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2
广播电视概论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第一节广播的问世与广播事业的发展一、无线电的发明1819年,丹麦的汉斯·克里斯蒂·奥斯特发现电与磁有密切的关系。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确立电磁感应定律。
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是历史上最早研究无线电波的人。
他于1873年发表了《电磁理论》,在理论上为后来的电磁学确定了最初的概念。
他还用数学论证,电波向外传播的速度和光速一样,每秒钟约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5周。
麦克斯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1884年起,德国科学家海泥瑞基·赫兹开始在德国若干大学进行一系列实验,最终找到了产生无线电波、发射无线电波以及接收无线电波的方法,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1888年,发表了《电磁波及其反应》的研究报告,是有关电磁波特性分析的最早著作。
为了纪念赫兹发现无线电波的贡献,人们一度把无线电波称为赫兹波。
1965年,国际无线电协会确定以“赫兹”为无线电波波长的计算单位。
1889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提出了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讯的设想,并于1894年研制成一台无线电发报机。
但是未被推广、运用。
西方国际普遍认为,无线电的发明人是意大利科学家古格列莫·马可尼。
1897年,马可尼在伦敦成立无线电报通讯公司。
1899年,美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在新泽西州成立。
1901年12月,马可尼完成了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两岸的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无线电的发明对人类信息传播的意义是什么?无线电通讯技术是人类传播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对20世纪社会生活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无线电报、无线电话、无线传真、无线电广播、无线电视等,都是运用无线电技术的成果。
二、无线电广播的试验首次成功地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人类自己的声音的是雷金纳德·奥布里·费森顿和李·德福雷斯特。
费森顿想利用无线电波,并把声音变成电信号。
广播电视概论复习纲要广播电视概论复习纲要周君言第二章广播电视业的诞生与发展广播电视业的诞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电子技术的发明,最根本的动因是社会的需要。
第一节世界广播业的诞生与发展1、广播业的诞生1920--1930年,广播业的成熟与发展1930--1960年,电视时代广播业的适位调整1960--1990年。
2、促进美国无线电广播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事通讯业务的大公司和电器制造业。
(美国无线电公司、西屋电器公司、通用电器公司)3、美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由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创办。
(独立性、垄断并集中)4、KDKA电台虽不是最早的广播电台,但却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进行商业经营的广播电台,也是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家正式的广播电台,于1920年10月27日获得了美国商务部颁发的正式营业执照。
5、1921年6月21日,法国第一座广播电台由一家广播设备制造公司CSF建立。
6、1922年夏,前苏联在莫斯科建立了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强的广播电台。
7、1922年10月8日,英国第一家广播公司BBC创立,其目的是为了促销收音机。
(私营---公营1927) 8、1925年日本私营东京广播电台开始试播,后合并其他台成立日本广播协会NHK。
9、广播业的发展与成熟的表现:①广播业及网台规模的不断扩大。
②广播新闻报道的独立与成熟。
③广播经济实力及媒介地位的不断提升。
④对外广播,广播功能的拓展。
10、广播业面对电视冲击的调整:①广播电台的调整策略--专业化、地方化②广播从低谷中逐步复苏--开发移动空间11、广播的优势:广播作为弹性媒介,适应性、移动性强,服从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安排。
第二节世界电视业的蓬勃发展1、世界电视业的初创1936--1945年,二战后世界电视事业的恢复与发展1945--1960年,美国电视业的蓬勃发展1960--1990年。
2、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的英国第一座电视台正式播出节目,从而标志的世界电视业的诞生。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第一章:广播电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掌握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理解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广播电视的基本特点和类型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的传播原理和传播方式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掌握程度第二章:广播电视节目2.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和策划要点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的掌握程度第三章:广播电视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掌握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理解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3.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技术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发展趋势和挑战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和接收原理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技术的演进和应用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广播电视媒体经营与管理4.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掌握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责任和伦理问题4.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广播电视媒体的责任和伦理问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的实际案例,理解其责任和伦理问题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法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责任和伦理问题的掌握程度第五章: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与批评5.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5.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批评原则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广播电视节目形态与创新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对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形态及其特点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原则与方法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创新对社会的影响的掌握程度第七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7.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7.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制作过程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与环节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技术要求与规范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创意与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第八章: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与采编8.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掌握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理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的协调与配合8.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协调与配合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与素质要求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采编的基本技巧与原则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与采编工作的协调与配合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广播电视受众研究9.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掌握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的相互关系9.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的实际案例,理解其相互关系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受众的基本特征与需求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受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受众需求相互关系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10.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掌握广播电视媒体的伦理原则与责任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问题在实践中的应对10.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广播电视媒体的伦理原则与责任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问题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的伦理原则与责任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在实践中的应对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法律环境与规范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第十一章:广播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11.1 教学目标了解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掌握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理解广播电视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与策略11.2 教学内容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广播电视产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产业数字化转型实际案例,理解其角色与策略1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当前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机遇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与策略的掌握程度第十二章: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与拓展12.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理解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新方向与可能性12.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新方向与可能性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实际案例,理解其新方向与可能性1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与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创新的方法与策略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的新方向与可能的掌握程度第十三章:广播电视媒体的国际化发展13.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掌握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理解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13.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地位与作用1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背景与动力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国际化的策略与挑战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掌握程度第十四章:广播电视媒体的数字化转型14.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掌握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理解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14.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1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与策略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数字化转型对行业的影响与挑战的掌握程度第十五章:广播电视教育的实践与创新15.1 教学目标了解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掌握广播电视教育实践的创新方法与策略理解广播电视教育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15.2 教学内容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广播电视教育实践的创新方法与策略广播电视教育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广播电视教育实践的创新方法与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广播电视教育实际案例,理解其在行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1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广播电视教育的现状与挑战的理解程度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广播电视概论展开,涵盖了广播电视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特点、传播原理、传播方式、社会影响、媒体经营与管理、节目评估与批评等多个方面。
一、填空题㈠广播的诞生IV无线电波的发现。
(1820)年,[丹麦]奥斯特博士,发现了电与磁的关系。
1831年,[英](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864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现了电磁学基本原理f1873年.发表了《电磁论》,确立了电磁学,并证明电波的速度为30公里/秒。
他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1888年(徳国)科学家海尼?赫兹发表了电磁波特性分析的最早著作《电磁波及其反应h 1965年,国际无线电学会决定,以赫兹的名字作为无线电波长的计量单位。
2v无线电传送信号成功。
1894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同时发明了(无线电)。
3、无线电传送声音的实现。
[加拿大]费森登•(1906)年■通过无线电报装置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标志着这种新传媒的问世。
4、广播电台的诞生。
1916年,美国马可尼公司25岁的无线电报务员戴维?萨诺夫发明了(无线音乐盒)即收音机。
1920’年门月2°日,美国匹兹堡广播电台(KDKA)(广播电台)正式播音,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家正式的广播电台。
一般认为它的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㈡电视的诞生IV电视技术的准备。
1873年,英国工程师(约瑟夫•梅)发现“硒”的光电转换能力.在理论上说明可以利用电讯号传播图像,这是最早提出的电视传播原理。
(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科发明了机械式光电扫描盘(荧光屏的雏形)。
1923年,美籍俄裔物理学家(左瑞金)发明了光电管,用电子束的自动扫描组合画面•为电视摄像机的设计做出了贡献。
2、实验性的电视播映。
1925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徳采用电视扫描盘,完成了电视画面的完整组合及播送。
贝尔徳因此被称为“(电视之父)53、正式的电视播送。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亚历山大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众电视发射台,开始定期播出节目,故这一天被公认为世界电视事业的诞生日。
1939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在纽约帝国大厦)转播了纽约世界博览会盛况•首次用电视报道了美国总统主持博览会开幕典礼的实况。
绪论1:广播电视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怎样?人们对广播电视并不陌生。
其一,广播电视和亿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其二,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
其三,广播电视是一种与人们接触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
但人们对广播电视又是陌生的。
因此人们需要增加对广播电视工作及其事业发展情况的了解。
专业的广播电视工作者更是如此2:什么是广播电视?人们往往从以下不同角度看待广播电视这一事物:由于广播电视是依赖现代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图像和文字信息的,而且拥有庞大的技术系统,人们把它作为通讯技术事业的一部分;由于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方面发挥的无与伦比的作用,以及它在新闻传播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人们把它作为新闻事业的一部分;由于广播电视可以是一种最为普及、通俗、方便的教育途径,并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人们把它作为舆论宣传和社会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由于广播电视以一种独特的也是最易为人们接受的艺术方式向人们提供信息、审美欣赏和娱乐消遣,人们把它作为文化艺术事业的一部分;由于广播电视不仅成为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且可以通过传播信息的方式促进社会物质生产,还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人们把它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
当然,说广播电视是“通过电磁波传导方式”传送声音和图像节目,人们往往不太容易理解。
所以也可以通俗和具体的表述为“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节目”3:广播电视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大众媒介的发明和运用时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发生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相对原已存在的各种传播方式而言,广播电视不仅是“看”和“听”这些简单的传播形式的延伸,更是一个质的伟大飞跃,他使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并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影响,广播电视业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普及、最受欢迎的大众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的高速度发展,给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变革,也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并日益发生着新的层出不穷的变化。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掌握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影响。
3. 了解广播电视行业的组织结构和相关法律法规。
教学内容: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 广播电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及关键里程碑。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技术与运行原理1. 广播电视的传播技术与传输方式。
2. 广播电视的信号接收和解码原理。
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流程。
第三章:广播电视的影响与趋势1. 广播电视对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2.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高清化趋势。
3.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
第四章:广播电视行业的组织与管理1. 广播电视行业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
2. 广播电视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
3. 广播电视媒体与广告业的关系与合作。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教师讲解、展示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传授。
2. 讨论式教学法:利用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展示。
教学评估:1. 主观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互动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2. 客观评估:通过小测验、作业和考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相关教材,如《广播电视概论》。
2. 多媒体资料:准备相关的影音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设为16周,每周安排2小时的课堂教学时间。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灵活运用。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一广播电视学的含义1 广播电视的诞生“电话的恐怖”“神奇的电话”“电话望远镜”美军上尉克莱. 雷里的妻子---斯蒂芬尼技术----广播电视无线电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远程传输信息的能力成为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
电磁学理论---无线电通讯技术---无线电传声实验---收音机的发明与推广---正式的广播电台出现1900年,费森登:交流发电机所产生的电磁波能够传递人的声音和音乐。
1906年,世界上第一次无线电声音广播。
1916年,萨尔诺夫:“无线电音乐盒”计划。
1920年11月2日,第一个获得美国商务部颁发营业执照并批准呼号的电台KDKA正式开播,成为世界广播事业史的发端。
光电效应:电视传播的理论基础。
任何表现物体的影像都可以通过电子信号予以传播。
1936年11月2日,BBC在伦敦北郊亚历山大宫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台。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电视的萌芽时期。
二战后是世界范围内电视的成长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电视在欧洲和北美逐渐超过电影,成为最流行的娱乐媒介。
2 什么是广播电视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统称为广播。
按照传输信号分:只传递声音的,叫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传送声音和图像的,叫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人们以广播、电视为媒介,建立专门的机构并形成一定的系统和规模,向社会提供信息、娱乐、服务等,是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大众传播活动之一。
3 什么是广播电视学(区别广播电视学与大众传播学和新闻学)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新闻只是作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之一,新闻学是研究新闻这一特定大众传播内容的科学。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广播电视学是研究这种特定媒介形式下传播活动的规律,包括内容研究,管理机制研究,受众研究,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研究等与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相关的各个层面。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稿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27年成立,总部设在纽约,是由16家广播电台联合组建的独立广播电台联营公司,后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接手,改名为哥伦比亚唱片广播公司,其后又改名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形成全国性广播电视网。
NBS:全国广播公司,1926年成立,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子公司,总部设于纽约,是美国一家主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以孔雀为标记,为联播节目分别组建了“蓝色”(14座电台)和“红色”(26座电台)两个广播网。
ABC:1943年,根据《广播联营条例》中关于一个广播组织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只能经营一个广播网的规定,全国广播公司被迫出售所拥有的蓝色广播网,保留红色广播网,被出售的蓝色广播网新组建为美国广播公司。
1、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视台是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建立的KDKA电台2、世界上第一家成立的电视台是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立的电视台。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视台是5、1927年法恩斯沃斯成功用电子技术把图像从摄像机传输到接收器上,这是公认的电视诞生的标志。
有线电视最早出现于1948年的美国“广播之父”----德·福雷斯特发明三极管;“电视之父”----贝尔德[英]“广播总统”----罗斯福“电视总统”----肯尼迪“无线电之父”-----马可尼电话机的发明者贝尔电视传播的制式分为:(西德)PAL制式(我国使用)(法国)SECAM制式(美国)“点描法”NTSC制式SNG是卫星新闻采集,也叫“卫星新闻采访车”东京广播公司---TBS美国之音---VOA第一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2、“炉边谈话”:①1932年,罗斯福在美国经济危机时上任,为恢复民众的信心,在就任第8天决定使用广播发表演讲。
②因希望演讲能够亲切、温馨、得民心,就坐在白宫壁炉边谈话,并取名“炉边谈话”。
③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
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第一节广播的问世与广播事业的发展1.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时间:1920年11月2日地点:(美国西屋公司专家建立的)广播电台在匹兹堡正式播音呼号:KDKA发射功率:100瓦意义:美国第一个领有营业执照的商业广播电台,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KDKA虽然只是广播的开始,但他标志着广播将成为报纸威力与影响力的分化力量。
它刺激了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广播突然被视为一种可以通过销售接收机产生巨大利润的新兴产业。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建立的WEAF台成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基石)第二节电视的发明及兴起1.电视诞生的基础:硒元素具有光电效应这一现象的发现2.全世界第一个电视发射台:时间:1936年地点:英国广播公司—伦敦亚历山大宫(11月开始定期播出)3.第一个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英国(贝尔德因为对电视发展的贡献—制造了电视机等,被称为“电视之父”)4.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20世界50年代,彩色电视兴起。
美国政府采用“点描法”为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为NTSC制)5.数字电视广泛使用之前,世界上主要流行的三种模拟彩色电视制式:美国的NTSC制【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德国的PAL制【中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法国的SECAM制【俄罗斯、波兰、伊拉克等】第三节当今广播电视技术1.数字电视的不同标准:美国—A TSC、欧洲—DVB、日本—ISDB、中国—HDTV(高清)2.我国广播影视“十五”计划中对我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将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整体转换,到2015年我国将关闭模拟电视。
3.1995年9月27日—英国广播公司首先进行了数字音频广播4.1996年12月16日—中国数字音频广播在广东省佛山市广播电视中心试播第四节当今广播电视的国际传播1.国际电视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电视的发展是延伸扩散的,先欧美后全球,先发达国家后发展中国家。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一广播电视学的含义1 广播电视的诞生“电话的恐怖”“神奇的电话”“电话望远镜”美军上尉克莱. 雷里的妻子---斯蒂芬尼技术----广播电视无线电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远程传输信息的能力成为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
电磁学理论---无线电通讯技术---无线电传声实验---收音机的发明与推广---正式的广播电台出现1900年,费森登:交流发电机所产生的电磁波能够传递人的声音和音乐。
1906年,世界上第一次无线电声音广播。
1916年,萨尔诺夫:“无线电音乐盒”计划。
1920年11月2日,第一个获得美国商务部颁发营业执照并批准呼号的电台KDKA正式开播,成为世界广播事业史的发端。
光电效应:电视传播的理论基础。
任何表现物体的影像都可以通过电子信号予以传播。
1936年11月2日,BBC在伦敦北郊亚历山大宫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台。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电视的萌芽时期。
二战后是世界范围内电视的成长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电视在欧洲和北美逐渐超过电影,成为最流行的娱乐媒介。
2 什么是广播电视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统称为广播。
按照传输信号分:只传递声音的,叫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传送声音和图像的,叫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人们以广播、电视为媒介,建立专门的机构并形成一定的系统和规模,向社会提供信息、娱乐、服务等,是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大众传播活动之一。
3 什么是广播电视学(区别广播电视学与大众传播学和新闻学)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新闻只是作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之一,新闻学是研究新闻这一特定大众传播内容的科学。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广播电视学是研究这种特定媒介形式下传播活动的规律,包括内容研究,管理机制研究,受众研究,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研究等与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相关的各个层面。
周小普《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绪论0.1复习笔记0.2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编认识广播电视媒介第一章广播电视史前史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广播电视的产生与技术发展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广播电视新媒体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编走近广播电视媒体第五章外国广播电视事业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编操作广播电视媒介第七章广播电视节目类型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广播电视采访摄录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写作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广播电视节目声画编辑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广播电视文字编辑与节目编排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三章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编理解广播电视媒介第十四章广播电视的产业经营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五章西方广播电视研究经典理论概述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
广播电视学概论第一章世界电视广播发展史论第一节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背景:传播技术的进步轨迹一.产生于人类本能需要:克服空间限制的需要1.图像传播2.语言传播第一种职业的传播者:游吟诗人3.文字传播最早被采用的文字:象形文字4.印刷传播5.电子传播二.真实地模仿、复制客观现实的需要1.恶搞犯罪行为的功能:恶搞就是人类的犯罪行为与自然的亲密;恶搞存有“仁义”的指向;模仿可以给人带来快感。
2.媒介技术的进步与恶搞犯罪行为的演化“仿拟”第二节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轨迹(填空或选择)一.广播技术的发展1.远距离传播信息的电子技术――无线电的发明者2.声音演唱,存储技术的发展3.收音机技术的发展二.电视技术的发展:图像和传播能力的双重进步1.光电效应和荧光效应:图像制作和显示的理论基础最早辨认出这一现象的就是英国工程师史密斯,他们辨认出金属物质硒就是一种发电体,法国科学家白克勤尔辨认出,给某种化学物质电池以使其闪烁,就可以把电信号转变为光信号。
2.图像水解和读取技术1875年,美国人凯瑞发明了图像分解技术,最早的摄像头1880年,法国人诚布朗辨认出了眼睛读取事物的原理――就是将图像分解成许多像素以顺利完成的1884年,德国工程师尼善普可夫用一个满螺旋状小洞的圆盘成功地传送了波动的图像,20世纪真正的电视发明。
3.机械电视和电子电视的发明世界上最早的电视机,普遍认为就是被称作“电视之父”的贝尔德发明者的(p6)电子电视的核心技术是显像管4.电视记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对电视发展产生关键影响的技术还包括图像技术和传播技术)(1).电视视频技术的发展70年代末盒式磁带录像机正式进入家庭,1947年“电视录像机问世”。
(2).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微波无线传播至卫星传播再至光缆传播第三节广播的黄金岁月一.“大萧条”对广播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社会动员促进作用的充分发挥(“炉边谈话”)2.流动人口造成的广播伴随性收听优势的发挥(广播优点:感染力强,伴随性收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广播媒介发展的促进作用1.社会动员促进作用的稳步充分发挥2.广播充斥性收看优势的充分发挥第四节电视的黄金岁月和广播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媒介的飞速发展1.电视新闻显示了自己极强的生命力;2.电视的文艺、娱乐类节目赢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
广播电视概论一、名词解释1. 网络媒体(第三章)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的代表,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采用数字形式,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影像视频、数据信息统一综合处理,混合式传播,并以互动形式与受众进行交流的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
2.“四级办电视”(教材第二章)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提出由中央和省级、地市级、县级四级一起办电视,实现混合覆盖的方针,及大地推动了中国电视事业的全面发展。
3.地球村(第四章)麦克卢汉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经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4.社教节目(第五章)广播电视社会教育节目,简称社教节目,是指以传播政治、思想、伦理和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广播电视节目。
5.电视制式(教材第一章)电视制式使是指一个国家在播放电视节目时所采用的特定制度和技术标准。
在电视信号的传递过程中,不同国家采用了不同的三基色分解和组合的技术手段,这就导致了彩色电视制式的不同。
现今世界上主要存在NTSC/PAL/SECAM三种制式。
6.广播电视节目(教材第八章)广播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广播电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
它是一个时间上有一定的长度、内容上有一定的主题、形式上有一定的模式的多层次系统。
7.广播电视传播的界面人物(第七章)界面人物是指经常在广播电视节目出现,以自己的声音或图像直接与受众见面的传播者,通过其报道、播讲、解说和串联等工作,实现媒介和受众的沟通和交流,其中主要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和采访记者。
二、简答题8. 广播电视传播的制度主要有哪几种?(教材第一章)标准答案:广播电视制度主要有国营制度型、公共制度型和商业制度型三种。
(答:1、国营制度型。
广播电视完全由国家控制,从人事调配、传播内容到经费支持,均由政府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