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高三诗歌鉴赏之形象(人象、物象、景象)
- 格式:pptx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8
2018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熟悉考点,梳理整合形象鉴赏考点知识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考点样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命题探讨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二、知识整合一、意象类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考点精解物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古典诗歌中的物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具体的事物形象。
作者通过对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对象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内在品质或人格情操。
人物形象:诗歌描写的人物,包括作者形象或作者以外的其他形象(如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等)。
解题精要解答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人物形象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首先,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要准确记忆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对于吟咏物象的诗歌更须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
其次,整体理解,分析方法。
对于人物形象来说,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关注反映其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形象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歌叙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评价诗歌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人物的品质或性格进行深层分析。
对于物象而言,找出作者在描写物象时所用的语句,分析物象的性质,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最后,把握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对于人物形象,一般会以“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形式命题,其答题切入点为:1.明确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从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角度)。
对于物象,一般会以“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物象,有何作用”的形式命题,其答题切入点为:1.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内在品格、精神),点出诗歌刻画物象所用的手法。
2.将物象与抒情主人公相联系,答出诗人通过这个物象表现出了怎样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典例精析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②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③。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④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一、诗歌形象的类型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1、人物形象(“人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1)自我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2)他人形象(诗中主人公形象)《长干曲》(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
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解析——寥落:寂寞冷落。
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这首诗很含蓄,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
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
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
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
此情此景,好不凄绝!二、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一)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素材积累: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术语: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诗歌鉴赏——形象一、考点解析1、人物形象:①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②鉴赏的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2、事物形象:①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鉴赏的角度——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景物形象:①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②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二.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一)人物形象1、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
如曹植《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
【常用方法】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例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2006年包头市统考题)答案: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诗中形象),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形象意义)例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高考古诗鉴赏形象
高考古诗鉴赏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
(1)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2)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3)军旅者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4)隐居闲适者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5)登高者形象:以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被贬或不仕的中老年者)情感。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诗歌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
这些景物往往寄寓着诗人的情感和志趣。
在鉴赏时,我们需要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解景物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
同时,也要从常见含意入手分析,了解常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3.事物形象:在诗歌中,有些事物被诗人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诗歌中的意象。
这些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的情感、理想、追求等。
在鉴赏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在高考古诗鉴赏中,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理解。
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
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情与景的关系(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
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意象的作用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怎样处理情景关系的?答题步骤:1、描绘图景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沉寂、雄奇瑰丽、清新明丽、朦胧淡雅等)3、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
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答出为什么而哀伤)表述方式:①诗中(通过、等意象),描绘了一幅(一般是时令+人物+主事件,如初春丽景图,游子思乡图等)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展开)②营造了一种的氛围③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例题示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二首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