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世界政治是指在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在世界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强权与民主、合作与对抗等政治现象。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是国际社会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因素错综复杂,主要有:(1)经济因素;(2)科技因素;(3)军事因素;(4)意识形态因素;(5)自然环境因素。等等。

第一节: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斗争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主权国家或

国家集团)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政治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把握国际风云变幻的最基本的脉络,是认识世界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主要依据。研究世界政治格局是我们研究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开端。

世界政治格局包括: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和无极格局四种。世界格局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的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

研究世界格局的意义十分重大:

1、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世界;

2、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各种角色,特别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

3、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自从17世纪40年代出现了第一个世界格局以来,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人类历史经历了350年的发展,其中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五次大的变化:

1、威斯特伐利亚格局(1648年—1815年)

2、维也纳格局(1815年——1914年)

3、凡尔塞格局(1919年——1939年)

4、雅尔塔格局:

5、两极格局:

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美国的独霸政策导致苏联的反对,美苏两个大国由原先的合作逐渐演变为对抗为两极格局的出现埋下了伏蔽。

2、20世纪50年代,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3、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国家的对峙与斗争。

4、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地争霸世界,并出现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力量的不平衡也开始显露。

5、20世纪80—90年代,美苏之间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最终

使两极格局彻底瓦解,世界从此进入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卷入的人口达20亿,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战争死亡达6000万人。直接后果是:打败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严重削弱了英、法,使欧洲衰弱,美苏崛起。原先那种欧洲中心的世界格局不复存在,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主宰世界的格局已经水到渠成。

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的含义:

是指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大国首脑在德黑兰(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1945年2月4日—2月11日)、波茨坦(1945年7月17日—8月2日)等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战后世界秩序安排以及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划分的协议、协定和规章而建立的体制。由于这些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规章和三大国势力范围划分的协议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故称为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

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制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雅尔塔体制的历史作用:

雅尔塔体制曾经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①缓和了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矛盾,对于增强同盟国的团结,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起过重要作用;

②对战后清除德国法西斯主义势力、日本军国主义势

力,防止法西斯主义势力复活,维持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一欧洲的稳定起过一定作用;

③对防止世界大战重新爆发,维护战后世界和平,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战后世界和平是一种美苏激烈争夺下的“恐怖和平”。

消极作用:

①雅尔塔体制体现了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

②制造了军事上的两极分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立,成为战后世界紧张局势和世界战争危险的根源。

2、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对比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

(2)、英、法两个世界强国的实力遭到了极大地削弱;

(3)、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4)、美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得到空前膨胀,成为“称霸世界的强国”;

(5)、苏联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成为拥有巨大实力、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社会主义大国;

(6)、欧洲、亚洲一大批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建立,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7)、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预示着民族独立国家的大批涌现。

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过程:

(1)“冷战”的爆发: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政策。同年3月5日,反共老手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呼吁美英合作,建立军事同盟,对付苏联的威胁。同年9月,杜鲁门的白宫助理白拉克-克里福德起草了一份长达50页的报告《美国与苏联的关系》,正式提出对苏“冷战”的纲领。为“冷战”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舆论准备。

(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在演说中,杜鲁门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几千名武装人员的威胁。他要求国会批准给予希腊、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他们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他公开打出了反苏、反共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的联盟正式破裂;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3)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美国帮助欧洲经济复兴计划。该计划在1948年4月被国会批准,从1948年--1952年间,美国共向西欧各国提供了约130亿美元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处于极端困难的西欧各国度过了难关,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同时也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另一方面,美国也为自己的过剩产品和资本找到了国外市场,通过援助,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冷战的轨道,这是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的。

(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马歇尔计划之后,美国又策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葡萄牙、意大利和冰岛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它是马歇尔计划合乎逻辑的发展,是美国称霸世界计划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