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G技术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5.96 KB
- 文档页数:6
从G到G的发展历程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从1G到4G,手机所发生的那些变化随着4G的出现,或许身为90后的我们都不曾接触过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带给我们的服务,但是没有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做基础,4G不可能发展成今天.因此,带着追溯的心我们一起去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前身今世。
1G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是指最初的模拟、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
Nordic移动电话(NMT)就是这样一种标准,应用于Nordic、东欧、俄罗斯等,其它还包括美国的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英国的总访问通信系统(TACS)以及日本的JTAGS,西德的C-Netz,法国的Radiocom2000和意大利的RTMI。
也就是第一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风骚一时的大哥大,记得90年前后流行这么一句话“第一代移动通讯,大哥大一统江湖”,可见那个时代大哥大的魅力,而作为新时代的科技产物,足够吸引当时年轻消费者的眼球。
而其便捷的通讯功能有总给那些迫切需求实时通信的商旅人士提供服务,那时候做生意出门不带这么个大块头都觉得不够范。
当年售价2万的大哥大拥有者是绝对的”土豪’。
摩托罗拉产的大哥大2G是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的简称,一般定义为无法直接传送如电子邮件、软件等信息;只具有通话和一些如时间日期等传送的手机通信技术规格。
不过手机短信SMS(Shortmessageservice)在2G的某些规格中能够被执行,2G在美国通常称为PCS(PersonalCommunicationsService)。
经典小胖子诺基亚6600在2G时代就单纯的语音通话和简讯传输来说已经变得趋于成熟,手机也变得小巧精致,功能丰富,功能手机得到发展,加入了Mp3Mp4拍照再到后面的游戏,手机从此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从国际厂商摩托罗拉索爱,到后来的诺基亚,造就了无数经典。
g移动通信技术g核心网和接口协议xx年xx月xx日contents •g核心网•g接口协议•g核心网与接口协议的应用•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目录01 g核心网网络结构基于电路域/分组域/多媒体域GSM/GPRS/EDGE/UMTS/HSPA+/LTE是基于电路域,3GPP基于分组域,IMS基于多媒体域。
移动性管理包括位置登记、越区切换、漫游等。
电路控制包括呼叫处理、连接管理、信道管理等。
演进历程2G3G Array基于分组域,支持多种数据业务基于电路域,只支持语音和短信业务4G5G基于分组域,支持高速数据业务基于5G技术,支持超高速数据业务技术标准•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的分组系统•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的分组核心网•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系统架构演进•VoLTE:Voice over LTE,基于4G的语音业务•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nnectivity,超可靠低延迟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大规模机器类通信02 g接口协议协议组成包括移动通信应用部分,如电话、短信、数据业务等。
应用层协议用于提供端到端传输,如TCP/IP协议。
传输层协议包括路由、寻址等功能,如移动IP协议。
网络层协议用于保障数据传输可靠性,如HDLC、PPP 等协议。
链路层协议主要协议用于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移动应用部分,定义移动终端与移动业务之间的接口协议。
MAP SIP IMSDiameter 会话初始协议,是一种在IP网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开放标准。
IP多媒体子系统,提供在IP网上的语音、视频通话、短信、多媒体会议等通信服务。
AAA(认证、授权、计费)协议,用于提供AAA服务。
G通信网络架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的架构也在不断演进。
G通信网络架构(以下简称G网络)是指第四代(4G)和第五代(5G)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结构。
本文将从信道架构、网络架构和应用架构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道架构G网络的信道架构是指在通信过程中,用于传输信号与数据的物理介质和相应的协议。
在4G网络中,主要采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将频谱分成多个子载波进行传输;而在5G网络中,采用了更高级别的调制方式,如5G NR(新无线通信系统)采用了更高效的调制方式,如256QAM(256进制的调制)。
二、网络架构G网络的网络架构是指由基站、核心网和终端设备组成的整体结构。
在4G网络中,主要采用了蜂窝网络架构,即基站通过无线信号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并将数据传送至核心网,再由核心网进行处理和转发。
而在5G网络中,引入了边缘计算的概念,通过布置在网络边缘的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和存储,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
三、应用架构G网络的应用架构是指在通信网络中,用于提供不同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的相应架构。
在4G网络中,主要应用了LTE标准,提供了高速数据传输、语音通话和网页浏览等功能。
而在5G网络中,应用了更多的新技术,如网络切片和大规模IoT(物联网)等,可以满足更多复杂的应用场景,如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等。
总结G通信网络架构是指第四代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结构,包括信道架构、网络架构和应用架构。
在信道架构方面,4G网络采用OFDM技术,5G网络采用更高级别的调制方式。
在网络架构方面,4G 网络采用蜂窝网络架构,5G网络引入边缘计算概念。
在应用架构方面,4G网络应用了LTE标准,5G网络应用了更多新技术。
这些架构的不断演进,为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架构和标准可能因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而有所变动)。
3G、4G、5G等中的“G”代表的是什么?展开全文3G、4G、5G中的G是“Generation”,即“代”的意思,也就是第三代蜂窝通信系统、第四代蜂窝通信系统、第五代蜂窝通信系统。
以前用的3G,现在用的4G,未来会用5G。
问题回答完毕,下面说一说3G,4G,5G的小知识,以及其中的一些趣事。
3G时代•3G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2009年1月7日,中国发了3张3G的拍照,联通得到了最热门的WCDMA,WCDMA标准用的最广泛,市场占有率最高,电信得到了CDMA2000,这个是高通主导的标准,广泛性还可以,移动得到了中国自主的标准TD-SCDMA,支持度不是很高,只有中国在用,就这样在3G时代,移动可以说落后了一大截;•WCDMA是以欧洲与日本为主的国家联合成立3GPP组织(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iect)参考CDMA指定的标准;•CMMA2000是高通联合韩国推出的,为了与WCDMA抗衡;•TD-SCDMA是不甘落后与人的中国推出的标准,给了中国移动。
4G时代•4G时代即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网络了,手机上网速度大幅度提高,平均在40Mbps左右,浏览在线实时视频是没有问题的;•2013年12月,中国移动、电信、联通得到了TD-LTE'4G牌照“,如今4G信号覆盖已近非常广泛;•4G时代有两个标准分别是TD-LTE,FDD-LTE,基于OFDMA技术,有3GPP组织制定的全球通用标准。
5G时代•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未来的网络,主要应用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5G以其地时延、高可靠性、低功耗的等特点,作为一种无线接入技术,为车辆网、物联网、远程医疗、无人驾驶等提供了可能;•相信5G时代将会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推动异常信息革命,拭目以待。
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需更多帮助,请私信关注。
谢谢。
•g移动通信技术概述•g核心网•g接口协议•g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和挑战•案例分析目录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2G1G3G5G4GCD 大带宽高可靠性大连接低延迟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AB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提供更快的网络速度和更好的网络质量,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移动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提供低延迟、高可靠性的网络连接,为车联网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支持大量的设备连接,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g移动通信技术能够提供高可靠、低延迟的网络连接,为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g核心网的架构分布式部署开放接口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架构g核心网的主要功能会话管理路由选择和数据转发网络安全业务触发和qos保障g核心网根据业务需求,触发相应的业务处理流程,并提供qos保障,确1g核心网与其他网络的关系23g核心网与无线接入网之间通过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和控制,支持各种无线接入技术。
与无线接入网的关系g核心网与其他核心网之间通过互联互通协议进行互操作,实现跨网络的服务漫游和业务连续性。
与其他核心网的关系g核心网可以与其他网络,如固定通信网络、物联网、互联网等,进行互联互通,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和服务。
与其他网络的关系SIGTRAN协议H.323协议SIP协议Diameter协议主要的g接口协议及其作用g接口协议采用了先进的传输机制,能够高效地传输数据和信令,高效传输g接口协议已经实现了标准化,不同厂商和不同品牌之间的产品具有良好的互通性,提高了移动标准化灵活性可扩展性g接口协议的特点和优势ITU-T标准IETF标准g接口协议的标准化进程g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方向5G技术推广物联网的融合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g移动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技术更新换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G移动通信技术需要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保障用户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问题行业标准不统一g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5G技术的普及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G移动通信技术将逐渐实现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电信增值业务的G通信与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增值业务在通信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G通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作为一项基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增值业务,充分利用了3G移动通信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高效、更便捷的通信方式。
本文将探讨G通信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对电信增值业务的影响。
一、G通信的特点G通信是一项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无线通信服务,相较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高速率:G通信采用的是分组交换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用户对快速通信的需求。
2.灵活性:G通信支持多种不同应用的数据传输,包括电子邮件、互联网、流媒体等,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通信方式。
3.即插即用: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G通信网络,实现无缝连接,无需长时间的等待或复杂的设置。
4.较低成本:相较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G通信的成本更低,为用户提供了更实惠的通信服务。
二、G通信的应用场景G通信作为一项多功能的增值业务,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
以下是G通信的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移动办公:G通信为企业提供了实时的数据传输服务,员工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浏览互联网、进行在线会议等,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灵活性。
2.移动支付: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G通信为手机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完成支付,方便快捷。
3.智能家居:借助G通信的高速率和稳定性,智能家居设备可以与手机或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实时的通信和控制,实现远程监控、智能家电控制等功能,提升家庭生活的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
4.物联网应用:G通信在物联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G通信技术,各种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可以实现互联互通,收集和传输各类数据,为城市管理、环境监测、交通管理等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G通信对电信增值业务的影响G通信作为一项快速、灵活、低成本的增值业务,对电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G通信技术的网络切换和移动性管理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通信和访问互联网。
其中G通信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快速、更稳定的网络连接。
在G通信技术中,网络切换和移动性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G通信技术的网络切换和移动性管理的相关知识。
一、G通信技术简介G通信技术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也被称为LTE(Long Term Evolution),其主要特点是高速、低时延和大容量。
G通信技术利用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无线传输,将语音、数据和视频等服务传输到用户手中。
由于G通信技术的高速性能和广阔的覆盖范围,它被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
二、网络切换网络切换是指用户在移动中从一个无线网络切换到另一个无线网络的过程。
在G通信技术中,网络切换分为两种类型:水平切换和垂直切换。
1. 水平切换水平切换是指用户在同一网络中从一个基站切换到另一个基站的过程。
该过程通常发生在用户在不同基站的边缘区域移动时或者基站之间负载不均衡时。
水平切换的目的是保持用户在通话或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垂直切换垂直切换是指用户在不同网络之间切换的过程。
在G通信技术中,不同网络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无线网络,例如从LTE到WCDMA或CDMA2000。
当用户的位置移动到无法接收到当前网络信号的区域时,系统会自动进行垂直切换,以保持用户的网络连接。
三、移动性管理移动性管理是指在移动通信中管理用户在不同网络之间移动的过程。
G通信技术的移动性管理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技术:1. 位置管理位置管理是指跟踪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系统能够找到用户并进行网络切换。
在G通信技术中,位置管理通过位置寄存器(Location Register)和主寄存器(Home Register)的组合实现。
用户在移动时,位置寄存器记录其当前位置信息,主寄存器记录用户的主要位置信息。
当用户移动到新的基站中时,系统会通过位置寄存器更新用户的位置信息。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培训(全)一、引言移动通信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本培训旨在帮助大家全面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移动通信系统组成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移动台、基站、交换中心和传输系统等组成。
移动台包括方式、平板等移动设备,基站负责与移动台进行无线信号传输,交换中心负责处理呼叫控制和用户鉴权等功能,传输系统则负责将信号从一个基站传输到另一个基站或交换中心。
2.无线信号传输(1)发射:移动台将语音或数据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发射出去。
(2)传播:无线信号在空间中传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衰减、多径效应等。
(3)接收:基站接收到无线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处理。
(4)解调:基站将处理后的电信号还原为原始的语音或数据信号。
3.无线信号调制与解调无线信号调制是将原始信号转换为适合在无线信道中传输的信号的过程。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常见的调制方式有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等。
三、移动通信关键技术1.多址技术多址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信道的关键技术。
常见多址技术有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2.扩频技术扩频技术是通过扩展信号带宽来降低信号功率谱密度,从而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隐蔽性。
常见的扩频技术有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跳频扩频(FHSS)等。
3.信道编码与解码信道编码是为了提高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而进行的编码处理。
解码则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恢复出原始信号。
常见的信道编码技术有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
4.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包括滤波、调制、解调、信道估计等,是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信号处理的关键技术。
四、移动通信发展趋势1.5G技术5G技术是当前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主要特点包括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
移动通信3G技术概述2004-3-14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领域从原先的话音业务发展到增值业务。
伴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不断发展,迈向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则是两大移动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与前两代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其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s,静止状态下支持2Mb/s。
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比第二代系统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而且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及为用户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及多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业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WCDMA、CDMA2000与TD-SCDMA。
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 的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
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WCDMA全称为Wideband CDMA,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基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
该标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进策略。
GPRS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EDGE是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 (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的简称,这两种技术被称为代移动通信技术。
目前中国移动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将原有的GSM网络升级为GPRS网络。
2、CDMA2000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由美国主推,该标准提出了从CDMA IS95(2G)—CDMA20001x—CDMA20003x(3G)的演进策略。
CDMA20001x被称为代移动通信技术。
CDMA20003x与CDMA20001x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了多路载波技术,通过采用三载波使带宽提高。
目前中国联通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建成了CDMA IS95网络。
3、TD-SCDMA全称为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CDMA),是由我国大唐电信公司提出的3G标准,该标准提出不经过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
但目前大唐电信公司还没有基于这一标准的可供商用的产品推出。
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WCDMA、CDMA2000与TD—SCDMA都属于宽带CDMA技术。
宽带CDMA进一步拓展了标准的CDMA概念,在一个相对更宽的频带上扩展信号,从而减少由多径和衰减带来的传播问题,具有更大的容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带宽,具有较强的抗衰落能力与抗干扰能力,支持多路同步通话或数据传输,且兼容现有设备。
WCDMA、CDMA2000与TD-SCDMA都能在静止状态下提供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三者的一些关键技术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性能上也有所不同。
1、双工模式WCDMA与CDMA2000都是采用FDD(频分数字双工)模式,TD-SCDMA采用TDD (时分数字双工)模式。
FDD是将上行(发送)和下行(接收)的传输使用分离的两个对称频带的双工模式,需要成对的频率,通过频率来区分上、下行,对于对称业务(如语音)能充分利用上下行的频谱,但对于非对称的分组交换数据业务(如互联网)时,由于上行负载低,频谱利用率则大大降低。
TDD是将上行和下行的传输使用同一频带的双工模式,根据时间来区分上、下行并进行切换,物理层的时隙被分为上、下行两部分,不需要成对的频率,上下行链路业务共享同一信道,可以不平均分配,特别适用于非对称的分组交换数据业务(如互联网)。
TDD的频谱利用率高,而且成本低廉,但由于采用多时隙的不连续传输方式,基站发射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的比值较高,造成基站功耗较大,基站覆盖半径较小,同时也造成抗衰落和抗多普勒频移的性能较差,当手机处于高速移动的状态下时通信能力较差。
WCDMA与CDMA2000能够支持移动终端在时速500公里左右时的正常通信,而TD-SCDMA只能支持移动终端在时速120公里左右时的正常通信。
TD-SCDMA在高速公路及铁路等高速移动的环境中处于劣势。
2、码片速率与载波带宽WCDMA(FDD-DS)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方式,其码片速率为s。
CDMA20001x与CDMA20003x的区别在于载波数量不同,CDMA20001x为单载波,码片速率为s,CDMA20003x为三载波,其码片速率为×3=s。
TD-SCDMA的码片速率为s。
码片速率高能有效地利用频率选择性分集以及空间的接收和发射分集,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径问题和衰落问题,WCDMA在这方面最具优势。
载波带宽方面,WCDMA采用了直接序列扩谱技术,具有5MHz的载波带宽。
CDMA20001x采用了的载波带宽,CDMA20003x利用三个载波的合并形成的载波带宽。
TD-SCDMA采用三载波设计,每载波具有1.6M的带宽。
载波带宽越高,支持的用户数就越多,在通信时发生网塞的可能性就越小。
在这方面WCDMA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TD-SCDMA系统仅采用s的码片速率,采用TDD双工模式,因此只需占用单一的1.6M 带宽,就可传送2Mbit/s的数据业务。
而WCDMA与CDMA2000要传送2Mbit/s的数据业务,均需要两个对称的带宽,分别作为上、下行频段,因而TD-SCDMA对频率资源的利用率是最高的。
3、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技术是TD-SCDMA采用的关键技术,已由大唐电信申请了专利,目前WCDMA与CDMA2000都还没有采用这项技术。
智能天线是一种安装在基站现场的双向天线,通过一组带有可编程电子相位关系的固定天线单元获取方向性,并可以同时获取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各个链路的方向特性。
TD-SCDMA智能天线的高效率是基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无线路径的对称性(无线环境和传输条件相同)而获得的。
智能天线还可以减少小区间及小区内的干扰。
智能天线的这些特性可显着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
4、越区切换技术WCDMA与CDMA2000都采用了越区“软切换”技术,即当手机发生移动或是目前与手机通信的基站话务繁忙使手机需要与一个新的基站通信时,并不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而是先与新的基站连接后,再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这是经典的CDMA技术。
“软切换”是相对于“硬切换”而言的。
FDMA和TDMA系统都采用“硬切换”技术,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与新的基站进行连接,因而容易产生掉话。
由于软切换在瞬间同时连接两个基站,对信道资源占用较大。
而TD-SCDMA则是采用了越区“接力切换”技术,智能天线可大致定位用户的方位和距离,基站和基站控制器可根据用户的方位和距离信息,判断用户是否移动到应切换给另一基站的临近区域,如果进入切换区,便由基站控制器通知另一基站做好切换准备,达到接力切换目的。
接力切换是一种改进的硬切换技术,可提高切换成功率,与软切换相比可以减少切换时对邻近基站信道资源的占用时间。
在切换的过程中,需要两个基站间的协调操作。
WCDMA无需基站间的同步,通过两个基站间的定时差别报告来完成软切换。
CDMA2000与TD-SCDMA都需要基站间的严格同步,因而必须借助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等设备来确定手机的位置并计算出到达两个基站的距离。
由于GPS依赖于卫星,CDMA2000与TD-SCDMA的网络布署将会受到一些限制,而WCDMA的网络在许多环境下更易于部署,即使在地铁等GPS 信号无法到达的地方也能安装基站,实现真正的无缝覆盖。
而且GPS是美国的系统,若将移动通信系统建立在GPS可靠工作的基础上,将会受制于美国的GPS政策,有一定的风险。
5、与第二代系统的兼容性WCDMA由GSM网络过渡而来,虽然可以保留GSM核心网络,但必须重新建立WCDMA的接入网,并且不可能重用GSM基站。
CDMA20003x从CDMA IS95、CDMA20001x 过渡而来,可以保留原有的CDMA IS95设备。
TD-SCDMA系统的的建设只需在已有的GSM 网络上增加TD-SCDMA设备即可。
三种技术标准中,WCDMA在升级的过程中耗资最大。
移动运营商的3G策略目前全球已经颁发了73个WCDMA运营牌照,13个CDMA2000运营牌照。
我国的3G 牌照尚未发放,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将采用何种技术标准目前仍未确定。
不久前信息产业部已经对WCDMA、CDMA2000、TD-SCDMA的使用频率进行了规划,预示着这三种标准在我国都将被采用。
在2G与3G之间衍生出了2.5G技术。
2.5G技术突破了2G电路交换技术对数据传输速率的制约,引入了分组交换技术,从而使数据传输速率有了质的突破,是一种介于2G与3G 之间的过渡技术。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建成了代的GPRS网络,正朝着WCDMA的方向发展。
中国联通在发展了GSM网络后突然转向发展CDMA IS95网络,正朝着CDMA2000的方向发展。
虽然CDMA2000在升级的过程中节省投资,但由于中国联通是由GSM网络改而发展CDMA IS95网络,其网络成本投入也相当大。
由于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建成代的CDMA20001x网络,在与中国移动的代业务竞争上处于劣势。
今年10月1日,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基于代网络的彩信业务(MMS,多媒体信息服务),该业务能在手机短信中加载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利用GPRS网络能达到约40Kbit/s 的传送速度,揭开了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序幕,具有彩屏和弦内置数码相机等新功能的手机立刻走俏市场。
为应对中国移动的彩信业务,广东联通不久前推出了彩e业务,但中国联通的CDMA IS95网络只能基于电路交换方式提供s的传送速度,对多媒体信息的发送形成瓶颈。
迅速发展代的CDMA20001x网络已经成为中国联通的当务之急。
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TD-SCDMA能否在3G技术标准争霸中抢占一席之地倍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