侍郎,随之担任了一段时间,便晋升为宰相。
神龙元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也因病而卧床不起。
于是老宰相张柬之趁武则天卧病在床,拥立唐中宗为皇,为匡复唐氏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可以说狄仁杰为匡复唐室有间接的贡献。
总的来说,狄仁杰举荐了张柬之,同时又是张柬之的伯乐。
他们两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关系。
张柬之在狄仁杰去世后完成了复兴李唐的梦想,也算是生死之交。
张柬之政变经过神龙元年,这是武则天建立的武氏王朝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去世的一年。
这年期间女皇帝病重不能上朝,张柬之想要复辟唐朝的心就在这时有了萌芽。
他趁着武则天卧病在床发动神龙革命,逼武则天退位,宣告唐朝的复辟,武氏王朝的灭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神龙元年的大年初一,女皇武则天卧病不起,曾下令大赦天下,这也算是女皇一生中,最后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达诏令。
正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就是张柬之发动政变的日子,为了达到成功,他们兵分三路进行叛乱。
第一路为主要力量。
主要由张柬之为主帅,部分将领协同,目的就是攻入皇宫,挟持女皇退位。
第二路就是迎接太子李显进宫,主要由李多祚、李湛、王同皎率领,在东宫迎接太子,然后再到玄武门会合。
第三路就是警戒叛军。
由司刑少卿等人率领南衙兵仗,以备非常。
来源于历史的故事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那你知道来源于历史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来源于历史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来源于历史的故事:狄仁杰桃李满门武则天对于反对她掌权的人,进行无情镇压;但她又十分重视任用贤才。
她经常派人到各地去物色人才。
只要发现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破格提拔,大胆任用。
所以,在她的手下,涌现出一批有才能的大臣。
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
一天,武则天召见他,告诉他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
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
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
来俊臣得势的时候,诬告狄仁杰谋反,把狄仁杰打进了牢监。
来俊臣逼他招供,还诱骗他说:“只要你招认了,就可以免你死罪。
”狄仁杰坦然说:“如今太后建立周朝,什么事都重新开始。
像我这种唐朝旧臣,理当被杀。
我招认就是了。
”另一个官员偷偷告诉狄仁杰说:“你如果供出别人来,还可以从宽。
”狄仁杰这下可生了气,说:“上有天,下有地,叫我狄仁杰干这号事,我可干不出来!”说着,气得用头猛撞牢监里的柱子,撞得满面流血。
那个官员害怕起来,连忙把他劝住了。
来俊臣根据逼供的材料,胡乱定了狄仁杰的案,对他的防范也就不那么严密了。
狄仁杰趁狱卒不防备,偷偷地扯碎被子,用碎帛写了封申诉状,又把它缝在棉衣里。
那时候,正是开春季节。
狄仁杰对狱官说:“天气暖了,这套棉衣我也用不上,请通知我家里人把它拿回去吧。
”狱官也不怀疑,就让前来探监的狄家人把棉衣带回家去。
狄仁杰的儿子拆开棉衣,发现父亲写的申诉状,就托人送给武则天。
武则天看了狄仁杰的申诉状,才下令把狄仁杰从牢监里放了出来。
武则天治国理政中的用人策略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改革,巩固
了唐朝的统治地位,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她治国理政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用人。
武则天精通用人之道,在调配干部方面,基本上做到了"唯才是举"。
首先,武则天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她在统治时期举办过多次科举,以选拔优秀的
人才。
她还设立了许多官学,在官学中推广了新科技、新文化,使得官员们不断地提高自
己的能力和管理水平。
同时,她也非常注重官员的培养和磨练,经常派遣他们到各地考察
实践,以提高他们的才干和治理能力。
其次,武则天在用人方面重视平衡和公正。
她不会因为个人喜好或者好恶而任意安排
官员的职位,而是根据其才干和能力进行合理搭配,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
她还对镇压
反动派的官员进行了惩处,以坚持国家法律和公正原则。
再次,武则天常常从下层基层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赏识能力出众的人,给他们提供
晋升和发展的机会。
她着重培养青年干部和女性干部,为积极推进国家事业和社会发展奠
定基础。
最后,武则天注重沟通与合作。
她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情况和
民情民意,作出合理的决策。
她也积极地亲自出席会议、指导工作,使得干部和百姓更加
地信任她,并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体来说,武则天治国理政中的用人策略是非常成功的。
她以用人能力为最重要的标准,而不是身份、出身背景等因素,从而使得高效率的管理和干部完整地体系,成为了唐
朝最为稳定和强大的时代之一。
武则天治国理政中的用人策略【摘要】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治国理政中的用人策略非常值得探讨。
她重用贤能,严格选拔人才,注重个人能力,善用谋士,甚至重用女性官员,突破了传统观念。
这些用人策略在武则天的治国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她治国的成功基础。
武则天治国理政的背景和其统治特点使得她更加注重用人,使能人才尽快得以施展其才能,为她的政治事业带来了可观的成果。
用人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武则天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独特而且高效的用人策略,武则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开创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
【关键词】武则天,治国理政,用人策略,贤能,人才选拔,个人能力,谋士,女性官员,成功之处,背景,统治特点,重要性。
1. 引言1.1 武则天治国理政的背景武则天(624年-705年),原名武曌,隋朝仁寿元年(601年)时出生于唐朝宜州人(今陕西延安)。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登基为皇帝的女性,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外祖父杨坚的家族中长大,她的祖父杨荣曾是隋朝的将领,对她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李渊建立唐朝后,武则天加入了宫廷,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太宗的赏识,并成为太宗的贵妃。
在太宗去世后,武则天继续留在宫廷,成为唐高宗的贵妃。
武则天在唐高宗去世后,通过巧妙的权谋和政治手腕,成功登基为皇帝,开创了武周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她以铁腕治国,实施一系列政治改革,推动了唐朝的繁荣和稳定。
在她的统治下,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繁盛,奠定了唐朝的盛世。
1.2 武则天的统治特点1. 高度集权:武则天通过建立自己的卫队和情报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她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政权。
2. 强调礼法:武则天致力于恢复和发扬儒家礼法,提倡尊孝道、尚德行,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3. 勤政爱民:武则天重视政治才能和勤政爱民的官员,奖励忠诚直言的臣子,惩罚贪污腐化的官员,保障百姓利益。
武则天的用人之道武则天(624—705)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掌握朝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此时的唐王朝,疆域宽广,国家免于内忧外患,民族关系总体上趋于正常,中外交往频繁。
武则天在位期间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政绩,是跟她开明的用人之道分不开的。
一、大量启用庶族地主知识分子。
武则天通过唐高宗下诏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订《姓氏录》的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因此,许多通过军功获得五品官者,都被列入士族,门阀旧族在《姓氏录》中虽然有名,但他们却不能不与被他们瞧不起的军功官僚并列,这实际上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
二、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
在贞观二十三年中,录取的进士共205人,但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五十五年中,据徐松《登科记考》录取进士达1100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较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
科举的考生,一是来自学馆,叫“生徒”,一是来自州县的推荐,叫乡贡,或贡生。
以往,州县的奏呈,总是把贡物开列在前面,而贡生则写在后边。
武则天把贡物与人材的关系倒臵过来,把贡生放在首位,以示朝廷更重视人才。
她做了皇帝,亲自考问举人,破格录用,称为“殿试”。
又增开武科,扩大选官的范围。
三、不拘一格,海选人材。
武则天广开科举,仍恐埋没人才,又诏令臣民皆可“自举”,有所专长,均可录用。
这样还不放心,又派出使者四出网罗,致使确有才能的一些落第举子、乡村教师,也被选拔来做官了。
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即废黜甚至诛杀,务取真才实学之辈。
如所选用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璟、张九龄等,都是在武则天时被提拔起来的。
因此,唐朝宰相陆贽赞扬武则天的用人时说“而课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意思是:但是由于对这些人的考核很严格,提拔迅速,贬斥也迅速,没本事的人很快就被罢黜了,有才能的人很快就被擢升了,所以武后当时就被认为知人善任,后来武后逊位,朝中始终人才济济,也应该归功于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狄仁杰如何被武则天推上宰相的位置?
导语:我们都知道“神探”狄仁杰,也知道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最信任的宰相。
大家也许想不明白:这个“探长”怎么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
我们都知道“神探”狄仁杰,也知道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最信任的宰相。
大家也许想不明白:这个“探长”怎么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呢?因为历史上的宰相们好像大部分与探长“绝缘”。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担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但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被起复。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
他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700年)生于并州(今山西太原)的一个官宦之家。
显庆元年,26岁的狄仁杰科考及第而有了份好工作,出任汴州的判官。
年轻人有蓬勃的朝气和火热的工作热情,青年时的狄仁杰在岗位上工作兢兢业业而成绩斐然。
上任不久,就在狄仁杰准备为工作大展宏图之时,但他却莫名其妙的被胥吏穿小鞋诬告了一番,在法院工作的狄仁杰居然也成了被告,实在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过“吉人自有天相”。
非常幸运,审理狄仁杰这个冤案的是当时刑部侍郎后来也当过宰相的阎立本,这个清官不仅审清了案子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还是一个得才兼备的法律系统的优秀青年骨干,便推荐他做并州都督府法曹。
也许是狄仁杰因祸得福,也许上天从来不会落下一个本色英雄,也生活常识分享。
武则天用人方面的措施自古以来,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武则天不仅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且在用人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下面将从选拔人才的渠道、推崇优秀人才、激发人才的潜力等方面来详细探讨武则天用人方面的措施。
首先,在选拔人才的渠道上,武则天采取了寻求朝廷官员和内外名士的意见相结合的方式。
武则天鼓励官员和名士上书建言,提出人才的选拔意见。
她根据内外商议的人选,委任有能力、资历较老、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担任要职,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而且,她还善于赏识那些有才华的人,并将他们提拔到相应的职位上,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才能。
其次,武则天在用人方面注重选拔那些有能力、品德高尚、勤勉敬业、能够兢兢业业为国家谋福利的人。
她把封官让贤的准则执行得比较严格,凡是表现不佳、品德败坏的官员都不会放过。
武则天选拔官员的标准非常严格,不仅考察其政治能力和判断力,还重视其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对于那些有才干但品行不端的人,她也决不姑息,直接予以免职或处以重罚。
再次,在激发人才的潜力方面,武则天采取了培养和利用人才的方式。
她注重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她重视知识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府学、雅学和太学等教育机构,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官府担任重要职务。
此外,武则天还鼓励人才积极参与国家的政务,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平台,借助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做贡献。
此外,在用人方面,武则天还善于听取多方意见,以便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人才的能力和品质。
她注重平衡各方面的力量,以实现稳定和繁荣的国家政权。
同时,她也鼓励官员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以便能够更好地处理国家事务。
她提倡依法治国,在选拔人才时,也依法依规进行,公平公正地对待各种人才,使得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和进步。
总之,武则天在用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推动国家的发展。
武则天用人方面的措施武则天是唐朝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用人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智慧。
本文将从武则天的用人方面措施入手,深入探讨她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用人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政治用人方面的措施武则天在政治用人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善于用人,不拘一格,注重人才的能力和表现,而不是看重其出身和门第。
她不仅重用贤才,而且重用女性,对于女性有很高的包容度和支持力度。
例如,她重用了韦皋的女儿韦昭度为皇后,重用了张昌宗的女儿张昭华为贞观殿大学士,重用了李义山的女儿李娇容为太子宫女。
武则天在政治用人方面的这种宽容和包容,为唐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军事用人方面的措施武则天在军事用人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军事才能,善于选拔和培养军事人才。
她注重士兵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
她重用了李靖、李世民、秦叔宝等军事将领,赏罚分明,激励士气,使唐朝的军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武则天在军事用人方面的这种重视和培养,为唐朝的军事强盛和国家的安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化用人方面的措施武则天在文化用人方面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文化才能,注重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
她重视文学、诗歌、音乐等文化艺术,鼓励文人墨客,重视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
她重用了骆宾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化名流,赏识他们的才华和成就,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文化最繁荣和文化最高峰的时期之一。
武则天在文化用人方面的这种重视和培养,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和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用人方面的一些策略和方法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她注重人才的能力和表现,而不是看重其出身和门第。
这种用人观念强调的是人才的实力和能力,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原则。
其次,她善于用人,不拘一格,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人才。
这种用人观念强调的是多元化、包容性的用人原则,体现了用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武则天用人方面的措施武则天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和君主,她以其杰出的才能和卓越的统治成就而闻名于世。
在用人方面,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政府的高效运作和自己的统治稳定。
首先,武则天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她注重选拔具备才干、能力出众的官员来担任重要职位。
在任命官员时,她注重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选拔,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具备才干和贡献,就有机会得到重用。
她还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奖励优秀的学子。
通过这些举措,她成功地吸引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为她效力,为政府的高效运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武则天实行了严格的监察制度。
她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吏的行为,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
她推行了严格的纪律管理制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以打击腐败和降低官员的腐败动机。
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廉洁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第三,武则天注重赏罚分明。
她崇尚明君理念,注重奖励和惩罚的平衡。
在政府中,她不仅对有功绩的官员进行表彰和奖励,还及时惩处那些失职渎职、虐待百姓的官员。
她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和约束官员,使他们更加注重政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第四,武则天重视事务的分工和才智相配。
她将官员的任命与其具备的才能相匹配,确保官员在其擅长领域发挥所长。
她鼓励官员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和能力,以更好地履行职责和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她建立了一个协调高效的政府机构,提高了政府的运作效率和质量。
第五,武则天重视权力的制衡和平衡。
她清楚地认识到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滥用,因此,她采取措施防止任何个别官员过分集聚权力。
她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使各级官员能够相互制约,互相监督。
这种制度安排有效地防止了官员滥用权力,稳定了政府的运行。
总之,武则天在用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政府高效、廉洁地运作。
她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实行严格的监察制度,赏罚分明,事务分工与才智相配,以及权力的制衡和平衡。
这些措施帮助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府机构,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龙源期刊网 浅谈武则天的用人之道作者:文兰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3年第06期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敢作敢为,绝不因循守旧,其中最显著的是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武则天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对人才的宽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治的社会基础,武则天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中搜罗更多的有用之才。
对此,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寻访荐举可用的人才,经由存抚使荐举的人员,无论有没有才能,都加以试用,才高者试用为凤阁(中书)舍人、给事中,稍差一点的试用为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官员试任制度从此开始。
二是准许官吏和百姓自己推荐自己,此举既可避免荐举有所遗漏,也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平等的做官机会。
三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既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考试科目增多了,而且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唐太宗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
据史载,武则天对官吏的录用不讲門荫资历和出身,虽然过于宽泛,从而使官吏倍增,流于冗滥。
但是,对于经过试用不称职者,武则天会随时撤换,而对那些在工作中有失职或犯罪行为的人,则毫不留情地判刑甚至处死。
她掌握着刑罚和赏赐的权柄以驾驭臣民,政令由自己作出,明察事理,善于决断,所以当时的杰出人才也竞相为她所用。
武则天这种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用人政策,不仅达到了笼络天下人心,让天下士人为己所用的目的,而且也确实选拔了不少贤才,使他们脱颖而出。
他们不仅是当时加强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是后来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
如在中唐以后发挥非常重要作用的狄仁杰、魏元忠、张柬之、姚崇、宋璟、张说等等,都是武则天亲手培养选拔的人才。
假如不是武则天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对人才的宽容,显然不会有这种效果。
所以说,在使用和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以及在允许别人说牢骚怪话这一点上,武则天不愧为一代英主。
武则天确实不是平庸之辈,她能够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和杰出的女政治家,绝不是偶然的。
狄仁杰秉公执法的经典故事狄仁杰是武则天时的名臣。
有一次,武则天对他说:“虽然你政绩突出,可还有许多同僚说你的坏话。
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狄仁杰说:“臣本不才,别人批评臣,正是对臣的监督和爱护。
如果陛下认为臣做得不对,臣愿意明白自己的过失并改正;如果陛下明察,认为臣做得对,不相信流言,那是臣的荣幸。
既然如此,臣何必知道他们的姓名呢?”武则天听后,大为赞叹,认为狄仁杰确实有大臣的风度。
狄仁杰任官期间,屡破奇案,惩凶雪冤,在民间广为传颂。
狄仁杰早年在洛阳任洛州刺史,一次他带着马、乔二人外出微服私访。
途中经过一个松滕交织、群猴嬉闹的山坡,他发现一只猴子在摆弄一只戒指。
出于职业敏感,狄仁杰留心察看,在不远处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一具男尸。
验尸结果发现:男尸左手四指均被切断,其中一指上留有戴过戒指的痕迹。
狄仁杰断定:那只猴子弄的戒指,必与这具男尸有关。
为查明案情,狄仁杰一行三人沿山路继续前行。
不久他们到了洛阳城外,狄仁杰猛然看到路边一家药材店正在加工药材。
他看到一名药工正在用锋利的切刀切药,心里一动就走过去,想试用一下切刀,老板董掌柜立刻说:“别动它!一不小心,就会把手指切断的!”狄仁杰一惊,直觉告诉他,这切刀可能刚刚切断过指头,很可能与男尸的断指有关。
于是狄仁杰就在药店附近展开调查,逐渐使案情大白:原来,一位在东都卖艺的女艺人,被从长安来的后生贾公子爱上了。
她要求贾公子断去小指一截,以表真情。
正在两人谈情之时,恰恰药店老板董掌柜的公子经过这里。
董公子也看上了这位女艺人,便上去调戏纠缠,贾公子见状,怒打董公子一顿,两人从此成了死对头。
几天以后,贾某来到药店,请董掌柜为他断去一截小指,以表达对女艺人的忠心。
这时恰巧被董公子撞见,出于报复。
他抓起药杵从背后猛击贾公子头部。
不想,一下子竟把贾公子打死了。
黄掌柜在惊慌之中,一刀下去切断了贾公子的四个手指。
他们父子为了掩盖罪行,连夜抛尸山洞中,抛尸中,贾公子所戴的戒指掉到地上,被玩耍的猴子拾到。
狄仁杰是如何得到武则天的器重的?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本文导读:对历史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在唐高宗死后,武则天进行的大规模的清查,很多的官员都被降职或者是直接撤职,这时候徐敬业不乐意了,他们实行的夺权的计划,以监狱里的死刑犯人为主力,迅速夺取了扬州城。
随后徐敬业一行人发起了和武则天的正式抗争,他们的口号就是为了夺回李家打下的江山,说起来这次叛乱声势浩大,十余天的时间里,就集结了十几万人的队伍,但是经不住武则天大权在握,直接派兵三十万人,进行有力的镇压,叛乱一个多月就被完全镇压下去。
随后政策到位,大唐也算是国泰民安。
大唐繁荣昌盛的生活,不光是武则天的政策严明,更少不了朝堂的众人,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角,也是最出名的一个:狄仁杰。
狄仁杰出生在公元630年,那时候李世民刚登皇位不久,狄仁杰的父亲叫狄知逊,是狄孝绪的第五个儿子,依照传统,不能继承家业,不过因为家教的原因,读书不错,科举考试后,进入太子宫,担任东宫内直郎,管家的角色。
狄仁杰成年后,因为考试成绩太差,被分配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人民法院科员。
当时他心里只想做官,虽然没考上,但是狄仁杰却有了新的机遇。
后来因为业务能力强,被刑部侍郎看重,把狄仁杰推荐到了并州那边。
有了刑部侍郎撑腰,狄仁杰在并州干了二十年,终于再次升官,这次的官职,就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的首席法官。
这下狄仁杰又发愁了,愁什么呢?案子太多忙的不可开交。
经记载,在那一年狄仁杰的案件里,有一万余人的涉案人数。
再一次意外的案件中,狄仁杰的人生再次得到改变。
原因是什么呢?这天狄仁杰接到了一个卷宗,说是金吾卫大将军在昭陵砍了一棵柏树,只有以死谢罪,轮到狄仁杰接手后,就让大将军把职位辞了,没说其他的,做个老百姓没什么不好。
这事让唐高宗知道后,心里不乐意了,让你办个案子这人什么事也没有,没砍头也没流放,只是丢个官职,你怎么办案的?狄仁杰自幼喜爱读书,可以说是讲故事的高手,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个小偷生活艰难,在皇家陵园偷对玉环被当场抓住,皇帝大怒要满门抄斩,有个大臣提意见了,说杀一个人就行了,如果说有人带了一抔土出陵园,那是不是也满门抄斩?肯定是不合适的,最后皇帝只能单杀小偷一人,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汉文帝和张释之。
浅析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吴玲莉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就其在用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二是广揽英才,不避仇怨;三是信赖人才,爱惜人才;四是思贤若渴,极力求访。
为了寻找英雄和人才,在执政期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如: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武举和殿试,派使臣到民间寻找人才。
武则天卓越的才能也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如:一政治清明;二经济发展;三国力强盛;四科举制发展等。
关键词:武则天;任人为限;不拘门第;不避仇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Abstract: Wu Zetian is the history of China's only one orthodox female emperor, is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ancient outstanding statesman and poet. The people in publishing ha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 not birth, is a qualification; two is widely LAN excellence, avoiding enmity; three is the trust people, cherish talent; four is Sixianruoke, tried to seek the visit. In order to find the hero and talent,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palace, to send envoys to folk looking for talent. Wu Zetian excellence can als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Such as: a political Qingming; tw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ee strong national strength; four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development.Key words: Wu Zetian; Ren limit; informal family; avoiding enmity; politics; economy development; national prosperity一、策略武则天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从公元660代高宗掌权到公元705年病逝。
武则天的人才使用方法:既能使用忠臣,也能使用奸臣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但凡有点大作为的,都极其重视人才。
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也是这样。
武则天老百姓提到国之柱臣,不喜欢称其为人才,喜欢称其为忠臣。
仿佛只有忠臣才是人才,奸臣根本算不得人才。
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忠臣、奸臣,只是道德层面的区分,并不涉及才能。
一个忠臣,也许很有才能,也许不太有才能;一个奸臣,也许不太有才能,也许很有才能。
大多数昏君,喜欢用奸臣;大多数明君,喜欢用忠臣。
武则天的过人之处,是既能使用忠臣,也能使用奸臣。
使之各司其职,完成专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工作。
比如大家熟悉的宰相狄仁杰,就是忠臣的代表,武则天对他极其信任和尊重。
奸臣的代表是谁呢?也是个宰相。
武则天打算称帝时,需要做一点舆论准备工作。
可是,这种工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做这个事的,必须是心机玲珑的聪明人。
可是,忠臣铁骨铮铮,且有道德洁癖,是不屑于干这种脏活儿的。
于是,只好使用足够聪明的奸臣。
六品下阶(类似于从六品)的御史傅游艺,参透了武则天的难言之隐。
于是,他组织了一堆人,向朝廷上表,请求武则天称帝。
傅游艺傅游艺的劝进,正中武则天下怀。
可武则天是个深沉的人,如果劝一次就登基,显得不够矜持。
她需要耐心等待,继续观望大臣们的反应。
所以,对于此次劝进,武则天既不接受,也不拒绝,把它视若空气。
正当大臣们摸不准武则天态度的时候,傅游艺突然升官了——从六品下阶,跃升为五品上阶。
大臣们一瞧,心知肚明。
傅游艺则再接再厉,又发起了第二次、第三次劝进。
这下,参加的大臣更多了。
看到时机已经成熟,武则天当仁不让,取代自己的儿子李旦当了皇帝。
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继续发挥傅游艺的榜样作用,把他提升为了宰辅。
武则天之子——李旦顺从就升官,反对就罢职。
武则天用傅游艺做了一个活体广告。
但是,等局势基本稳定后,反对者已经无法掀起风浪时,武则天一声令下,把傅游艺关进了大牢。
聪明的傅游艺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不可能再被重用,便在大牢里自杀了。
狄仁杰推荐人才公私分明,慧眼识珠。
武则天十分重视任用贤才,从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年纪大小,只要发现谁有才能,就大胆任用,破格提拔。
在推荐人才方面,狄仁杰为武则天立过汗马功劳。
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我想物色一个能当宰相的人,你看谁行?”张柬之是荆州的一个地方官员,年纪虽老,但办事干练,是个当宰相的合适人选。
眼下听武则天这么一问,狄仁杰就直接推荐了他。
可武则天只提拔张柬之担任洛州司马一职。
“司马”离直荐的“宰相”相差甚远,狄仁杰哪里坐得住,利用上朝的机会,直面武则天:“我向陛下推荐的,是一个宰相的人选,不是让他当司马的!”在狄仁杰的“干预”下,武则天只好再次提拔张柬之,可还是未能达到狄仁杰的“意”——张柬之只提拔为侍郎,离“宰相”一职还有一步之遥。
但碍于面子,狄仁杰只好当场默认。
但背地里,他还是极力推荐张柬之。
张柬之在任职侍郎时,能力突出,深得武则天的赏识。
最终,武则天把张柬之推到了“宰相”一职的位置上,她有点愧疚地说:“张柬之的确是个人才,是我没听狄仁杰的及时推荐,差点&lsquo:降级&rsquo:误用了。
”狄仁杰前前后后共推荐了几十个人,就是从没荐过将军出身的娄师德。
对此,武则天有点纳闷,就问狄仁杰:“现在身为宰相,你知道曾推荐你当宰相的那个人吗?”“不就是娄师德将军吗?”“你向我推荐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就不推荐他呢?难道说,你就不知道以恩报恩吗?”“推荐人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
以推荐之便,借推荐之名,行以恩报恩之事,这不是我所推崇的!”狄仁杰十分真诚地说,“娄师德将军有恩与我,这一点我比谁都清楚。
但我更清楚,将军是位称职的慎守边境之才。
他已经站在自己最合适的位置上了,我还推荐他干什么。
推荐人才,但不能误推,我要替陛下把关,替国家替人民负责,决不做出有负良心的事来!”。
武则天长期重用狄仁杰真实意图武则天武媚娘当上皇帝后,为了治理贪官,她设立了举报箱,鼓励告密。
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
长期重用狄仁杰、魏元忠等人,大力整顿官员队伍——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取代九品中正制,成为士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武则天当政后,在推行科举制的同时,又大开其他的选官门径,如自举、举报恶官、试官、殿试以及开武举等。
这种多途径选官求才的做法对当时的吏治产生了双重影响:从积极方面说,它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从消极方面看,则使官员队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武则天对此似也有所认识,因而在广开选官途径的同时,又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官吏队伍加以整肃。
具体而言,武则天对官吏队伍的整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设立铜匦(举报箱),鼓励告密。
对举报犯有罪行过失官员的人,一经查实,一律授官;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
“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在这样一种严酷的政治环境下,除了极少数肆无忌惮的酷吏和内宠外,官员们只好收敛起贪赃枉法之心。
其二,分设肃政左右台,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唐初沿袭隋制,朝廷最高的监察部门是御史台,负责检查自宰相以下各级官员遵法守纪的情况,举报弹劾处理各类违法乱纪的官员。
武则天将御史台改为肃政台,不仅增置监察官员,而且加强其监察职能。
武则天刚一登上帝位,就将原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专司纠察中央百官和军旅,另外增设右肃政台,专门负责京畿地区和地方各州县官员的按察,并将监察官员由此前的十八人增至四十人。
旋即又打破“左以察朝廷,右以澄郡县”的格局,使左、右两台迭相纠正,左台官员亦兼察州县。
与此同时,为使监察的运作有法可依,武则天命令尚书省刑部侍郎韦方质起草了专供考查地方官员用的《风俗廉察四十八条》。
由于武则天时代的监察官员有相当一部分是酷吏,且被赋予了生杀予夺的大权,地方官员畏之如虎,所以胆敢以身试法、搞各种腐败行为者少而又少。
文史哲专题研究公元660年,唐高宗病重,上至国家大事,下及民生琐事都不能审理,而武则天在太宗时就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自然成为高宗的得力助手。
从那时起,“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1]。
到705年武则天病逝,她实际执掌大唐政权将近50年。
她的掌权一开始就同传统的关陇军事贵族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培养一支既拥护自身统治,又能铲除异己的政治力量就显得极为迫切。
一、从狄仁杰科举出仕看武则天发展科举(一)狄公科举出仕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630年出生于一个庶族官僚家庭,良好的教育背景为其日后从政打下了基础,后以明经及第,步入仕途。
在唐朝,科举考试包括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相关注释就能中试,而进士则需要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因此进士“为时所尚”,莘莘学子都竞相攻取此科,所得人才也是最多的。
但就进士而言,既可以博览群书积淀文学素养,又能接受良好教育的多是世家子弟,不利于寒门学子的选拔。
狄仁杰以明经出仕并且能两次拜相,这就与武则天重用寒门子弟,发展和改革科举制度密切相关。
(二)武皇革除选官弊端武则天虽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但却以经商发家,寒微的出身给她的政治生涯带来了诸多不便。
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就曾因此极力反对她成为皇后。
为提高武氏一族的政治等级和社会地位,她通过唐高宗下命修改《氏族志》,把武氏列入第一等级,但这一举措收效甚微。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突厥默啜起兵进犯河北,武则天曾经希望以武氏女儿嫁与突厥可汗默啜以止兵革,但突厥以‘我可汗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为由,拒绝与武氏联姻”[2]。
这一系列事件,加深了武则天与族望高贵的士族地主的矛盾,也迫使她在政治上开始寻求庶族地主的支持。
为此,武则天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
首先,改革选官重心,“永徽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一举子有司者,竞集子进士矣”[3]。
由此拓展了人才选拔的来源,使许多有天赋的寒门子弟得以依靠自己的才学脱颖而出;其次,改革考试内容,“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4]。
多方面选拔各种人才。
690年首创殿试,亲自在洛成殿考问贡生,使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有效避免了结党营私和党派纷争现象。
702年初,设武举以选拔将帅之才。
另外,为了防止考官在考试中徇私舞弊,又颁布了《停试糊名考制敕》,令考生“试日自糊其名,从狄仁杰的选拔任用看武则天用人之道张欣(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摘要:在武则天登上皇位及建立武周政权的过程中,为了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采取“拉拢庶族,打击关陇贵族”的策略。
而狄仁杰作为武则天时期最著名的庶族宰相,从对他的选拔、重用等方面也能窥视武则天的用人之道,这些举措在武氏政权的统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武则天发展科举,广开仕途,一步步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大力提倡和鼓励举荐人才,为贤良之士实现治国抱负和政治才能提供了政治沃土。
另外,她为排除异己,巩固统治,大兴酷吏,为其统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总体来看,其用人措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武则天;狄仁杰;庶族;士族中图分类号:K242.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23(2013)02-0085-03收稿日期:2013-05-13作者简介:张欣(1989-),女,山西临汾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Jun.,2013Vol.12,No.22013年6月第12卷第2期85暗考以定其等第”[5]。
这样,候选人的社会出身就不再成为影响选拔结果的条件,寒门学子也能凭借真才实学踏上仕途。
据统计,“武则天亲擢宰相67人,门荫特恩入相的仅占10%,而明经、进士和杂色入流为相的占90%”[6]。
狄仁杰等一批庶族地主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由门阀士族完全垄断仕途的局面。
二、从狄仁杰官至宰相看武则天选拔人才狄仁杰由豫州刺史得以官至宰相,除了政绩突出为人称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夏官侍郎娄师德在武则天面前的极力举荐,而这也反映了武则天时期另外一个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天授元年,武则天派承抚使十人寻访诸道,搜揽人才,而时任豫州刺史的狄仁杰政绩突出,第二年,她破格将狄仁杰从一般的地方官员提拔到首席宰相的位置上。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思贤若渴,处处搜荐有才能之人,而且一旦发现,则不吝官职,尽授予高官厚禄。
此外,武则天为了寻求更多的有才之士,增加武周政权可用的统治人才,又先后颁布了《求访贤良诏》、《求贤制》、《搜访贤良诏》等三篇诏令。
令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以此为己任,甚至把各级官吏应举荐的人数以硬性指标的形式分配下去,同时还鼓励官民自荐。
《旧唐书·则天皇后》中记载:“其有志行可录,才用未申,亦听自荐。
”[1]685年武则天又下诏:“内外百官九品以上及百姓有才能者皆可自荐。
”[7]这就使得一批有才能但却出身一般的低等级官吏和身份低微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上层统治集团,一些有才能但却未及第的士人和乡村教师也都得以被选拔出来,让他们临时担任职务,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和考核之后,合格者就得以正式任命为官。
正是由于武则天思贤若渴,用人不疑,并大力提倡和鼓励人们举荐人才,因此上至宰相下至一些低级官吏都将推举贤达之士作为自己的责任。
狄仁杰到中央为官后更是常常以荐贤为己任,他荐举的“桓彦节、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8],真正达到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境界。
对此,有人就曾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仁杰对曰:“荐贤为国,非为私矣。
”[9]武则天对推举的人才也“不问贤愚,尽加擢用”,唯才是举,重用了包括狄仁杰在内的一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笼络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三、从狄仁杰位居“国老”看武则天爱惜人才(一)狄公德高望重狄仁杰为官初期一直在地方任职,他深知百姓疾苦,多次为民请命,宁州、豫州等地的百姓都很爱戴他,甚至还为他立祠以纪念他的功绩。
武则天也很倚重狄公。
据记载:“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入朝朝见时,免去其叩拜之礼,谓之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为了表彰狄仁杰的功绩,还赏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绣下“敷正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
狄仁杰死后,她还哭曰:“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9](二)武皇善于纳谏狄仁杰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诤臣。
一次,武则天要造大佛,狄仁杰便上疏谏说,认为这样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武则天听后说:“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9]便停止了这项活动。
狄公一生中多次直言上疏,主要内容包括:任人唯贤,重用才能;省傜薄赋,与民休息,重视农业,抚恤百姓,宜宽征伐。
禁造佛寺宫殿,反对宗教迷信等,这些都被武则天采纳接受,对武周政权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10]也正因此,促使武则天先后多次下诏,“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1]。
武则天不仅爱惜人才,更勇于承认错误。
不仅不会仇视那些锋芒毕露,并敢于当面指责自己的大臣,还一再褒奖诤臣,所以,在她统治时期,谏诤之风盛行。
除狄仁杰外,还有苏安恒上疏劝她还政于唐;朱敬则禁选美少年入侍,当面批评武则天生活腐化;侍御史周钜因宠臣薛怀义一些不合礼节的行为,将其流放等。
她总是善于听取有利于巩固统治、繁荣经济、稳定社会的建议,从而使君臣相互匡辅,促进了武周政权的稳固。
四、从狄仁杰智斗酷吏看武则天保护直臣(一)狄公蒙冤武则天曾重用索元礼、来俊臣等一批酷吏充当自己的耳目,排除异己。
狄公耿直的性格和严格执法的作风,势必与酷吏水火不容。
史书记载:“长寿元年,左台中臣来俊臣罗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谋反。
先是,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反者得减死……狄仁杰既承反,有司待报行刑,不复严备。
仁杰裂衾帛书冤状,置绵衣中,谓王从狄仁杰的选拔任用看武则天用人之道86德寿曰:‘天时方热,请授家人去其绵’……子光远得书,持之称变,得召见。
则天览之”[11],并亲自召见狄仁杰,才洗刷了狄仁杰等七人的罪名。
此事后,狄仁杰虽被贬嫡为彭泽县令,但他已成为武则天不可或缺的帮手,所以一旦武则天遇到难题,就很快又提拔重用他。
697年,重坐宰相之位。
(二)武皇巧用酷吏武则天,作为一介女流,要在封建社会里称孤道寡,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因此,为了打击异己,扫除障碍,她举起了专制的刀斧,造成了“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12]的恐怖局面。
但武则天终究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她在使用酷吏这把“双刃剑”时,一方面重用他们,打击反对派,主要矛头指向李唐宗室的旧臣;另一方面,一旦发现其中有对武周政权忠心耿耿的大臣时,也会及时地干预,并且在执法机构中保留了许多像徐有功、狄仁杰、杜显俭等人一样执法严明的官吏。
所以,一旦当他们遭遇诬陷时,武则天总是亲自出手相救,不许杀害。
秋官郎中徐有功,曾多次复审周兴等酷吏判定的案件,他定狱公正,前后救济了数百家蒙受冤屈之人,而周兴等人则多次在武则天面前诬告他判刑过轻,故意释放谋反之囚,但武则天知道徐有功为人正直可信,不听信谗言,反而多次予以保护并仍常常委以重任。
极端的专制主义并不是维护统治的长远之计,所以,在690年武则天建立了武周政权之后,为了稳定统治局势,缓和阶级矛盾,次年便诛杀了酷吏杀索元礼,“以慰人望”;697年又杀来俊臣,“以灭苍天之愤”。
酷吏作为武则天打击反对派,抑制诸武贵戚及亲信势力的工具,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结语综上所述,武则天为了选拔人才,发展了科举制,广开仕途,一步步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出现了庶族官吏在中央占据主要地位的现象。
通过对各级官吏的选拔试用,武将中的娄师德、郭元振等边陲将领,文臣中的狄仁杰、魏元忠、姚崇等朝中元老,敢于面折廷争的徐有功、朱敬则等直言诤臣,纷纷成了武则天的左臂右膀,至开元中叶,“致朝廷赫赫,有名望事绩者,多是天后所进之人”[13]。
武则天的这些用人、识人的举措,为狄仁杰等贤良之士发挥他们的治国抱负和政治才能提供了丰厚的政治沃土,也使武周政权被史学家评为“贞观之遗风,开元之前功”。
此外,武则天用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她为了排除异己,扫除政途上的反对力量,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兴酷吏和告密之风,不惜以毒攻毒,这使一些无辜者身陷囹圄甚至被诛杀,虽给其统治带来了一层负面的阴影,但从整个武周政权统治来看,武则天的用人措施还是非常有借鉴意义和值得肯定的。
阴忍的酷吏政治虽与武则天英明的吏治思想表面上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实则殊途同归,武则天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交相为用。
一方面,广开仕途,改革科举制度,“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另一方面,又任用酷吏,大开刑狱,排除异己,并能“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