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 疽
- 格式:ppt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16
第十九节炭疽炭疽是由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x)所致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瘍、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发病快速,治疗不及时可很快死亡,有“偏差黄,早上见面晚上亡”之说,对人、畜危害很大。
这种细菌可以在牛、羊、胳驼和羚羊等多种反刍动物体内找到。
炭疽热杆菌的特点是可以形成孢子结构,这种保护性的孢囊可以使这种细菌具备在自然界长期生存的能力。
炭疽原系食草动物(羊、牛、马等〉的传染病,人因接触这些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多见局部炭疽痈,常因肠型炭疽未及时治疗而死亡。
猪多见咽型炭疽,领下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红砖色,有黑色坏死灶。
【病原学】炭痕杆菌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长1.2-10µm,宽0.5-2.5µm,两端平切,排列如竹节,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人及动物体内有荚膜,在体外不适宜条件下形成芽胞。
本菌繁殖体的抵抗力同一般细菌,其芽胞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后仍有侵袭能力,在皮毛制品中可生存90年。
煮沸40min、140℃干热3h、高压蒸气10min、20%漂白粉和石灰乳浸泡2日、5%石炭酸24h才能将其杀灭。
在普通琼脂肉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本菌致病力较强。
炭疽杆菌主要有4种抗原:①荚膜多肽抗原,有抗吞噬作用;②菌体多糖抗原,有种特异性;③芽胞抗原;④保护性抗原,为一种蛋白质,是炭疽毒素的组成部分。
【流行病学】1.流行分布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夏秋发病,吸人型多见于冬春季。
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羊、马属动物、骆驼;猪可因吞食染菌青饲料;狗、狼等食肉动物可因吞食病畜肉类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通常散发,有时呈流行性发生。
夏季多雨季节或洪水泛滥之后易造成本病荨延,其他季节传播较慢。
2.传播途径炭疽病人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具有传染性,感染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炭疽病基本知识炭疽防治基本知识介绍炭疽是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其中,肺炭疽属参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
近日来,江苏、辽宁等省相继发生炭疽病例,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病原学炭疽杆菌是形体最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可形成荚膜,印度墨汁染色可见杆菌周围的透明环,碱性美蓝染色荚膜呈红色。
在体外环境下可形成芽胞,未游离的芽胞在菌体中央。
此菌无鞭毛,不运动。
繁殖体在55~58℃下,10~15min即可杀灭,但当炭疽杆菌形成芽孢后非常耐热,需140℃30min干热或100℃蒸汽5min才能杀灭。
常规消毒剂如石炭酸、煤酚水、新洁尔灭等季铵盐类消毒效果较差;过氧乙酸、甲醛、环氧乙烷、0.1%碘液和含氯制剂杀芽胞效果较好。
炭疽杆菌对青霉素敏感,培养试验10U/ml即可抑制细菌生长,对链霉素、卡那霉素也都敏感。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5天,短的也有12小时,长的可达两周到2月。
随炭疽杆菌侵入途径及部位的不同,临床上主要分为皮肤炭疽、吸入性(肺型)炭疽和食入性(胃肠型)炭疽。
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败血症、脑膜脑炎等重症,预后不佳。
(一)皮肤炭疽此型最多见,约占95%~98%。
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及皮毛制品以及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衣物或患者的日常用品等而传播。
病变多见于手、脚、面、颈、肩等裸露部位皮肤。
最初为皮肤破损部位(皮肤破损轻微时,可无明显伤口)出现斑疹或丘疹,第2日在皮疹顶部出现小水疱而成疱疹,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变硬而肿胀。
第3~4日病变中心呈现出血性坏死、组织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泡,水肿区继续扩大。
第5~7日坏死区溃破成浅溃疡,血样渗出物结成硬而黑似炭块状焦痂,痂下有肉芽组织生成。
无明显疼感和压痛,有轻微痒感,无脓肿形成。
以后随水肿消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肉芽组织增生愈合缓慢。
大多数病例为单灶性发病,但个别病例可因抓挠病变部位而出现多处疱疹,致自身感染。
病程约1~6周。
皮肤炭疽发病时,多出现发热(38℃~39℃)、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以及局部淋巴结和脾肿大等中毒症状和体征。
附件3炭疽诊疗方案(2023年版)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Baci1Iusanthracis)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牛、羊、马等食草动物。
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炭疽杆菌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或吸入环境中的炭疽芽胞而患病。
近年来,我国炭疽总体发病率较低,年发病率在0.05/10万以下,病死率0.2%~2.7%,但局部暴发时有发生。
炭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炭疽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炭疽杆菌属于芽胞杆菌科,芽胞杆菌属,为革兰染色阳性的粗大杆菌,需氧或兼性厌氧,菌体长3~10uπι,宽l~3μm,两端平齐,呈竹节状排列成链状,无鞭毛,不能运动,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炭疽杆菌在宿主体内形成荚膜,在体外形成芽胞。
炭疽杆菌的基因组编码三种外毒素蛋白: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Antigen,PA)、致死因子(LethalFactor,LF)和水肿因子(EdemaFactor,EF),单独注射某一种外毒素蛋白,对动物不致病,联合注射可致病。
炭疽杆菌的荚膜和外毒素是炭疽杆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
炭疽杆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与非芽胞菌无明显差别,芽胞抵抗力很强,在皮毛、水和土壤中能长期生存。
高温高压或强氧化剂如高镒酸钾、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乙酸以及甲醛等可杀灭芽胞。
石炭酸、来苏尔、新洁尔灭和酒精对芽胞杀灭效力较差。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主要是染疫食草动物,如患病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犬等杂食动物。
带菌动物的皮毛、肉及其产品均可带有炭疽杆菌。
(二)传播途径。
L直接接触传播:接触感染炭疽杆菌的牲畜及其产品可引起皮肤炭疽。
2.呼吸道传播:吸入含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可引起肺炭疽。
3.消化道传播:食入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肉类及乳制品可引起胃肠道炭疽。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饲养、屠宰、加工、售卖动物及其产品的人员感染风险较高。
炭疽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牛、羊、骆驼、骡子等食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
然而,当人们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和感染细菌的皮肤、毛发和肉类时,也会感染炭疽病。
流行区炭疽主要发生在农牧业,包括拉丁美洲、南欧、东欧、亚洲、非洲、加勒比海和中东。
人们感染炭疽主要是由于与病畜或细菌产品的专业接触。
屠宰、肉类加工和皮毛加工人可能会感染B炭疽,又称工业炭疽。
传播方式炭疽主要分3种类: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
炭疽杆菌芽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
如果与病畜接触或从感染细菌的动物产品中吸入炭疽杆菌芽,人们也会感染炭疽。
当然,如果你吃未煮熟的病畜肉,你也会感染炭疽。
临床表现皮肤炭疽:开始表现为类似蚊虫叮咬的水泡,但一到两天后呈疱疹状,然后溃疡,直径通常为1~3中间有黑色坏死区,周围会有淋巴结肿胀。
在未经治疗的皮肤炭疽患者中,死亡率约为20%.如果及时诊断和治疗,死亡几乎不会发生。
肺炭疽:主要症状类似感冒。
病情发生几天后,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问题和中风。
肺炭疽通常会导致死亡。
肠炭疽:主要由食用细菌肉引起,以急性肠道感染为特征。
其主要症状是恶心、厌食、呕吐和发烧,严重的腹痛、呕吐和严重的水样粪便。
肠炭疽引起的死亡病例占患者的比例25%~60%.1.病因(1)病原体:炭疽杆菌是革兰阳性粗大杆菌,两端平切,排列如竹节,无鞭毛,不能运动;人和动物体内有荚膜,在体外不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芽胞;这种细菌的繁殖体具有与普通细菌相同的抗性,其芽胞具有很强的抗性。
(2)感染源:主要是生病的食草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
(3)沟通方式:皮肤粘膜由伤口直接接触细菌引起;通过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的灰尘和飞沫;通过消化道摄入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
(4)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农牧民、屠宰、皮毛加工、兽医和实验室人员。
(5)流行特征: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夏秋发病较多。
2.发病机制炭疽杆菌通过皮肤进入人体,首先局部繁殖,产生毒素,导致出血浸润、坏死和高水肿,形成原发性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