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2、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3、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

4、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性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5、问卷法,将要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答卷的方式作答。

6、测量法,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儿童进行测查,从而研究儿童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7、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的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8、文化比较法,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发展维度,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北京的研究对象加以观察、测量、实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

9、胎教,就是通过调整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对胎儿进行训练和教育,以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10、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神经元具有接受和传导冲动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11、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有传递信息和分析整合的作用。

1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发展与儿童的生活、游戏、学习有密切联系。

13、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记忆是人脑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4、再认,是注意到当前刺激时过去曾经历过的刺激。

15、回忆,是对已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的过程。

16、定向反射,就是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

17、习惯化,是当刺激多次出现后,主体不再产生变化或是反应下降的定向反应。

18、条件反射,是指主体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

19、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无意性特点,记忆内容的不完整。

20、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来源于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1、无意想象,是指无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22、有意想象,是指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3、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或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24、创造想象,是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的内容不仅新颖还具有开创性。

25、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主观反映。

26、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感知运动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

27、具体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材料的思维,它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形态,也是思维发展的毕竟阶段。

28、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它是以表象为材料的。

29、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

30、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对事物间或者事物与它们特征间的联系的反映。

31、推理,是判断与判断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

32、元认知,是指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知”。

33、“妈妈语”,又称为“儿向语言”,通常指母亲指向婴儿的语言,它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等特征,并具有强烈的起伏性。

34、语音范畴知觉,是指能够听出口语中分属不同范畴的语音之间的差异。

35、词汇语义,指的是理解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意义。

36、命题语义,即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

37、快速映射,指在单独的一次或几次接触中,幼儿就能够快速习得某个单词的全部或部分意思。

38、心理理论,是个体为了解释和预测行为而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39、语法,是由一系列语法单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是语言中最为抽象的基础系统。

40、语用,即对语言的运用。包括对语言意图的把握和语言后果的觉察等。

41、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我向”语言,是儿童自己给自己说话,其主要功能不在于交际。它对言语、心理发展起作用,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42、社会化语言,是一种“他向”语言,其目的是对听话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传递信息、批评与嘲笑、祈使与威胁、提问与回答等。

43、情绪,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和内部需要的关系的主观体验,包括生理、表情和体验等多种成分。

44、高兴,是个体追求并达到所盼望的目的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45、社会性微笑,大约6~10周后,人脸可以引发的婴儿的微笑。

46、生气,是愿望不能实现或目标受阻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47、伤心,是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或在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48、害怕,是因为受到威胁而产生,并伴随着逃避愿望的情绪。

49、陌生人焦虑,7~9个月后,婴儿见到陌生人就会感到害怕的反应。

50、移情,是儿童观察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

51、自我意识情绪,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根据他人对自身或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包括感到自豪、羞愧、内疚等。

52、情绪理解,是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和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

53、表情识别,是反映出儿童通过表情推测他人内部心理状态的能力。

54、社会参照,当婴儿遇到不熟悉的情景或陌生的物体时,他们会主动从信任者那里寻找情绪线索作为行动参照。

55、情绪线索,儿童根据表情、情景、个体等多种线索来推断情绪。

56、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

57、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能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58、亲自关系,是指在血缘和共同生活的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

59、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的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是人与人之间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60、陌生情境技术,是在一系列标准事件的进程中实施的综合测量方法。是爱因斯沃斯发明的测量孩子依恋情感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