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血涂片的制作与血细胞的观察
- 格式:docx
- 大小:214.44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血涂片的制作与血细胞的观察一、引言血涂片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各种血液病的诊断有很大价值,但血涂片制备和染色不良,常使细胞鉴别发生困难,甚至导致错误结论,因此,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二、实验目的掌握血涂片的制作,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三、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显微镜、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盖玻片等.试剂:瑞氏染液、%Nacl溶液、蒸馏水等.四、实验步骤1、消毒与采血先按摩采血部位人的指腹,使血流通畅,采血前用70%酒精消毒人的指腹,干燥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使血液自然流出第一滴血不要.取干净载玻片,让血滴在离玻片一端中4-5mm处,注意手指持载玻片的边缘,不触电及表面,也不能使载玻片接触取血部位的皮肤.2、推片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做推片.将其一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使血液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玻片呈30-40o角,向另一端平稳地推出图1.涂片推好后,迅速在空气中摇,使之自然干燥.图1 推片示意图3、染色用特种玻璃铅笔在血膜两侧画两条线,防止染液外溢.再将瑞氏染色液伊红-亚甲基蓝滴在血膜上,至染液淹没全部血膜,染30秒.加等量蒸馏水与染色液混合后再染5分钟.最后用蒸馏水把染色液洗掉,用吸水纸吸干,自然干燥后,即可观察.4、封片经染色的涂片完全干燥后,用中性树胶封片保存.五、结果观察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结果如图2所示.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1、红细胞:小而圆,没有细胞核,血涂片中最多,常被染成淡红色,细胞的边缘厚,中间薄,使细胞边缘的颜色比中间的深.2、白细胞: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无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1嗜酸性白细胞:数量较少,但在血涂片中可以找到.细胞质中存在粗大的嗜酸性颗粒,胞质常被染成红色或玫瑰花色,细胞核分叶形,染成紫红色.2嗜碱性白细胞:数量最少,在血涂片中很难找到.细胞质中存在粗大的嗜碱性颗粒,胞质常被染成兰紫色,细胞核分叶形,染色较深,但常被粗大的兰紫色颗粒掩盖.3嗜中性白细胞:在有粒白细胞中,它的数量最多,很容易找到.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胞质内含有细小的颗粒,一般不易看清,细胞核为兰紫色,核分杆状、蹄形和分叶形.4淋巴细胞:在白细胞中数目是最多的,大小不等,可分为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较少,占中小淋巴细胞的1/4~1/18.细胞质所占的比例较小,但随细胞体积增大而相应增多,核周围细胞质,染成天兰色,细胞核大,圆形,染成紫兰色.5单核细胞:数目不多,是血细胞中最大的细胞.核为肾形或马蹄形,颜色比淋巴细胞较淡,细胞质为淡灰兰色.3、血小板:为不规则的细胞质小块或碎片,形状象雪花,在血小板中有细小的紫兰色颗粒.血小板常聚集在红细胞之间注意: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染料、渣子和细胞及血小板等的区别.图2 血涂片中血细胞观察结果五、注意事项:1、载玻片的清洗:新玻片有游离碱质,因此应用10%盐酸浸泡24小时,然后再清水和蒸馏水清洗.2、使用玻璃片时只能手持边缘,切忌触及玻片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燥,无油腻.3、血涂片制好后,立即固定染色,以免细胞溶解和发生退行性变.3、血膜必须要干燥,以免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5、染色时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染色与染液浓度、室温高低、细胞多少有关.染色液浓度越淡,室温越低,细胞越多,所需要的染色时间越长,或适当增加染色液.6、染液不可过少,以防止蒸发干燥染料沉着于血片上难冲洗.7、冲洗时应用流水将染色液冲去,不能先倒掉染色液,以免染料沉着于血片上.六、作业说明红细胞在不同渗透环境中的变化情况并讨论原因.。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血液永久涂片的制作过程。
2. 掌握观察血液细胞的基本方法。
3. 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液体组织,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通过制作血液永久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从而了解其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瑞氏染液、固定液、盖玻片、载玻片、吸管、滴管、显微镜等。
2.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烘箱、剪刀、镊子、剪刀、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取新鲜血液约1ml,置于无菌试管中。
2. 制备涂片:将血液滴于载玻片中央,用另一张载玻片轻轻涂抹均匀,形成薄片。
3. 固定:将涂片置于固定液中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
4. 染色:将涂片置于瑞氏染液中染色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
5. 晾干:将涂片置于空气中自然晾干或用烘箱烘干。
6. 观察与记录: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记录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呈红色。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2. 白细胞:有细胞核,体积较大。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具有防御和免疫作用。
3. 血小板:无细胞核,体积较小,呈不规则形状。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
六、实验讨论1. 血液永久涂片是一种常用的观察血液细胞的方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液细胞的形态结构。
2. 在观察血液细胞时,应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调整好焦距和亮度,以便更好地观察。
3. 通过观察血液细胞,可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诊断疾病。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液永久涂片的制作方法和观察技巧,了解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这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血液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八、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血液永久涂片实验实验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实验者:____实验结果: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呈红色。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2. 了解血涂片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 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和染色处理,使血细胞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从而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进行形态学和数量的观察,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三、实验器材1. 载玻片2. 盖玻片3. 刺血针4. 消毒酒精5. 蒸馏水6. 瑞氏染液7. 显微镜8. 移液器9. 计数板四、实验步骤1. 采血: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如耳垂或手指尖),用消毒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用刺血针刺破皮肤,血液自然流出。
2. 制备血涂片:a. 将载玻片倾斜45度,用移液器吸取少量血液。
b.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的右端,用另一载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的末端斜置于血液滴的左缘,成30°~40°角。
c. 将推片稍向后退,使之与血液滴接触,使血液在两载玻片之间充满斜角。
d. 将推片向前推动,使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形成薄薄的一层。
e. 将盖玻片轻轻放置在血涂片上,避免产生气泡。
3. 固定:将血涂片放入固定液(如甲醇)中浸泡5分钟,取出晾干。
4. 染色:将固定后的血涂片放入瑞氏染液中染色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5. 观察:将染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血涂片上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呈淡红色。
2. 观察到白细胞有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质呈蓝色或紫色。
3. 观察到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细胞质呈蓝色或紫色。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了解了血涂片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为后续的医学诊断提供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1. 采血时,要确保采血部位消毒彻底,避免感染。
2. 制备血涂片时,要保持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避免血液涂抹不均匀。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了解血涂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3. 观察并分析血细胞形态学特点。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制作是血液学检查的基本技术之一,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和染色,使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学特点,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显微镜、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推片、瑞氏染液、0.9%NaCl溶液、蒸馏水等。
2. 试剂:瑞氏染液、0.9%NaCl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消毒与采血- 用70%酒精棉球消毒受试者的指腹,待酒精干燥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使血液自然流出。
- 待第一滴血流出后,弃去,取干净载玻片,让血滴在离玻片一端中4-5mm处。
2. 推片- 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将其一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使血液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玻片呈30-40°角。
- 平稳地向另一端推出,使血液在载玻片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
3. 干燥- 将推好的载玻片在空气中轻轻摇动,使血液自然干燥。
4. 固定- 用瑞氏染液将干燥的血涂片染色,放置约10分钟。
5. 洗涤- 用蒸馏水将染色的血涂片轻轻冲洗,去除多余的染液。
6. 吸水- 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血涂片上的水分。
7. 观察与记录-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记录红细胞的形态、白细胞数量和类型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边缘微暗,中间较宽,无细胞核。
2. 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较少,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可将白细胞分为以下类型:a. 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呈分叶状,染色较浅。
b. 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核呈2-3叶,染色较深。
c. 嗜碱性粒细胞:细胞核呈2-3叶,染色较深。
d. 淋巴细胞: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浅。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血涂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了解了血涂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一、引言在医学领域,血涂片是一项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和成分。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涂片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并观察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液样本- 血涂片- 血涂片玻璃片- 血涂片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伊昔洛尔染色液)- 显微镜2. 实验步骤:1)取一滴新鲜的血液样本,放在血涂片玻璃片的一端。
2)将另一片玻璃片倾斜放在血涂片上,使血液沿着玻璃片的一侧均匀涂开。
3)将血涂片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4)将干燥的血涂片,分别放入吉姆萨染色液和伊昔洛尔染色液中浸泡,按照染色液说明书上的时间要求。
5)取出血涂片,用水轻轻冲洗,使多余的染色剂洗掉。
6)将血涂片晾干,然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结果与讨论1. 血涂片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血液样本应新鲜,避免血液凝固。
- 血涂片制作时,玻璃片的倾斜角度要适中,以保证血液均匀涂开。
- 血涂片晾干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影响后续观察。
2. 不同染色剂对细胞的影响:- 吉姆萨染色液:吉姆萨染色液主要用于染色细胞核,使其呈现暗蓝色或紫色。
这种染色剂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染色效果较好,能清晰地显示细胞核的形态和细胞数量。
- 伊昔洛尔染色液:伊昔洛尔染色液主要用于染色红细胞,使其呈现橙红色。
这种染色剂对红细胞的染色效果较好,能够清晰地显示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观察结果:- 在吉姆萨染色液中染色的血涂片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细胞核,细胞核呈现暗蓝色或紫色。
- 在伊昔洛尔染色液中染色的血涂片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红细胞呈现橙红色。
4. 结果分析:- 吉姆萨染色液和伊昔洛尔染色液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细胞成分的观察和分析。
- 吉姆萨染色液适用于细胞核的染色,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计数细胞核的数量。
- 伊昔洛尔染色液适用于红细胞的染色,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和计数红细胞的数量。
血涂片实验报告血涂片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实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血涂片的制备和观察,了解血液中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数量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血液疾病的认识。
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使用无菌注射器从患者的指尖或静脉采集适量的血液样本,注意避免血液污染和交叉感染。
2. 制备血涂片: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在玻片上,利用另一块玻片将血液涂抹成薄膜,然后晾干。
3. 固定染色: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浸入甲醇中,固定血细胞的形态,然后再放入染色剂中,如吉姆萨染色液,使细胞成为可观察的颜色。
4. 镜检观察:将染好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镜头和光源,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血细胞以及它们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呈圆形或扁平的双凸形,中间凹陷,边缘光滑。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具有多个核,细胞质内有颗粒状物质;淋巴细胞则呈圆形,细胞质较少,核浓染;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偏心,细胞质较多。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带有颗粒状物质,分别呈酸性和碱性反应。
讨论:通过血涂片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进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例如,红细胞的形态异常可能提示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的存在,而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变化则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此外,血涂片还可以用于诊断一些特定的血液疾病。
例如,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多可能与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则可能与感染或炎症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则可能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结论:血涂片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诊断一些特定的血液疾病。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和治疗血液疾病提供了基础。
实验血涂片的制作与血细胞的观察引言:血涂片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观察和检测血液中的血细胞。
通过制作血涂片,我们可以观察和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从而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初步评估。
实验目的:1.了解血液中的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2.掌握制作血涂片的基本技巧;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
实验原理:血涂片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血涂滴片、血涂片制作和染色观察三个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小心地在玻片上滴一滴新鲜的血液,然后以恰当的角度将另一块玻片贴在上面,使血液平均分布。
接下来,我们放在通风处晾干血涂片,然后进行染色处理。
常用的染色剂包括湿润的染色染,经乙醇递增染,增百倍的苏丹三合一染色等。
实验材料:1.新鲜血液样品;2.玻片;3.显微镜;4.染色剂。
实验步骤:1.准备血涂片:a.将一块玻片清洁干燥;b.使用干净的无菌注射器抽取新鲜的血液;c.将血液滴在玻片上;d.用另一块玻片贴在上面,使血液平均分布;e.将制作好的血涂片放在通风处晾干。
2.染色处理:a.将晾干的血涂片浸泡在染色剂中,约1-2分钟;b.将染色好的血涂片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直至水清澈;c.将清洗干净的血涂片用纸巾吸干水分;d.放干的血涂片在染色片佐剂中保持10-15分钟。
3.观察血涂片:a.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平台上;b.用低倍镜首先寻找一个合适的视野;c.逐步将镜头调整到高倍,同时调整焦距,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d.记录所观察到的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在观察血涂片时,我们可以看到红细胞呈圆形、扁平形且呈淡红色,白细胞常常是圆形细胞,比红细胞大很多,并可根据细胞核和细胞质颜色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以及其他一些异常细胞的出现。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血涂片是观察和检测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常用方法;2.血涂片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但需要小心操作,以避免样本污染;3.显微镜是观察血涂片的重要工具,需要合理调整焦距和放大倍数,以获得清晰的观察结果;4.通过观察血涂片,我们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识别一些血液疾病或其他异常情况。
实验一血涂片制备及血细胞形态观察一、目的原理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观察血细胞的形态。
二、材料及用具(每组)牛(羊)或鸡的新鲜血液、载玻片、显微镜、瑞氏染液、胶头滴管、染色缸。
三、方法步骤1.血涂片制备取两张洁净的载玻片A、B,用B蘸取少许血液与A的1/3处。
用B 末干净的一端成45度角紧贴与在载玻片A上,并使A的血液顺着B均匀的散开,然后使A、B成45度角往前平行的推B至末端1cm处。
2.血涂片染色将血涂片在室温下放置2-3分钟使血涂片完全干燥。
然后用胶头滴管吸1滴瑞氏染液与血涂片上,使染液要完全漫过血液。
静置5分钟左右,然后倾去染液,用很小的流水紧贴载玻片的一端轻轻的冲洗染液直至染液完全被冲洗干净。
3.血细胞观察用吸水纸将血涂片上的水吸干后放显微镜的高倍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态。
四、血细胞形态1.血涂片观察哺乳动物红细胞为无核、红色扁圆形小体。
由于它是双凹盘形,所以中央染成较边缘为淡。
鸡的红细胞呈卵圆形,内有一个卵圆形的细胞核。
2.嗜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内含有淡红色微细颗粒,胞核有3—5个分叶。
3.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质内含有深红色大而圆的颗粒,核通常有2—3个分叶。
4.嗜碱性粒细胞细胞质内含有粗细不等的紫蓝色颗粒,核分叶不明显。
5.小淋巴细胞:细胞形态小,核椭圆形或豆形,染成蓝色,细胞质很小,染成浅蓝色。
6.中或大淋巴细胞:细胞较大,细胞较多,核的周围有亮晕。
7.单核细胞较淋巴细胞大,细胞质亦较多,细胞核是肾形或马蹄形。
8.血小板体形甚小,形态不规则,内含紫色颗粒,无核,常聚集成团。
五、要求与思考题5种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有何差异?六、注意事项1.推开的血涂片要均匀,血液不能太多太厚,要尽可能的薄。
2.应严格控制染色的时间,并适当的做出调整。
3.观察细胞形态应耐心细致观察,如嗜碱性粒细胞应仔细寻找。
制作血涂片的实验报告制作血涂片的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
本实验旨在探索制作血涂片的方法,并观察不同染色方法对细胞结构的影响。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血液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材料与方法:1. 血液样本:本实验采用新鲜的人类全血样本。
2. 血涂片制备:使用无菌玻璃片和无菌血液涂片,将血液样本滴于玻璃片上,迅速涂开成薄膜。
3. 固定与染色:将血涂片在室温下晾干,然后进行固定和染色。
本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吉姆萨染色和偏碱性甲苯胺蓝染色。
4. 显微镜观察: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和记录。
结果与讨论:1. 血涂片制备:制备血涂片时,关键是要迅速涂开血液样本,以获得均匀薄膜。
过程中需要注意手法的稳定性和技巧性,以避免产生空隙或过厚的细胞层。
2. 吉姆萨染色:吉姆萨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可以同时染色细胞核和细胞质。
观察结果显示,细胞核呈现紫色至深蓝色,细胞质呈现粉红色至橙红色。
该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细胞核的形态和细胞质的颜色区分,有利于细胞的分类和计数。
3. 偏碱性甲苯胺蓝染色:偏碱性甲苯胺蓝染色主要用于染色白细胞,对红细胞的染色效果较差。
观察结果显示,白细胞呈现深蓝色至紫色,而红细胞呈现浅蓝色。
该染色方法有助于区分白细胞和红细胞,并可更好地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4. 细胞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呈现典型的圆盘状,白细胞则具有较大的细胞核和不同形状的细胞质。
血小板呈现为小而不规则的细胞片状结构。
通过观察细胞形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细胞的健康状况和功能。
结论:本实验通过制备血涂片和不同染色方法的应用,成功观察和分析了血液中的细胞结构和数量。
吉姆萨染色和偏碱性甲苯胺蓝染色都是常用的染色方法,各有其适用的细胞类型。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血涂片的制作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作实验报告一、引言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和细胞成分。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涂片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并观察其在显微镜下的特征。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液样本:采用新鲜的全血样本,可以是人体血液或动物血液。
- 血涂片玻片:清洁、无尘的玻片。
- 血涂片刷:用于涂抹血液样本的细长刷子。
- 血涂片染色剂:常用的有Wright染料、Giemsa染料等。
2. 实验步骤- 准备血液样本:将新鲜的全血样本采集到干净的试管中,避免污染。
- 制作血涂片:将玻片持斜角度放于血液滴上,使血液自然流动,形成薄膜。
- 干燥血涂片:将制作好的血涂片放置于通风处,自然晾干。
- 染色处理:将干燥的血涂片浸泡于染色剂中,时间根据染色剂的要求进行。
- 清洗与干燥:将染色后的血涂片用水冲洗,然后晾干。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1. 血涂片的特征经过制作和染色处理后,观察血涂片下显微镜,可以看到以下特征:- 红细胞:呈现圆形或略扁平的红色细胞体,中央凹陷,边缘光滑。
- 白细胞:大小不一,核质比较大,核型多样,染色深浅不一。
- 血小板:呈现小而圆的形状,染色颗粒均匀。
2. 实验注意事项- 血涂片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卫生和无菌,避免污染。
- 制作血涂片时,要控制好血液的流动速度和涂抹厚度,以保证制片的质量。
- 在染色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染色剂的要求和时间进行处理,避免过度染色或染色不均匀。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血涂片下显微镜的特征,可以对血液样本中的细胞和细胞成分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反映贫血或其他疾病的情况;白细胞的数量和核型可以提示炎症或感染的存在;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异常等。
四、结论本实验通过制作血涂片并进行染色处理,成功观察到了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和细胞成分。
血涂片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血液学研究、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等方面。
实验六:ABO血型鉴定、血涂片的制作与血细胞显微观察一、实验目的1 . 了解 ABO 和 Rh 血型分类系统的背景知识和遗传学原理2. 掌握微量采血及血涂片的制作方法3. 学习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区分红细胞与各种白细胞二、实验材料1. 实验材料:医用采血针、酒精棉球、载玻片、血推片、消毒牙签2. 实验试剂:瑞氏染液、抗 B 血清、抗 A 血清、生理盐水、蒸馏水3. 仪器设备: Motic 光学显微镜三、实验内容和方法1 ABO 血型鉴定1.1 取一块清洁玻片,用记号笔标上记号。
1.2 用小滴管吸 A 型标准血清(抗 B )一滴加入左侧,用另一小滴管吸 B 型标准血清(抗 A )一滴加入右侧1.3 以穿刺法自左手无名指指尖取血,在玻片的每侧各放入一小滴血,用牙签搅拌,使每侧抗血清和血液混和。
每边用一支牙签,切勿混用。
1.4 静置室温下 10—15min 后,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并据此判断血型。
2 血涂片的制作及血细胞观察2.1 取末捎血一滴置于玻片的一端 , 左手持载玻片 , 右手以边缘平滑的推片的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滴,血滴即沿推片散开。
然后便推片与载片夹角保持 30-45 度平稳地向前移动 , 载片上保留下一薄层血膜2.2 血涂片制成后可手持玻片在空气中挥动 , 使血膜迅速干燥 , 以免血细胞皱缩 .2.3 用蜡笔在血膜两侧划线 , 以防染液溢出 , 然后将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 . 加瑞氏染液 2-3 滴 , 使覆盖整个血膜 , 固定 0.5-1.0 分钟 . 滴加等量或稍多的新鲜蒸馏水 , 与染料混匀染色 5-10 分钟 .2.4 用清水冲去染液 , 待自然干燥后或用吸水纸吸干 , 即可置血涂片于显微镜下进行镜检。
2.5 白细胞分类计数: 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 , 在油镜下计数 100 个红细胞 , 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 , 求出各类细胞所占比值。
注:1. 瑞氏染液 : 瑞氏染料 1g 加甲醇 (AR)600ML 。
实验血涂片的制作与血细胞的观察
一、引言
血涂片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各种血液病的诊断有很大价值,但血涂片制备和染色不良,常使细胞鉴别发生困难,甚至导致错误结论,因此,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二、实验目的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显微镜、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盖玻片等。
试剂:瑞氏染液、0.9%Nacl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
1、消毒与采血
先按摩采血部位(人的指腹),使血流通畅,采血前用70%酒精消毒人的指腹,干燥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使血液自然流出(第一滴血不要)。
取干净载玻片,让血滴在离玻片一端中4-5mm处,注意手指持载玻片的边缘,不触电及表面,也不能使载玻片接触取血部位的皮肤。
2、推片
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做推片。
将其一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使血液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玻片呈30-40º角,向另一端平稳地推出(图1)。
涂片推好后,迅速在空气中摇,使之自然干燥。
图1 推片示意图
3、染色
用特种玻璃铅笔在血膜两侧画两条线,防止染液外溢。
再将瑞氏染色液(伊红-亚甲基蓝)滴在血膜上,至染液淹没全部血膜,染30秒。
加等量蒸馏水与染色液混合后再染5分钟。
最后用蒸馏水把染色液洗掉,用吸水纸吸干,自然干燥后,即可观察。
4、封片
经染色的涂片完全干燥后,用中性树胶封片保存。
五、结果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结果如图2所示。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
小而圆,没有细胞核,血涂片中最多,常被染成淡红色,细胞的边缘厚,中间薄,使细胞边缘的颜色比中间的深。
2、白细胞:
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有粒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无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1)嗜酸性白细胞:
数量较少,但在血涂片中可以找到。
细胞质中存在粗大的嗜酸性颗粒,胞质常被染成红色或玫瑰花色,细胞核分叶形,染成紫红色。
(2)嗜碱性白细胞:
数量最少,在血涂片中很难找到。
细胞质中存在粗大的嗜碱性颗粒,胞质常被染成兰紫色,细胞核分叶形,染色较深,但常被粗大的兰紫色颗粒掩盖。
(3)嗜中性白细胞:
在有粒白细胞中,它的数量最多,很容易找到。
细胞质染成淡红色,胞质内含有细小的颗粒,一般不易看清,细胞核为兰紫色,核分杆状、蹄形和分叶形。
(4)淋巴细胞:
在白细胞中数目是最多的,大小不等,可分为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
大淋巴细胞较少,占中小淋巴细胞的1/4~1/18。
细胞质所占的比例较小,但随细胞体积增大而相应增多,核周围细胞质,染成天兰色,细胞核大,圆形,染成紫兰色。
(5)单核细胞:
数目不多,是血细胞中最大的细胞。
核为肾形或马蹄形,颜色比淋巴细胞较淡,细胞质为淡灰兰色。
3、血小板:
为不规则的细胞质小块或碎片,形状象雪花,在血小板中有细小的紫兰色颗粒。
血小板常聚集在红细胞之间(注意: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染料、渣子和细胞及血小板等的区别)。
图2 血涂片中血细胞观察结果
五、注意事项:
1、载玻片的清洗:新玻片有游离碱质,因此应用10%盐酸浸泡24小时,然后再清水和蒸
馏水清洗。
2、使用玻璃片时只能手持边缘,切忌触及玻片表面,以保持玻片清洁、干燥,无油腻。
3、血涂片制好后,立即固定染色,以免细胞溶解和发生退行性变。
3、血膜必
须要干燥,以免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脱落。
5、染色时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染色与染液浓度、室温高低、细胞多少有关。
染色液浓度越淡,室温越低,细胞越多,所需要的染色时间越长,或适当增加染色液。
6、染液不可过少,以防止蒸发干燥染料沉着于血片上难冲洗。
7、冲洗时应用流水将染色液冲去,不能先倒掉染色液,以免染料沉着于血片上。
六、作业
说明红细胞在不同渗透环境中的变化情况并讨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