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心得《美的沉思》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6.23 KB
- 文档页数:4
美的沉思蒋勋在线听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在艺术史的第一章,常常要接触到人类学或考古学,而大部分的造型美术也都是从旧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开始的。
这些粗糙而笨重的工具,躺在美术馆、博物馆中,作为人类辨认造型、思考造型、创造造型的最初的纪念。
这些简单的“方”“圆”“三角”,是人类再次去估量石器时代初民所创造的造型的意义。
在人类漫长的石器时代,辨别和利用石器,主要开发了人的两种感官,一种是触觉,一种是视觉。
手与物质接触,对物质的重量、质地的检查,不断使用,触觉被开发出来;许多触觉上的经验,经有手的无数试炼以后,逐渐累积成一种视觉辨别能力。
大概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泥土。
《易·系辞传》中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人类从流荡游牧民族的生活变成农业的定居生活,安分于一块土地上。
不但利用这块土地养百谷、牲畜,也利用这块土制作了器物。
陶器正是“安土敦仁”的文明产物。
远离了茫昧的渔猎社会剧烈的生存竞争,史前陶器的形制和纹饰都展现着一种进入缓和的农业社会时的优美心情。
人类造型美术的第一章从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到新石器时代的磨润,170万年中,人类视觉和手共同经验了石头形状的改变,也建立起人类造型美术的第一章。
“商”代和“周”代的青铜器,在本质上分别代表了两种艺术倾向。
商近于浪漫,周近于古典。
商风格中充满了神秘的幻想,大胆而热烈。
周风格简朴端庄传达的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均衡、安定,平复了商的巫术之美中过分繁丽激情的那部分。
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是“俑”。
俑是活人陪葬的替代品,活人陪葬在早期大部分是俘虏和地位卑微的奴隶,所以,中国早期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民族不同,并不具备“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
绝不同于埃及至尊的王,不同于希腊完美的神和城邦贵族,也不同于印度神秘的巫神,中国最早出现的人,是“人群”,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
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
美的沉思读后感初见《美的沉思》一书,第一印象便是其厚度惊人!随即心中开始盘算,要花费多少时日方能细细品味完此书?若每日仅读一章,恐怕也得耗时二十日之久……可是当一页又一页从指尖划过,便不再想停止这个动作了,一开始就被蒋勋老师优雅舒缓、情深隽永的文字所感染和打动,随后渐渐爱上那种奇思闪烁的随意感,以及娓娓道来的美学,真是浸润了时光!不知道是不是我书读得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惊艳!它异于一般教科书的呆板枯燥,生涩空泛,在体现历史严谨的同时融入了自身细致的情思、观点和思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易懂又动人的视角,加之唯美、精准的文笔,很吸引人读下去,让我们在读懂艺术的同时又看到历史,看到民族性格…非常有趣!贯穿全书有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条是历史时间线:从远古的人类遗迹一直到唐宋元明清,说了中国的雕塑,绘画,陶瓷;一条是材质线: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两条主线像画了一张美学地图,带我们走过了中国历史的每个阶段,简单扼要的介绍了每个历史年代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形成的缘由,及其在美术等各类作品中的呈现,带我们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历史”的美和时代风貌!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想追求“审美”,而是无力审美。
当我们站在美术馆、博物馆的历史展品前,除了那一声“哇”的惊叹,就再也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了,看完蒋勋老师的讲解才顿悟,原来艺术的美是可以这样诠释的!譬如形容曲线:连绵,缠绕、勾取,像天上的云,又像大地上的长河;形容北魏的壁画:有一种犷悍悲烈与静定之美,使画面产生静定与肃穆的效果;诠释西周中后期青铜造型风格:在简朴中传达的是理性人文精神的均衡、安定。
西周的人文主义,用那样均衡冷静的气质,平复了商的巫术之美中过分繁丽激情的部分……这些交织了艺术与文学、哲学的讲解…让古代文化充满了活力,给人以历历在目的感官震撼!也让我意识到,想要理解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器具沉淀的艺术之美,是需要花时间去了解更多历史知识背景的!有没有发现,蒋勋老师非常善于从器具、人像、线条、雕刻、书法、绘画中讨论美,并将这些和历史、社会、经济、哲学、文化发展融合起来。
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是美国哲学家索伯尔的代表作,该书由漫画家鲍勃·卡恩绘制。
本书运用轻松有趣的漫画形式,讲述了一个哲学家和一个漫画家的对话,探讨了美的概念和价值。
该书内容深入浅出,让人受益匪浅。
读完《美的沉思》,让我对美得了全新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将美的概念与哲学思维相结合,让人看到美不仅是外表的形式,而是深藏在事物本质中的一种原则。
哲学家通过提出问题和思考,引导漫画家思考美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他们用简单的语言和常见的例子,解释了美的概念,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例如,哲学家提出了“美何时存在?”这个问题,漫画家通过画面展示了美的存在和消失的时刻。
这种对话的形式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对很多概念和观点都有了深入的理解。
作者引入了美学、艺术和自然等多个领域,以解释美的不同方面和价值观。
他们指出了美不仅是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和构成,而且包括自然界中的景观和生命的存在。
哲学家认为,美是一种对生命的赞美和尊重,是对自然界奇妙和独特的表达。
通过不同的例子,我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
例如,画面中的一朵花朵可以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但它们都同样美丽。
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使我们眼前一亮,让我们体会到美的魅力和无穷的可能性。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主观美与客观美的关系。
哲学家认为,美是一种主观感知和体验,每个人对美的认识和评价都有所不同。
但同时,他们也指出了美的客观存在,它超越了个人的喜好和偏好,是普遍存在的。
我认为这一观点非常有道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品味,但是美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个人的偏好而改变。
哲学家通过对话的形式,让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美的沉思》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哲学读物,通过漫画的形式,探讨了美的概念和价值。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观点,引导读者思考美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通过阅读,我对美的概念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也能够增强人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读完《美的沉思》这本书,我的内心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在这场旅行中,我看到了历史长河中那些关于美的千姿百态,也引发了我对美的深深思索。
作者用细腻且独特的视角,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美的起源和演变。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那是一次与美的不期而遇。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灿烂的周末,我百无聊赖地在老城区的小巷中闲逛。
那些陈旧的砖墙、斑驳的木门,仿佛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走着走着,我在一个拐角处发现了一家小小的古董店。
店面不大,门口挂着一块有些褪色的招牌,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了进去。
店内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夹杂着木头和灰尘的味道。
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物件,有古老的钟表、泛黄的书籍、雕花的首饰盒……就在我随意打量的时候,角落里的一个东西吸引了我的目光。
那是一面铜镜,镶嵌在一个木质的边框中。
边框已经有些磨损,露出了里面的木纹。
铜镜的表面也不再光滑,有着一些细小的划痕和锈迹。
但就是这样一面看似破旧的铜镜,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我轻轻地拿起它,仔细端详起来。
镜子中映出的我的脸有些模糊,仿佛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想象着曾经有多少人在这面镜子前梳妆打扮,它见证了多少美丽的瞬间。
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在我眼中不再是瑕疵,而是一种独特的韵味。
镜子背面的雕花更是精美绝伦。
虽然有些地方已经磨损得看不清了,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初工匠的用心。
那些线条流畅而优美,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我用手指轻轻触摸着那些雕花,感受着它们的起伏和纹理,仿佛能与过去的时光对话。
店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看到我对这面铜镜感兴趣,便走过来跟我讲述它的来历。
他说这面铜镜是从一个古老的家族中流传出来的,经历了无数的风雨。
听着他的讲述,我对这面铜镜的喜爱又增添了几分。
最终,我把这面铜镜买了下来。
回到家后,我把它放在了我的书桌上。
每当我看到它,都会想起在那个小小的古董店里的邂逅,想起那些关于美的沉思。
《美的沉思》读后感《<美的沉思>读后感》在翻开《美的沉思》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美”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竟然蕴含着如此深沉且复杂的内涵。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索那一个个关于美的历史瞬间和文化脉络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场奇妙的时光之旅。
书中提到了各种形式的美,从古老的岩画到精美的瓷器,从庄严的建筑到灵动的书画。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经历,那是一次对美的深刻体验。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期,我来到了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
这座古镇仿佛是从岁月的长河中悄悄走来,带着一种沉静而迷人的韵味。
刚踏入古镇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独特的街道所吸引。
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在岁月的打磨下变得光滑而温润。
石板之间的缝隙里,偶尔会长出几株嫩绿的小草,它们顽强地生长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生命的坚韧。
街道两旁的房屋错落有致,木质的门窗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是盛开的花朵,有的是灵动的飞鸟,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工匠们的巧思和用心。
我沿着街道缓缓前行,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
路过一家小店,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店里陈列着各种手工艺品,有精美的刺绣,有细腻的竹编,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我拿起一个竹编的小篮子,仔细端详着它细密而整齐的纹路,手指触摸着那光滑的竹条,仿佛能感受到制作者在编织时的专注和耐心。
继续往前走,我来到了一座古老的石桥边。
石桥横跨在一条清澈的小河上,河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音。
桥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石头的表面已经有些斑驳,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它的美感,反而增添了一种沧桑的韵味。
我走上石桥,俯瞰着桥下的河水,只见河水中倒映着岸边的绿树和房屋,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在桥的另一边,是一个小小的广场。
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在空气中回荡。
旁边的老人们则坐在长椅上,晒着太阳,聊着家常,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美不仅仅存在于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和古老的建筑中,更存在于人们平凡而真实的生活里。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我有幸翻开了蒋勋先生的《美的沉思》这本书。
它宛如一位沉静的智者,引领我走进了一场关于美的深邃思考之旅。
书中开篇,蒋勋先生便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是美?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探寻。
他指出,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积淀。
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的科技社会,人类对于美的认知和追求始终贯穿其中。
在论述古代艺术时,蒋勋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彩陶、青铜器等文物。
那些古老的线条和图案,不再是冰冷的历史遗物,而是古人对美的渴望与表达。
彩陶上简单而质朴的纹饰,仿佛在诉说着远古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青铜器上繁复而庄重的图案,彰显着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透过这些文物,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怀揣着对美的向往,努力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感与思想。
从篆书的古朴凝重到草书的自由奔放,每一种字体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蒋勋先生认为,书法的美不仅在于字形的优美,更在于书写者在运笔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节奏和韵律。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像是一首无声的诗,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而在绘画方面,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更是让我领略到了美的另一种境界。
那些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营造出了一种空灵而悠远的意境。
画家们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景色,而是将自己的情感、理想融入其中,使画作成为了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美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功利化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忙碌于功名利禄,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然而,美其实无处不在。
它可以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可以是路边绽放的一朵小花,可以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
当我们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
读《美的沉思》有感读《美的沉思》有感《美的沉思》这本书的原稿是蒋勋先生在台湾开授工艺美术史的课程讲义,后在《雄狮美术》月刊上连载,直至1986年结集成书。
《美的沉思》这本书是蒋勋先生在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台某某《美的历程》”。
《美的沉思》整本书从长达一百万年的石器中的“美”作为开篇,阐述了美是漫长生存的记忆累计起来的经验。
手、物质、观念三者合一构成了先民艺术创作的开始。
从石器、陶器、青铜一直到书法、雕刻和绘画。
蒋先生通过欣赏一件器具、一副作品、一首诗、一幅画分享其心得体会。
通过这种分享来引导我们去触碰,去感受,去思考何为“美”。
读蒋勋先生的《美的沉思》你会惊叹蒋先生对生活中的万物都保持着一颗好奇心。
思维不被固化,每当感遇心得和震撼之时,蒋先生都能迅速地捕捉下细微点,同时能天马行空去畅想并分享这些畅想给我们。
可能这样的一颗心,于行色匆匆的我们,在生活中逐渐麻木的我们所所欠缺的。
我想本书之所以名为《美的沉思》是因为“美”看起来简单,实则很复杂,它不是速食消费,它没有标准答案,可能它只是需要我们笃定、沉稳、从容地做回自己,与自己对话。
如果从美术史论研究的角度看《美的沉思》,这本书是不够严谨详尽的。
但如果你读过蒋先生的一些作品或对他的个人风格有一些知晓的话,那么不难从他的作品里看出:蒋先生作为一个“美”传播布道者,他所倡导的是一种寓教于乐,自然生活中美的学习过程。
《美的沉思》这本书不是写给美术专业的师生,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只是做为每一位个体的“你”,即使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审美意识不强,但只要拥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愿意感受美的心灵,那么就可以跟着蒋勋先生的独特视角在中华朝代更迭的历史文明中去感受“美”,体验“美”进而产生对《美的沉思》。
李某某。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美的沉思>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这可真是一本让我脑洞大开的书。
书里提到的各种关于美的观点和解读,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门。
比如说,讲到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以前我就觉得那不过是些古老的、锈迹斑斑的物件。
可蒋勋老师却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的力量和神秘。
那些复杂的纹路、独特的造型,仿佛都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美的阐述。
以前我走过那些古建筑,顶多就是觉得:“嗯,挺好看的。
”但从来没有深入去想过为什么好看,好看在哪里。
蒋勋老师就像是拿着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古建筑之美的大门。
他说,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的是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不像咱们现在的高楼大厦,直挺挺地立在那儿,跟周围的环境好像没啥关系。
古代的建筑呢,会巧妙地利用地形,与山水相依,与花草相伴。
就拿苏州的园林来说吧,那弯弯绕绕的回廊,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还有那一池碧水,几尾游鱼,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画卷。
我想起之前去苏州游玩的时候,走进那座著名的拙政园。
刚进门,就被那一片绿意给吸引住了。
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往前走,路旁的竹子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跟我打招呼。
穿过一个月亮门,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小巧的亭子立在水中央,周围的荷叶挨挨挤挤的,有的荷花还打着花苞,有的已经绽放,粉粉嫩嫩的,特别好看。
我走进那座亭子,坐下歇歇脚。
微风拂过,带来一阵荷花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我仔细观察着亭子的结构,那些精美的木雕,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柱子上的对联,字体苍劲有力,读起来韵味十足。
我就在想啊,当年建造这座亭子的人,得有多么巧的心思,才能设计出这么美的地方。
再往前走,有一座假山。
这假山可不是随便堆堆的,而是有着独特的造型和走势。
我好奇地爬了上去,从山上的小孔里往外看,能看到不同角度的景色,特别有趣。
爬到山顶,整个园林的景色尽收眼底,那种层次感和错落感,真的让人惊叹不已。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美的沉思>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蒋勋的《美的沉思》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对“美”有了一番全新的思考和感悟。
书里没有那种高深莫测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特别平实又亲近的方式,引领着我去探寻美的踪迹。
就好像有一位亲切的老师,拉着我的手,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一为我指点那些被岁月掩埋却依然熠熠生辉的美的瞬间。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古代青铜器的部分。
以前吧,我对青铜器的认识,也就停留在博物馆里那些看起来冷冰冰、硬邦邦的物件上,觉得它们不过就是古老的文物,离我的生活好遥远。
可这本书里,蒋勋却让我看到了青铜器背后那鲜活的美。
他说青铜器不仅仅是一种器具,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比如说,那些繁复而神秘的纹路,并不是为了装饰而装饰,而是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有的代表着对自然的敬畏,有的蕴含着对祖先的敬仰,还有的传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我就想到有一次去博物馆,看到了一个青铜鼎。
它安安静静地摆在那里,灯光打在上面,那些铜绿就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我凑近了仔细看,那鼎身上的纹路真的是精细极了。
有像云一样的卷曲,有像兽面一样的狰狞,还有像线条一样的简洁。
当时我就在想,这得耗费多少的功夫,多少的心血啊。
那些工匠们,他们可能没有留下名字,但是他们的手艺,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却通过这一件件青铜器流传了下来。
他们在铸造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是不是想着,这鼎要用来祭祀,要和神灵沟通,所以得做得无比庄重;又或者是想着,这是要献给君王的,一定要做到极致的精美,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忠诚和技艺。
再看看那鼎的形状,稳重而大气。
它不是随便的一个造型,而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三条腿稳稳地支撑着,肚子鼓鼓的,好像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这种力量感,不是那种张扬的、霸道的,而是一种内敛的、深沉的力量,就像大地一样,默默地承载着一切。
还有那上面的铭文,歪歪扭扭的,一开始我还觉得不好看。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每一个字都有着它的故事。
《美的沉思》读书笔记《<美的沉思>读书笔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地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思考美到底是什么。
直到我读了蒋勋先生的《美的沉思》,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美的全新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也不是高高在上地给你讲一堆大道理,而是像一位亲切的朋友,拉着你的手,慢慢地引领你去感受美、领悟美。
蒋勋先生在书中提到,美并不仅仅是表面的华丽和光鲜,它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次经历。
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
小区的角落里有一块小小的空地,那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是大家都不愿意靠近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奶奶搬来了这里。
老奶奶看起来普普通通,瘦瘦小小的,头发已经花白。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老人,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讶的事情。
她每天早早地起床,拿着一把小锄头,一点一点地清理着那块空地上的杂草和垃圾。
起初,大家都觉得她只是一时兴起,坚持不了几天。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奶奶的身影始终出现在那块空地上。
慢慢地,杂草被清除干净了,垃圾也不见了踪影。
老奶奶又从不知道什么地方弄来了一些花种,小心翼翼地撒在土里。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每天都会给这些花浇水、施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
我那时候年纪小,好奇心重,总是偷偷地跑去看老奶奶干活。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奶奶,您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弄这块地呀?”老奶奶抬起头,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对我说:“孩子,你看这地方,以前多脏多乱呀。
我把它弄漂亮了,大家看着心情也好不是?”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没过多久,那些花种居然真的发芽了。
嫩绿的芽儿从土里钻出来,像是在向世界打招呼。
老奶奶看到这些芽儿,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儿越长越大,渐渐地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整个空地变成了一片花的海洋,美丽极了。
小区里的人们路过这里,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老师读书心得《美的沉思》读后感
读大学时,在恪蒙老师的影响下接触到蒋勋的一系列作品,后来就沉迷其中不愿出来... 从蒋勋老师解读的《高棉的微笑》入“坑”,到《美的沉思》《吴哥之美》《破解梵高之美》《破解莫奈》《破解达文西之美》等等。
一路读下来,如同闯入一片艺术森林,里面阳光和煦,雨露耀眼。
今年暑假又重读了一遍《美的沉思》,梳理了些许读后感如下:本书中,蒋勋老师以美学的视角梳理了中国艺术脉络, 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在这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中,引导我们逐渐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直至找到它们透露出的真正的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关于美和自由
“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
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
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
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
关于中西方的美
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即使是绘画,也拘泥于固定规格的硬框形式。
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在于移动视点,比如绘画与书法,中国传统绘画
往往坚持忠于自然,卷轴成为中国绘画特有的形式。
中国卷轴式绘画,展现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的、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沉思造就美
美是心灵对自由的向往,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
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便有了文明。
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
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得灿烂绚丽。
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
关于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这一观点,蒋勋老师的解释是:一朵花,能够在上亿年生物演化过程中存活下来,靠的就是“美”,“花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如果没有红色,不会吸引到蜜蜂来为它授粉;如果是一朵白色的花,就得靠自己的香味!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
读到此处,联想到如今社会也很是恰当。
《美的沉思》这本书美的像诗,不像论述。
“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文笔清丽流畅,感性与理性之美不言而溢。
最后,再次重读此书最受用的一句话是:美是回来做自己!
存在即合理。
“美”是做回自己,只有认同自己,才能发现自身的美。
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方式,尊重他人的审美情怀,尊重不同民族的审美,万物并育,才是一个社会长久深厚的福气。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之前有好多读者和评论家说蒋勋是美的领路人,蒋勋老是并不认同,他认为,美,并没有没有“领路人”,走到自然终,天宽地阔。
月光、花木,水声,松风,潮汐,都可以是美的“领路人”。
时光终将流失,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蒋勋《美的沉思》,在艺术与历史之间漫步,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也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中生机勃勃的大美。
“美”,是一种心中的坚持;“人”是美的核心价值;因
为“美”,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