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参数及PKPD理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 格式:ppt
- 大小:244.00 KB
- 文档页数:33
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菌、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广泛耐药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RE,主要是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使临床治疗更困难。
其中,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充分的抗菌药暴露。
应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PK/PD)理论指导XDR、PDR菌的感染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发挥最大的抗菌作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一、抗菌药物PK/PD的基本概念PK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PD是指作用部位药物浓度与疗效的关系。
以往常常将抗感染药物的PK和PD分开来研究,对抗感染药物活性的评价根据药效学指标如最低抑菌浓度(MIC)来比较,或根据药代动力学指标如血药浓度来设计给药方案。
这不能反映感染局部药物浓度动态变化与杀菌作用的关系。
而将PK和PD结合起来,研究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才能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这对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尤为重要[1-3]。
1. 时间依赖性抗感染药物:大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属于此类。
主要评价指标为T>MIC,即抗菌作用主要与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有关,当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的4-5倍以上时,杀菌速率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力不再增加,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的持续时间有关。
生理药代动力学(PKPD)模型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生理药代动力学(PKPD)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用于描述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时间和剂量的关系。
在临床合理用药中,PKPD模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医生和药师更好地了解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 PKPD模型的基本原理PKPD模型基于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定量描述,通过数学方程和模拟方法来模拟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行为。
PKPD模型通常包括生物利用度、分布容积、清除率等参数,可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时间曲线和药效-时间曲线来建立。
2. PKPD模型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在临床合理用药中,PKPD模型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师做出以下决策:- 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PKPD模型,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生理状况和病情特点,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中毒风险。
- 药物疗效预测:PKPD模型可以帮助预测药物的疗效持续时间、峰值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从而指导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和监测疗效。
-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PKPD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动力学相互作用,帮助医生了解不同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 药物研发和审批:PKPD模型可以在新药研发和审批过程中,评估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优化临床试验设计和药品标签说明,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PKPD模型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疗团队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尤其是在个体化治疗和多药联合治疗方面,PKPD模型的应用将更加重要和必要。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个体化医疗的普及,PKPD模型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和意义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发展。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关注。
在目前细菌耐药迅速变迁、新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的情况下,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是发挥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潜力的可靠策略之一,务必给与足够的重视。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PK/PD理论相关概念一、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简介1.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2. 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后,各种生理屏障向组织转运称为分布。
3. 代谢:药物进入机体后,经酶转化变成代谢产物,这个过程称为代谢。
4. 排泄: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或经肝脏代谢后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尿液或肠道排出体外。
二、抗菌药物的主要药效学(PD)指标1. 最低抑菌浓度(MIC):是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指在体外培养基中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2. 最低杀菌浓度(MBC):是指可杀死99.9%的病原菌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3. 抗真菌药物最低有效浓度(MEC):在棘白菌素抗真菌药物的抗丝状真菌药敏试验中,与自然生长的菌丝对照,能使菌丝形成小的、圆形的、致密的形态所需的最低抗真菌药物浓度。
4. 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是指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5. 耐药突变选择窗(MSW):是指细菌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在此范围内,耐药突变菌株更易被选择性富集。
6.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细菌受到非致死性损伤,当药物清除后,细菌恢复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
7. 抗菌药物后白细胞活性增强效应(PAALE):是指在体内抗菌药物作用后,细菌形态发生变化,有利于增加白细胞识别趋化或吞噬活性,表现为体内PAE延长,如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在白细胞存在时,通常其PAE可延长一倍;但白细胞对PAE时间短的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未见明显的增强效果。
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范文模版]第一篇: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范文模版]PK/PD理论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及其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意义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菌、泛耐药(extensive drug resistance,XDR)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全耐药(pan-drug resistance,PDR)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广泛耐药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RE,主要是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使临床治疗更困难。
其中,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充分的抗菌药暴露。
应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PD)(PK/PD)理论指导XDR、PDR菌的感染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发挥最大的抗菌作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一、抗菌药物PK/PD的基本概念PK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PD是指作用部位药物浓度与疗效的关系。
以往常常将抗感染药物的PK和PD分开来研究,对抗感染药物活性的评价根据药效学指标如最低抑菌浓度(MIC)来比较,或根据药代动力学指标如血药浓度来设计给药方案。
这不能反映感染局部药物浓度动态变化与杀菌作用的关系。
而将PK和PD结合起来,研究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才能够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这对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尤为重要[1-3]。
1.时间依赖性抗感染药物:大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利奈唑胺、大环内酯类的多数品种属于此类。
主要评价指标为T>MIC,即抗菌作用主要与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有关,当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的4-5倍以上时,杀菌速率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力不再增加,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的持续时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