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领头雁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优秀家长事迹材料致富的艰辛与感悟赵存良事迹简介2012、4致富路上的领舞者赵存良,男,40岁,,王坟镇马庄村青年农民。
赵存良思想解放,头脑灵活,在别人都不太认发展养殖业的时候,他于1999年创建了王坟镇马庄村生猪养殖基地。
目前,该基地拥有标准化砖瓦结构猪舍1000平方米。
生猪饲养量达到1000头,其中存栏母猪40头。
每年纯收入在10—15万元之间。
为此,赵存良同志多次获得镇党委的表彰奖励。
2000—2003年,连续被镇党委命名为“青年星火带头人”和“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等荣誉称号。
一、不断地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赵存良在发展养殖业以前的经济来源只是以种植几亩责任田为主,生活非常困难。
可是他却是一个思想解放,敢想敢干的一个人。
在全镇大力调整种植和养殖业结构的有利时机,他开始想:怎么能使自己和村民尽快地致富呢?考虑到自己的现有条件,他决定把养猪作为发家致富的主要项目。
他把养猪作为发家致富项目,他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是:一是养猪用工较少。
养牛养羊用工比较多,特别需要风雨无阻的放牧,而养猪却不同,生猪最科学的饲养方法就是圈养,需要的劳动力少,当时他家的现状非常适合养猪。
二是养猪经济效益较高。
养猪投入少、收益高。
拿97年为例,他家养的每头猪投入只有500—600元,获收入多达200—300元。
如饲养种猪,每头猪可获纯利300—500元。
三是养猪见效快。
养猪虽然不像养奶牛那样每天都有收入,可育肥猪6个月就可以出栏,一年中可有两次收入,饲养周期短,资金周转灵活。
在这之前赵存良出钱,托亲戚到省畜牧学校学习3个月,学习了畜牧学校全部课程,并且经常指导赵存良养殖技术问题。
同时,他家里又订阅了《黑龙江日报农村版》《黑龙江科技报》《致富信息报》等报刊,通过实践和学习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养猪方法。
四是养猪市场销路好。
五是猪饲料来源较广。
王坟镇以种植业为主,而且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价格相对较低,用玉米做饲料成本低、回报高,不仅能实现粮食过腹增值,增加个人收入,还能帮助镇亲们解决卖粮难的问题。
带民致富的领头雁——记侯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周中虎同志先进事迹往日,提起侯家庄村,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村民思想守旧,经济萧条不振,低矮的房屋错落不一、参差不齐,一片涣散。
如今,走进侯家庄村,举目望去,田野里绿树成荫,枝头上果实累累,村内房屋排列整齐有序,巷道卫生干净整洁,一片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起这其中的原因,村民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多亏了我们的周书记”!是呀,村民们不会忘记,带领他们走上致富道路的村党支部书记——周中虎。
踏破“铁鞋”终有路侯家庄村共有131户,540口人,耕地面积1920亩。
98年时,村集体收入不过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仅过千元大关,当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时,也荡涤着侯家庄村人封闭已久渴望致富的心,可侯家庄村小康之路在哪里?致富之路在何方?作为常年在外、思想解放、见识教广的周中虎,早就看到发展苹果是一项适合本地的新型产业。
但由于村民思想守旧,接受新事物较慢,对调整产业结构存在极大顾虑,仍在进行小麦大田耕作,一年下来经济收入微不足道,仅能解决温饱问题。
还不愿意栽植果树,发展经济。
身为党支部书记的周中虎,倍感肩上担子的份量,时常面对家乡的田野发呆。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天意的巧合,适时恰逢全县大上苹果面积之机,他顿时灵机一动,到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了,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他连夜组织召开两委会议、党员大会,征求大家的意见,谈他的设想,要想富,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种麦为种果树。
于是,当晚以苹果生产为主的侯家庄村经济发展思路确定了,并制定出完善的年度实施规划,他当即组织党员、干部推行联户带帮制度,积极作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首先自己行动,将自己的10亩良田在麦收后,及时栽植苹果树,并动员亲朋好友大力栽植。
同时,对有困难的群众在栽植时,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进行无偿劳动。
最终,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当年,侯家庄村率先在全镇实现消灭原面空板地,一举栽植果树1840亩,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致富路上领头雁观后感《致富路上领头雁》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
该片以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为线索,展现了一个人在职场和生活中不断努力、奋发进取的精神,给观众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电影中的主人公小李是一个勤奋踏实的年轻人。
他出身农村,从小就学习刻苦,拥有一股顽强的努力精神。
他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改变家族的贫困生活。
小李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不断进取,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获得了上升的机会和成功的地位。
从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到一个企业家的转变,正是他努力追求梦想的过程。
在电影中,我深深被小李坚毅的性格所打动。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他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努力。
与此同时,小李还抱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时刻记着帮助他人,这种精神也得到了身边人的认可和尊重。
正是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善良的心灵,使他在职场上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成为了一个领头雁。
这部电影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努力是成功的前提。
在现实生活中,成功并非是凭白无故的,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
只有不断努力,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我们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立足并取得成就。
此外,电影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消极的思考。
在电影中,小李为了追求成功,不断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变得疏远。
这使我反思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是否忽视了身边的人和情感的重要性。
在奋斗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始终记住家庭和友情的重要性,不要为了成功而忽略了这些珍贵的东西。
总的来说,《致富路上领头雁》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通过小李的奋斗史,让我深刻认识到努力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同时也让我反思了成功与家庭、友情的关系。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让我更加明白了如何在致富的路上成为一个领头雁。
2024年领头雁培训心得体会样本在三天的学习时间内,聆听了多位专家和教授的精彩演讲,课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
虽然学习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针对本村工作实际,本人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一要做个好落实政策的明白人。
党在农村的每一项方针政策,都涉及每家每户,与群众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
比如农村低保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粮食直补政策、危房改造政策等等。
这些政策能否在村里落实,主要靠村两委一班人,关键是看支部书记。
政策落实得好,党支部在村民中就有威望;执行不好,群众就不满意,就会戳我们的脊梁骨,就会给党的形象抹黑。
所以作为村支部书记头脑一定要清醒,绝不能犯迷糊。
首先自己明白政策,要认真参加会议,努力学习各项文件、法规,并切实执行好政策,将上级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二要做个富民强村的领路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
村级____换届是三年一次,____届管三年。
如果抱定造福老少爷们的信心和决心,三年时间足够干一番事业;如果抱着混日子的想法,三年时间一晃就会过去。
作为村支部书记,富民强村是第一位的职责,要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致富,在富民中实现强村。
近年来,我村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大力培育支柱产业。
一是立足土地广阔,沙壤土质适宜种植经济林的实际,大力培育经济林产业。
建设经济林____亩,做到当年建设当年规划,预计____年胜果期每年每亩收入可达____元。
二是立足地处城郊,农民出售蔬菜便利的优势,大力培育黄花菜、精细菜为主的蔬菜产业。
经过不断引导和干部党员试验示范,全村已发展黄花____亩,精细蔬菜____亩,亩收入达____元以上。
三是采取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土地流转,将土地流转回____,集中起来连片开发日光温室园区,规划建设日光温室____栋,目前已建成____栋。
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协调农业、信贷部门解决水、电及资金问题,并为农民负担一个季度的利息。
致富路上“领头雁”作者:暂无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15年第4期东主加,男,44 岁,中共党员,2006 年11 月担任陆切村党支部书记之职。
几年来,他牢记党的宗旨,敬业奉献、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身先士卒,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懈奋斗、甘于奉献,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使全村的各项工作走在了全乡前列。
旗帜鲜明,全力维护民族团结东主加特别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时时处处自觉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关心和团结各民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祖国统一。
在群众中善于发挥自己的所长,纠正不足,不断提高,干一行爱一行。
几年来,在全村农业生产和劳务输出上都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团结各族群众,当好带头人陆切村由藏、汉、回、撒拉和土族等多个民族,针对这种情况,村委会一班人始终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村支书的东主加经常深入村民家中,答疑解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把民族政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劳动、生活之中,带头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平时与群众相互交往中,他都注重互相尊重,互相协商,互相支持,诚恳相待,,使各民族群众深刻感受到了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平等地位与和睦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牢固树立了各民族谁都离不开谁的思想,使陆切村一大批群众开始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
事无巨细,做党员群众的贴心人东主加经常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他长期帮扶 4 户困难户,春耕时自筹资金为他们送去化肥、农资,农忙时帮助他们干农活,冬天又为他们送去燃煤,还帮助困难群众就医看病。
为了尽快帮助困难群众脱贫,他积极争取致富项目,帮助发展制种、养殖,帮助2 户困难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记和顺县下石勒村党支部书记杜继英晋中日报(记者李喜涛)今年51岁的杜继英,中共**,20XX年7月担任和顺县李阳镇下石勒村党支部书记。
20XX年5月,通过公开选拔任李阳镇副镇长兼下石勒村党支部书记。
下石勒村现有287户、745口人,其中原有贫困户160户,贫困农民453人。
20XX年,被确定为县委书记驻村联系点后,该村理清了工作思路,强化了班子建设。
几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新型农业示范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市级卫生村、县级十佳红旗示范村。
村党支部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县“五星级”党组织。
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93元增加到6139元。
突出支部带动这一核心“五级书记”抓脱贫,处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村党支部非常关键。
杜继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主要做到三个方面。
一是取信于民,赢得村民心。
原村支部书记因公殉职后,村里留下不少债务,最突出的是欠下村民20余万元的工资。
他上任后,卖掉了自己的汽车,偿还了村民的债务,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组织成立了劳务输出合作社,农民劳务输出由合作社统一承揽和管理,村民可在合作社常年打工,年底一次性结账、兑现承诺。
二是情系于民,带着村民干。
**干部“动”起来,才能把村民“带”起来。
每天,他和村委主任,还有其他村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参加劳动,干群拧成一股绳,通过辛勤劳动增收致富。
三是造福于民,解决村民盼。
近几年,村里有了自己的产业,地里的、棚里的、厂里的,村民打工不出村,在家门口就有干不完的活。
村民有了收入,心里有了希望,干部有了威信,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抓住富民产业这一关键带领农民过上小康生活,没有产业支撑就是一句空话。
为此,杜继英下定决心迈出“三大步”。
第一步,敢闯敢试,开辟产业新天地。
他上任之初,没有急着干,而是带领村干部到山东、介休、太谷等地实地考察,确定了发展蔬菜产业的思路。
但村里人多地少,发展蔬菜产业,土地是关键。
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大雁在飞行时,前面总会有一个领袖,这个领导者被称为领头雁。
比喻在众人眼里有一定的号召力和领导能力,具有榜样力量的人。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头雁3年前,在长沙团市委推动下,长沙市农业创业者联合会成立。
这是一个由全市农民企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各类涉农创业者、涉农行业性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自愿组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市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为长沙团市委,业务指导单位为市农业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局。
长沙团市委书记叶妙介绍,“农创联”要评选“领头雁”、宣讲创业事迹,举行论坛和沙龙活动,开展政策对接、培训交流……据不完全统计,“农创联”发展至今服务了长沙近600名涉农创业者,覆盖会员及会员单位的2万余人。
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今年33岁的袁虎是长沙市“农创联”的成员之一。
9年前,他放弃货车车队队长的工作,返回家乡望城农村种田。
而今他的种植基地面积2600余亩,组织153户农民成立了种粮专业合作社。
在“农创联”,还有许多像袁虎这样扎根农村热土的有志青年:美国留学归来的张凤,放弃沿海地区企业的高薪岗位,回到浏阳成了一个家庭农场主;从莫斯科留学归来的雷少祥,发现长沙周边乡镇的茶产业大都在为国际茶商贴牌加工,他和父亲一起参与组建“湘品入俄”国际经贸平台,为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农产品企业在俄罗斯注册商标、进入俄罗斯一线商品超市搭建渠道……当然,他们的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张凤建设农庄遇到的第一难,就是资金不足。
在“农创联”协调之下,她成功拿到了银行100万元贷款,迈过创业第一道坎。
袁虎的米厂,曾因用地紧张等原因,一度陷入窘境。
艰难关头,长沙团市委、“农创联”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了土地流转审批的难题,缓解用地的燃眉之急。
不仅精准破解难题,更重要的是开阔创业青年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升能力,更新观念。
长沙团市委、“农创联”一方面把农业专家、优秀农业企业家“请进来”,举行论坛、讲座等交流活动;另一方面组织长沙农业创业青年“走出去”,到国内国外农业发展领先地区参观考察。
马占山: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作者:徐景录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8年第8期现年63岁的共产党员马占山,是滦平县长山峪镇碾子沟村村民,居住在海拔800米的深山区。
早年家境贫寒、只接受过初中教育,便早早地回村参加劳动。
依靠贫瘠的土地谋生,但因耕地只有6亩,且都是坡耕地,种植的玉米产量低,全家6口人生活非常困难。
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马占山一下子“开了窍”碾子沟村山多林多石头硬,一座座高山、几十条沟壑,使得该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缺少脱贫致富门路。
2012年以前,马占山也和全村其他的392户贫困户一样,依靠国家的扶贫政策、过着清苦的生活。
虽然马占山勤劳肯吃苦,但很长时间他也不知道如何创业、如何利用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脱贫致富。
2010年开始,马占山参加了几次由县、市农业部门组织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授课教师、专家所讲的农业政策、种植、养殖技术,让他眼界大开,一下子“开了窍”,看准了发展林下经济这条致富之路。
自20 1 2年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杨福林教授带领“承德市山野菜开发与利用”课题组将碾子沟村选定为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以来,马占山在杨福林教授等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用自己的6亩山地进行兴安升麻、龙芽楤木等山野菜仿野生栽植,每年4月下旬开始采集嫩芽上市销售,到5月上旬可采集4茬,年收入5万元,是种植玉米的10倍以上。
用马占山的话说:“杨教授是我们致富的引路人。
他无偿送技术下乡,使我们开了窍、找到发家致富的门路。
每年山野菜采收的季节,北京、天津、唐山的客商直接到我们基地收购。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在山野菜种植稳步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马占山并未就此满足,因为他有自己的创业梦想。
“光自己富不算富,我想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一批贫困群众脱贫,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他将在培训班学到的实用知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摸索出一套简单易学的山野菜种植、管理技术,到田边、地头向其他贫困户传授种植经验,向村民宣传党的富民政策,靠自己的双手,带领贫困户科学种植、科技致富。
王富国:致富路上的领头雁作者:李高峰刘德芳来源:《祖国》2012年第23期他是武当道茶特色产业的拓荒者,创意农业的领路人;他用热爱、责任、奉献和执著担负起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结束了“三靠”贫困村的历史,将八仙观村推到全国示范村的行列;他立足产业优势,带动旅游经济,以更高的水准登上国际舞台;他的成功是实力与胆识的完美结合。
他就是八仙观村党支部书记王富国。
为官一任,他给我们留下激情燃烧的背影,他让八仙观村迎来第二次腾飞!八仙观村位于武当山景区核心部位,因有道教古建八仙观得名。
二十多年来,八仙观村在村书记王富国的带领下,通过“村场合一,以场带村”的集体经济模式兴建茶场,大力发展武当道茶特色产业,现已发展高标准生态茶园3000余亩,茶场总资产超过50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村和富裕村。
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湖北省历任省委书记、省长等国家和省高级领导多次来视察并指导工作。
八仙观村先后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道茶文化之乡”、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先进村”、中国村促会授予“中国村庄名片”、“中国绿色村庄”。
2011年连续被农业部评选公示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经营发展日新月异1987年前,八仙观村还是一个吃粮靠供应、穿衣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的“三靠”贫困村。
新任村书记王富国通过走访调研,决定带领村民发展以茶园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八仙观村迎来日新月异的发展。
首先是复垦村内荒芜已久的83亩老茶园,第二年就见收1.3万元,村民由此看到了种茶创收的希望;二是果断退耕还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兴建茶园,把干石梁子变成绿色茶山;三是延伸产业链,在茶园地块四周兴建桃柿栗枣等果园,并用茶叶配以武当中草药开发生产武当保健枕,形成又一特色产业;四是随着茶场的发展壮大,不断扩建生产加工车间、职工家属楼、办公楼等房屋,形成颇具规模的茶叶生产场区和生活居住区;五是近几年来借势武当山旅游经济发展,兴建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山庄,不断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成为武当山旅游车固定停靠站,每天这里游人如织,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六是八仙观村武当道茶文化旅游山庄作为独立景区开发建设获得武当山特区拟准,目前八仙观古庙修复工程已近完工,游客服务中心、茶园观光公路等建设正在加紧施工,八仙观村正迎来第二次腾飞和发展。
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公布日期】2014.02.07•【文号】中青办发[2014]11号•【施行日期】2014.02.07•【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的通知(中青办发[2014]11号)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以下简称“带头人”)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共青团中央决定启动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培养计划”),示范带动更多农村青年创业致富。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在普遍开展创业小额贷款、实用技能培训等工作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培养100万名带头人,争取村村都有带头人,县县都有带头人协会;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领办或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示范带动更多农村青年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创业致富;为基层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培养储备一批青年后备人才,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二、培养方式1. 推荐条件。
以农村青年能人、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等为重点,推荐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和创业经验,有较强示范带动能力的农村青年作为带头人培养对象。
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各地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的推荐标准。
2. 培养管理。
培养对象经由农村青年自荐或村团支部推荐,乡镇团委审核,县级团委确定;对已开始创业的农村青年,经县级团委确认,可直接纳入培养计划。
培养周期原则上为1-2年。
建立带头人培养数据库和专题网页,对培养对象的推荐、认定和跟踪服务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3. 考核认定。
培养期结束后,由县级团委对培养对象进行考核认定,确定有一定产业规模、社会影响较好、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优秀培养对象为带头人,并颁发由团中央统一设计的“领头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证书。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致富路上领头雁——记致富带头人xxxxxx,19xx年xx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200x年7月入党,200x年x月任xx县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是远近闻名的劳务带头人。
谈起xxx,在务工人员眼里,他是一位精通技术的项目经理、工程师。
在流动党员眼里,他是一位思想政治素质高、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好书记。
在家乡人眼里,他是一位带领群众,热心公益事业的致富能人。
回想他走过的历程,有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喜悦,然而更多的却是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和辛酸。
教学之路,奠定基础19xx年高中毕业后,夏学元在家乡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并且在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7年。
当看到自己教出去的学生一个个又拿起了羊鞭,驶起了毛驴车,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时,他感到十分痛心。
立志要闯出一条路,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19xx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民办教师的职业。
当时,他看到个体工商业大有“钱途”,他就把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放在发展个体工商业上,在乡集市上开了一家五金小卖部,因为善于经营并且靠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几年下来,也小有所成,有了一部分积蓄。
19xx年春,刚刚脱贫的他,不忘为家乡建设尽上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他曾任教过的村小学慷慨捐款XX元。
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奖牌。
这次嘉奖,给了xxx很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心。
外出务工,立志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难点。
破解这道难题,最快捷的途径就是搞劳务输出。
19xx年,xxx经营小五金已有8年之久,多年的诚信经营给他带来了颇为可观的收入,除去救济捐赠,还有了20万元的积蓄。
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已足够了。
但xxx并不这么想,当他看到大部分群众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毅然于1994年变卖了所有家当。
在一个乍暧还寒的春日,联合了家乡十几名弟兄,背起行囊,打破了故土难离,穷乡难舍的旧观念,告别了祖祖辈辈生存的故土,外出打工创世界。
先后承揽了xx、xxxx 几项铁路零星工程,由于缺乏经验,不但没赚上钱,还把多年的积蓄也搭进去了大半。
致富路上领头雁
群雁高飞头雁领。
他是恭睦村的一只领头雁,17年来,他扑翅高飞,带领队伍创建生态文明村,带出了6个市、县级文明村屯,把恭睦村打造成南宁市生态村。
他就是恭睦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黄定荣。
弃商从政
黄定荣是恭睦村一名威望极高的人,1995年,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村民们投票选举黄定荣为村委会副主任,可是黄定荣拒绝了。
“你做不做都可以,但是你要出力帮忙收一下公粮,为村里做点事啊!”时值七月,黄定荣正在自己的榨花生油坊里忙碌着,可听父亲这么一劝,他一下子心软了。
他立刻驱车赶回村里,跟村民宣传征收公粮的政策,积极沟通和动员,不到两个小时,7000公斤的公粮马上上交完毕。
黄定荣本来以为完成这个收公粮的任务就行了,“既然你已经做了村干应该做的事,就请你继续做下去”,领导再一次动员黄定荣。
那时,村干一个月工资才39元,而从事商业的他,一个月至少可以挣到4000元钱,足以顶上一个村干几年的工资。
黄定荣想到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这样的工资根本不足以维系生计,他又再一次拒绝了。
过了几个月,从黑龙江淘金回来过中秋节的黄定荣刚过完节日准备出门时,被妻子拉住了,“镇领导对你那么敬重,村民又那么信任你,你还是留下来吧。
”黄定荣听妻子这么一说,心动了,并留下来担任了恭睦村委会副主任,1998年当选为恭睦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至今。
自主创业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黄定荣深深知道:作为一个村的领路人,必须在带领全村走上富裕的道路上有所作为,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拥护。
为了找出一条致富路,黄定荣曾经多次到外地考察。
通过参观学习,他发现附近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原料——页岩,制成的页岩砖是目前国家提倡鼓励用于代替粘土砖的一种新型墙体建筑材料。
这种以页岩为原料的砖厂,占地面积少,不用晒砖,工人劳动强度小,大部分工序实行自动化。
黄定荣积极招商引资,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与外商合作投资480万元,建起年产3200万标砖的乔贤镇名扬页岩机砖厂,产品供不应求,畅销马山、忻城、来宾、合山、宾阳、武鸣等地,年可创利税100万元以上。
该砖厂现已正常投产,为本村群众提供了100个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同时他还积极帮助内旦庄返乡农民工陆州办了一个宝石加工厂,安排农民就业32人,为困难户和下岗职工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共富才是富”,黄定荣朴实地说道。
正因为如此,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引导村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做实事、做好事,真正起到了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
改变村貌
恭睦村道路建设差、群众饮水困难等问题,黄定荣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项目建设方案。
一年来,他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为群众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
争取上级扶持11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完成上那沫庄庄道硬化2公里;争取上级扶持12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完成坐马庄庄道硬化2公里;争取上级扶持12万元,群众自筹5.7万元,完成
塘表庄庄道硬化2公里;争取上级扶持10万元,群众自筹5万元完成,公塘庄庄道硬化1.5公里;争取上级扶持10万元,群众自筹6万元,完成韦角庄庄道硬化1.5公里;组织内旦庄群众兴建篮球场一个,投资8万元;组织坐伍庄群众兴建篮球场一个,投资6万元;争取自治区妇联项目资金50000元解决塘表庄群众饮水难问题。
目前,全村90℅的屯通了水泥路,70℅的屯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问题,构建了全村和谐美好的社会局面。
17年来,在黄定荣的带领下,全村已有6个自然庄获市、县文明村屯称号,恭睦村也被命名为南宁市第一批市级生态村;实施了9个、总投资300多万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村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设立了内勉、外勉等3个屯级党支部,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发展了油茶、柑橘、林下鸡等特色种养示范点,特色农业产业初见成效。
真情为民
外勉庄一个村民的蓄水池坏了,洗衣服的水全部流进饮水池导致其家无法正常饮水,黄定荣把两万元钱借给他们整修。
江那庄搞文明建设,文化室缺乏启动资金,黄定荣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一万元。
内勉庄的某村民患上股骨头外凸需要去医院动手术,一万多元的手术费对这个村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不得已之下该村民打电话给黄定荣求助,黄定荣二话不说便把5千元钱送到他们手中。
某村民养鸡,没钱买饲料,借了1万元;某主任种甘蔗,借了2万元;两年间黄定荣共赊给群众红砖建房10多万元。
村里有一对老夫妻都是盲人,家境困难,黄定荣得知这一情况后,自己出钱为他们垫缴水电费,两公婆握住黄定荣的双手非常感激地说道:“支书,您真是个大好人,我们都不知道如何感谢您。
”乔贤镇党委书记吴可文也称赞他说:“黄书记乐于助人,经常慷慨解囊、扶危济困,做好事却从不张扬,真正发挥了作为村干的表率作用”。
17年来,黄定荣一直舍小家顾大家,妻子对丈夫因为专注工作而常常忽略对子女的关心而抱怨,但后来还是被丈夫一心为民为实事的精神所感化了,并一直理解和支持着他的工作。
黄定荣告诉记者最大的感触是一直忙于村事,对于家人他深感内疚,但值得欣慰的是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自己也尽心尽力为了村民做实实在在的实事、好事。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
17年来,黄定荣先后荣获“南宁市先进工作者”、“南宁市十佳学用标兵”、“上林县十佳领头雁”、“上林县十佳党支部书记”、“上林县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