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经典需求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794.04 KB
- 文档页数:90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基数效用论一、效用与选择1.消费者是如何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商品组合?怎样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需求行为?2.案例:牛奶消费与白酒相比较3.人们消费的基本原则–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他们最偏好(评价最高)的产品与服务。
二、效用(Utility)1.效用: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satisfaction) 。
注(1)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
效用本身不包含有关是非的价值判断。
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2)效用绝不是可以观察与度量的心理函数。
它仅仅是经济学家用来理解个人选择行为一种科学工具。
2.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把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所表达出来的效用。
3.效用的解释——主观心理感觉例子一:《最好吃的东西》免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
免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
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要流口水。
”猫不同意,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
老鼠的肉非常嫩,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免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
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是桃子!桃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长得漂亮。
我每天做梦都梦见吃桃子。
”免子和猫听了,全都直摇头。
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说明了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
不同的偏好决定了人们对同一种商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
例子二:《钻石和木碗》一个穷人家徒四壁,只得头顶着一只旧木碗四处流浪。
一天,穷人上一只渔船去帮工。
不幸的是,渔船在航行中遇到了特大风浪,被大海吞没了。
船上的人几乎都淹死了,穷人抱着一根大木头,才得幸免遇难。
穷人被海水冲到一个小岛上,岛上的酋长看见穷人头顶的木碗,感到非常新奇,便用一大口袋最好的珍珠宝石换走了木碗,还派人把穷人送回了家。
一个富翁听到了穷人的奇遇,心中暗想,一只木碗都能换回这么多宝贝,如果我送去很多可口的食物,该换回多少宝贝!”于是,富翁装了满满一船山珍海味和美酒,找到了穷人去过的小岛。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马工程知识点微观经济学第三章马工程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一个给定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被称为这一价格下的需求量,简称为需求量。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即出于自身意愿做出选择并具备支付能力。
用P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Q表示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
2. 需求规律: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就会越少;反之,价格越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就越多。
3. 需求曲线的特例: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需求量受价格影响很小,一般是生活必需品。
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
需求量受价格影响很大。
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需求量随着价格增加而增加。
一般是奢侈品。
4. 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预期政府的政策5. 效用理论:序数效用论指出效用虽然不能用具体的数字来表示其大小,但是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效用来进行排序,以序数的方式表现出来。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表明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也在下降,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6. 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用来表示X,Y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表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了得到某一单位的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
以上知识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马工程《微观经济学》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1. 消费者理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消费者的选择条件、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2. 生产者理论:生产函数、边际产品、边际成本、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条件、生产者的供给曲线。
3. 市场均衡: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价格和数量的确定、供需失衡的影响。
4. 市场效率:效率的定义、两个维度的效率(分配效率和生产效率)、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市场均衡点。
5. 各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以及它们的特征、价格和数量趋势、效率和福利。
6. 公共物品和外部性:公共物品的定义、经济学上的困境、外部性的分类(正和负,产生方和接受方),以及治理措施。
第三章供给和需求本章内容概述本章开始了我们对竞争性市场运行的研究。
通过韦恩·葛瑞兹基在加拿大最后一场曲棍球赛门票的例子,定义了竞争性市场、介绍了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概念,并解释了供给和需求如何相互作用来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要点: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的移动之间的差别在经济学中是很重要的。
当我们构建一条需求曲线,我们关注于产品价格和产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是消费者在所有可能价格下想要购买产品的数量。
因此,产品价格的变化只是我们在需求曲线上位置的变化。
如果产品价格下降,我们会沿着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如图3—1所示。
需求没有改变;只是需求量改变了。
但是,我们意识到有其他因素可能会改变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这些因素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价格、收入、品味和期望的变化。
如果这些其他因素之一改变,那么即使产品价格不变,对产品的需求量仍会发生改变。
从图上看,这意味着需求曲线改变了;我们已经移动到新的曲线。
如果某产品受欢迎是由于一项新研究表明该产品有益于健康,那么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如图3—2a所示。
在所有价格水平下,需求更多了。
因为有新的产品需求,所以需求发生改变。
图3—2b说明了需求下降的需求曲线移动。
要点:我们同样区别沿着供给曲线的移动和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给被定义为人们在任何价格水平愿意出售的产品数量。
供给曲线说明了这一关系。
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增加或减少人们愿意出售某产品的数量。
我们可以通过沿着供给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来解释。
见图3—3。
但是,如果除了产品价格的其他因素发生改变(例如,投入的价格、技术或期望),这会改变人们在某一特定价格下愿意出售某产品的数量。
供给曲线将发生移动——供给的变化。
图3—4a说明了供给的增加,而图3—4b说明了供给的减少。
要点:当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市场是均衡的。
我们把图3—3的需求曲线和图3—4的供给曲线放在图3—5a中。
在一个高价位,如P2,供给量要大于需求量,产品的供给过剩将会降低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