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教 案
- 格式:doc
- 大小:869.50 KB
- 文档页数:29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简单了解古代传说故事,如《白蛇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白蛇传》的故事情节。
2.熟悉古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传说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2.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广度。
四、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各种学生互动游戏或活动。
五、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故事内容,并向学生简单介绍《白蛇传》。
2.教学展开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白蛇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聆听,了解故事的背景及主要人物。
2.分组讨论故事情节,每组选择一个片段进行朗读。
3.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品味能力。
3.活动设计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白蛇传》的感想。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故事人物,体验故事情节。
4.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白蛇传》的读后感,并做一幅插图。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白蛇传》为主要内容,通过故事的讲述和学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活动设计,促进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其综合能力。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总序号:60-61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教学主题:《矛和盾的集合》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姚瑞红古城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运用字典自己解决文章中的疑难字词。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教材分析《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有矛和盾的长处想到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都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道理。
3.学情分析本组教材的专题式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不善于像课本中的主人公那样,能够善于思考,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所以在教学本课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这个思想方法。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通过学习,理清课文的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评价任务二:理清课文的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评价任务三: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2、通过深入了解课文,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
3、通过分析课文,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
四篇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记叙文和现代诗,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通过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
《延安,我把你追寻》中的重点语句象征性较强,需借助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与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认识3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会写15个词语。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3.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怀。
4.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
三、课时安排古诗三首……………2课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课时梅兰芳蓄须…………1课时延安,我把你追寻………1课时习作………………2课时语文园地……………………1课时单元测试……………4 课时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如今,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如今的中国日益崛起。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今天你是为什么读书?【练】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23 梅兰芳蓄须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主要讲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能够回顾第七单元所学的课文内容,包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能够通过复习巩固能够背诵课文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课文为基础进行写作练习。
二、教学重点•复习第七单元所学课文内容。
•重点强化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加深印象。
三、教学内容1.回顾第七单元课文《我的猫咪》内容,进行互动问答。
2.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如“小姐”、“跑动的小狗”、“奶奶”等。
3.分组让学生互相朗读课文,检查语音语调。
4.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口头复述,培养他们表达能力与观察能力。
四、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通过观看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词语梳理:让学生分组,通过合作梳理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搭配使用进行造句练习。
3.句型强化:教师强化课文中的重点句型,让学生用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写作: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作文练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5.作业布置:布置口头朗读课文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要点•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回顾。
•强化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复习课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顾第七单元的课文内容,提高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系统的复习与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为本次复习课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在复习第七单元课文时有所帮助,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点,提升语文素养。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习作会写题为“_____即景”的文章,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并写出景物的变化。
重点是做到突出景物的变化,体现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语文园地学习品味优美的语句,积累诗歌。
学习制作宣传海报。
学习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通过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景物描写给自己带来的美。
通过认真观察,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
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三、单元课时安排21 古诗三首…………………………………………………2课时22 四季之美…………………………………………………2课时23 鸟的天堂…………………………………………………2课时24 月迹………………………………………………………1课时习作:__即景………………………………………………1课时语文园地七……………………………………………………1课时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第七单元单元说明第一步:单元内容总述1.本组教材以“异域风情”为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
三篇课文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威尼斯的小艇》;有捷克著名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牧场之国》;还有介绍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古建筑的《金字塔》。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3.教学建议:(1)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掌握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配合“异域风情”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了说“周边环境”和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等内容。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阅读和积累古诗等内容。
(2)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引导学生把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实用的语言,能够在习作中体会历史遗产的魅力或感受祖国美好山河的美丽。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第二步: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18 威尼斯的小艇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威尼斯的小艇》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共有三篇文章:《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和《金字塔》,分别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领略异国风情。
这篇课文以小艇为载体,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课文从作者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接着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详细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备课【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
选文别具匠心,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
《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狼牙山五壮士》颂扬了抗日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献身精神;《难忘的一课》叙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刚刚光复,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境;《最后的一分钟》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华夏儿女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
这几篇课文虽然题材、体材不一,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单元总体目标】1.正确读写28个生字,会认2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3.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4.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单元教学建议】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还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外引导学生看相关影视节目,查资料,访问老人,了解中国近代史。
【单元教学时间】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模版)大窝镇小学校2009年秋期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主讲人:何震 21圆明园的毁灭修改意见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教学设计三角赵楚晶教学目标1、依据图片报道,进行合志向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详细,感情真实,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
2、引导学生初步驾驭通过绽开想象和心理描写,将看图作文写详细、写得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策略。
3、以生动的事实告知学生,动物不仅有浓浓的亲情,也有确定的应变实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与酷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绽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要合乎情理,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状况。
教学难点:将故事情节和鸭子的各种动作、心理写详细,写出人与动物之间的真实情感。
教学打算:依据报道,打算图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激发爱好播放小鸭子过公路的视频,引出本次习作的话题。
(设计意图:习作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那没有什么比声画结合的视频更能引起学生的留意了。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小鸭子的可爱,同时扣住帮助的题眼,为下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二、视察图片,引发联想1.现在,请每个同学细致地看这幅图片,边看边联想,你看到了什么?它让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插图:鸭妈妈领着自己的一队孩子,摇摇摆摆,不慌不忙地穿过公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看图写作,一般抓住“看、想、说”三个环节,看图能让学生对写作画面有个初步的整体印象,明确故事发生的起因。
)2、指名全班沟通。
3.回顾看图作文的写法,引出想象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明确看图作文的写作方法,突出想象是看图作文的重要方法。
)4、图文比照,介绍新闻背景。
据古巴《起义青年报》9月29日报道一群憨态可掬的小鸭子正在鸭妈妈的带领下闲逛在温哥华街头突然,几只小鸭失足跌入了路旁的下水道紧急时刻,鸭妈妈镇静冷静,向巡警求助,并带领他赶到出事地点,巡警从下水道中捞出了将要被冲走的小鸭子,目送他们摇摇摆摆地上路了[摘自《参考消息》2019,10,9](设计意图:这张“新闻图片”是个极具创意而又是很有时代亮色的教学资源,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视察图片、朗读报道,使学生了解了图片的来龙去脉,理解了本次话题的主题内容。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复习教案(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巩固第七单元所学字词,能正确书写、朗读。
-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故事。
-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字词复习- 复习第七单元所学字词,包括生字、词语、成语等。
- 通过听写、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课文内容复习- 复习第七单元课文,包括《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等。
-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阅读与表达-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图片、故事等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字词复习- 教师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书写。
- 教师通过听写、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文内容复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阅读与表达- 教师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 学生分组讨论阅读内容,准备汇报。
5. 总结与评价-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学习情况等。
- 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2. 结果评价- 通过听写、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通过汇报、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五、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案1教学要求:1.通过活动懂得只要是对社会有利,对他人有帮助的事就是好事,学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逐步养成做小事的好习惯。
2.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观察、评价,与同学分享感受,身边的小事有哪些,哪些是好事,哪些是不文明现象。
3.愿意并能积极参与做好事活动,初步知道做好事是有爱心的表现,小学生做好事也是为社会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课前准备:学生:提前收集身边的小事和自己做的小事。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跟大家讲了“观察身边的小事”的原因。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讨论“我们身边的小事”还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2.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别人的小事有哪些。
(3—5名学生)3.其次,学生讲述自己做过的小事有哪些?(3—5名学生)4.讨论并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讲了自己做的小事和别人做的小事。
那么,老师想问一问:到现在有没有人还不会做好事呢?5.学生再次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小事我们可以做?6.看书进一步学习:除了你们说的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做,生活中还有哪些小事可以做呢?我们一起看看书上为我们讲了哪些事情。
7.讲一讲身边的小事,并谈一谈感想。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小事,每件小事都有不同的含义,让学生知道了解其中的道理。
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节课我上得相对成功,因为我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去思考问题,互相探讨问题。
他们在这中间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能力。
2.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3.留心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难点】如实而有条理地叙述身边的小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18《狐假虎威》教学目标:1、学会1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体会寓意,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懂得“狐假虎威”的意思。
教学难点:揭示寓意。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就已经学过寓言了,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找学生说,出示课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片关于狐狸和老虎的寓言故事:他们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2.板书课题:“狐假虎威”领读课题。
问:“假”有几个读音?(两个读音:jiǎ、jià)在这里应读jiǎ,为什么这样读,是什么意思呢,这就需要大家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了,大家加油啊!二、初读课文:1.标出自然段。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同时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假(假如)(假设)威(威风)(威力)寻(寻找)(寻人)扑(扑向)(扑倒)转(转动)(转轮)扯(扯开)(扯断)嗓(嗓音)(嗓门)派(派人)(门派)抗(对抗)(反抗)爪(鸡爪)(爪子)趟(一趟)(赶趟)猪(小猪)(母猪)纳(容纳)(收纳)闷(闷闷不乐)(纳闷)受(接受)(受到)骗(骗人)(骗子)借(借钱)(借书)3.再读课文,思考:“假”可能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猜到是“借”的意思。
)4.为什么你确定是“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谈理由:5.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借”的意思。
6.这下我们明白了,“狐假虎威”的“假”是借用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
查字典确定“假”的意思(板书:借。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虎之威”(1)出示练习:你觉得狐狸是一只()的狐狸,老虎是一只()的老虎。
那谁厉害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结合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思考:究竟是狐狸厉害还是老虎厉害,说说你的意见。
(窜,逃窜;扑,拍打;窜说明狐狸本来是很害怕老虎的,想很快逃走。
“扑”时间短,动作快,说明老虎是很厉害的。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课时教案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寻找大自然中的礼物”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一个《语文园地》。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记叙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带刺的朋友》记叙了一个秋天新月斜挂的夜晚,一只刺猬偷枣的故事。
本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观察身边对生活起着影响作用的“小事”,谈谈对这些“小事”的看法。
习作以“我有一个想法”为主题,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现象,提出改进的方法。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二、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部分自然段。
3.能围绕一句话,复述课文内容。
4.能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5.能发现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办法。
6.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书写习惯。
7.积累古诗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八、、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部分自然段3.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难点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四、单元课时分配:《大自然的声音》2课时《父亲、树林和鸟》2课时《带刺的朋友》2课时《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1课时《习作:我有一个想法》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五、教学过程:21大自然的声音一、教材分析:《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文章结构严谨,第1自然段概括地说明“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乍为文章的总起。
第2〜4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介绍风、水、动物,引导学生继续发现课文的写作特点:围绕一句话来写。
二、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会写13个生字。
2.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朗读课文,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2.能理解和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成语、诗句等;3.能运用课文内容进行简短的表演、朗诵等活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组织讨论、展示、演练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3.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提高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热爱语文学习,增强学习动力;2.尊重他人,珍惜友情,培养合作精神;3.培养品格修养,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与朗读;2.生字词、成语的学习;3.课文内容的活动展示。
三、教学难点1.成语的解析和应用;2.良好的朗读语音语调。
四、教学准备1.课文PPT;2.生字词、成语卡片;3.课堂小道具。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课文内容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和讨论。
2. 课文学习•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性。
3. 生字词、成语学习•分发生字词、成语卡片,让学生查字典、讨论并总结解释,加深理解。
4. 活动展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表演、朗诵等活动,展示学习成果。
5. 总结反思•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引导学生反思。
六、板书设计•课文朗读•生字词、成语学习•活动展示七、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并朗读给家人听;2.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悟并写一篇日记。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语文园地七》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文的理解力和朗读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语文园地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学语⽂部编版⼈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备课教学设计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单元整体概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主题编排了4篇课⽂:《古诗三⾸》《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从不同⾓度讲述了名⼈成长的故事。
课⽂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在阅读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
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初步把握⽂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积累语⾔。
本组教材的重难点是:⼀是引导学⽣通过读书来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学⽣对成长的认识,从⽽得到启发。
⼆是在阅读中体会⽂章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体会课⽂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不断积累语⾔,增强语感。
难点是深⼊体会周恩来⽴志的原因。
《延安,我把你追寻》,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点,对学⽣还说就更陌⽣了,加之学⽣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课时,难度很⼤。
我只有凭⾃⼰对教材的理解,采⽤讲授、灌输式的学习⽅式。
诗的第⼀、⼆⼩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多数学⽣不知道把什么⽐作燕⼦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结合题⽬来理解。
在学⽣知道后,再让学⽣体会“我”追寻延安的⼼情是急切的。
⽂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结合《英才教程》来理解。
但效果不好。
学得较轻松的是⼆、三⼩节。
第五、六⼩节也是结合《英才》让学⽣来理解。
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学完。
不过,在课堂上给学⽣读的时间较多,⼤部分学⽣在学完课⽂后,能把课⽂背诵下来。
这也是学习这课的⼩⼩收获吧。
2.本单元重难点(1)反复朗读理解课⽂内容。
本单元的课⽂都是历史精典古诗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抱负。
《古诗三⾸》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王昌龄。
人教部编版语文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第七单元所学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2.能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3.能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理解并表达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复习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 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学生表达。
3. 通过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难点: 1. 一些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 故事情节的把握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一年级上册》2.复习教案PPT3.小黑板、粉笔4.学生课桌上的语文练习册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生字词1.让学生互相书写生字词,检查学生的书写正确性。
2.随机呼唤学生读一些出来,鼓励学生多读几遍,加深记忆。
第二步:课文内容复述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小猫钓鱼》,监测学生的理解程度。
2.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组展示自己的复述结果。
第三步:课文朗读和表演1.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可以分角色表演。
2.定期停顿让学生逐句朗读故事,确保学生掌握篇章的基本语音语调。
第四步:语文练习册完成1.让学生打开语文练习册,完成与本单元相关的习题。
2.检查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第七单元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表现出的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
接下来,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加强积累生字词,并且多加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教学内容要点的重点、难点)。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语文园地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小锄头》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准确朗读诗歌《小锄头》。
3.能够掌握诗歌《小锄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能够进行短文朗读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1.能够在朗读时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能够通过朗读提高语文表达水平。
3.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审美情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
2.激发学生体验诗歌的美和力量。
3.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小锄头》的意境和情感。
2.准确朗读诗歌《小锄头》。
教学难点1.短文朗读的表达能力提高。
2.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情感营造介绍诗歌《小锄头》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让学生思考勤劳劳作的重要性并展开讨论。
2. 学习诗歌呈现诗歌《小锄头》,逐句解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带领学生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活动设计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展示表现。
4.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包括课文填空、诗歌朗读等。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诗歌领悟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对诗歌意境的引导和讨论。
下一堂课计划增加联系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以上为教案内容,仅供参考)。
课题:第七单元练习第1课时总序第88教案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阅读训练
chūn tiān
春天
liǎng piàn nèn lǜ de xiǎo yèshì dà dì de chūn tiān
两片嫩绿的小叶,是大地的春天
yì qún huó bō de xiǎo yúshì dà hǎi de chūn tiān
一群活泼的小鱼,是大海的春天。
yì zhī zhī huān jiàode xiǎoliǎo shì sēn lín de chūn tiān
一只只欢叫的小鸟,是森林的春天。
wǒ wèn wǒne bà ba shuōnǐ shì māma de chūn tiān
我问:“我呢?”爸爸说:“你是妈妈的春天。
1、用线连一连
nèn lǜ de huān jiàod huó bō de
嫩绿的欢叫的活泼的
2、我会说
māma de chūn tiān shì
妈妈的春天是__________
dà hǎi de chūn tiān shì
大海的春天是__________
sēn lín de chūn tiān shì
大海的春天是__________
3、把这首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批注:
归类训练
hàn zìdàběn yíng
汉字大本营
1、看拼音写词语
xīng kōng xiǎo cǎo xīn zhōng kāi dēng cū qù zǒu guò dà jiào xiào xīng 2、汉字七十二变。
(照样子,变一变)
例:日+月=明
综合训练
1、接着说,看谁说得多。
亮——明亮光亮……路——路边马路……
乡——乡下梦乡……桥——大桥天桥……
2、看图写出表示动作的词
()()()()
教学反思:
日月羊木口人一
四、选词填空。
Piàn tiáo bǎzuòtóu
片条把座只头
Shù yèyǔ sǎn niǎo 四()树叶一()雨伞一()小鸟
Xiǎo héfàng zǐxiàng 一()小河一()房子一()大象五、读儿歌,回答问题。
dōng gōng gōng bái méi máo chuīqì
冬公公,白眉毛,吹口气。
hū hū chuīde mǎn xuěhuāpiāo
呼呼叫,吹得满天雪花飘。
Zhè shǒu shén me jì jié
1、这首儿歌写的是什么季节?
2、dōng gōng gōng chuīqì zhǐshén me
冬公公吹的一口气指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六、连线。
(6分)
一片青草碧绿的田野
一辆白云圆圆的羽毛
一棵轿车金色的荷叶
七、看图写句子。
(6分)
(1)
春天到了,和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
(2)
________给_________送上____________,妈妈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