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辨人七法
- 格式:docx
- 大小:17.32 KB
- 文档页数:2
古之学者,欲识一人,必先考其言行,而后知其为人。
盖言为心声,行乃德之表也。
是以《文言文知人七法》者,乃先贤总结识人之道,为后世学者所遵循。
今译其大意如下:一、观其言辞,辨其是非。
夫言辞者,心之声也。
一人之言语,可以观其思想之深浅,识其品德之高下。
故观其言辞,当辨其是非,察其诚意与否。
若言辞华丽而实则空洞,或言辞粗俗而实则真诚,皆不可不察。
二、察其行为,观其得失。
行为者,德之表也。
一人之行,可以观其意志之坚定,识其品性之纯良。
故察其行为,当观其得失,辨其善恶。
若行为一致,言行相符,则为贤士;若言行不一,则宜慎之。
三、审其志趣,辨其雅俗。
志趣者,心之所向也。
一人之志趣,可以观其胸襟之开阔,识其情趣之高下。
故审其志趣,当辨其雅俗,察其志向。
若志趣高雅,追求真理,则为君子;若志趣低下,沉溺于世俗,则为小人。
四、考其经历,观其成败。
经历者,人生之轨迹也。
一人之经历,可以观其毅力之强弱,识其智慧之深浅。
故考其经历,当观其成败,辨其得失。
若经历坎坷,仍能坚韧不拔,则为英雄;若经历顺遂,却无大志,则为庸才。
五、观其交友,察其亲疏。
交友者,心之相知也。
一人之交友,可以观其品行之好坏,识其心术之善恶。
故观其交友,当察其亲疏,辨其优劣。
若交友广泛,尊重他人,则为仁者;若交友狭窄,轻视他人,则为孤僻。
六、听其议论,辨其深浅。
议论者,智慧之体现也。
一人之议论,可以观其思维之敏捷,识其见解之独到。
故听其议论,当辨其深浅,察其真伪。
若议论深刻,见解独到,则为智者;若议论浅薄,见解平庸,则为愚者。
七、考其态度,观其诚伪。
态度者,德之表现也。
一人之态度,可以观其为人之真诚,识其心术之端正。
故考其态度,当观其诚伪,辨其善恶。
若态度诚恳,为人真诚,则为君子;若态度虚伪,心术不正,则为小人。
总之,识人七法,旨在通过言辞、行为、志趣、经历、交友、议论、态度七个方面,全面考察一个人,以辨其真伪、善恶、贤愚。
学者宜以此为鉴,用心去识人,以免误入歧途。
第一、10条黄金识人经验1、聊天不反感你说情话的异性,在一起的几率会更大。
2、男生考察女生带她去游泳,女生考察男生让他去开车。
3、一群人在开玩笑时,总是不自觉看向你的人,多半是喜欢你。
4、借你了钱,到了还款日期却找借口迟迟不还的人,等他还了直接拉黑,下次再也别借。
5、能主动为人开门,轻声关门的,说明他经常为别人着想,是个温柔细腻的人。
6、当你落难的时候,最容易看清谁才是真正的朋友。
7、不要听别人把话说得有多华丽,只看他做了什么。
8、爽快答应你又做不到的人,最不靠谱。
9、知道在知乎双击屏幕有啥功能的人,在生活里绝对是个细心善于发现的人。
10、平时不爱发朋友圈的人,不代表安静内向,有可能是个低调的有钱人。
第二、5种快速独到的识人技巧当看到“识人技巧”时,你是否有很多疑问:我们真的可以通过眼睛看到对方内心吗?我们真的能够通过言行了解对方性格吗?我们真的通过旁人就可以摸到信息吗?我想告诉你,真的可以。
识人技巧并不神奇,它只是用科学的手段去帮助了解一个人,以此鉴别一些人的真实品格。
下面分享5种快速识人技巧,简单全面,总有1个适合你:1、七个主动识人法: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致使人性没有那么容易被暴露,所以想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人,就困难了许多。
此时不如主动出击,用真诚去识别人心。
下面铁木君整理了下面的7个主动识人方法,为的是在不触犯对方利益的条件下,帮助你快速了解对方品性:(1)聊聊他对是非的看法。
(价值观)(2)和他辩论。
(应变能力)(3)一起探讨学术。
(讨论擅长学识,思维是否敏捷)(4)给他帮助(是否感恩)(5)请吃一顿饭,喝一场酒(性情和品质)(6)给予他免费的利益。
(是否贪心)(7)请他帮你办一件事。
(是否守信、靠谱)这是诸葛亮的慧眼识人七法,基本上涵盖了一个人最常见的道德品性,如果你想短时间内认识一个人,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另外,识人不是找茬,更多的是找出对方的优良品性并学习,如果想在交际中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成效最快的方式就是多读书,大量阅读,反复阅读。
“识人七法”,教你察言观色,看穿身边人,让你不在遇人不淑老祖宗留下的“识人七法”,教你察言观色,看穿身边人我们大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遇人不淑的问题,也对这个世界上最难琢磨的恐怕就是人心了,毕竟人心隔肚皮我们怎么能轻而易举地就看穿了人家的真实想法呢。
其实在我看来最可怕的事情就是遇人不淑识人不察,在危急关头给你最致命的一刀的可能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亲近的人,他们表面上看似无害却口蜜腹剑绵里藏针,这种人是最为可恶的。
老祖宗留下的“识人七法”,教你察言观色,看穿身边人。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的意识也是逐渐提高,一个好的领导应该具备识人辨人的能力,这样才能组建优秀的团队从而获取成功。
古有汉高祖刘邦,虽出身贫寒也没有什么雄才伟略,但是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慧眼识珠用人不疑;今有阿里集团马云,他也是很会看人选人的,阿里集团的副董事张勇可不就是他挖来的么。
由此可见好的识人方法对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成功是有多么的重要,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鬼谷子的对人际交往中识人的方法。
第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我们可以直接询问对方的志向,毕竟真正的人才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的,我们可以从对方的回答来判断他是否是个人才。
第二,穷以辞辩而观其辩。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寻常的问答跟对方进行辩论,看对方在处理问题时有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反应是否迅速是否机敏。
第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让对方想出解决的方法,看对方是否有能力有见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我们可以告诉对方未来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灾祸,看对方能否勇敢的面对并处理危机。
第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都说酒后吐真言,我们可以劝对方多喝点酒,看他喝醉了之后大脑不受控制的情况下的真实面貌。
第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我们可以用金钱去诱惑对方,看他能否经受得住小恩小惠的诱惑,从而判断他是否是个廉洁的人。
真正的人才应该不为金钱所迷。
诸葛亮在《将苑》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方法,即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这七项特质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为将的早期胜任力模型现浅析如下:一、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此句指向对方提出是非问题,察看其价值观与职业倾向。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是否相对正确,志向是否远大。
为将,忠诚爱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要素,为将者如敌我不分,善恶不解,那后果是极其残忍的;志向远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改进,即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
在诸葛亮看来,“志”是第一位的,是方向性的要素,用现在的话来讲,态度志向决定成败。
通过问是非问题,察看对方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倾向、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变通能力。
兵者,诡道也。
两军对阵,军情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所以为将者应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敌变我变,出奇制胜。
宋朝应该是国富的时代,但兵却不强,对外战争(反侵略)基本无可圈点之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对武将统帅权力限制太多。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可宋朝皇帝却不谙战争法则,为他的将军们准备了一堆的阵图阵法并让其随身携带,将军们只能按阵图阵法打仗。
将军们如要是有自己的练兵想法或者计划,须先报皇帝过目,这种僵硬的指挥,降低了武将们制敌的灵活性、实用性、针对性,贻误了稍纵即逝的战机。
而岳飞用兵,却打破了宋朝的常规。
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些学者将“一心”译为万众齐心,集中兵力,我觉得这里“一心”应译为一念,即一念之间,选择A作战方式还是B作战方式,成败于一念之间,也即具体问题具体灵活应对,快速准确有效应对。
人生的十大识人术人生的十大识人术1. 静观其言。
通过仔细聆听他人的言语,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信息,包括说话的方式、表达的意思以及沟通的目的。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人。
2. 察其容。
一个人的外貌、风格、举止和仪态通常都能反映出他的性格、价值观和习惯。
观察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初步了解一个人。
3. 辨其人。
辨别真正的朋友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看似友好,但却没有真心对待我们。
辨别出真正的朋友对于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
4. 摸其心。
深入了解一个人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情感和动机。
通过与人沟通、聆听和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他人的内心。
5. 识其情。
了解一个人的环境、经历和情感状态是增进人际关系的极好方式。
通过与人分享我们自己的经历,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
6. 知其行。
行为和行动是了解一个人的重要指标。
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一个人的行动,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品格和价值观。
7. 见其友。
观察一个人的朋友圈子会揭示出他们的社交习惯和互动方式。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人。
8. 研其业。
了解一个人的职业背景和工作习惯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他们的品格和人生观的信息。
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人。
9. 闻其名。
人们通常会有一些口碑、名声和声誉。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
10. 识其心。
最终,了解一个人的核心和本质非常重要。
通过跟随我们的直觉和感觉,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另一个人的思考和动机。
老祖宗传下的识人七术
1.看外貌:外貌是人们第一印象的来源之一,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姿态举止、面容神态等都可以反映出其性格、修养、思想等方面的特征。
2.听言语:言语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用词习惯、语音语调等都能反映出其文化水平、思考方式、个性特征等。
3.察动态: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表现方式、处世态度等都能反映出其处事能力、责任感、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特征。
4.观人际:人际关系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一个人的交友方式、与人相处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都能反映出其人品、情商、智慧等方面的特征。
5.辨识别: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往往不是一时一刻可以看出来的,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行为举止、做事方式、处事态度等来逐步辨识。
6.审思维:人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的思维敏捷度、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能反映出其智慧、能力等方面的特征。
7.量实绩:实际的成就往往是最能够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社会地位、人生经历等都能反映出其才干、实干精神、成功经验等方面的特征。
- 1 -。
诸葛亮识人七法简介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此七观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相当久远,不可能囊括所有用人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用人标准,但他抓住了用人的要义,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方法既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此句即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志趣有何特点。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
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
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
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人无志不立。
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因此有人说没有志向的人,就好像在没有星辰的黑夜里行走,眼前漆黑一片,前程暗淡、渺茫;没有志向的人更好像在没有航标灯的大海中行船,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不敢大胆地扬起前进的风帆。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不仅观其志,还提供观志识人的方法。
例如少年时的周恩来就有众所周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宏图大志,通过周总理年少时的远大志向便可知其将来必成大器,实事已经证明,正是这一志向造就了世界瞩目的杰出政治家。
由此可见,观志识人不失为选人用人的一个基本方法。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能力。
选人用人不应是本本先生,更不能是郑人买履的“郑人”,那么怎样知其应变能力强弱呢?诸葛亮的办法就是用无懈可击的言辞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让他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嘴之力,看其反应如何。
应变能力弱者无力回天,瞠目结舌;应变能力强者,定会绝处逢生,另辟蹊径,出奇制胜。
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新意。
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是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之人,也一定是对该事情了如指掌,深得其道之人。
古人识人方法一、识人之法:七经、九征、五常、八观六验、六戚四隐•作者:甘雨时间:2013-12-16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近日网络疯传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
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老祖宗传下的识人七术,太实用了,赶紧收藏...
老祖宗传下的识人七术,太实用了,赶紧收藏吧。
第一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向对方询问大是大非,以观察对方的志向。
第二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不断的诘问对方,以观察他应变的能力。
第三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向对方询问计策,进而了解对方的见识格局。
第四术,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告诉对方将要面对的苦难,以观察对方的胆色。
第五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酒后吐真言,故意灌醉对方以观察对方的本性。
第六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故意给对方小恩小惠,借以观察对方的廉洁。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故意托付对方事情,以观察对方是否遵守承诺,讲信用。
识人7个方法口诀识人不易,但是却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学会如何准确地识别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对我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工作表现以及更好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
以下是七个识人的口诀。
第一口诀:看言谈举止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性格和生活习惯。
因此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要留意他的话语和动作,如果他话语举止得体、礼貌,表现出诚实、谦虚、乐观、开放的性格,那么这个人有可能是一个诚实、有礼貌、乐观积极的人。
第二口诀:看朋友圈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
通过观察他的朋友圈里的言行举止,可以轻松地了解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热情开朗还是性格狭窄、抱怨不断的人。
第三口诀:看外貌气质人的外貌和气质给人的直观印象非常重要,因此可以通过外貌和气质的观察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一个人的外貌整洁端庄,穿着得体,身体语言得体,有礼貌待人,那么这个人一般会给人留下聪明、谨慎、精细的印象。
第四口诀:看人际关系观察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可以了解他是一个交际广泛、合作能力强的人,还是一个孤僻、自我中心的人。
通过观察他的社交圈,可以轻松地了解他是一个人思路开阔、热情奔放还是谨慎小心的。
第五口诀:看兴趣爱好人的兴趣爱好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理念,因此观察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了解他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健康状况。
如果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广泛,多元化,那么这个人可能具有开放、创新、自信的特质。
第六口诀:看工作态度观察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表现可以了解他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预期。
一个有工作热情、工作态度良好、工作成果优秀的人,容易展现出积极、自信、责任的性格特点,反之则反之。
第七口诀:看人的平衡性一个人的平衡性是指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平衡水平,包括情感、思维、关系、行为等方面。
一个具有较好的平衡性、均衡发展的人,相对来说是更加积极、自信、的人,更容易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古人留下来的识人术古人留下的识人术多源于对人性和行为的深刻洞察,这些智慧结晶往往与道德修养、言行举止、性格特质、内在品质等方面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识人术要点:1、观其行: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日常表现,如“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其具体行动判断其品性是否言行一致。
2、察其色:注意面部表情变化,因为人的喜怒哀乐常常会表现在脸色上,《左传》中就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说法,就是说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行事方式以及他内心安于什么来了解他的本质。
3、闻其声: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音量等特征来推测人的性格特点,例如《吕氏春秋·不苟论》中有“凡听之道,以其所出知其所入”。
4、考其志:考察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志向追求,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说明从人的行为动机、做事的方式方法和内心的舒适状态可以了解其真实意图和品德。
5、验其诚:通过检验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或困境时的表现来测试其诚信程度和忠诚度,如古语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辨其才:根据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工作效率来评估其才能和潜力。
7、观其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朋友圈子及其交往的人群,可以间接推断其品格和价值取向。
8、看其习:关注个人的习惯养成,因为习惯是人格特质的反映,好的习惯表明良好的品行,坏的习惯则可能预示着潜在的问题。
9、审其变:通过观察一个人在面临压力、挫折或机遇时的态度和反应,可以了解其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中国古代的识人术不仅限于以上几点,还有诸如相面术(观骨察色)、测字术、八字命理学等多种形式,但现代科学更倾向于通过长期互动、行为观察以及心理学分析等方式来评价和理解他人。
7条准的识人术
1.观察言行举止。
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初步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
2.了解社交圈。
通过了解他人的社交圈,可以初步了解其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聆听语言表达。
通过聆听他人的语言表达,可以初步了解其价值观、思考方式和情感状态。
4.考察行为背景。
通过了解他人的行为背景,可以初步了解其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
5.揣摩情感态度。
通过揣摩他人的情感态度,可以初步了解其情感状态、情感需求和情感控制力。
6.分析身心特征。
通过分析他人的身心特征,可以初步了解其健康状态、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
7.研究事业成就。
通过研究他人的事业成就,可以初步了解其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1 -。
识人——辨人七法
热度 61已有 831 次阅读2011-3-14 10:28|系统分类:选拔招聘|关键词:辨人七法
结合我自己半年来的工作,对于“招聘面试问题”这一块,有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招聘的主题就是招聘进人,人是最重要的,招聘的成败关键在于对招人员的把控。
其次,我们公司一个大的用人方针还是从校园招聘,然后基层一步步培养,所以我觉得考察他们的德、性、行方面比较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简单的几个问题很难知道其具体的各种素质如何,但是,一个人的性往往是外展于形、言、行的,所以,考察其德、性、行等方面就显得比较直接和有效。
如sunny说的一样,知性方演人生,一个民族因为优秀的民族精神,才会成就这个民族的伟大;同样一个人也因为其有优秀的品性,才会成为一个对他人、对公司、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这方面的考察,孔明的“辨人七法”是非常全面到位的。
我个人的具体见解如下: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一些是非问题的询问,观察其回答问题的方式,对等问题的艺术,来评定其心中的是非观念,及其志趣胸怀。
一个人的素质有多高最终决定了他能走多远,这一方面的考察是很关键的。
我觉得可以用类似下面的问题来考察:
1、在工作中你看到别人违反规定和制度,你怎么办?
2、发现你的直接上司有受贿行为,你怎么办?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他擅长辞辩和善于应变吗?接连不断地向其提问,就可以在他的回答中发现其是否真的具有这方面的才能。
善辩明变之才,绝非诡辩狡诈之才。
善辩明辩之才,必当腹有才学、胸有韬略、脑有乾坤,以言理正,名亦顺,义必重,天下先,惟贤是举方能为众人所折服。
诡辩狡诈之才,只是腹中滥学,胸藏奸邪脑灌私欲,以言乖巧,名假借顺,义取轻,私利先,陷害忠良,蒙蔽昏君。
这般人物,当属王莽篡逆、秦侩害忠之流也。
是璞玉方有雕琢的意义,不然浪费别人也浪费自己。
所以,在招聘时,这方面的考察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以下类似的问题来考察:
1、你为什么离开原来的公司。
(随机应变的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2、假如你是领导,你怎么培训你的下属?为什么不怕他超过你?到时他超过你,成为你的上级,你怎么处理你们之间的关系?。
(随机应变的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他真有学识吗?通过询问其计谋,就可以了解到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也可以了解到他是否具有真正的见识。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说的是通过询问计谋而了解其学识。
学识的多寡对识人关系极大。
有识,才能看准方向,预见正确,提出的建议合理合情,拿出的方案切实可行,不会走大的弯路或走错路,以免除误入歧途、陷入困境。
无识,就会看错方向,视线模糊,思想困惑,感情起伏不定,根本就提不出好的建议,也拿不出好的方案,甚或就是能够提出合理合情的建议并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也不能被顺利地采用、有效地实行,这样,等待他的只能是听天由命、自哀其怜,或者是一味地蛮干瞎闯,造成其频频地失败后而无所适从,无甚成就。
对公司来说,得到的只是一个麻烦。
“热爱实践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像一个水手走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就不能肯定他究竟在往哪里走。
”这里实际上讲得就是“识”的重要性。
无识而又热爱自己事业的人,就像划无舵之船的人,
这样的人,又怎样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而真正地成为人才呢?
那么,招聘到一个对企业真正有用的人,仅看其有志向和心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勇于坚持真理的远见卓识。
有这样一种人:“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所以对应聘人员识的考察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通过以下类似问题来考察:
1、你认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吸烟有害健康,但烟草业对国家税收有很大的贡献,对政府采取措施禁烟,各方有不同的看法,你对此如何看待?假如让你来解决这件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3、对于中国企业界出现价格战,你觉得根源出在那里?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他勇敢吗?告诉其祸难,我们就可以观察出他是否真的勇敢。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就是告诉其面临严重局面考察其是否临危不惧。
古语说得好:路不险,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无以知人之才。
岁不寒,无以知松拍;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势不危,无以知英雄。
确定、识别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人才,只有在最关键的时刻才能够检验出来。
一个拈轻怕重,寻求安逸的员工,永远不会成为企业的助力!
所以观其是否具有事业为重,勇于为事业付出的精神也极为重要,可通过以下类似问题考察之:
1、你工作很努力,也有许多成果,但你总是没有别的同事收入高,你怎么办?
2、假如你的上级经常把你的工作安排得很满,假期都没有时间休,你觉得合理吗?怎么解决这件事情?
3、当你被安排做一件事,一把手和主管你的副手对这件事的意见不一致时,你该怎么办?
五、期之以事而观其德
德信相连,有才无德信者只可小用,有德信而无才者可培用,无才无德信者用之何用?所以在招聘中考察一个人的德信也是非常得要的。
我个人认为可以用类似以下的方案对其进行初步的考察:
1、假如领导从你身边走过,你很热情的跟他打招呼,他却没有反应,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2、在一次重要会议上,领导作报告时将一个重要的数字念错了,如不纠正会影响工作,遇到这种情况你应怎么办?
3、在实际生活中,假设你做了一件好事,不但没有人理解,反而还遭到周围同志的讽刺挖苦,这时你应怎样处理?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就像andy您说的一样,这七法的确很好用,如果在面试中、用人中,用得多了,会更加完善,更加顺手。
对这些我应用时间有限,所以认识就只有这些。
以下是我摘自《铃经》上的一段关于人才的话:
《铃经》上说:
“一个人若其德足可以怀柔安远,其信足可以使不同观点的人达到统一,其识足可以借鉴古人的历史经验,其才足可以冠绝当世,这样的人是…人中之英‟;
一个人若是法足可以成教化,其行足可以修节义,共仁足可以得众心,其明足可以以上照下,这样的人是…人中之俊‟;
一个人若其身足可以为人师表,其智足可以辩嫌决疑,其节操足可以鞭贪厉鄙,其信足可以使异俗之人安定,这样的人是…人中之豪‟;
一个人若守节不屈.处义不怒,见到可疑之处不轻易放过,见到利益不轻易占取,这样的人是…人中之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