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 格式:pptx
- 大小:19.36 MB
- 文档页数:62
资本、权力与地方_成都市文化空间生产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与塑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成都市文化空间的生产过程中,资本、权力和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这些关系对成都市文化空间的塑造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文化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资本与成都市文化空间的相互作用1. 资本的介入与文化空间的塑造资本对于文化空间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成都市的文化空间塑造过程中,大量的资本投入被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并对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城市运营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资本对于商业区、购物中心等城市空间的塑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引进高端品牌和打造商业地标,进一步促进了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和品牌形象的建立。
2. 资本驱动下的社区文化演变资本的介入也引发了成都社区文化的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土地利用的变革,原有的社区文化面临着转型和挑战。
高楼大厦的兴建和购物中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街巷格局和商业模式,也对社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压力。
然而,资本的引入也催生了街区文化、主题社区等新兴文化形态,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变迁和多元化发展。
二、权力与成都市文化空间的博弈1. 城市规划与文化空间权力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成都市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决策都由权力机构主导,他们通过规划、拆迁和用地政策等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利益追求。
然而,权力的行使也会对文化空间的产生和转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不合理的规划和过度开发可能导致城市的文化空间失去特色和个性,破坏了历史街区、老房子等传统文化资源,甚至造成公共空间的匮乏,使城市的文化生态遭受损失。
2. 社会参与与文化空间营造权力与社会参与在文化空间的塑造中形成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
在过去,城市规划和决策往往缺乏民众参与,导致了很多项目的失败和反对。
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成都市二圈层的介绍 (1)1.3.1成都市二圈层的概念 (1)1.3.2成都市二圈层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圈层结构理论 (3)2.2 城乡一体化 (3)2.3 新都市主义 (3)2.4 城市郊区化 (4)2.5 产业集群化 (4)3 成都市二圈层现状分析 (5)3.1 成都市二圈层经济现状 (5)3.2 成都市二圈层在城市结构中的作用分析 (5)3.3 成都市二圈层存在的问题分析 (6)3.3.1城镇化进程问题分析 (6)3.3.2城乡一体化问题分析 (6)3.3.3城市郊区化问题分析 (7)3.3.4资源与生态问题分析 (7)3.3.5产业问题分析 (8)3.3.6交通联系问题分析 (8)3.3.7城市空间问题分析 (10)4 成都市二圈层的发展策略 (11)4.1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1)4.2 发挥门户优势 (11)4.3 资源和环境优势 (12)4.4 利用在圈层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12)5 成都市二圈层的空间整治 (14)5.1 产业结构与布局整治 (14)5.1.1总体规划,各司其职 (14)5.1.2发挥自身优势 (14)5.1.3政策导向 (15)5.2 交通联系整治 (16)5.2.1各圈层之间的联系 (16)5.2.2二圈层内部的联系 (16)5.2.3二圈层对外的联系 (16)5.3 空间整合 (17)5.3.1土地资源空间整合 (17)5.3.2旅游资源空间整合 (17)5.3.3城区环境空间整合 (18)6 结论 (19)致谢 (20)参考文献 (21)1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开始又一次飞跃的发展。
由于主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已开发程度较高,城市从中心向四周地不断扩张,城区中心范围也不断扩大,经济活跃地区也逐渐由城市拥挤狭小的第一圈层逐渐向第二圈层蔓延转移,第二圈层地区必然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成都市域内的经济热点和焦点,在整个成都市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笔者想要寻找以激发社区活力带动更新的方式,这样社区就可以不断自我进化,有利于提高老旧社区更新的效率。
首先老旧社区需要获得发展动力,这个动力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力量刺激或者内部力量刺激,但一般情况下待更新区域的内部力量都会比外部力量薄弱一些,所以如何从外部城市环境获得更多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旧社区环境中,一些场地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日常行为模式和心理惯性,导致景观割裂、空间消极[1]。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也印证了老旧社区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割裂关系真实存在,并且形成了空间屏障,严重阻碍了外部城市环境对老旧社区的有利影响。
因此对这些空间屏障进行研究分类,以及提供一些破壁建议,对于老旧社区的更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相关概念1.1 老旧封闭社区封闭社区是老旧社区中的典型代表。
封闭社区的概念来源于美国的“禁社区”(gated community),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可防卫居住模式。
布莱克利(Blakely)和施耐德(Snyder)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美国封闭社区的研究专著,将封闭社区定义如下:用围墙、栅栏或绿化隔离带包围起来的、将空间私有化并限制他人进入的居住区[2]。
现阶段成都的老旧封闭社区的封闭性对社区更新发展是不利的。
新政策下的封闭社区发展策略应从其社会效应着手,发挥其积极效应,并通过加强居住空间整合、丰富公共空间、合理布设服务设施等方式改善其消极影响[3]。
1.2 边缘空间边缘空间的内涵“边缘”,即一个物体沿边的部分,是靠近界线的部分。
本文所指的边缘,来源于凯文·林奇(Kevin Lynch)提出的城市意象边界这个元素[4]。
边缘空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实体在邻接时,由于性质、形态、结构等的差异,使得它们相互作用的空间产生一定摘要 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旧社区的边缘空间是连接社区与城市的过渡空间,边缘空间带上又存在许多消极空间,使老旧社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割裂关系,导致老旧社区的更新无法受到外部城市环境的有效刺激,难以提高社区的更新效率。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目录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 1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3【1】总规修编历程 3【2】规划期限 3【3】规划范围 3【4】发展目标与战略3【5】城市性质与职能5【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5【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5【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6〖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6〖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6〖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7〖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7【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7【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7【1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8【13】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8【14】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8【15】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9【16】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9【17】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18】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02)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情况103)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10【1】1号线(新都大丰站—华阳广都站) 10【2】2号线(龙泉东站—郫县石牛站) 11【3】3号线(新都红星车站—双流板桥南站) 11【4】4号线(温江站—龙泉西河站) 11【5】5号线(驷马桥站—华阳江河站) 11【6】6号线11〖1〗6号线主线(沙湾站—华阳四河站) 11〖2〗6号线支线(琉璃场站—双流航空港站) 11【7】7号线(郫县生态站—龙潭东站) 114)成都城市规划解读12【1】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12 【2】城市交通发展格局———“井”字加“环”状12 【3】市域城镇体系12【4】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12【5】未来成都模式是“一城三圈六走廊”13【6】未来主城区扩容的主要城市组团13〖1〗基本情况13〖2〗各组团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职能、空间发展策略13 [1]华阳组团———小康居住新城13[2]新都、青白江组团———大型制造业基地14[3]双流(东升)组团———新型工业基地14[4]龙泉驿组团———山地型休闲旅游区14[5]温江(柳城)组团———花园居住新城15[6]郫县(郫筒)组团———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5【7】成都“11858”规划发展构想15【8】高密成都规划15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1】总规修编历程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基于RS与GIS的成都城市空间演化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城市空间演化是一个多因素、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其变化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交互作用。
基于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技术,能够有效地解析和分析城市空间演化特征,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成都市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城市空间演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城市扩张等多重挑战,因此开展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干预意义。
2.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基于RS与GIS技术,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对成都市城市空间演化进行定量分析和探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成都市城市空间演化历程分析通过分析成都市历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深入探讨成都市城市空间演化的历程和特点,以及各阶段的演化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2.2 城市空间演化动态监测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对成都市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演化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城市面积、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3 空间格局特征研究通过制作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图,定量分析成都市城市用地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探究空间格局演化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预期目标和研究意义本研究的预期目标是:(1)深入探究成都市城市空间演化的历程和特点,探究其演化规律,并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通过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反映成都市城市面积、人口、经济等变化情况,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3)定量分析成都市城市用地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拓展了利用RS与GIS技术开展城市空间演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了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为成都市城市空间演化的研究和未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3)为其他城市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立体城市”的成都实践——以西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王波;晁旭彤【摘要】“立体城市”是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缓解目前城市扩张所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文章分析了立体城市的进化过程,提出城市的立体化程度是其发展动力与现实基础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功能、立体交通的统一融合。
最后以成都市西部新城为例.从立体空间规划与立体交通规划两个方面探讨了立体城市的基本规划方法。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年(卷),期】2012(032)005【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城市规划;立体城市;功能复合;三维空间;立体交通【作者】王波;晁旭彤【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2008年世界人口的天平首次从农村倾向城市,中国也正处于城市发展与扩张的高峰期。
面对日益增长的空间与资源需求,无限扩张的平面城市遭遇了诸多发展瓶颈:生态破坏、土地资源短缺、城市效率低下等等。
城市发展由平面扩张走向立体化生长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发展理想是实现对空间的高效利用、高密人口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运作方式的节能高效。
“立体城市”、“新能源”、“新交通”、“新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时代热点已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主题。
1 “立体城市”的进化分析1.1 立体城市的发展动力无限制的城市平面扩张带来诸多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这些城市病造成的原因以及人们为解决这些城市病所做出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立体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即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生态空间的敏感性、以及高效的城市运作需求。
这三个发展动力形成了两个方向的势能,即开发强度由边缘向中心的高密集聚、城市功能由平面向立体的竖向延伸。
土地资源越稀缺、生态越敏感、城市对高效的要求越高,城市立体化势能就越强,越能促进传统城市向“立体城市”进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087-04 收稿日期 2023-07-17摘 要 作为代表城市形象活力和空间品质的典型区域,滨水公共空间可能存在活力与空间品质不匹配的问题,与城市的发展不协调。
该文以成都市二环内府南河为例,从游憩服务品质和空间环境品质两方面,构建滨水公共空间品质评价体系,进一步分析活力与空间品质的协调程度。
初步研究结果验证了研究区内空间品质与活力存在局部失衡,揭示了这种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品质营造对人群活力的供容和承载能力不足。
最后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为提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活力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滨水公共空间 品质 活力 耦合协调度Abstract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as representative areas reflecting a city's vitality and spatial quality, often exhibit a mismatch between their vitality and spatial quality, which is not aligned with the overall cit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unan River area in Chengdu's Second Ring Road as a case study and develops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quality, focusing on recreational service quality and spa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The analysis reveals a local imbalance between spatial quality and vitality in the study area,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inadequate supply and capacity for quality enhancement to support the population's vitality.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argeted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vitality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s, and to serve as a foundation for improvement efforts.Keywords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Quality, Vitality,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品质与活力协调度研究——以成都市二环内府南河滨水公共空间为例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Quality and Vitality of Urban Waterfront Public Space:The Case of Funan River Within the Second Ring Road of Chengdu秦轲垚 | Qin Keyao 严 祥 | Yan Xiang 熊杰熙 | Xiong Jiexi 罗 隽 | Luo Jun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公共空间建设关注的重点也转向品质提升。
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摘要】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城市之一,人口数量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市人口数量变化、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揭示了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的特征。
研究发现,成都市人口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疏,城市周边人口分布较为分散。
影响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调控、地理环境等。
未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可能会发生改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预测。
本文通过分析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为城市规划和人口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变化、因素分析、影响、趋势预测、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城市,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成都市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日益突出,对城市发展和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人口的增长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成都市人口数量变化、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影响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的因素等问题。
通过对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口与城市空间的优化匹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的深入分析,探讨成都市人口数量变化及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并揭示影响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的因素。
通过研究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成都市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城市规划和人口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成都市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更好地调控人口的分布,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成都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钟易霖;罗若愚【摘要】以最新、最权威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运用人口结构指数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从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面对成都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从空间属性层面分析,成都市人口总量分布不均衡,空间分布悬殊较大,以五个主城区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向郊区急剧降低态势.同时,人口集中性及不均衡性较强,并呈现上升趋势;(2)从社会属性层面分析,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西部与西北部;流动人口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工业区;高学历人口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所在地;一二三产业人口呈同心圆由城市中心向外逐层分布趋势.【期刊名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0)006【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人口结构指数;成都市【作者】钟易霖;罗若愚【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1731;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引言城市社会阶层的分异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其分异过程引导并重塑了我国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而促使不同阶层人口在家庭、居住、就业和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化现象。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是指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时空的表现形式,即人口分布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散程度[1]。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状况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体现,能较客观的呈现城市发展综合态势。
因此,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国外学者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较早,从城市人口密度角度出发,20世纪50、60年代,Jefferson、Clark、Newling等,探讨了欧美国家典型城市的人口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2~3];20世纪60~90年代,西方学者研究视角逐渐转向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对各类型发达中心城市的人口空间结构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4~6];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外学者研究视角逐步多元化,如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和不同群体人口分布研究[7~9]。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运用1992、2002、2009、2014年四期Landsat成都市区遥感影像进行成都市建筑区提取,基于4期Lanndsat影像的成都市主城区提取结果,运用形状特征、空间紧凑度、空间破碎度等相关空间形态特征评价因子,分析成都市主城区1992-2014年间的空间形态动态特征,结合成都市发展状况,统计成都市主城区空间形态特征变化,分析主城区扩张的趋势特征和原因,为成都市未来规划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相关依据和支持。
标签:主城区;Landsat;空间特征分析;格网化1 概述本文通过1992、2002、2009、2014年四期Landsat成都市区遥感影像进行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并对影像进行预处理。
2 数据预处理从USGS研究区云覆盖度较少的四期影像进行下载,进行了波段叠加,并对影像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影像预处理。
3 研究区建筑物提取3.1 选取样本运用ENVI软件,进行建筑区样本选取。
图1为TM影像在RGB为321时选取建筑区样本。
通过训练样本,为分类做准备。
3.2 建筑区提取运用监督分类经典方法——最大似然分类法提取建筑区。
基于象元的分类会出现大量的碎图斑,为了后期成都市城区空间形态分析图斑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对分类结果进行去除噪声处理。
图2红色区域为提取建筑区去噪前后对比图。
3.3 提取结果通过去噪处理,得到成都市1992年、2002年、2009年、2014年的成都市影像分类图(图3),图中黄色区域为叠加影像后的城市建筑区提取结果。
4 成都市城市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
由影像上可以看出成都市的空间形态特点呈同心圆向外扩展,地形平坦。
通过形态特征、空间紧凑度、空间破碎度等评价指标对成都市主城区最大斑块面积做分析。
4.1 成都市空间形态评价指标1:形状特征形态特征采用形状率反映,由于成都市呈圆形状,所以用圆形率表述形状特征。
圆形率是以圆形为标准形状,用区域面积与区域周长平方的比值表示,越小带状特征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