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时期中俄两国关系的特点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21
中俄关系的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1、古代关系:中俄两国在古代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的辽、金、元等朝代时期,中俄之间的接触与交流频繁。
双方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交易与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贸易、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播等。
2、沙俄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沙俄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扩张,与中国形成矛盾。
两国爆发了数次战争,如尼布楚条约战争、北京条约战争等,沙俄在这些战争中获得了辽宁、黑龙江等地区的领土。
3、苏联时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立,中苏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虽然出现过一些摩擦,但两国在反帝反殖斗争等方面有着密切合作。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并参与了中国解放战争。
4、现代关系:中苏两国在冷战期间一度处于势同水火的状态。
1950年代,中苏两国关系开始紧张,直至1960年代末开始破冰。
而后又因中苏边界问题再度紧张,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摩擦不断。
1989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开始缓和,双方签署了《中俄邻界管理条约》和《中俄友好合作条约》,并建立了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现实合作1、政治关系:中俄两国在政治上有着密切的合作,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各层级的交往与合作。
两国在国际事务上有着密切的协调与合作,如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投票协调、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共同立场等。
2、经济关系: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也十分密切。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远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中国-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道”等重大项目。
3、军事关系:中俄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加强。
两国进行了多次联合军演,不断加强军事交流与合作。
4、人文交流:中俄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也有着密切的合作,双方加强了教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三、未来展望1、坚定合作方向:中俄两国将继续坚定地合作,深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浅论中俄关系班级:机械112姓名:***学号:*************院系:机械工程学院浅论中俄关系摘要: 作为当今的世界性大国,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战略利益大于现实利益,为了应付来自美国的压力,相互需要又存在摩擦,经贸关系落后与政治关系. 无论从两国关系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中俄的国际地位来看,研究中俄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字:历史条约,政治,经贸,军事,人文古人云:“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两国的合作与发展更是建立在利益之上。
自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随之产生。
为了应付来自美国的压力,中俄之间相互需要又存在摩擦,无论从两国关系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中俄的国际地位来看,研究中俄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1881年签订《伊犁条约》,1900年俄与其它列强一起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国家主权的侵犯。
在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
1954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1991年12月,中俄两国在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随着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2年的首次访华,中俄两国以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联合声明、联合公报以及一系列重要的协议文件等条约法律形式,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和基本准则。
1994年9月2日至6日,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并签署《中俄联合声明》,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阻碍中俄关系发展的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问题绝大部分得到解决,中俄关系出现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中俄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相互的经济交往和政治互信,中俄在政治,经贸,军事,人文等方面有着重大突破,两国关系更加密切;政治方面: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两国关系继续得到深化和全面发展,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层互访不断并于1996年4月实现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
中俄关系中俄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国际关系。
作为两个领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中俄关系在全球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围绕中俄关系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友好关系。
二战期间,中苏两国是反法西斯的战略合作伙伴,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冷战后的一段时间里,中俄关系经历了一段紧张的时期。
当时,双方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争端和对抗。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俄关系逐渐得到改善和加强。
政治上,中俄两国建立了密切的高层交往和战略协作机制。
双方经常举行高层会晤,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战略对话和协调。
中俄两国都主张多极化世界格局,维护国际关系的公平正义,坚决反对干涉他国内政。
此外,中俄两国还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保持密切合作,为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上,中俄关系也得到显著提升。
双方签署了许多重要的经贸合作协议,扩大了双边贸易额。
中俄边境贸易逐年增长,同时双方在能源、交通、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俄之间的天然气合作在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国开展了大规模的能源合作项目。
中俄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能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军事领域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俄两国都积极推动双边军事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军舰互访、联合军事演习等活动。
双方还加强了信息交流和情报共享,为维护两国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此外,中俄两国还致力于推动地区军事安全合作,积极参与亚洲安全合作机制,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然而,中俄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其中之一是两国边界问题。
尽管中俄两国已经签署了相应的边界协议,但一些具体问题尚待解决,如黑龙江流域的争议。
此外,两国在一些地区问题上的立场和利益也存在差异,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沟通和协商解决。
总的来说,中俄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知识点总结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关系的特点是平等、互利、协调、稳定。
中俄两国是邻国,拥有共同的边界线,历史上两国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国力的增强,中俄关系逐渐发展成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成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两国建交的阶段。
中俄建交于1949年,当时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之后。
建交初期,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但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内,中俄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的共同利益增多,中俄关系逐渐恢复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条约的签署进一步加强了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推动了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得到了两国高层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
两国领导人定期进行互访,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这种高层互访不仅加深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也为双边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在经贸领域,中俄两国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双方加强了能源、农业、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增长。
特别是能源合作方面,中俄能源合作已经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中方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而俄方也通过中国市场获得了巨大的需求。
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协作也越来越密切。
两国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构中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双方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等方面的立场相近,相互支持。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不仅对两国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影响。
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责任和使命。
两国加强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俄关系的脆弱性对于中俄关系的解读,韩国《朝鲜日报》13日的评价是“中国和俄罗斯开始积极构建更上一层楼的…蜜月关系‟。
”《环球时报》的最新民调则显示,超过4成的中国人认为,中国实力超过俄罗斯。
确实,中俄关系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第三、第四两代领导人和俄罗斯的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不止一次地将中俄关系定位为“最好”。
但是,作为两个地缘交接的大国,中俄两国的关系也充满了极其复杂的两面性。
两国关系的所谓“蜜月”和“最好”,是大国互动和地缘政治态势所致。
“冷战”落幕,俄罗斯解体,但并未为西方所接受,反而为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导弹防御系统等西方设计的综合遏制举措所挤压。
在此情景下,俄罗斯在中东欧乃至独联体内的利益空间被蚕食,这是中俄在欧美压力下的自然靠近,是国际政治连横合纵的必然选择。
也正基于此,以中俄为核心的上合组织才能够抱团取暖,以打击“三股势力”为契机凝神聚力,在中亚地区彰显地缘政治的影响力。
但必须指出,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西方遏制和胁迫下的联合自保。
由此决定了中俄关系受制于外国环境影响的脆弱性。
三个例子足以说明中俄关系的这种尴尬。
一是科索沃冲突和前南使馆被炸。
战前,俄罗斯坚决站在斯拉夫兄弟的前南一方,甚至排除空降兵和军舰摆出和北约不惜一战的态势。
但在关键时刻,俄罗斯退缩,中国成为唯一坚决支持前南的大国。
结果是中国使馆被炸,中美关系霎时紧张,这是俄罗斯涮华的第一次;二是京奥期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发生武装冲突,破坏了中方千方百计营造的“奥运停火”愿景;三是最近,美国宣布放弃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俄罗斯总统宣布附和美国制裁伊朗的信息。
前者被欧洲媒体解读为美俄出卖欧洲小国,后者则被解读为俄罗斯背弃中国使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处于困窘状态。
尤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俄两国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俄罗斯担忧中国发展过快的不安也屡屡在俄罗斯政媒和民间有所发酵。
近期传闻的所谓中国租用海参威的消息就在中俄两国间掀起不大不小的波澜,促使中国官方辟谣。
论新时期的中俄关系摘要:冷战后,中俄关系已步入了平稳发展、充满生机的历史新时期。
新时期中俄关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排除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而对发展国家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双方确立了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国家关系准则;三是中俄既不结盟,也不对抗,更不会针对第三国;四是发展务实的经贸合作。
中俄两国深入发展双边关系具有安全利益和政治主张增多,地缘优势独特,经济互补,政策相互迎合等多种有利条件,因而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双方也应高度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敏感问题。
关键词:中俄关系冷战合作伙伴共同进步正文:冷战后,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发生深刻演变,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国家及最大的邻国,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与恩恩怨怨几十年,甚至发生过军事对抗的中苏关系相比,中俄两国关系出现了平稳发展,充满活力的积极势头。
近年来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趋于深化,中俄两国已就构筑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实践证明,中俄关系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新时期中俄关系的确立及积极进展新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从中苏关系正常化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1989年5月,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应邀访华,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高级会晤。
这次访问标志着中苏两国在对抗了30年之后,终于走向和解,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此次高级会晤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双方确立了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关系。
邓小平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形象地概括了这次高级会晤的重要意义。
中苏关系的正常化成为两国发展长期稳定友好关系的新起点。
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关系,都有显著进展。
李鹏总理1990年4月访问苏联,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关于在中苏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信任的指导原则协定》、《关于两国经济、科学技术长期合作纲要》等6个政府间文件,使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具体化。
中俄关系概述中俄两国同位世界大国,又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中国外交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中俄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友好,也有敌对,复杂而重要。
今天学习中俄关系历史,审视现实,关注未来,有重要的意义。
一、俄罗斯概述【行政区划】•2000年5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将俄联邦89个实体(共和国、边疆区和州)按地域原则划分为7个联邦区,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强化总统对地方的管理。
2010年1月设立北高加索联邦区,这是俄第8个联邦区。
俄罗斯两个联邦主体合并为外贝加尔边疆区北奥塞梯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占苏联总面积76%,居世界第一位。
【民族语言】•俄全国有180多个民族,主要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日耳曼、乌德穆尔特、亚美尼亚、阿瓦尔、马里、哈萨克、奥塞梯、布里亚特、雅库特、卡巴尔达、犹太、科米、列兹根、库梅克、印古什、图瓦等。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发达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2—77人,个别地方达261人,而东北部苔原带不到1人。
高加索地区的民族成分最为复杂,有大约40个民族在此生活。
居民多信奉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俄语是俄罗斯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并在该共和国境内可与俄语一起使用。
•俄罗斯人口1.43亿,居世界第七位。
俄罗斯劳动人口的70%受过高等教育,素质较高。
【自然地理】•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它横跨欧亚大陆,东濒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芬兰湾,东西最长9000公里,南北最宽4000公里,领土面积约1707.54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的76%),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
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
中俄关系,不是西方想的那么脆弱最近,笔者在美国参加了一个由前国务院主官主持的“俄罗斯东山再起研讨会”。
不少美方发言者认为,普京总统志在恢复前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因此对付俄罗斯只有靠强硬手段,包括经济制裁和战略遏制,即便不能迫其就范, 至少可以逼其收敛。
这个思路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基于对中俄关系前景的低估。
可以说,冷战结束以后,华盛顿圈内人多数认为,俄罗斯本来就没有朋友,在国际上十分孤立,而中俄关系是互相利用的短期行为,不可能帮助俄重振帝国雄风。
笔者对此类略带傲慢的主观臆断不愿苟同,与发言者多次交锋。
这里不妨再做一阐述:首先,美俄两家的历史观有根本差异。
俄罗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普京在叶利钦治下的混乱中异军突起,成功收拾了苏联解体后的残局。
在重建稳定的俄罗斯国家体制和公民意识的过程中,普京的历史观起了巨大作用。
普京的历史观有两大特点:其一,对历史和现实政治的关系看得非常清楚,笃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其二,他明确反对把任何历史阶段作为断层的错误史观——历史是连续的,把某个历史时期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阶段是对历史的歪曲和亵渎。
早在1999年的那篇著名的“千禧年谈话”中,他就明确反对阶段论史观,对沙俄时期和布尔什维克时期的历史同样尊重。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历史和世界史不能由单一、垄断的政治意识形态来解释。
所以,俄罗斯不能再来一次割断历史的、“胜者王,败者寇”的革命和由得胜者垄断的意识形态。
国家的稳定与民生的改善需要结束内乱。
普京这个超越政治派别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大动荡中独树一帜,深受民众的理解和欢迎,为此后的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起了关键作用。
和俄罗斯不同,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有多重的文化背景和短暂的历史,政治意识形态是国民团结和自信心的主要来源。
所谓“美国梦”,就是对自身体制优越性的全民认同,根本上讲是非历史的观念。
任何其他的成功体制对基于文化优劣和制度高下论的“美国梦”就是挑战,所以美国的治国理念对“南桔北枳”的道理无法理解和接受。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刑事司法学院司法1103 班颜璐学号1105060358 中俄关系发展就其具体领域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政治安全中的互信合作;边界问题;国际事务中的合作;经贸合作;军事技术合作;人文交流与合作。
十余年间,中俄两国在这几个领域的合作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一、中俄关系的基石:政治安全中的互信合作政治安全的互信合作是两国主权国家建立良好的国家关系的基石。
对中俄两国而言,面临最大的安全互信问题在于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和公正、合理、冷静地解决双方的领土争端。
中俄两国都面临着解决主权完整的隐患问题,即中国的台湾问题和俄罗斯的车臣问题。
中俄两国在对这两个问题的立场是十分明确的。
在奠定中俄关系基础的《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中,俄罗斯承诺“俄罗斯联邦的出发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俄罗斯不同台湾建立官方关系和进行官方往来。
”由于当时车臣危机还没有爆发,车臣问题并没有出现。
因此在这个文件中未提及车臣问题。
但文件明确表示中俄两国“将按照联合国宪章,本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
”这表面中俄都承诺把互信尊重领土与主权完整当做发展两国关系的基石。
1996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再次承诺,中华人们共和国支持俄罗斯联邦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并认为车臣问题是俄罗斯的内部事务。
该声明中,俄罗斯除再次对台湾问题做出承诺外,还在西藏问题上表示了对中国的支持。
2001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明确规定,“中方支持俄方在维护俄罗斯联邦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问题上的政策。
俄方支持中方在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问题上的政策。
”此后每年的两国总理互访时签署的《定期会晤联合公报》等文件中,双方强调将继续坚定支持对方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安全、领土完整所作的努力,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的做法。
百家论点新中国成立后中俄外交关系的演变过程孔令慧(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136)摘要:中国和俄罗斯作为邻邦,两国的地缘关系将会是永久的。
目前,作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中俄两国正处于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然而,中俄两国关系的未来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当今世界大国主导国际关系的时代,中俄两国外交关系发展的大方向是由国际关系格局决定的。
关键词:国际结构;中俄关系;问题;发展1中俄关系的演变过程1.1中苏关系的“四个十年”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从建交至今中苏关系经历了“四个十年”。
(1)第一个十年从1949~1959年,这十年被称为十年友好。
赫鲁晓夫曾提出,国际关系命运由中苏共管,苏联管西方,中国管东方。
(2)第二个十年从1960~1968年,这十年的时间被称为十年论战。
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持久的大论战,对抗模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3)第三个十年从1969~1978年,这十年被称为十年对抗。
在这十年间,中苏关系完全破裂,造成两国不同程度的利益与损失。
(4)第四个十年从1979~1989年,这十年被称为十年对话。
这十年间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两国关系开始回暖。
1.2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在苏联解体第三天,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并建立外交关系。
1992年,叶利钦提出要把两国“互为友好国家”。
1994年,江泽民主席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中俄关系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6年,叶利钦二次访华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普京出任总统以来,将复兴俄罗斯经济放在头等地位,把发展国内经济作为主要目标,给中俄关系添加了新的活力。
2中俄关系能够逐步发展的原因2.1历史性因素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总体上趋于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点。
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当改革开放,俄罗斯为实现重振大国雄风的政治理念,同样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浅谈中俄关系中药学院潘俊杰2009033128摘要:中俄关系,从13世纪开始就已然存在,在世界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中,这种关系从对抗,到交流,到和平,再到合作,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
现在,两国已然成为了战略合作伙伴,在未来十年内,睦邻友好,深化合作的趋势将维持下去,从而将两国关系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关键词:中俄关系;合作;历史进程亚细亚洲,简称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人口最多的一个洲,面积高达4400万平方公里。
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存在了两个庞然大物,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大领土的国家——俄罗斯,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中国,两国之间的边境线长达7600公里。
因此,从古到今,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对抗一直都未曾停止。
从13世纪开始,已有了正史记载的交流,或者,说是对抗。
当时俄国仍未建立,身处其中的梁赞公国抵抗蒙古军队,但是却失败了。
攻打古罗斯地区的蒙古军队,主要是拔都可汗,拔都在击败古罗斯地区主要公国后建立了金帐汗国。
后来莫斯科公国在14世纪初起,陆续合并四周王公领地,国势渐强。
14世纪20年代后,接受金帐汗国册封,取得代征全俄贡纳的权力。
到四十年代成为全罗斯最强的公国。
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击败金帐汗国分裂后的大帐汗国,使得俄罗斯从大帐汗国独立出来。
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
在俄罗斯摆脱蒙古统治后,到十七世纪中叶,扩张到西伯利亚,当时,中国领土包括外兴安岭一带地区,向东直至库页岛。
十七世纪下半叶,俄国雇佣兵哥萨克一再抢掠侵犯中国北方领土,1650-1660年,中国军队将侵占的雅克萨和窜犯松花江口一带的俄国哥萨克击退。
1665年,俄国再次侵占雅克萨,1685-1686年,中国清王朝的康熙帝下令清军分水陆两路进攻雅克萨,重创俄军,俄国要求和谈并缔结边界条约。
1689年,中俄两国代表团在尼布楚举行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论中俄关系的发展列举评论各个时期的中俄关系,分析形成这些关系的原因及当下应汲取的经验教训。
标签:中俄关系;曲折性;发展1 历史上的中俄关系纵观历史,中俄关系主要经历过四种形态——欺压、结盟、对抗和正常关系。
1.1 中国与沙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沙皇俄国通过武力强迫中国签订了19个不平等条约,如《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割去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给中俄关系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至今“沙皇俄国”这一称呼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仍然带着很强的强盗味,甚至在内心依然抚不平对沙俄的愤怒与痛恨。
这些不平等条约更是以后中俄边界争端的根源,给中俄两国带来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甚至是敌对与冲突。
1.2 中国与苏联苏联是扩大的俄罗斯,俄罗斯是缩小的苏联。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立国六十九年的苏联划上了句号,俄罗斯很自然地成为了苏联的继承国。
因此谈及中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中苏的历史关系。
中苏关系在历史上一直是曲折发展的,这是大国利益的碰撞,也是受国际局势的影响。
而根本原因则是中国近百年来的国力太弱,较长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地位,不仅沙俄政府欺凌和宰割中国,苏联时期同样侵犯中国的主权。
战后中苏关系也未能摆脱这种惯性,发展道路很是坎坷。
1.2.1 国民政府时期(1)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关系。
二战结束前后,在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背景下,当时的中国成了两个超级大国分赃的牺牲品。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两国就苏联出兵日本的条件进行讨价还价,最终的结果是千岛群岛归还苏联;中国旅顺作为海军基地为苏联租用;对于大连和满洲铁路,苏联的优越权须予保证等等。
这是对中国主权肆意的瓜分,是地地道道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而随后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进一步扩大了苏联的在华利益。
(2)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
二战以后,苏联为了确保在中国的既得利益,承认了蒋介石政府,并力劝中国共产党接受整编。
国际问题研究中俄关系顺利发展及其影响陈新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
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欧盟各大国首脑或政要频繁互访,力求协调彼此关系,进一步加强合作,并努力探索与构建新型伙伴关系。
在冷战结束后的大国关系调整当中,中俄关系顺利发展,显得特别突出,两国建立起新型关系,不仅有利于双方边界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一、中俄关系顺利发展中俄两国是拥有4300公里边界的相邻大国。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两国关系逐步缓和,1989年两国关系正常化,1991年中苏关系转换为中俄关系,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顺利发展,连续上了四个大台阶:从1992年互相视为“友好国家”,到1994年确立“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非常重要的进展;2001年双方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新阶段。
1.双方互相视为“友好国家”中俄关系继承了中苏关系的重要遗产,19896年5月,前苏联总统、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中苏联合公报》,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1991年5月,中国领导人江泽民访问前苏联,双方签署第二个《中苏联合公报》和其他一些文件。
中苏两个公报在重大问题达成协议:双方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关系;和平解决一切争端;就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举行谈判;签署《中苏边界东段协定》,并同意就边界问题继续进行谈判;发展两国经济文化人员交流;前苏联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此后,虽然苏联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但在两国领导人的正确引导下,中苏关系顺利过渡到中俄关系。
1992年12月,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首次访华,中俄领导人举行最高级会晤,双方发表《联合声明》,明确规定“中国和俄罗斯互相视为友好国家”。
中俄关系摘要:中俄关系在我国对外交往中历来占有重要的位置。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中俄关系始终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俄关系由同盟到对抗再到伙伴关系,其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曲曲折折,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历史教训,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开创中俄两国关系的新篇章!关键词:中俄关系;同盟;竞争1、中俄关系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关系还是很好的,称呼苏联为“老大哥”,是同志加兄弟式的关系。
中苏之间的合作很好,中苏边境谈判进展也不错。
但是由于苏联在二战的声威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动作用,苏联养成了大国沙文主义习气,家长式作风,对待兄弟党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平等看待,简单,粗暴的干涉他国内政,这引起了毛泽东等中共领袖的强烈不满,中苏论战越演越烈,气氛越来也越紧张,边疆谈判无果而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约,撤出了在华的全部专家,使得我国的一些已经上马的项目半途而废,造成很大的浪费。
但是中国人是有智慧和信心的,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们也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
原子弹,氢弹,卫星,核潜艇,一个重大尖端的项目中国在国外严重封锁,国内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自主研发成功。
苏联随着赫鲁晓夫的上台,中苏的关系严重倒退,剑拔弩张,珍宝岛战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苏军在中苏漫长的边境线上陈兵百万,虎视眈眈,严重的危险中国的国家安全。
中国也不得不备战,一切为了战争着想。
可以说六七十年代的中苏对立对世界政治格局有重大影响。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拉拢中国,中美关系在七十年代逐步解冻,中美苏三大国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历史的车轮进入八十年代,随着苏联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中苏之间的对峙局面逐渐缓和,走向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是令世人瞩目。
苏联也开始了戈氏的所谓的“新思维”。
新思维的后果就是庞大的苏联帝国迅速瓦解,曾经是令西方国家惧怕的华约组织解散了。
北约失去了往昔的对手。
叶利钦投向西方的怀抱,但是换来的是国民经济的崩溃,北约的东扩和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