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文化的简要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6.53 MB
- 文档页数:17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
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
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
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
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
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
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
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又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
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世代相传,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湘西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宝库。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湘西民俗文化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湘西民俗文化,成为了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代表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宗教信仰、习俗传统及语言文字等等,都是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民族独有的文化形态。
在这些方面,湘西民俗文化有诸多代表性,例如土家族的火把节、苗族的吃新节、坡里草书等等,都是湘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代表。
首先是土家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八日举行,其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仪式和活动,如燃起篝火、燃放烟火、舞狮子、唱歌跳舞等,十分热闹喜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火把舞",当地人手捧着长达数米的火把,载歌载舞,舞动火把,形成了一道壮观的舞蹈风景线。
这项传统民俗活动体现了土家族人热情奔放的性格和奔放的生活情趣,更是表现了土家族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是苗族的吃新节。
苗族吃新节是苗族人民每年的盛大节日,也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吃新节是苗家人民欢庆丰收和预祝新年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苗家人民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舞龙、唱山歌、踩踢踏舞等等,展示着苗家人民的风情和风采,体现了苗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期盼。
再者是坡里草书。
坡里是湘西土家族的一个古老村寨,也是坡里草书的发源地。
坡里草书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它是土家族人民利用竹管、手指、沙子等原始材料,在地面上或桌面上书写一种特殊的文字和图案,形式独特,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被誉为"土家玉器、土家字画"。
湘西文化----张益文湘西是土家、苗、汉、回、白、瑶、侗(dòng)、壮等多名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名族区域文化因而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突出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多元性方面。
现留存下的名族文化遗址,遗迹和文献典籍,民风习俗等,内容之多,范围之广,特色之浓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
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下面具体地介绍部分湘西传统文化。
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籽蹬屋”是苗家民居的又一大特色,相传,鲁班路过此地时,告诉苗民不妨把大门往内退一截,留块空地堆放苗乡盛产的油桐的桐籽,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苗家特有的“籽蹬屋”。
这种房屋深受苗民喜爱,茶余饭后,籽蹬屋便成为了人们纳凉,休息,闲谈的好地方,这种苗居,在吉首,凤凤凰等县山村苗族聚居地,至今仍然很多。
而在如今节奏飞快的城市生活中,到处渲染的浮躁、繁华使我们感到身心俱疲,多么想到一个这样的地方。
也许保留这片净土可以给我们精神的憧憬和向往。
另外,通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也知道了一些典型的湘西传统文化,如吹笛子:翠翠叫爷爷帮他吹曲儿时用的那种笛子是只有保靖才有的,因为沈从文在保靖呆过。
还有就是端午节的时候划龙舟,划龙舟当然哪里都有,但是龙舟结束后抓鸭子好像不是那里都有的,湘西是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族风情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歌舞表演、宗教仪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湘西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2. 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湘西地区,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活动。
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在当地仍然保留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3. 乡土风情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俗、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方面。
土家族的美食文化、苗家的服饰表演、汉族的传统工艺等,都展现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尽管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逐渐减少,传承人口不断流失。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失传,直接导致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
2. 城乡差异在湘西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城市里渐行渐远,而乡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这种城乡差异对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也影响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湘西苗族⽂化湘西⾃古以来便⼀直是⼀个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区,⼟家族、苗族作为世居此地的主体少数民族。
从⾃然条件来说,湘西是⼀个崇⼭峻岭,沟河纵横,地势崎岖,⽣产落后,⼈烟不稠,交通闭塞的地⽅。
⼀⽅⽔⼟养育⼀⽅⼈,⼀个地域⼀种独特的⽂化,湘西是⼀个⼟家族、苗族的聚居地,他的⽂化⾃然以特⾊的⼟家苗家的少数民族⽂化⽽闻名。
不论是⼟家族还是苗族,都有其浓厚的民族乡⼟⽓息,淳厚、⾃然、朴实,也不乏神秘之感。
著名作家沈从⽂在《边城》⾥就描写了湘西浓厚的乡⼟⽂化。
我虽是⼀个湘西⼟⽣⼟长的苗家⼥孩,但我坦⾔,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我⼀直都⽣活在被汉化了的家庭⾥,⽤⽗亲的话语说就是“我是⼀个假苗⼦”,所以在这⾥坦⾔:我对其⽂化的了解是甚少,多通过其他的途径得之。
说到少数民族,我想⾸先不得不谈的应该就是属于本民族的语⾔了。
在湘西每⼀个地区都有其稍显不同的地⽅⽅⾔,我们统称为“客话”,各地的客话只存在⼝⾳上的差别,⼤多都可以听懂。
但按民族语⾔⽽论,就有乡话和苗话之分,⽽苗话中⼜分两种,⼀种是深苗,⼀种是浅苗。
乡话⽐苗话要好懂,⽽浅苗⼜要⽐深苗好懂。
⼀般不是从⼩⽣活在传统的苗族家庭中,不是从⼩就受这种语⾔的熏陶的⼈,基本上都听不懂,也⾃然不会说。
相对⽽⾔,乡话要稍微简单⼀点,经过后天学习,听多了别⼈的交流,⼤体上能略只⼀⼆,但要是能开⼝说恐怕还是⼀个巨⼤的难以实现的挑战。
苗话就更不⽤说了,⽤我爷爷对它的最简单的形容就是“凹⼝凹嘴的”。
我听我同学⽤苗话在交流过,他们在说话时语速很快,总觉得⾆头是绞在⼀起的(当然我⼀句也没听懂)。
如果⽤“字正腔圆”来形容中国标准的普通话,那么我想苗话就是其最强势的反衬。
苗家的特⾊,不仅仅在于其语⾔的深奥,⽽其苗族的服饰更是⼀⼤不可不说的亮点。
苗族的服装有着许多的讲究。
通常的⽣活中,⼈们着的是苗族的便装,体现的是⼀种朴素简单的感觉。
逢年过节之际的打扮⾃然会很浓重,因为在苗家⼈的⼼中每⼀个节⽇都是意义⾮凡的,必须得按程序过得很浓重,有穿着的讲究更有饮⾷上的讲究。
湖南湘西土家族结婚风俗湖南湘西土家族结婚风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湖南湘西,一个神秘而充满活力的地方。
它位于中国南方的湖南省西部,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
这里的土家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闻名于世。
其中,结婚风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展现了古老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一、湘西土家族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自古以来,土家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里的结婚风俗,既保留了古老的传统,又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二、结婚风俗流程1. 提亲:男方会派遣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通常会带上一份礼物,以表达对女方的尊重和爱意。
女方家在接受礼物后,会设宴招待媒人,并请族中长辈商议婚事。
2. 定亲:在确定婚事后,男方会向女方家送上一份厚重的彩礼。
彩礼包括钱财、物品等,以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
同时,双方家庭会安排一次见面会,以增进彼此的了解。
3. 迎娶:在婚礼当天,男方会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新娘在出嫁前要举行“哭嫁”仪式,以表达对家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男方在接新娘回家时,会请一位有福气的长辈背着新娘跨过火盆,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三、风俗场景描述1. 男方家庭拜访:在确定婚事后,男方会带领家人前往女方家拜访,以示尊重。
拜访过程中,女方家会设宴招待男方家人,并安排土家族的传统歌舞表演,以增添喜庆氛围。
2. 女方家庭宴请:在婚礼前夕,女方家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
宴会上,大家会共同品尝土家族特色美食,并欣赏土家族的传统歌舞表演。
3. 双方家长见面:在婚礼前,双方家长会举行一次见面会,商议婚礼的具体事宜。
见面会通常在女方家举行,双方家长会就彩礼、嫁妆等事宜进行协商。
在这个过程中,媒人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需要通过沟通协商来达成一致意见。
四、土家族结婚风俗的特色与价值湘西土家族的结婚风俗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间传统。
湘西文化十大特色介绍湘西啊,那可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
它的文化特色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1. 独特的民族服饰湘西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那可真是漂亮极了。
苗族的服饰就特别讲究,女性的衣服上绣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
这些图案可不是随随便便绣上去的,每一个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呢。
比如说有的图案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可能是家族的图腾之类的。
而且衣服的颜色搭配也非常巧妙,红的像火,蓝的像天,绿的像草,这些鲜艳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
当苗族姑娘们穿上这些衣服,走在青山绿水之间,那场景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2. 神秘的巫傩文化这巫傩文化可是湘西文化里很神秘的一部分。
傩戏,那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
演员们戴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面具,这些面具看起来有的很吓人,有的又很滑稽。
在表演的时候,他们会唱着一些古老的曲调,跳着独特的舞蹈。
这种舞蹈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可不一样,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步伐,仿佛是在和神灵对话一样。
据说傩戏还有驱邪祈福的作用呢,虽然现在我们知道这更多是一种文化传承,但那种神秘的氛围依然让人觉得很奇妙。
3. 精美的建筑艺术湘西的建筑那也是相当有特色的。
吊脚楼是湘西建筑的代表之一。
它一半靠着陆地,一半悬在水上或者山坡上。
从远处看,一排排吊脚楼就像一群展翅欲飞的鸟儿。
吊脚楼的结构很巧妙,它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材料。
木头的柱子支撑着整个房子,上面的屋顶是用瓦片或者茅草铺成的。
住在吊脚楼里,夏天很凉快,冬天又很暖和。
而且在吊脚楼里还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或者风吹过山林的声音,那感觉别提有多惬意了。
4. 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湘西的民间手工艺也是闻名遐迩。
比如说土家织锦,土家的姑娘们用自己的巧手,在织布机上织出一幅幅美丽的锦缎。
这些锦缎上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
每一幅织锦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凝聚着土家姑娘的心血。
还有苗族的银饰制作,那也是相当厉害。
苗族的银饰种类繁多,有耳环、项链、手镯、银冠等等。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是湖南省的一个地区,这里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传统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湘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湘西民俗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特点湘西地区地势险峻,人文环境复杂多样,这为当地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在湘西,民俗文化表现为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传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
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属湘西土家族和苗族的民俗文化。
土家族和苗族是湘西地区的主要民族,其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活动,如赛龙舟、过斗歌等,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而苗族的传统文化则以其特色鲜明的服饰、饮食、音乐和舞蹈而闻名,如苗族的“吃新节”、“喝新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精神寄托,也成为了湘西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湘西地区还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土家绣、苗家银饰、剪纸、刺绣、传统民歌等,这些艺术形式承载了湘西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艺术追求,是湘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源远流长,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民俗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是受到城市化和现代生活的冲击,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民俗技艺逐渐失传;另一方面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外来文化元素正在逐渐侵蚀当地的传统文化。
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的民俗文化,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工作,通过对土家族、苗族等传统文化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收集整理并向公众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当地的传统文化。
其次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包括对传统技艺的传授、传统节日的活动举办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得以发展。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的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形态,代表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在现代化进程中,湘西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湘西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资源,包括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神话传说、民间信仰等等。
这些民俗文化资源是湘西地区的宝贵财富,是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城市化的推进,湘西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品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许多传统节庆活动也面临着缺乏传承者的问题。
湘西的民俗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活力。
一些商业化的活动也影响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纯粹性。
一些旅游项目以湘西的民俗文化为主题,但很多活动只是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缺乏文化内涵。
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也面临着变现困难的问题,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和市场认可。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湘西民俗文化的发展。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的民俗文化,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为后代传承提供具体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要加强对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奖励机制,激励他们积极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
还可以通过组织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举办民俗文化展览等方式,提高社会对民俗文化的认同和关注度。
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传统的民俗文化可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可以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推广湘西的民俗文化,增加宣传力度和传播范围。
还可以开设相关的民俗文化课程和培训班,提高社会对民俗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加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参与。
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湖南湘西凤凰古城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古城之一。
凤凰古城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还以其独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这里,传统文化得到了保留和传承,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宛如走进了一个迷人的古代世界。
本文将为您介绍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
1. 建筑文化凤凰古城拥有众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历史传承而受到游客的喜爱。
街道两旁的木质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传统工艺和当地建筑风格完美结合,每栋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
漫步在古街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着传统古建筑的宁静和神秘。
2. 民间艺术湘西凤凰古城以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而闻名。
这里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湘西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苗族的牛皮锣、白色水妹的扇子舞等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凤凰古城还有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如蜡染、剪纸等,它们代表了这个地区独有的技艺和风貌。
3. 传统节日凤凰古城举办各种传统节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
传统的节日如苗年、苗族芦笙节、苗族古乐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
这些节日举办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可以欣赏到民俗表演、乐器演奏、舞蹈和歌曲,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4. 民间婚俗湖南湘西凤凰古城的民间婚俗是游客们颇感兴趣的一部分。
这里的婚礼仪式独特而浪漫,充满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娘穿着绣花旗袍,婚礼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例如,新郎要先执葵扇,接着新娘要唱巧文,这些都是特色鲜明的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婚礼的独有风格。
5. 神秘的巫术文化湖南湘西地区除了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外,还有着独特的巫术文化。
巫术作为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宗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湘西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凤凰古城的巫术文化主要体现在巫山神女的崇拜,巫婆跳湘妹子舞等。
这些神秘而神奇的巫术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总结:湘西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一方面彰显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另一方面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亲近湖南湘西地区的机会。
“湘、鄂、渝、黔咽喉”之地。
全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现辖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顺、龙山8个市县,人口259.3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8.7%。
州府设在吉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凤凰、乾城、永绥、泸溪等县和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分属沅陵专区和永顺专区。
1952年8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6县,代管永顺、龙山、桑植、大庸4县。
年底,4县亦属直接管辖。
1955年3月,更名为湘西苗猛洞河漂流族自治州。
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辖原管10县。
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为市。
1988年,大庸市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湘西州所辖为龙山、永顺、保靖、古丈、花垣、泸溪、凤凰7县和吉首市至今。
因湘西州域东与张家界市毗连,南与怀化地区接壤,西与贵州省铜仁地区和重庆市黔江地区相邻,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交界,枝柳铁路贯穿州境5县市,故州府吉首市为湘鄂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湘西物华天宝,资源十分丰富,投资开发潜力极大。
交通状况航空:湘西境内没有机场,附近有张家界荷花机场、怀化芷江机场和贵州铜仁大兴机场。
铁路:湘西境内只有一条铁路——焦柳铁路穿过,运输从北到南依次经过永顺、古丈、吉首、泸溪、凤凰境内。
公路:209国道和319国道与1828省道交错贯通,负担着湘西州的重要运输职责。
常吉高速于2008年底已开通,这也是杭瑞(G56杭州至瑞丽)高速的组成部分,湖南境内依次经过常德—桃园—沅陵—白沙—泸溪—吉首,常吉高速的开通预示着湘西大门从此敞开,将有效刺激湘西的旅游经济。
自然地理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
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
湘西苗族特色中的非遗文化湘西苗族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特色文化区域,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节日庆典、口述传统和自然传统等,代表了湘西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湘西苗族的非遗文化。
一、手工艺湘西苗族拥有独特的手工艺技艺,如苗绣、蜡染和竹编等。
苗绣是湘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而闻名。
苗族妇女用针线将纱绣成各种图案,表现出苗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蜡染是苗族人民以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进行的一种传统染织技艺,具有鲜明的苗族特色和独特的工艺风格。
竹编在湘西苗族地区也非常流行,以其耐用,美观和实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音乐舞蹈湘西苗族的音乐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的音乐艺术形式包括歌谣、合唱、器乐演奏和舞蹈等。
苗族人民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乐趣。
苗族舞蹈以它秀丽多姿,独具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姿而著称。
苗族的舞蹈形式包括单人舞、对舞、群舞和击鼓舞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变化和舞动的节奏来展现苗族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三、节日庆典湘西苗族的节日庆典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花山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射弩、赛牛等。
这些庆典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
四、口述传统湘西苗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口述传统,包括传说、故事、神话和谚语等。
这些口述传统以口头形式传承至今,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的神话和传说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各种故事来传承人们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这些口述传统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神话观念,也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
五、自然传统湘西苗族地区的自然传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崇拜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
湘西饮食文化湘西地处湖南省西部,山岳起伏,气候多种多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孕育了湘西的美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湘西人的饮食习惯,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湘西饮食文化。
湘西的美食以其辣、香、鲜、美而著称,其中以血豆腐、肉丸、腐竹烧鹅、莲米粉、酸辣汤、红烧肉、酸汤肥肠、炸豆腐、凉粉、油炸泡馍、卤菜、酸菜肉丝、椒盐膀胱等为代表。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这些美味佳肴。
血豆腐是湘西比较特色的一道小吃,它制作起来很讲究,需要用到猪血和豆腐,经过多道工序蒸制而成,质地细腻,口感鲜美。
肉丸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菜肴,它的特点在于鲜嫩可口,细嫩爽口,非常适合搭配米饭或面食。
腐竹烧鹅是湘西美食中的一道名菜,它选用鹅肉为主料,用腐竹、薄荷、姜、蒜、酱油等调料腌制而成,入口鲜香。
莲米粉是湘西的一道传统美食,以莲藕花糯米为原料,经过多道复杂的生产工序制作而成,粉质柔软,细腻,口感细腻。
酸辣汤是湘西的一道非常有特色的汤品,以醋、辣椒、大葱、姜、番茄等食材为主料,烹调工艺讲究,入口鲜美,着实让人回味无穷。
红烧肉是琼西独具特色的一道美食,它采用猪肉为主料,配以葱、姜、八角、陈皮、豆瓣酱等多种调味品烹制而成,色味俱佳。
酸汤肥肠是一道非常有湘西特色的美食,肥肠烮熟后,配以用酸菜、鸡蛋、香菜、豆腐花等配料烹制而成,肥而不腻,酸而不涩,营养丰富。
炸豆腐是湘西美食中一道非常有代表性的小吃,口感松软细腻,炸至表面外焦里嫩,吃起来鲜香可口。
凉粉是一道传统的湘西小吃,以淀粉为原料,制成细长口感透气的粉条,同时添加醋、辣椒、糖等多种调料制成。
油炸泡馍,是湘西非常有特色的小吃,它的面团由面粉、酵母、盐、糖等原料调制而成,表皮酥脆,内里柔软,口感丰富。
卤菜是湘西小吃中的一种,它所使用的原料多种多样,如鸭毛菜、豆皮、猪耳等多种食材,炖制而成香味扑鼻。
酸菜肉丝是湘西的一道特色美食,将肉片切成细丝,用糖、酒、酱油、花椒等调味品烹制,再加上自家酸菜,让一道菜变成了一道香。
湘西文化简介
湘西文化是指中国湖南省西部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地处湘、黔、川三省交界处,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色使得湘西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
湘西地区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湘西地区的地理环境是湘西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湘西文化的历史渊源
湘西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湘西文化的独特特色。
三、湘西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湘西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刻等多种
形式。
其中,土家族的锣鼓舞、苗族的芦笙舞、侗族的歌舞等都是湘西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四、湘西文化的民俗风情
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风情,如土家族的“拜祖”、苗族的“龙船节”、侗族的“花山节”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湘西地区的重要旅游资源。
五、湘西文化的文化遗产
湘西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土家族的吊脚楼、苗族的木鼓、侗族的鼓楼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综上所述,湘西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形式、民俗风情和文化遗产等特色。
湘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湘西地区的文化责任,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湘西特色文化一、生机文化①衣:湘西人口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民族服饰。
首先,在湘西的苗族服饰中,围裙和银首饰是最为鲜明的特色。
苗女所穿的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首饰的佩戴至今都十分讲究,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各个部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寓意。
苗族服饰1 苗族服饰2 相对于湘西苗族华丽的服饰,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则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湘西土家族服饰最鲜明的特色便是“锦衣斑斓”,《来凤县志·风俗志》载:“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
土家童装最为讲究,男孩从小打扮得虎头虎脑的,其中“虎头帽”最具代表性。
土家服饰1 土家服饰2②食:湘西美食在湘菜原有的香辣基础上,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无论是吉首市街头还是凤凰古城,物美价廉的正宗湘西美食令人流连忘返。
糯米粑粑香香糯糯,蕨菜炒腊肉味美不油腻,糯米酸辣子酸而不腻,清凉的绿豆凉粉,香味四溢的野葱社饭,清香糯柔的血粑鸭等无一不体现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创新与热爱。
我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我最喜欢最熟悉的特色食品。
首先是“米豆腐”,相信老师一定知道《芙蓉镇》这部电影,影片中刘晓庆扮演的就是一名经营米豆腐的勤劳妇女。
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
即可熟食也可冷食,吃起来口感清香,软滑细嫩,夏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吃一碗润滑鲜嫩、酸辣可口的米豆腐了。
米豆腐1 米豆腐2 然后是湘泉酒,它产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酒液无色透明,芳香馥郁,味绵甘洌,醇厚柔美,后味爽净,回味悠长。
国内酒界专家定为混合香型--湘泉型,这是继我国传统五大白酒香型之后崛起的又一大香型。
湘西苗族文化范文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在湖南省湘西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湘西苗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语言文字:湘西苗族人通用汉语和苗语,苗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
而在湘西苗族地区,苗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苗文,苗文是苗族人所使用的文字。
苗文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唯一保留并仍然使用的文字之一,在湘西苗族地区,苗文在各方面都以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得到了保留和推广。
二、衣着服饰:湘西苗族人的服饰非常独特,色彩鲜艳,图案纷繁。
女性的传统服装是“蓝袍”,男性则以“长衫”为主。
苗族人的服饰中常见的特色装饰品有银饰、饰物、绣品等。
苗族传统服饰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聪明和勇敢。
三、舞蹈乐器:苗族舞蹈以各种民族特色的舞蹈为主要形式。
苗族舞蹈通常伴随着苗族特有的乐器演奏,如扬琴、芦笙、竹笛、口弦等。
苗族人的舞蹈以活泼欢快、婉约抒情为主,既展示了苗族人们的优美身姿,又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四、民俗风情:苗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重要的节日有苗族年、“泼水节”、“吃新节”等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舞狮、打花篮、泼水等,富有民族特色和活力。
五、艺术创作:苗族人擅长民间艺术创作,以刺绣、彩绘、壁画等形式表达他们对美的追求。
苗族的绘画艺术通常以自然风景、植物和动物为题材,图案清晰明快,富于装饰性。
湘西苗族文化是中国苗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致力于保护湘西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同时,湘西苗族文化也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了解和体验苗族文化的魅力。
湘西苗族地区不仅是苗族人民的家园,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