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一米有多长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55
《测量——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执教: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小学校周霖【教材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第三课《1米有多长》【教学时数】1课时【教材分析】学生对“米”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
上节课“课桌有多长”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会用厘米来测量物体,在学习“1米有多长”时学生就有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准备。
【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能估测物体长度(限整米),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达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能估计物体的长度,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课程资源】1.制作课件2.1厘米长的磁条3.10厘米长的磁条4.米尺【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一)找1厘米出示课件,请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
(二)用1厘米出示课件,请学生说出测量的方法。
出示课件,请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回顾我们怎样学习厘米的知识,让学生迁移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有了预设。
】二、学习新知(一)情境引入出示情境图,说一说讲的是什么事?齐读入园要求,1米有多长?+【设计意图:通过动物游乐园买票的情境,引入1米,使学生体会学习米的必要性。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的高度。
2. 请学生拿出信封中的磁条,分别用尺子量一量,这两个磁条各有多长?3. 请学生说出磁条长度,老师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长度。
4. 老师引导学生对比1厘米、10厘米、1米的长度,提出用10厘米长的磁铁来拼1米长。
5. 师生合作,在黑板上贴10厘米长的磁条,带领学生从10厘米数到100厘米,拼出1米的长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米有多长(练习课)》教学案例1.学习内容承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的《1米有多长》,重点学习是在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前提下,能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
2.学习目标(1)学科性目标①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固化表象。
②知道“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性目标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3)创新性目标在沟通知识联系的过程中发展整体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际测量能力。
【学习重点】沟通厘米和米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际测量能力。
(1)分类再现①对点承接:米和厘米的进率师:以小明的身高作为测量工具,门有多高?生:门有两个小明那么高。
师:那如果以机灵狗作为测量工具呢?生:门有四个机灵狗那么高。
师:那我现在如果知道了门高2米,还用像刚才那么表示吗?生:不同了。
师:对了。
米就是我们的一个测量标准,知道了这样的一个标准,我们就不需要再用其他工具来表示了。
不过,通过刚刚大家的描述,你知道小明和机灵狗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生:我知道小明的身高是1米,因为门高2米,有两个小明那么多,反过来,小明的身高就是2米的一半。
师:你有补充吗?生:我觉得应该是100厘米,因为括号旁边只有厘米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不过刚刚那个孩子说的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要把米转化为厘米。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1米等于多少厘米?生:1米=100厘米。
师:那机灵狗呢?生:机灵狗是50厘米,因为它是小明的一半小结:1米=100厘米。
另外,我们在进行估测的时候要用到参照物,比如我们在估计小明的身高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门的高度,我们在估计机灵狗的身高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小明的身高。
②对点承接:“米”和“厘米”两个单位的实际应用回顾: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生:1米=100厘米师:你会用这两个单位吗?活动要求:量一量教室中的黑板有多长。
《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点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知道你有多高吗?二、自主合作探究:动物们要一起去游乐园玩,其它小动物都顺利的进入游乐园了,可是小鹿却被挡在了外面,你知道为什么吗?1、认一认,想一想:小老鼠摆小棒的活动,带领学生由厘米引出新的单位米。
教师提示米和厘米的关系师板书课题2、比一比,说一说帮助学生体会米的意义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米的长度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组织学生利用已经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
学生看情境图,思考原因并汇报学生体会100根小棒就是小米认识米1米=100厘米学生利用米尺来认识1米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打开自己的手臂等学生小组合作估计后测量比较,体会米四、归纳反思:1、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门高约2()一拃长约15()黄瓜长约20()2、完成54页估一估,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4、布置课后习题作业学生独立完成橡皮长约3()树高约10()李老师身高约175()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完成习题学生汇报收获板书设计:1米有多长1米=100厘米1m=100cm《一米有多长》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
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1米有多长》练一练习题及答案估计长度测量长度教室宽6米6米33厘米门高2米2米10厘米教室长8米8米15厘米2、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文具》练一练1.画一画,写一写。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文具》练一练1.画一画,写一写。
7朵小红花:○○○○○○○8颗草莓:○○○○○○○○10只小黄鸭:○○○○○○○○○○3、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小猫钓鱼》练一练4.涂一涂,写一写。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小猫钓鱼》练一练4.涂一涂,写一写。
第一个:3个蓝色圆圈○○○第二个:4个蓝色圆圈○○○○第三个:2个蓝色圆圈○○第四个:5个蓝色圆圈○○○○○第五个:0个蓝色圆圈4、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小猫钓鱼》练一练2.读一读,写一写。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小猫钓鱼》练一练2.读一读,写一写。
0010020030040055、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猜数游戏》练一练6.说一说,玩一玩。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猜数游戏》练一练6.说一说,玩一玩。
女孩:我出1、男孩:我出51+5=6还可以:女孩:我出2、男孩:我出42+4=6还可以:女孩:我出3、男孩:我出33+3=6还可以:女孩:我出4、男孩:我出24+2=6还可以:女孩:我出5、男孩:我出15+1=66、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猜数游戏》练一练5.画一画,填一填。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猜数游戏》练一练5.画一画,填一填。
5+1=□4+□=63+□=62+□=66-5=□6-□=46-□=36-2=□答案:5+1=64+2=63+3=62+4=66-5=16-2=46-3=36-2=47、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跳绳》练一练1.说一说,填一填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跳绳》练一练1.说一说,填一填6+2=88-6=23+5=88-3=58、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练一练7.说一说,填一填。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乘车》练一练7.说一说,填一填。
一串樱桃有2个,一共有5串,一共有多少个樱桃?2+2+2+2+2=10共有9张邮票,一个信封贴2张邮票,贴完4个信封,还剩多少张邮票?9-2-2-2-2=19、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小鸡吃食》练一练5.说一说,做一做。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并能够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1米的长度,感受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经验,他们能够感知到物体之间的大小、长短差异,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实物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测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感受1米的长度。
2.操作教学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米尺、测量工具、实物等。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米尺,用于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白兔和小灰兔比赛跳远,如何判断谁跳得更远?”等问题,引发学生对长度的关注,进而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感受1米的长度。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有1米长?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米尺测量教室里的物体长度,如桌子、椅子、黑板等。
《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米的实际意义。
2.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三、课时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在观察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难点明确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三、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师:回顾我们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厘米。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给你的同桌或者找一个你觉得你身边的东西出示给你的同桌看告诉他你觉得这个东西大概是几厘米?同桌之间试一试,待会儿请你来说一说。
预设:建议学生把自己认为的一厘米和指甲盖比一比,或者用指甲盖去验证他估计的东西的长度。
小结:看来大家对一厘米的概念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情境引入秋天可是个旅游出行的好时候。
所以呢?长颈鹿大哥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也要到游乐园去玩,我们看看他们遇到什么情况了。
(PPT出示情境图)师: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那么1米是多长呢?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1.认识米。
①出示米尺:同学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
那1米大约有多长呢?你们伸开双臂,我来给大家量一量。
②猜一猜: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一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师将米尺竖放,让学生估计,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长度。
1米有多长一、情境导入(PPT出示情境图)师:游乐园里真好玩儿,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生: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而长颈鹿超过了1米。
师: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生解释:你的身高超过1米就要买票)同意他说的话吗?(生:同意)你怎么知道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的呢?生:因为门上有个1米的标记。
师:他说的清楚吗?(生:清楚)长颈鹿身高超过1米了,要买票了。
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1米有多长”。
(板书课题:1米有多长)二、活动感知,形成表象1、制作米尺(由已知1厘米引出1米。
在制作中感受单位累加过程,明确米和厘米的关系)a .用1厘米长小贴纸贴出10厘米我们已经学习过厘米了,对吗?那你还记得1厘米有多长吗?谁给我们比划一下?你来。
(指名比划)预设1:如果第一个学生比划对了。
师:同意吗?(生:同意)那请你们再用你们的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生比划)好,手放下。
预设2:如果第一个学生比划的有相差,师暂时不评价,再叫另一个学生比划一次。
师:你觉得谁更接近呢?(生指第二个学生)你同意他的,那请你们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生比划)好,手放下。
师:大家来看大屏幕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的小信封里有这样的小贴纸。
(出示1厘米长的正方形贴纸课件)它的长是——(生:1厘米)我们把它贴在这样的一个纸板上。
(师把纸板贴在黑板上)请你认真看老师是怎样贴的。
(师在纸板上贴一张1厘米贴纸)这是几厘米?(生:1厘米)[ 师继续贴一张]现在呢?(生:2厘米)那如果老师让你像这样1厘米1厘米往下贴,你会吗?(生:会)那呆会儿就请同学们3个人一小组1厘米1厘米地贴出10个,好吗?在开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你们小组合作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师:说的可真好,掌声送给他们。
同学们小组合作的时候就要像刚才说的那样去做,好不好?(生:好)请坐在小组中间的同学打开1号信封,把里面的小贴纸取出来,让小组的同学看看。
1米有多长学习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编写说明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
上节“课桌有多长”的学习为本课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1米有多长”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
教科书通过设计动物游乐园买票的情境,引入1米,使学生体会学习米的必要性。
教科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人深地提出了4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的长度观念。
认一认,想一想。
教科书通过情境中小动物们的“身高l米以上要买票”的形象描述,使学生产生了要了解“1米有多长”的需要。
在这样的学习需求驱动下,教科书通过小老鼠摆小棒的活动,由已经认识的单位“厘米”引出新的单位“米”—1根小棒长1厘米,100根这样的小棒接起来就是1米,即认识了米,又揭示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比一比,说一说。
认识1米之后,通过本问题进一步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对l米有了基本的认识后,开始用稍大些的长度单位“米”进行实际的测量。
通过量教室的长,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可以进一步厘清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试一试估一估,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根据提供的“门高2米”来估计小明和机灵狗的高度,学会正确寻找参照物,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量一量,黑板有多长?黑板的长度不是整米数,学生需要用几米几厘米来表示,也就是把所学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结合起来运用,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际测量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六单元《1米有多长》集体备课修定稿备课组长:马天虎成员:徐彩云王艳艳姜永奇马润杨璇王军强修定教师:张学虎修定时间:2014、10、21《一米有多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并体验1米有多长,知道米和厘米的关系,学会米和厘米的简单换算。
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活动中体验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
难点:正确形成1米的长度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课内检测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是( );2、画一条长度为1厘米的线;3、测量数学课本短边的长度大约是()厘米二、合作探究1、画一条10个1厘米连起的线。
(教师指导学生画10厘米长的线)2、问100个1厘米连起的线有多长?(板书课题)老师在黑板用纸条连起一条100厘米的线,这就是1米的长度,米是我们今天学习长度单位,用“m”表示,问米和厘米有什么样的关系(1米=100厘米,1m=100cm)3、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估计一下黑板长有几米?4、测量一名学生的身高(找一个大约1米的),估计另一个学生的生高,估计门的高度大约几米?三、巩固练习1、填cm还是m呢(1)门高约2( ) (2) 一拃长约15( ) (3) 黄瓜长约20( )、(4)橡皮长约3( ) (5) 李老师身高约175( )、(6) 树高约10( )、(7)铅笔长约17( ) (8) 旗杆高约8( ) (9) 毛巾长约60( ) 2、填空:(1)4米=()厘米(2)600厘米=()米(3) 6 厘米+7厘米=( )厘米(4)20米-10米=( )米(5)9厘米+11厘米=( )厘米(6)1米-10厘米=( )厘米四、作业:练习册36-37面1、2、3、题。
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教材与学情“测量”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到身高。
上节“课桌有多长”的学习为本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此时再进行“1米有多长”的教学,学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基础都已具备。
本节课通过设计动物游乐园的情境,引入1米,使学生体会学习米的必要性,同时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地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地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感受1米有多长。
2、能用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厘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设计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小朋友,大家好,我是今天学习号列车的乘务长,很高兴地能带着大家一起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
准备好了吗,学习号列车就要出发喽!第一站,游乐园站到了,看,小狗在游乐园的门口对长颈鹿和小乌龟说了一句话,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
(设计意图:采用教师担任乘务长,学生乘坐学习号列车开始本节课的学习这样童趣化的导入快速地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小狗说的“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的形象描述,使学生产生了要了解“1米有多长”的需要。
)二、自主探究1.认一认,想一想师:那1米有多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板书:1米有多长)生自由说想法生1:1米比我的身高矮一些(板书:1米比我的身高矮一些)生2:1米=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师:那标准的1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米尺就能告诉我们。
(师将米尺贴到黑板上)这么长就是标准的1米。
师:你能在米尺上找到1厘米吗?生在米尺上找1厘米(回顾1厘米有多长)师:请你快速地数一数米尺上有几个1厘米?生在米尺上数师:有小朋友已经数出来,谁数得快请你来数一数?生在米尺上找100厘米师:和100厘米一样长的还有一种更简单的表示方法——1米。
Pin Wenyuan ·文苑品“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长度计量单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但一“米”的长度又是如何定义出来的呢一米有多长文/罗锋在中国古代与近代,我们使用的计量单位里是没有“米”这个概念的,一般用“寸”、“尺”、“丈”等来表示长度。
谈到“米”的来历,就要从米制的建立说起。
米制是国际上最早建立的一种计量单位制度,在17、18世纪,人们认为计量单位和计量制度比较混乱,影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和科技交流,迫切希望科学家能研究出一种新的、通用的、适合所有国家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制度。
米的由来1675年,意大利科学家提托·李维欧·布拉提尼首次在论文中使用了met‐ro cattolico一词,该词是由希腊语μέτρονκαθολικόν(métron katholikón)衍生而来的,意为"一种通用测量单位"。
到1688年,英国哲学家和教士约翰·威尔金斯提出需要一个十进制标准的长度单位系统对国际通用长度计量作进一步细化和统一。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公会令法国科学院组织一个委员会来制定一个标准的度量衡制度。
委员会提出了一套新的十进制度量衡制度。
当时,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大小是不变的,于是开始测量地球子午线,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的长度定为1米,并用铂制成了截面为4mm×25.3mm的一根标准米尺。
这根米尺就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米原器,现存于法国档案馆。
考虑到能在全世界通用,米尺的单位名称没有采用法语,而是采用古希腊语mètre,意为测量,后演变为meter,中文译为“米突”或“米”。
1791年,该方案获法国国会批准。
米的发展为了进一步统一世界的计量制度,1869年法国政府向一些国家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派代表到巴黎召开“国际米制委员会”会议。
用身体部位作尺子米、升和千克以及不同层级的单位,如毫米、毫升等是全球通用的计量单位,被称为“米制”或“公制”。
然而,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没有统一的计量标准,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甚至不同村落之间就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长度往往以身体部位作为参照,如肘长、步长、脚长、手指跨度等;有的地区用种子的数量衡量容量;谷物或石头曾作为重量的标准……今天,有些时候,人们仍然用步长或肘长来临时估计长度。
这些衡量方式既杂乱又不精确,每个人的肘都不一样长,究竟用谁的呢?各种不公平会隐藏在杂乱的计量标准中。
介于古代的交流范围比较小,农业社会对精确度的需求也不高,这些衡量方式大致可以应付日常生活所需,但随着社会大范围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多,各种物资交换越来越频繁,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统一度量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那么,究竟用多长来作为通用的单位,而且大家都能获得标准的、永恒不变的长度呢?1米究竟有多长“1米”的诞生今天的米制起源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由当时的法国科学院组织。
研究团队决定以北极到赤道并经过巴黎的这段经线长度为准,确立其千万分之一的长度为标准长度——1米。
1米的定义下好了,然而,这条经线长度该如何测量呢?在18世纪,测量这么长的距离并非易事。
两位天文学家花了6年时间才得到一个确切的数值,再通过数学家的计算,1米从此诞生了。
法国科学院用铂金打造了一根非常精确的1米长的铂金棒,并将之保存在一个保险箱中,这就是“1米”的实体,被称为“米原器”,是制作1米标尺的标准参考物。
许多国家也获得了米原器的复制品。
容积单位“升”和重量单位“千克”的定义与米的定义在同时期得到确立,即千分之一立方米的容量为1升,1千克则被定义为1升4℃的水的重量。
由于精确测量米原器从首端到尾端的距离非常困难,1889年,国际计量大会重新制作了一个铂合金米原器,其断面为X型。
米重新定义为0℃时该铂合金米原器的长度。
“1米”在变化1米标准终于制定下来,但故事还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