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离子键与共价键》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1.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中化学离子键键教案
教学内容:离子键
教学目标:
1. 理解离子键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规律;
3. 学习离子键的性质和应用;
4. 能够运用离子键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离子键的形成规律;
2. 离子键的性质。
教学难点:
1. 离子键的解释;
2. 离子键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班级投影仪;
2. PowerPoint课件;
3. 实验器材:NaCl晶体结构模型;
4. 相关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投影仪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出离子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讲解离子键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离子键的形成规律,以NaCl晶体结构模型为例进行讲解。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 提问:为什么NaCl是离子化合物?
2. 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他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探讨离子键的应用。
四、实验操作(15分钟)
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离子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
2.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溶解的规律,探讨离子键在溶解过程中的作用。
五、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离子键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作业:
1. 完成课后作业:回答离子键相关问题;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
1. 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 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化学教案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化学教案: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引言:在化学中,离子键和共价键是描述化学物质中原子之间结合方式的两种基本类型。
离子键通常形成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而共价键通常形成于非金属之间。
本教案将重点讨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和物质特性中的影响。
一、离子键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强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具有电离能力的金属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从而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
而非金属原子通过接受这些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离子。
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之间的吸引力使它们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构。
1.离子键的特点- 大多数离子化合物为固体结构,如氯化钠(NaCl)和氧化镁(MgO)。
- 离子之间通常具有高的电荷密度和强的电荷吸引力。
- 离子键具有高的熔点和沸点,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打破离子之间的强吸引力。
2.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金属元素具有低电负性,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
- 非金属元素具有高电负性,易接受电子形成负离子。
二、共价键共价键是由非金属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基于原子间电子轨道的重叠,从而使原子能够共享其外层电子。
1.共价键的特点- 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通常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如水(H2O)和氨(NH3)。
- 共价键中的电子通常位于两个原子的轨道之间。
- 共价键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沸点,因为共价键强度较弱。
2.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原子的电负性较接近,使得它们能够共享电子。
- 原子核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当,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离子键和共价键在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上有明显的区别。
1. 结构差异离子键形成的物质通常是离子晶体,以一种特定的阵列方式排列。
而共价键形成的物质通常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稳定的结构。
2. 化学性质差异离子键在溶液中容易解离,形成带电离子,导电性能较好。
化学键的共价键与离子键备课教案一、引言在化学学科中,化学键是指原子之间由于电子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结合力。
共价键和离子键是化学键的两种基本类型。
本备课教案主要介绍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二、共价键的概念与特点1. 共价键的概念共价键是一种通过原子间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2. 共价键的特点a. 电子共享:在共价键中,原子间的电子是以成对方式共享的。
b. 强度:共价键通常比离子键弱,但比金属键强。
c. 符号表示:化学方程中,共价键通常用划线表示,如H-H、C=C。
d. 长度:共价键的键长通常介于单个原子半径和两个原子半径之间。
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和过程1. 形成条件a. 共价键的形成需要两个非金属原子。
b. 原子间电负性差异较小。
c. 原子间有空位可以容纳共享电子。
2. 形成过程a. 原子间成对共享电子以实现最佳电子构型。
b. 共享电子在原子核间形成电子云区域。
c. 共享电子云区域形成化学键,原子间吸引力增强。
四、离子键的概念与特点1. 离子键的概念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
2. 离子键的特点a. 电子转移:离子键形成时,一个原子会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另一个原子会接收电子形成负离子。
b. 强度:离子键通常比共价键强,并且是化合物中最强的键。
c. 符号表示:通常使用电荷符号表示离子键,如Na+Cl-。
d. 结构:离子键通常形成晶格结构。
五、共价键与离子键的比较1. 性质比较a. 强度:离子键通常比共价键强。
b. 稳定性:共价键化合物通常比离子键化合物更稳定。
c. 溶解性:共价键化合物通常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而离子键化合物在极性溶剂中溶解。
2. 化合物例子比较a. 共价键化合物例子:H2O、CO2。
b. 离子键化合物例子:NaCl、MgO。
六、结论共价键和离子键是化学键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在化学反应和化合物的性质中起着重要作用。
共价键通过原子间电子的共享实现化学键的形成,离子键则是由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
化学键的共价键与离子键教案设计引言: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们在分子和化合物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共价键和离子键是两种常见的化学键类型。
共价键形成于非金属原子之间,而离子键形成于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
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原理,并通过实验和互动活动加深对这两种键的理解。
一、共价键(Covalent Bonds)1. 理论背景:共价键是通过原子共享电子来形成的。
非金属原子通常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因此它们倾向于吸引周围的电子。
共价键可以通过成对的电子(共价键对)或未成对的电子(孤对电子)来形成。
2. 实验活动:共享电子模型材料:纸、铅笔、彩色铅笔步骤:a. 请学生成对合作,每对学生需要准备一张纸和铅笔。
b. 每一个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原子模型,包括原子核和电子轨道。
c. 学生们请用彩色铅笔选择一种颜色来代表共价键对的电子,并画出它们在两个原子间的连接。
d. 学生们请用另一种颜色来代表孤对电子,并将它们画在原子上。
e. 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模型,并讨论共享电子的概念。
3. 讨论问题:a. 共价键的定义是什么?b. 共享电子的作用是什么?c. 在共享电子模型中,孤对电子与共价键对的区别是什么?d. 能否给出一些共价键的例子?二、离子键(Ionic Bonds)1. 理论背景:离子键形成于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
在离子键中,金属原子倾向于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阳离子),而非金属原子倾向于接受电子,形成负离子(阴离子)。
由于电子的转移,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了离子键。
2. 实验活动:离子键形成模拟材料:塑料球(代表阳离子)和磁铁(代表阴离子)步骤:a. 将一些塑料球(阳离子)和磁铁(阴离子)放在一起。
b. 观察塑料球和磁铁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c. 尝试将塑料球和磁铁分离,观察是否需要施加更大的力量。
3. 讨论问题:a. 离子键的定义是什么?b. 为什么金属倾向于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倾向于接受电子?c. 在实验中,塑料球和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离子键的模拟吗?为什么?总结:通过本教案设计,学生们将了解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原理,以及它们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离子键与共价键教案离子键与共价键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在物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3.能够正确判断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教学内容1.离子键的形成原理及特点;2.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及特点;3.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物样品,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离子键的形成原理及特点:讲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即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金属元素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形成离子键。
重点强调离子键的强度和方向性,以及离子键的组成特点。
3.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及特点:讲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即两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共价键。
重点强调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即每个原子都希望达到稳定状态,满足八个外层电子。
同时强调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非极性特点。
4.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通过表格和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比较离子键和共价键在形成过程、组成特点、方向性、强度等方面的差异,加深学生对两种化学键的理解。
5.实践练习: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些判断题和填空题,检验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理解程度,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6.总结与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7.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关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复习和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2.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通过测试题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化学键教案:共价键与离子键共价键与离子键一、引言化学键是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
在高中化学中,最常见的两种化学键是共价键和离子键。
本文将介绍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
二、共价键1. 概念与形成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的。
每个原子都希望达到稳定状态(满足八个外层电子),因此它们通过共享电子来实现目标。
2. 特点(1)强度:共价键通常比离子键强,但比金属键弱;(2)方向性:共价键在空间中具有方向性,这种方向性可影响分子形状;(3)非极性与极性:根据不同元素之间的电负性差异程度,可以区分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4)单、双和三重共价键:根据原子之间所分享的电子对数目,可以区分出不同类型的共价结构。
三、离子键1. 概念与形成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静电力所形成的。
金属元素通常失去外层电子而变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则获取这些电子,形成阴离子。
2. 特点(1)强度:离子键通常比共价键强;(2)晶体结构:由于离子间相互吸引力的存在,离子化合物通常形成晶体结构;(3)导电性:在熔融状态或溶解于水中时,离子化合物可以导电;(4)溶解性:离子化合物因为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易于溶解。
四、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应用1. 共价键的应用(1)有机化合物:许多有机化合物都由碳、氢以及其他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2)生命中的共价键:DNA、蛋白质等生命分子中含有大量的共价键,决定了其结构和功能。
2. 离子键的应用(1)盐类:所有盐类都是通过正负电荷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如氯化钠等;(2)药物和肥料:很多药物和肥料是由具有较强溶解性质的离子化合物构成的;(3)陶瓷材料:陶瓷材料中通常含有氧化物或硅酸盐等离子化合物。
五、结论共价键和离子键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机制至关重要。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产生分子结构,而离子键则是通过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形成晶体结构。
高中化学化学键教案:共价键与离子键一、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基本概念共价键与离子键是化学反应中两种常见的化学键类型。
共价键主要形成于非金属原子之间,而离子键则主要形成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
本文将重点介绍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特点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二、共价键的形成原理与特点1. 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共价键形成是由于非金属原子间电子的共享。
在共价键形成过程中,原子的外层电子轨道重叠,从而使得电子在两个原子之间共享。
共价键的共享方式分为σ键和π键,其中σ键是轴向重叠,而π键是侧向重叠。
2. 共价键的特点共价键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共价键通常形成于非金属原子之间;(2)共价键形成后,原子外层电子数目得到共享,形成共价键后的原子会出现电子构型的改变;(3)共价键的强度一般较弱,化学键的断裂需要一定能量;(4)共价键的极性可以通过元素的电负性差异来判断。
三、离子键的形成原理与特点1. 离子键的形成原理离子键是由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一种特殊化学键。
在离子键形成的过程中,金属原子由于较低的电负性,倾向于失去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而非金属原子由于较高的电负性,倾向于接受电子形成阴离子。
由于电荷的吸引作用,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与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离子键。
2. 离子键的特点离子键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离子键通常形成于金属与非金属原子之间;(2)离子键形成后,创建了具有正负电荷的离子;(3)离子键的强度较大,一般需要较高的能量才能够断裂;(4)离子键在固体中形成离子晶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热导性和电导性。
四、共价键与离子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1. 共价键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共价键在化学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1)共价键的形成和断裂是有机反应中的关键步骤,例如酯化反应、酰化反应等。
(2)共价键的极性可以影响分子的性质,如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存在会导致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
(3)共价键的键能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平衡常数。
高中化学《离子键》教案
主题:离子键
目标: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原理和性质,能够通过实例进行解析和应用。
教学重点:离子键的定义和特点、离子互作以及晶体结构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对离子键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展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提出问题引出主题:“离子键是什么?离子键是如何形成的?”
引导学生思考离子键的定义和性质。
二、概念解释
1.讲解离子键的定义和形成原理,强调带电离子之间的吸引力。
2.介绍离子键的性质,如稳定性、硬度和脆性。
三、例题分析
1.通过实例分析氯化钠(NaCl)和氧化钙(CaO)的离子互作过程,解释离子键的形成。
2.让学生讨论离子键的特征和应用,如离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四、实验展示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物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离子键的理解。
五、总结
归纳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离子键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有关离子键的练习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反馈
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和意见,以及对下节课的期望。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适度结合实例和实验,深化学生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高一化学键教案(3篇)高一化学键教案(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化学键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化学键教案1【基础知识导引】一、学习目标要求1.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用结构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
3.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及其形成。
二、重点难点1.重点:离子键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难点:离子键和共价键本质的理解。
【重点难点解析】(一)离子键1.氯化钠的形成[实验5—4]钠和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实验目的:巩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性质;探究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实验步骤:取一块黄豆大小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和白烟。
实验结论:钠与氯气化合生成氯化钠2Na?Cl2点燃2NaCl注意:钠的颗粒不宜太大,当钠粒熔成球状时就迅速将盛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不宜太迟。
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试用已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钠、氯的电子层结构为不稳定结构,钠原子易失去电子,氯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电子的稳定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当钠与氯气相互接触并加热时,钠、氯原子具备了发生电子转移的充要条件,发生电子转移形成了稳定的离子——Na和Cl。
带异性电荷的Na和Cl之间发生静电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2.想一想:Na与F、K与SO4、Ca与O等阴、阳离子之间能否产生静电作用而形成稳定的化合物?2.离子键的定义与实质(1)定义: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2)实质:就是阴离子(负电荷)与阳离子(正电荷)之间的电性作用。
高中教师试讲化学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离子共价键
授课对象:高中化学学生
授课目标:
1. 了解离子共价键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
3. 掌握离子共价键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
1. 离子共价键的定义和特点;
2. 离子共价键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
1. 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
2. 离子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
1. 实验室装置:离子键实验装置,共价键实验装置;
2. PPT;
3. 教科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5分钟)
老师介绍化学键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要讲的离子共价键。
二、讲解(15分钟)
1. 离子共价键的定义和特点;
2.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
3. 离子共价键的形成原理。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 展示离子键实验,让学生观察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2. 展示共价键实验,让学生观察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讨论离子共价键的性质和应用,并举例说明。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学生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离子共价键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离子共价键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演示也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离子共价键的知识。
离子键与共价键教案〖教学流程〗复习离子键及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提出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评价。
(复习)1.离子键的概念。
2.氢气和氯气的反应。
(问题创设)氢气、氯气和氯化氢的形成与氯化钠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两个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而不是3个、4个呢?(投影)氢气、氯气和氯化氢形成的三维动画。
〖板书〗二、共价键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粒子:原子。
3.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
(讲述)形成共价键的实质是共用电子对对两原子的电性作用。
我们把这样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板书〗4.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常见类型大多数有机物,如甲烷、乙醇。
(含氧酸,如H2SO4、HNO3。
)5.共价键的存在①共价化合物;②某些离子化合物;③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无化学键)。
6.电子式①非金属单质:②共价化合物电子式:③原子团电子式:OH―:H]-NH4+:[H]+④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NH4Cl:[H]+]-、Na2O2:Na+]2-Na+⑤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原子电子式+原子电子式共价化合物电子式H2O:H×+··+×HHHF:H×+·7.结构式:用短线“—”代替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式子。
如:H—H、N≡N、、。
(阅读)P2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板书〗8.共价键的分类①极性共价键: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②非极性共价键: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定义略略构成粒子阴、阳离子原子粒子间主要作用离子键共价键组成元素(判断)活金和活非、NH4+的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联系1.离子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极性或非极性)2.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化学键的概念,以及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点,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在化合物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重点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点及化合物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学生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部分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铁钉生锈、燃煤排放时空气中二氧化硫的生成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知识讲解(20分钟)2.1引出化学键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质的颗粒状况,引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个问题,再向学生介绍化学键的概念,并解释化学键的作用。
2.2离子键的特点2.2.1离子键的形成向学生介绍离子键的形成条件,并通过示意图解释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2.2.2离子键的特点向学生介绍离子键的特点:离子键通常由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形成,离子键的电性差较大,结合能较大,形成的化合物通常为晶体固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2.3.1共价键的形成向学生介绍共价键的形成条件,并通过示意图解释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向学生介绍共价键的特点:共价键通常由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物形成,共价键的电性差较小,结合能较小,形成的化合物通常为分子或宽带固体,具有较差的导电性和溶解性。
3.案例分析与练习(30分钟)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和实例,让学生分辨哪些是离子键的化合物,哪些是共价键的化合物,并解释其特点。
4.概念强化(20分钟)通过设计化学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特点的理解。
例如,将钠、氯化银溶液滴入盛有纯净水的容器中,观察是否发生显色反应,并解释其原因。
5.小结与反思(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离子键和共价键在化学键中有什么区别?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思考?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到离子键和共价键在化合物中的特点。
化学键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化学键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化学键。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能力目标: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教学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元素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
但相同原子形成不同分子时,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则分子的性质也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初步知识。
[板书]第四节化学键[讲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而原子又重新结合为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子的形成和破坏,因此,研究分子结构,对于了解不知所措垢结构和性能十分重要。
人们已发现了和合成了一千多万种物质,为什么这100多种元素能形成这么多形形色色的物质?原子是怎样结合的?为什么两个氢原子结合为一个氢分子,而两个氦原子不能结合成一个氦分子呢?实验表明:水加热分解需10000C以上,破坏O—H需463KJ/mol。
加热使氢分子分成氢原子,即使20000C以上,分解率也不到1%,破坏H—H需436KJ/mol所以,分子中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此作用不仅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分子内不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
[板书]一、化学键:相邻人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化学键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我们先学习离子键。
[板书]二、离子键[实验]取一块黄豆大已切去氧化层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
待钠熔融成球状时,将盛氯气的集气瓶扣在钠的上方,观察现象。
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了离子化合物氯化钠,试用已经学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来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高中化学《共价键》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共价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2、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共价键的形成及特征【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复习离子键,原子、离子、分子的电子式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的书写。
【引言】我们知道钠在氯气中燃烧学生成氯化钠分子,它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
那我们在初中学习过的共价化合物HCl 的形成和NaCl 一样吗?H和 Cl在点燃或光照的情况下,H和 Cl分子被破坏成原子,当氢原子和氯原子相遇时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呢,是通过阴阳离子间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吗?【回答】不能,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均有获得电子的倾向。
【讲解】氢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就需要得到一个电子,氯原子最外有 7 个电子要达到 8 电子稳定结构需要得到一个电子,两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都可以达到稳定结构象氯化氢分子这样,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就叫做共价键。
【板书】二、共价键【板书】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讲解】让我们进一步深入的对概念进行一下剖析【板书】2、成键粒子:原子【板书】3、成键作用:共用电子对间的相互作用【提问】那么什么样的元素原子之间能够形成共用电子对呢(对照离子键形成的条件)【讲解】得失电子能力较强的形成离子键,得失电子能力较差的一般形成共用电子对,这也就说明了形成共价键的条件。
【板书】4、成键条件: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结合;以及部分金属元素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如 AlCl、FeCl;【讲解】象HCl 这样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