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梁模拟方法探讨-双单元VS施工联合截面
- 格式:doc
- 大小:493.50 KB
- 文档页数:8
组合梁模拟方法探讨1问题描述:组合梁是一种较复杂的结构,截面通常由两种不同材料结合或不同工序结合而成的,亦称为联合梁。
目前,桥梁领域使用比较广泛的是钢—混凝土组合梁,其模拟方法基本有两种:①采用施工联合截面,②采用双单元。
对于相同的结构,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其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问题分析2.1 模型基本情况介绍主梁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截面由工字型钢梁和混凝土桥面板结合而成,联合截面尺寸数据详见图2-1。
钢材和混凝土材料分别为Q235和C60。
结构为15m+5m+12m三跨连续梁,双单元模型和联合截面模型详见图2-2和图2-3。
图2-1 联合截面图2-2 双单元模型图2-3 联合截面模型2.2 模型细节模拟说明2.2.1联合截面模型截面采用中上对齐,并且考虑剪切变形。
施工阶段为架设钢梁和铺设混凝土板,架设钢梁时考虑自重及混凝土板的湿重。
单个单元消隐图详见图2-4。
图2-4 单元消隐图(中上对齐)2.2.2 双单元模型工字钢和矩形混凝土板均采用中上对齐,并且考虑剪切变形,单元通过弹性连接刚性连接。
施工阶段同联合截面模型,边界约束在混凝土板节点上,单个单元消隐图详见图2-5。
图2-5 单元消隐图(中上对齐)2.3 结果对比2.3.1 架设钢梁(CS1)联合截面模型结果:图2-6 弯矩图(N.mm)图2-7 位移图(mm)图2-8 组合1应力图(MPa)双单元模型计算结果:图2-9 弯矩图(N.mm)图2-10 位移图(mm)图2-11 组合1应力图(MPa)表格结果对比(单位:N,mm)2.3.2 铺设混凝土板(CS2)联合截面Part2计算结果:图2-12 弯矩图(N.mm)图2-13 位移图(mm)图2-14 组合1应力图(MPa)双单元模型混凝土板计算结果:图2-15 弯矩图(N.mm)图2-16 位移图(mm)图2-17 组合1应力图(MPa)2.3.3 结果分析及问题通过上述对比,有如下现象:1 联合截面和双单元模型在CS1阶段,结果基本一致。
联合截面施工阶段分析方法(针对用户定义截面)联合结构是指由钢材和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的构件,或者即使是一种材料但强度和材龄(如混凝土)不同的构件联合所构成的结构。
从前的分析方法是对联合前的各构件分别建立不同的模型,联合时对各构件进行刚性连接。
这种方法在进行静力分析时误差比较少,但考虑徐变和收缩等进行时间依存性分析时,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为了提高考虑材料时间依存特性时,对于联合截面分析结果的准确性,MIDAS/Civil提供了对联合截面进行施工阶段分析的方法。
进行联合截面施工阶段分析时,定义联合截面的方法有两种,Normal type和User type。
Normal type是指利用截面数据库中提供的联合截面(Composite section)或组合截面(SRC section)等已知联合前后各截面特性值的截面来定义的方法。
User type是指由用户来定义任意截面的特性值并将其在不同的施工阶段进行联合的方式。
关于Normal type的分析方法请参照技术资料「工字型钢混联合梁桥的施工阶段分析」,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在使用用户定义的方式进行联合截面施工阶段分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查看结果的方法。
下图为定义联合截面施工阶段的对话框。
(荷载>施工阶段分析数据>施工阶段联合截面)Normal type User type图1. 定义联合截面施工阶段的对话框Note!! 以上画面只有在定义了施工阶段和截面后才可以显示。
输入步骤建模步骤与一般的施工阶段分析建模步骤类似,只需在此基础上再定义联合截面的施工阶段即可。
其定义步骤如下。
1. 定义材料和截面2. 定义时间依存性材料特性 (选项)3. 建立结构模型 (几何形状、边界条件、荷载)4. 定义施工阶段5. 定义施工阶段联合截面这里结合例题重点介绍根据施工阶段定义联合截面的方法。
例题例题模型为一由主梁和桥面板构成的两跨连续梁桥,施工阶段如图2所示由4个阶段组成。
叠合箱网梁楼盖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施工技术网梁楼盖新型结构体系,属国家建设部推广应用的10项新技术之列。
近年来,以其适应跨度大,构件截面小,结构自重小,承载力与抗裂度高,且符合绿色施工标准等独特优势,在大型购物广场、巨大地下车库等大空间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由于其设计跨度大,密肋与叠合箱结构荷载与刚度悬殊及支撑体系设计不合理,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时常发生叠合箱漂浮、受力形心偏移导致的支撑体系坍塌重大安全事故。
我们针对叠合箱网梁楼盖结构特点,展开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通过合理建模、结构验算与实体试验,形成了适用于网梁楼盖特殊结构形式的模板支撑体系技术。
一、施工方法的特点1 、技术先进。
通过精确设计验算,把支撑体系立杆设置在密肋十字节点处,可达到受力形心准确,立杆轴向力均衡一致,无次生应力的最佳受力状态;支撑体系水平杆件与竖向结构连接和纵横框架柱之间中心线上设置竖向连续剪刀撑的综合构造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双向抗侧移刚度与整体稳定性。
2 、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立杆纵横间距均≥1.0m,水平杆第一步距1.8m,施工操作空间开阔,可操作性强;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节约立杆用量5/9,缩短施工周期1/2以上,符合高效节能的绿色施工要求,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安全可靠。
经过精确地试验研究、科学的设计验算和严格的施工工艺流程,该方法已在多个同类大型项目中成功应用。
二、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购物广场、地下车库与共享大厅等大跨度叠合箱网梁楼盖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施工。
三、工艺原理1 、通过对叠合箱板、纵横向密肋梁、暗框梁恒载和施工活荷载的正确取值进行了合理的设计验算,确保了模板面板、方木次楞、双钢管主楞及立杆的强度、挠度及稳定性要求。
2、通过支撑体系承载力与变形值的分析计算与优化,将立杆全部布置在密肋十字节点中心,使之达到受力形心准确,立杆轴向力均衡一致,无次生应力的最佳受力状态。
3 、通过先浇筑竖向构件混凝土,将支撑体系水平杆件与其做可靠连接,待竖向构件混凝土达到20MPa及其以上时,充分利用竖向结构自身抗力及在纵横框架柱之间中心线上搭设竖向连续剪刀撑,大幅度提高了双向抗侧移刚度与整体稳定性。
某大桥叠合梁施工技术探讨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工程实例主要就大桥叠合梁的安装、环焊连接步骤和方法及桥面板施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桥梁工程;叠合梁;施工技术1、工程概况曹妃甸工业区1#桥为跨纳潮河的特大桥,全长约2.02km,主桥长度276m。
采用跨径为138m+138m的独塔单索面钢箱叠合梁斜拉桥,塔梁分离体系,采用平行镀锌高强钢丝斜拉索,扇形布置,主塔两侧各16对索,钻孔灌注桩基础。
箱梁顶板全宽40m。
主桥梁采用钢箱砼叠合梁形式,共分为41个梁段,南北对称布置。
采用单箱三室截面,梁高4.0m。
全桥主梁钢结构共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标准节段长7m,横桥向宽度32.8m,最大节段重量约120t。
桥面板采用C50高性能混凝土,宽度为39.8m,混凝土桥面板一般板厚为0.26m,在腹板顶及横隔板顶附近加厚至0.45m。
主梁除在梁段两端预留0.5m宽现浇混凝土接缝外,均在钢梁节段上全断面制作完成。
2、叠合梁钢梁的安装全桥钢梁均采用现场加工区拼装板单元形成整体梁段,在主跨全长范围内支架上将梁段逐段环焊连接方式完成。
梁段安装可分三个部分,一是0#、0-1#、0-2#(无索)梁段安装;二是1#~16#有索标准梁段的安装;三是边跨17#、18#(无索)梁段安装。
南北岸钢梁加工各分4个轮次,前两个轮次需要进行移梁工作,后两个轮次在胎架上直接制作完成。
其中NB0、SB0-1梁段在塔根部位原位制作。
南岸第一轮SB0-2SB1SB2SB3SB4第二轮SB5SB6SB7SB8SB9第三轮SB10SB11SB12SB13SB14第四轮SB15SB16SB17SB18北岸第一轮NB0-1NB0-2NB1NB2NB3第二轮NB4NB5NB6NB7NB8第三轮NB9NB10NB11NB12NB13第四轮NB14NB15NB16NB17NB182.10#、0-1#、0-2#梁段安装0#梁段长度为5.5m,在塔柱处分为左右幅2个部分,每部分横桥向宽度13.85m,单幅部分重量为61.5t,0#梁段总重量约123t;0-1#梁段(NB0-1、SB0-1)长度5.5m,单件重122t,全桥2件共重244t;0-2#梁段(NB0-2、SB0-2)长度5.5m,单件重94.5t,全桥2件共重189t。
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大汇总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施工阶段联合建模midas建模\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建模\钢混结合梁midas建模一: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的疑问:(1) 不能随施工阶段显示分层截面的逐步形成过程。
(2) 同一施工阶段内不能激活多个分层截面。
(3) 不能同时考虑非线性,PSC设计、梁单元细部分析、温度自应力也有问题。
(4) 各分层截面的理论厚度如何考虑?(5) [截面特征调整系数]与施工阶段联合截面中的[刚度系数]是什么关系?(6) 能否进行PSC设计?使用阶段截面应力验算中的P1~P10对应联合截面的什么位置?您好!现就您提出的几个问题逐一回复如下:1、如果您采用的是标准的联合截面建模,是可以分阶段显示结构形状的,除此以外只能显示建模用截面形状;2、同一阶段只能激活一种截面,如果要激活两种截面,可以另定义一个空阶段;3、PSC设计可以执行,但对于施工过程的应力验算不能做,对于成桥的抗力验算是按建模用截面进行验算的,因此我们始终建议用联合后截面建立模型。
不能给出梁单元细部分析结果,因此施工阶段联合截面的计算结果是分位置输出的,因此结果内容相对于单梁的梁单元内力和应力结果内容要详细。
温度计算时,注意建模截面要采用联合后截面,否则得到的温度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施工阶段联合截面的动力分析中。
)4、构件理论厚度在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中只能指定一次,因此不同分层的不同构件理论厚度问题现在还不能模拟,建议使用联合后截面的构件理论厚度,毕竟施工过程的持续时间不是很长。
这个问题我们会再做研究。
5、两者都用于对所指定截面的特性的调整,不同的是刚度系数仅用于施工阶段联合截面,针对的是当前激活截面的特性的调整;而截面特性调整针对的是该阶段所有的截面,因此如果既在刚度系数中定义了调整系数,也在截面特性值系数中定义了调整系数,这两个系数取叠加作用。
6、可以进行PSC设计,但得到的结果不完整,没有关于施工阶段过程的验算。
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虚拟仿真实训报告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虚拟仿真实训报告序号:1引言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剪力墙作为一种结构抗震设计和抗风设计的重要构件,在保障建筑结构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可以进一步提升结构的刚度和抗倾覆能力,让建筑更具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报告旨在通过虚拟仿真实训,深入了解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设计、施工与性能,并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序号:2实训描述在本次虚拟实训中,以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为研究对象,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模拟工程场景和数据分析,深入评估和验证该结构的性能。
实训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2.1 结构设计:详细介绍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结构参数、设计方法和理论依据。
通过分析两层钢筋混凝土墙体的相互作用以及钢筋布置方式,探讨其对结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的影响。
2.2 施工工艺:阐述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施工工艺和要点,包括模板支撑、预埋件布置、钢筋安装和混凝土浇筑等环节。
并重点关注施工质量控制、墙体垂直度和水平度的保证,以及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序号:3实训结果通过虚拟仿真实训,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宝贵的实训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以下是主要结果的总结:3.1 结构性能:通过双向荷载作用下的模拟测试,我们发现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具有较高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墙体之间的钢筋连接形式和布置方式,能有效增强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提高其抵抗水平荷载和地震荷载的能力。
3.2 施工质量:虚拟仿真实训还验证了施工质量对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性能的影响。
在合理控制墙体的工艺要点和操作细节方面,对于保证剪力墙的垂直度、水平度和混凝土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钢筋的正确安装和保护,能够有效提升剪力墙的整体性能和延性。
序号:4个人观点与理解在进行本次虚拟仿真实训的过程中,我对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前言装配式建筑以其构件质量容易保证、施工方便快捷、节约劳动力和节能环保等优点在日本、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我国,国家也在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各省市出台了装配式建筑专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响应国家、省市的政策要求,跟上建筑产业化变革的大势,各施工单位纷纷加入装配式建筑的大军。
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初级阶段,很多企业从相对比较成熟的预制叠合梁和叠合板入手。
尽管这两类构件生产和施工都比较成熟,但在施工过程中仍遇到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笔者的解决方案。
2.叠合梁、叠合板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场调研和专家访谈,发现叠合梁、叠合板的施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梁柱钢筋冲突;②后浇混凝土烂根、漏浆;③仍需搭设满堂支架、模板。
2.1梁柱钢筋冲突在梁柱体系中,梁柱节点是钢筋密集区,特别是当有不同方向过来的梁筋的锚固,要满足节点核心区的立体交错的箍筋布设,还要满足柱纵筋在节点区穿越及保证各钢筋之间的净距要求,是十分困难的。
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可以移动梁的钢筋来避让,而预制梁的钢筋却不易移动。
2.2后浇混凝土烂根、漏浆梁柱节点核心区、叠合板和叠合梁的交界处及叠合板之间的后浇带,由于预制构件表面质量、叠合板与模板的刚度不一致、模板变形较大、模板与预制构件接缝不严密等原因,造成了后浇混凝土漏浆,严重时产生烂根的现象。
2.3仍需搭设满堂支架、模板装配式建筑本来以施工方便快捷、节约劳动力和节能环保等优点在日本、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我国广泛采用的叠合板的整体式接缝连接方案需要设置后浇带。
由于塔吊吊装能力的限制,调研企业采用的叠合板最大宽度为2400mm,这样就需要支设大量的模板,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不但没有成本优势,还高出约200元/㎡建造成本。
3.叠合梁、叠合板施工问题对策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有的文献从人员、物料、机械、方法、环境等因素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有的从构件的生产、运输、存储、安装等环节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但笔者认为从设计环节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设计是装配式建筑的基础,不合理的设计才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虚拟仿真实验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实验内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虚拟仿真实验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中,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实验是工程结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内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虚拟仿真实验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实验内容。
一、虚拟仿真实验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基本原理和内容1.1 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概念和作用机理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是指在结构中设置两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其作用机理主要包括抵抗水平荷载、提高结构刚度和延展性等方面。
1.2 虚拟仿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意义虚拟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建立数字模型来进行实验研究,以达到替代传统实验的目的。
在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实验中,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有效地模拟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变形规律,具有成本低、安全、环保等优势。
1.3 虚拟仿真实验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内容及特点虚拟仿真实验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内容包括结构参数设计、材料性能检测、荷载作用模拟、变形监测等多个方面。
其特点包括可以模拟不同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响应、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可以进行多次试验等。
二、虚拟仿真实验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实验内容的深入探讨2.1 结构参数设计在虚拟仿真实验中,结构参数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需要确定双层叠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尺寸、配筋形式、钢筋型号等参数,以确保模拟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2 材料性能检测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对于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在虚拟仿真实验中,需要进行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包括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抗剪强度等指标,以及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指标。
2.3 荷载作用模拟在虚拟仿真实验过程中,需要对不同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进行模拟和分析。
包括静载、动载、地震作用等多种荷载情况,以研究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和变形规律。
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大汇总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施工阶段联合建模midas建模\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建模\钢混结合梁midas 建模一: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的疑问:(1) 不能随施工阶段显示分层截面的逐步形成过程。
(2) 同一施工阶段内不能激活多个分层截面。
(3) 不能同时考虑非线性,PSC设计、梁单元细部分析、温度自应力也有问题。
(4) 各分层截面的理论厚度如何考虑?(5) [截面特征调整系数]与施工阶段联合截面中的[刚度系数]是什么关系?(6) 能否进行PSC设计?使用阶段截面应力验算中的P1~P10对应联合截面的什么位置?您好!现就您提出的几个问题逐一回复如下:1、如果您采用的是标准的联合截面建模,是可以分阶段显示结构形状的,除此以外只能显示建模用截面形状;2、同一阶段只能激活一种截面,如果要激活两种截面,可以另定义一个空阶段;3、PSC设计可以执行,但对于施工过程的应力验算不能做,对于成桥的抗力验算是按建模用截面进行验算的,因此我们始终建议用联合后截面建立模型。
不能给出梁单元细部分析结果,因此施工阶段联合截面的计算结果是分位置输出的,因此结果内容相对于单梁的梁单元内力和应力结果内容要详细。
温度计算时,注意建模截面要采用联合后截面,否则得到的温度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施工阶段联合截面的动力分析中。
)4、构件理论厚度在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中只能指定一次,因此不同分层的不同构件理论厚度问题现在还不能模拟,建议使用联合后截面的构件理论厚度,毕竟施工过程的持续时间不是很长。
这个问题我们会再做研究。
5、两者都用于对所指定截面的特性的调整,不同的是刚度系数仅用于施工阶段联合截面,针对的是当前激活截面的特性的调整;而截面特性调整针对的是该阶段所有的截面,因此如果既在刚度系数中定义了调整系数,也在截面特性值系数中定义了调整系数,这两个系数取叠加作用。
6、可以进行PSC设计,但得到的结果不完整,没有关于施工阶段过程的验算。
组合梁桥双层单元模型计算方法与验证
陈畅;吴俊杰
【期刊名称】《黑龙江交通科技》
【年(卷),期】2024(47)4
【摘要】钢-混组合梁在进行有限元建模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模拟组合梁,建模方法的选取将直接影响主梁受力与位移的计算精度。
为验证双层梁单元是否可以模拟组合梁计算,依托湖北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工程,以换算单元模型计算结果为基准,使用双层梁单元模拟在不同结构、不同荷载作用位置、不同单元长度、计入混凝土收缩与徐变状态下主梁各部分内力、应力、挠度差值的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层梁单元模型进行计算时,各部分内力、应力与换算单元模型计算结果相比,差值较小。
建立双层梁单元模型时,单元划分长度、荷载作用截面是决定计算精度的重要因素。
若将荷载作用于钢梁单元上,其计算误差更小。
结构中计入30年混凝土徐变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两个计算模型中的计算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各部分位移差值百分比均较小,计算结果相互吻合。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陈畅;吴俊杰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42.5
【相关文献】
1.双层桥面三桁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桥全桥静动力模型设计
2.双层桥面三桁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桥全桥试验模型
3.钢桥全桥全壳单元模型的空间计算方法
4.钱江四桥双层桥面梁拱组合桥--吊杆内力的多次调整及优化分析
5.梁拱组合桥吊杆成桥初始索力的简化计算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idas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大汇总————————————————————————————————作者:————————————————————————————————日期: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大汇总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施工阶段联合建模midas建模\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建模\钢混结合梁midas建模一: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的疑问:(1) 不能随施工阶段显示分层截面的逐步形成过程。
(2) 同一施工阶段内不能激活多个分层截面。
(3) 不能同时考虑非线性,PSC设计、梁单元细部分析、温度自应力也有问题。
(4) 各分层截面的理论厚度如何考虑?(5) [截面特征调整系数]与施工阶段联合截面中的[刚度系数]是什么关系?(6) 能否进行PSC设计?使用阶段截面应力验算中的P1~P10对应联合截面的什么位置?您好!现就您提出的几个问题逐一回复如下:1、如果您采用的是标准的联合截面建模,是可以分阶段显示结构形状的,除此以外只能显示建模用截面形状;2、同一阶段只能激活一种截面,如果要激活两种截面,可以另定义一个空阶段;3、PSC设计可以执行,但对于施工过程的应力验算不能做,对于成桥的抗力验算是按建模用截面进行验算的,因此我们始终建议用联合后截面建立模型。
不能给出梁单元细部分析结果,因此施工阶段联合截面的计算结果是分位置输出的,因此结果内容相对于单梁的梁单元内力和应力结果内容要详细。
温度计算时,注意建模截面要采用联合后截面,否则得到的温度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施工阶段联合截面的动力分析中。
)4、构件理论厚度在施工阶段联合截面分析中只能指定一次,因此不同分层的不同构件理论厚度问题现在还不能模拟,建议使用联合后截面的构件理论厚度,毕竟施工过程的持续时间不是很长。
这个问题我们会再做研究。
5、两者都用于对所指定截面的特性的调整,不同的是刚度系数仅用于施工阶段联合截面,针对的是当前激活截面的特性的调整;而截面特性调整针对的是该阶段所有的截面,因此如果既在刚度系数中定义了调整系数,也在截面特性值系数中定义了调整系数,这两个系数取叠加作用。
组合梁模拟方法探讨1问题描述:组合梁是一种较复杂的结构,截面通常由两种不同材料结合或不同工序结合而成的,亦称为联合梁。
目前,桥梁领域使用比较广泛的是钢—混凝土组合梁,其模拟方法基本有两种:①采用施工联合截面,②采用双单元。
对于相同的结构,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其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问题分析2.1 模型基本情况介绍主梁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截面由工字型钢梁和混凝土桥面板结合而成,联合截面尺寸数据详见图2-1。
钢材和混凝土材料分别为Q235和C60。
结构为15m+5m+12m三跨连续梁,双单元模型和联合截面模型详见图2-2和图2-3。
图2-1 联合截面图2-2 双单元模型图2-3 联合截面模型2.2 模型细节模拟说明2.2.1联合截面模型截面采用中上对齐,并且考虑剪切变形。
施工阶段为架设钢梁和铺设混凝土板,架设钢梁时考虑自重及混凝土板的湿重。
单个单元消隐图详见图2-4。
图2-4 单元消隐图(中上对齐)2.2.2 双单元模型工字钢和矩形混凝土板均采用中上对齐,并且考虑剪切变形,单元通过弹性连接刚性连接。
施工阶段同联合截面模型,边界约束在混凝土板节点上,单个单元消隐图详见图2-5。
图2-5 单元消隐图(中上对齐)2.3 结果对比2.3.1 架设钢梁(CS1)联合截面模型结果:图2-6 弯矩图(N.mm)图2-7 位移图(mm)图2-8 组合1应力图(MPa)双单元模型计算结果:图2-9 弯矩图(N.mm)图2-10 位移图(mm)图2-11 组合1应力图(MPa)表格结果对比(单位:N,mm)模型CS1弯矩My(max/min)位移(max/min)组合1应力(max/min)联合截面47654543.3/-51924832.811.4/-107.2258.9/-237.7双单元47689200/-5194370011.4/-107.2259.0/-237.62.3.2 铺设混凝土板(CS2)联合截面Part2计算结果:图2-12 弯矩图(N.mm)图2-13 位移图(mm)图2-14 组合1应力图(MPa)双单元模型混凝土板计算结果:图2-15 弯矩图(N.mm)图2-16 位移图(mm)图2-17 组合1应力图(MPa)表格对比结果(单位:N,mm)模型CS2弯矩My(max/min)位移(max/min)组合1应力(max/min)联合截面42487.3/-39206.37.8/-72.58.6/-9.4双单元224855/-1421097.9/-73.18.8/-12.72.3.3 结果分析及问题通过上述对比,有如下现象:1 联合截面和双单元模型在CS1阶段,结果基本一致。
75 m+90 m钢混叠合梁独塔双索面斜拉桥计算分析姜盼;关清杰【摘要】钢混叠合梁由于具有结构轻、跨度大、施工快捷且不中断交通等优点而广泛用于城市立交桥.以75 m+90 m钢混叠合梁独塔双索面斜拉桥为背景,运用midas软件进行计算分析,着重注意建模方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为以后钢混叠合梁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期刊名称】《黑龙江交通科技》【年(卷),期】2019(042)003【总页数】3页(P99-100,102)【关键词】钢混;叠合梁;斜拉桥;计算【作者】姜盼;关清杰【作者单位】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吉林长春 130021;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吉林长春 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21 前言本桥为多跨桥梁,全长315 m。
跨度构成4×24 m+75 m+90 m+2×24 m,主桥部分为独塔双索面斜拉桥,桥宽15.3 m,采用钢混叠合梁,引桥部分位连续箱梁,桥宽11.5 m。
下部采用灌注桩桩基础,主桥部分各墩地设独立承台,引桥部分各墩桩之间设连系梁。
本文仅对主桥部分进行计算分析。
主梁采用工字钢,梁上铺设钢筋混凝土板梁的形式。
工字钢梁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接;混凝土板梁现场浇筑。
2 设计要点(1)道路等级:次干路;(2)设计速度:50 km/h;(3)汽车荷载:城A级。
人群荷载:按《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取用。
(4)桥面宽度:桥梁总宽15.3 m,桥幅布置为(0.8 m检修道)+(1.1 m索带)+(0.5m钢栏杆)+(1.5 m人行道)+(7.5 m车行道)+ (1.5 m人行道) +(0.5 m钢栏杆)+(1.1 m索带) +(0.8 m检修道)(5)设计安全等级:Ⅰ级,重要性系数1.1。
(6)抗震设防标准。
地震基本烈度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3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 s。
(7)桥梁设计使用年限:100年(8)设计水位:设计常水位1 325.260 m,百年一遇设计水位1 331.660 m。
组合梁模拟方法探讨
1问题描述:
组合梁是一种较复杂的结构,截面通常由两种不同材料结合或不同工序结合而成的,亦称为联合梁。
目前,桥梁领域使用比较广泛的是钢—混凝土组合梁,其模拟方法基本有两种:①采用施工联合截面,②采用双单元。
对于相同的结构,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其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问题分析
2.1 模型基本情况介绍
主梁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截面由工字型钢梁和混凝土桥面板结合而成,联合截面尺寸数据详见图2-1。
钢材和混凝土材料分别为Q235和C60。
结构为15m+5m+12m三跨连续梁,双单元模型和联合截面模型详见图2-2和图2-3。
图2-1 联合截面
图2-2 双单元模型
图2-3 联合截面模型
2.2 模型细节模拟说明
2.2.1联合截面模型
截面采用中上对齐,并且考虑剪切变形。
施工阶段为架设钢梁和铺设混凝土板,架设钢梁时考虑自重及混凝土板的湿重。
单个单元消隐图详见图2-4。
图2-4 单元消隐图(中上对齐)
2.2.2 双单元模型
工字钢和矩形混凝土板均采用中上对齐,并且考虑剪切变形,单元通过弹性连接刚性连接。
施工阶段同联合截面模型,边界约束在混凝土板节点上,单个单元消隐图详见图2-5。
图2-5 单元消隐图(中上对齐)
2.3 结果对比
2.3.1 架设钢梁(CS1)
联合截面模型结果:
图2-6 弯矩图(N.mm)
图2-7 位移图(mm)
图2-8 组合1应力图(MPa)
双单元模型计算结果:
图2-9 弯矩图(N.mm)
图2-10 位移图(mm)
图2-11 组合1应力图(MPa)
表格结果对比(单位:N,mm)
模型CS1 弯矩My(max/min) 位移(max/min)组合1应力(max/min) 联合截面47654543.3/-51924832.8 11.4/-107.2 258.9/-237.7 双单元47689200/-51943700 11.4/-107.2 259.0/-237.6
2.3.2 铺设混凝土板(CS2)
联合截面Part2计算结果:
图2-12 弯矩图(N.mm)
图2-13 位移图(mm)
图2-14 组合1应力图(MPa)
双单元模型混凝土板计算结果:
图2-15 弯矩图(N.mm)
图2-16 位移图(mm)
图2-17 组合1应力图(MPa)
模型CS2 弯矩My(max/min) 位移(max/min)组合1应力(max/min) 联合截面42487.3/-39206.3 7.8/-72.5 8.6/-9.4 双单元224855/-142109 7.9/-73.1 8.8/-12.7
2.3.3 结果分析及问题
通过上述对比,有如下现象:
1 联合截面和双单元模型在CS1阶段,结果基本一致。
2 联合截面和双单元模型在CS2阶段,混凝土板的结果除位移结果外,内力及应力不一致。
3 联合截面Part2的弯矩图是连续的图形,双单元模型混凝土板的弯矩图是锯齿状的。
4 两个模型CS2阶段位移臂CS1阶段位移小。
结合开篇所提到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模拟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正常情况下,联合截面模型的计算结果是正确。
因此,还引申出下面两个进一步探讨的问题:Q1:双单元模型如何修正?
Q2:双单元模型弯矩图为什么是锯齿状的?
Q3:位移变小是否正常?
2.4 问题解决方案
2.4.1 问题1
采用双单元模拟组合梁时,不考虑截面的剪切变形的影响,其计算结果和联合截面模型基本一致,最大应力8.62MPa,最小应力-9.34MPa,应力结果详见图2-18。
图2-18 组合1应力图(MPa)
进一步分析知道,剪切变形对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起关键作用。
当采用双单元模拟时,由于弹性连接刚性连接混凝土板和钢工字型梁,形成框架结构,如图2-19。
因此,混凝土板的计算跨径相对于自身尺寸,容易形成深受弯构件,导致剪切变形的作用被放大,采用联合截面时,对于Part2而言不存在这个问题。
图2-19 框架结构
2.4.2 问题2
不考虑剪切变形时,双单元模型的弯矩图基本是连续。
相比联合截面模型,由于弹性连接刚性存在,会分担部分弯矩,因此并不是完全的连续。
以其中的350to353单元为例示意,详见图2-20。
图2-20 框架结构弯矩图
图2-21 弹性连接内力(77)
细心的观察会发现,弹性连接的弯矩在上下单元相交处,不满足弯矩平衡的原理。
比如,在节点353处,弯矩分别为-36.9(逆时针)、-37.3(顺时针)、10.07(顺时针)。
实际上这样理解是不对,结构分析是以质心连线为模型的,混凝土板是中上偏心的,因此有附加的弯矩是没考虑的,附加弯矩大小为单元轴力(或弹性连接的剪力Fz)和偏心的乘积,详细的计算过程,大家自己完成。
2.4.3 问题3
位移变小是不正常。
由于组合梁变形计算采用的单梁计算原理,即单一材料的弹性变形,因此组合梁查位移时,只有合计总位移。
但组合梁截面刚度是分阶段形成的,对于湿重模拟的阶段,变形发生是不可逆的。
为避免位移变小情况的发生,一定要强调在截面刚度完全形成前,不让结构发生位移,一般通过临时支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