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开课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35
文言文断句技巧顺口溜及六大规律
以下是满足需求的 9 条内容:
1. “主谓宾呀要分清,就像走路找路径。
”例子:“吾爱汝”,这里“吾”是主语,“爱”是谓语,“汝”是宾语,断句自然清。
2. “名词常是断句点,好比登山有停歇。
”例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赵”都是名词,断句一目了然。
3. “虚词就像信号灯,提示断句在哪里。
”例子:“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焉”这个虚词就是个关键点。
4. “对话之词要留意,如同耳边话语起。
”例子:“曰:‘吾能为之。
’”一个“曰”字就该断开啦。
5. “排比句式有规律,仿若队列整齐立。
”例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显的排比,断句轻松呀。
6. “对称结构左右看,恰似镜子照两边。
”例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结构对称很容易断句呀。
7. “修辞手法藏玄机,好似宝藏等你觅。
”例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的手法能帮助断句呢。
8. “特殊句式要记牢,就像钥匙开宝箱。
”例子:“何陋之有”,这是个特殊句式,断句可不能错。
9. “古代文化常关联,犹如绳索串珠链。
”例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里面包含着传统文化内涵,断句也得考虑到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文言文断句虽然有点难,但掌握了这些技巧顺口溜和六大规律,就像有了秘密武器,大家加油学呀!。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一、依据语法结构在断句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结构,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成分,并根据这些成分进行断句。
例如,“其一人/去倦怠/来而/犹侍立不去”中,“其一人”为主语,“去倦怠”为谓语,“来而/犹侍立不去”为宾语,应在“去倦怠”后断开,以明确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二、依据字词意义在断句时,要关注句子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根据词语的含义和功能进行断句。
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食不饱力不足”是一个意群,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在此处断开。
三、依据修辞手法断句时,可以借助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顶真等,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断句。
例如,“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物有本末”与“事有始终”是两个对偶句,应该在“终”后断开。
四、依据句间逻辑在断句时,可以借助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断句。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两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应该在此处断开。
五、依据古文韵律古文讲究韵律,可以通过古文的韵律特点来进行断句。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是两个对仗的句子,应该在“流”后断开。
六、对比现代文翻译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可以对比现代文的翻译来进行断句。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吾生也有涯”翻译为“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也无涯”翻译为“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应在“涯”后断开。
七、结合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断句。
例如,“见山不见水/庸才也/见水不见山/庸奴也”中,“见山不见水”与“见水不见山”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水”后断开。
八、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断句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来进行断句。
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何夜无月”与“何处无竹柏”是两个对应的句子,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月”后断开;同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前两句是转折关系,因此应在“者耳”后断开。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章节为《文言文断句》。
详细内容包括断句的基本原则、常见句式断句方法以及断句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运用断句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文化底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断句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见句式断句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论语》中的一句话为例,让学生尝试断句,引发学生对断句的兴趣。
2. 知识讲解:a. 讲解断句的基本原则:根据语义、语法、语境进行合理断句。
b. 讲解常见句式断句方法: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对称句等。
3. 例题讲解:结合课本中的例句,讲解断句方法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对课后的文言文进行断句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断句基本原则a. 语义b. 语法c. 语境2. 常见句式断句方法a. 主谓之间b. 谓宾之间c. 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d. 对称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将《岳阳楼记》进行断句。
b. 选取一段文言文,运用所学断句方法进行断句。
2. 答案:a. 《岳阳楼记》断句答案。
b. 选取的文言文段断句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断句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文言文作品,提高断句能力,增强文化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断句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断句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断句的基本原则和常见句式断句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论语》中的一句话为例进行断句练习。
文言文断句方法文言文断句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技能之一。
学会正确断句,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意,领悟古人的思想智慧。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一、凭借语感断句语感是在长期的阅读和积累中形成的。
我们平时多读文言文经典作品,如《论语》《孟子》《史记》等,培养对文言文语言节奏和韵律的感觉。
当遇到一篇新的文言文时,凭借这种语感,往往能够初步判断出句子的停顿之处。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起来自然会在“之”后停顿。
二、借助虚词断句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它们常常用于表示句子的语气、停顿等。
常见的虚词有“夫、盖、矣、乎、哉、也、焉、耳、耶”等。
例如,“夫战,勇气也”,“夫”字通常用于句首,表示引起议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邪”和“也”表示疑问和判断的语气。
三、根据句式断句文言文的句式比较固定,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句式的特点来断句。
判断句一般用“……者,……也”“……,……也”“……者,……”等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被动句常用“为……所……”“见……于……”等,像“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省略句要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成分来判断停顿,比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倒装句则要调整语序来理解,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
四、依照对话和引文断句在文言文中,如果遇到对话,一般在“曰、云、言”等字后断句。
比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曰”字后就应该断句。
而对于引文,通常在开头有“引曰、引××曰”等字样,这时可以据此断句。
五、根据修辞断句文言文中常常使用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一组对偶句,在“名”和“灵”前断句。
六、理解文意断句最关键的还是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只有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断句。
文言文句子停顿规律和技巧总结
1. 嘿,你知道不,文言文句子停顿可有规律啦!就好像咱走路,一步一步得有节奏。
比如说,遇到“而”“则”这样的字,就像遇到个小拐弯,得停一下。
2. 咱拿“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来说,读到“而”这儿就得顿一下,要不读起来可就别扭啦,就像跑步喘不过气儿似的。
3. 还有啊,那些个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啥的,那也是要停顿的。
就好比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之秋”后面得停,像是给它单独的时间站出来一样。
4. 有次我读文言文,就是没注意停顿,结果读得乱七八糟,家人都笑话我呢,就跟那刚学说话的小孩儿似的。
5. 再就是句子意思转折的时候,也得停顿哦!就像走在路上突然改变方向了似的。
6. 记得有回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读文言文,有个同学停顿错了,一下子全班都哄笑起来啦。
7. 另外,那些特殊句式,像判断句、倒装句啥的,都有它们专门的停顿地方。
这就像是给它们量身打造的停顿规则。
8. 哎呀呀,掌握了这些文言文句子停顿规律和技巧,读起文言文可就顺溜多啦,再也不会闹笑话咯!。
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独立断句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断句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意义单位、语气词、虚词等。
2. 文言文断句的技巧:语法分析、标点符号、语感判断等。
3. 实践练习:对给定的文言文进行断句练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断句练习来提高断句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文言文断句教材或教辅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例句和讲解。
3.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举例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断句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讨论:分组讨论练习中的难点和疑问,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断句技巧,提醒学生课后巩固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断句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断句作业,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让他们进行阅读和断句练习。
2. 比赛活动:组织文言文断句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文化讲解:讲解一些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和词汇含义,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断句教材或教辅资料。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断句练习和相关信息。
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文言文断句的参考书籍。
九、教学建议:1. 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文言文开始,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逐步掌握断句技巧。
2. 反复练习:断句技巧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鼓励学生多做练习。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如下:
1. 望文断句法:通过直接根据语句中的标点符号和句意来进行
断句。
2. 主谓宾判法:依据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来确定断句位置。
3. 修辞断句法:利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来辅助断句。
4. 迂回断句法:根据句中的逗号、分号、顿号等停顿标点来进行断句。
5. 主次断句法:根据句子结构的主次关系来进行断句。
6. 分段断句法:将长句分成多个段落,每段都有自己完整的句子结构。
7. 重复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重复成分来确定断句位置。
8. 前后呼应法:根据句子中的前后呼应、对仗关系来进行断句。
以上是中考文言文断句的八种常用方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文言文语句的停顿规律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正确把握语句的停顿是至关重要的。
恰当的停顿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意,还能让朗读更加顺畅、富有韵味。
那么,文言文语句的停顿究竟有哪些规律可循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文言文的停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语法和语义依据。
根据语法结构来停顿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比如,主语和谓语之间往往需要停顿。
像“吾/日三省吾身”,“吾”是主语,“日三省吾身”是谓语,所以在“吾”后停顿。
再比如,动词和宾语之间也可能有停顿,“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刻”是动词,“唐贤今人诗赋”是宾语,二者之间就有停顿。
文言文中的虚词在停顿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若夫”等,其后一般要停顿。
例如,“夫/环而攻之”“盖/大苏泛赤壁云”。
句中语气助词,如“也”“乎”“矣”“焉”等,它们的前面往往需要停顿。
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前要停顿;“其真无马邪”,“邪”前停顿。
对于表示转折、承接、递进等关系的连词,如“而”“则”“乃”等,其前面大多要停顿。
像“人不知而/不愠”“然则/何时而乐耶”。
除了语法,语义也是决定停顿的关键因素。
古代文人在行文时,常常会根据意思的完整和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停顿。
当句子中有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的词语时,通常要在它们后面停顿。
比如,“崇祯五年/十二月”“永州之野/产异蛇”“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侍中/侍郎/郭攸之”。
如果句子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也要按照句式的特点来停顿。
比如判断句,“……者,……也”“……,……也”“……者,……”,在这些标志性的词语处停顿。
像“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还有一些固定的短语和结构,也有其特定的停顿方式。
像“有朋/自远方来”“可以/为师矣”。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来灵活判断。
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
以下是 6 条文言文断句技巧口诀及例子:
口诀一:“主谓动宾要分清,句子结构看得明。
”例如:“吾爱读书”,“吾”是主语,“爱读”是谓语,“书”是宾语,一下子就能断清楚啦!
口诀二:“名词代词常为首,找准它们不会愁。
”像“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就是这里的名词呀,从这开始断句,没错的!
口诀三:“曰云言后常断开,对话自然现出来。
”比如“孔子曰”“公曰”这里肯定得断开呀,这句话不就清晰了!
口诀四:“关联词前多留意,前后意思有关联。
”像“虽然”“然则”之类的前面,就是一个断句点嘛,就像“虽然吾今日疲惫,然则仍坚持读书”。
口诀五:“排比句式看整齐,节奏韵律藏玄机。
”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种有规律的,断句不是轻松加愉快嘛!
口诀六:“修辞之处细思量,特殊句式有方向。
”比如“何陋之有”这样的倒装句,就得特别注意断句啦!
总之,掌握了这些口诀,文言文断句就不再那么头疼啦,多练习肯定能熟练起来的!。
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 9 条关于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1. 看虚词呀!像“之”“乎”“者”“也”这些虚词,往往是断句的关键呢!比如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也”就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2. 留意对话词哟!“曰”“云”等词一出现,那很可能就是人物在说话啦,这不就可以断开嘛!像“子路曰”,那肯定要在“曰”后面断开呀。
3. 抓名词和代词呀!人啦、事啦、物啦,它们能让句子的结构更清晰呢!比如“沛公军霸上”,“沛公”就是名词,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
4. 利用修辞呀,比如说对偶句!“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从对偶的结构上就能很好地断句啦。
5. 注意句式整齐呀!有的句子排列很有规律,这不就容易断了嘛!像“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多整齐呀。
6. 看看句子的意思呀!读懂了意思,断句不就有谱啦!“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结合意思就知道该在“亡亦死”后断。
7. 观察句子的语气呀!疑问、感叹、陈述,这都能给我们提示呢!“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强烈的疑问语气,就要在这里断开呀。
8. 还有排比句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明显的排比,按照这个节奏断多轻松呀。
9. 别忘了古代的习惯用语呀!像“是以”“有以”,它们经常会出现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看到“是以”就可以断啦。
我觉得呀,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初中文言文断句就没那么难啦,大家一定要多练习,才能越来越熟练呀!。
文言文,古汉语,文法深,断句难。
欲求解,口诀传,遵循规,无遗言。
一、看标点,易断句。
凡有标点,皆可断处,句读之间,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常作,句中停顿,若遇助词,必断无疑。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若断此处,意义难全。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为句,两句为一,六字为句,三句为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序,先主后宾,断句于此,不失其义。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韵脚为据,韵脚对应,断句无误。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之句,断法相同,若断此处,对仗不合。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之句,句末问号,断句于此,疑问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之句,句末感叹,断句于此,感叹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之句,意犹未尽,断句巧妙,意蕴深远。
翻译如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法深奥,断句困难。
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里有口诀传授,遵循这些规则,不会有遗漏。
一、看标点,易断句。
只要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地方,句读之间的分隔,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经常作为句中的停顿,如果遇到助词,必定要在这里断句。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如果在这里断句,会导致意义不完整。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六字一句,三句一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的语序,主语在前,宾语在后,断句于此,意思不会出错。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以韵脚为依据,韵脚对应的地方,断句不会有错。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的句子,断句的方法相同,如果在这里断句,对仗就会不协调。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句的句子,句末有问号,断句于此,疑问就会显得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句的句子,句末有感叹号,断句于此,感叹就会显得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的句子,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断句要巧妙,才能表达出深远的含义。
古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一、通过句意来判断
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
二、找出代词定位主宾来判断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代词有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呵指示代词,注意观察。
三、通过虚词的位置来判断
1、语首发语词:夫、盖、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
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四、根据语法句式来辨别
1、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2、……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3、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
是典型的反问句式。
4、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5、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中考文言文节奏如何划分1、主谓之间要停顿:主语(人、事、物)后停顿如:(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武陵人/捕鱼为业(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天时/不如地利(5)上/知天祥终不屈(6)余/忆童稚时(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动宾、动补之间(谓语和宾语、谓语和补语)要停顿:(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忘/路之远近(3)衔/远山,吞/长江(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5)征/于色,发/于声(6)苟全性命/于乱世3、句首语气词、发语词、总结性词语后面要停顿:主要有:“盖”、“夫”、“若夫”、“故”、“是故”(1)盖/竹柏影也(2)若夫/淫雨霏霏(3)盖/大苏泛赤壁云(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 ) 夫/环而攻之(6)故/时有物外之趣4、关联词、连词要停顿(句首连词后停顿、句中连词前停顿)。
主要有:“若”、“而”、“然”、“然则”、“则”、“且”(1)遂/与外人间隔(2)环而攻之/而不胜(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人不知/而不愠(5)然则/北通巫峡(6)然/数年恒不一见(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古二今一”词朗读时须分开: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故/人不独亲其亲(3)可/以一战《曹刿论战》(4)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6、古代的时间、地名、国名、年号、官职等应作停顿。
(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2)今/骤获多金今/天下三分(3)庆历二年/进士(4)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宫(5)宋/何罪之有?宋/有富人(6)俄而/百千人大呼既而/风定天清时间词:俄而、已而、少时、是时、未几、无何、忽、倏忽、、倏尔、已而7、其他特殊句式停顿:(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2)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式(3)何陋/之有倒装句式。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