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治疗尪痹经验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焦树德医案(三)四、自拟清热散痹汤治愈热痹一例杨某,女,21岁。
初诊∶1962年5月3日。
主诉及病史∶膝、踝关节肿痛二十多天。
二十多天前,劳动后突然两膝关节肿痛,两踝、两脚亦肿痛,不能行走,肿处皮肤略红,扪之发热,内有热痛感;两小腿有散在的几个小红斑,僵硬有触痛。
由其父亲背来就诊。
诊查∶舌苔略黄,脉象滑数。
辨证∶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郁闭化热而发为热痹。
治法∶祛风,清热,活络,散痹。
处方∶自拟清热散痹汤加减。
桑枝15g桂枝6g赤白芍各10g知母10g地龙6g木瓜10g防已10g槟榔10g忍冬藤15g威灵仙10g乳没各3g牛膝10g 水煎服,3剂。
5月8日,其父特来取药,说上方药效果非常好。
连续服用5剂,现膝足关节的疼痛、红肿都显著减轻,已能下床在地上扶棍行走。
嘱再服上方药3~6剂。
当年10月追访,上方药共服12剂,膝足关节的肿痛完全消失,很快即痊愈而上班工作,后亦未再复发。
【按语】本例辨证属于热痹,用自拟的清热散痹汤方随症加减而治愈。
今将清热散痹汤简介如下∶桑枝30~50g荆芥6~10g羌活、独活各6g忍冬藤30g黄柏9~12g防己9g木瓜10g丹参15~20g透骨草20~30g伸筋草30g炙穿山甲6~9g茯苓15g加减法∶兼表证有恶寒发热者,去丹参、黄柏、防己,加桂枝6~10g、赤白芍各9g;麻黄3~9g、生石膏20~40g、生姜6g。
有里热证者,去羌独活、荆芥、丹参,加生石膏30~50g、知母10g、桂枝6g。
湿热郁蒸者,去透骨草、荆芥、黄柏、丹参,加杏仁9g、滑石9~12g、山栀10g、生薏苡米30g、蚕砂9~12g。
疼痛重者,去黄柏、防己,加片姜黄10g、海桐皮9~12g、穿山龙9~12g。
关节肿大、活动不利者,可加松节15~20g、地龙9~10g。
兼有瘀斑者,可加茜草10~15g、丹皮10g、赤芍10g(或红花6~10g)。
五、补肾祛寒为主治疗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一例高某,女,14岁。
焦树德深研辨证论治的焦树德阎小萍整理编者按焦树德,河北省辛集市人,从事医疗、教学50余年,是全国著名的临床学家。
现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新药评委会委员,全国科技图书评委会委员。
著有《用药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及学术论文50余篇,荣获北京市“科技之星”光荣称号。
焦氏早年幼承家学,后又亲聆老一辈中医名家教诲,学术根底深厚。
毕生深研辨证论治,并锐意创新,深有心得。
临证强调辨证论治,力求辨证精确,立法精当,选方用药丝丝入扣。
既严格遵循传统组方原则,又注重汲取现代研究成果。
提出临证“四必须”、“五强调”,实为其毕生经验总结。
处方用药既重视成方活用,穿合化裁;又重视药物归经,恰当配伍。
文中选载8例疑难验案以佐证,其精于辨证论治已见一斑。
焦氏临床医疗擅治疑难杂证、危急重证,不但对功能性疾患疗效卓著,对器质性疾病也效果惊人。
本文系统介绍其对痹、心痹、胸痹、咳、喘、哮、肝胆病、脾胃病以及高血压、神衰等病证的独到见解、辨证论治经验和组创方药,很有特色。
焦氏重视中医科研,提出“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突出特色,创新发扬”的科研思路,主张继承与发扬并举,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并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医科研不失为良好的思路。
总之,纵观全文,焦树德教授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确是我国当代学验俱丰又锐意创新的中医名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二卷1####焦树德,男,1922年5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
早年向外祖父学习中医,攻读古典医籍,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反复研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对《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的代表性著作,均有涉猎研究。
焦树德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1、尪痹:RA&AS2、治则:补肾驱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强筋壮骨、祛瘀通络。
3、经验方:1)补肾驱寒治尪汤:—最常用川断续12-20g、补骨脂9-12g、熟地黄12-24g、淫羊藿9-12g、制附片6-12g、骨碎补1-20g、桂枝9-15g、赤白芍各9-12g、知母9-12g、独活10-12g、防风10g、麻黄3-6g、苍术6-10g、威灵仙12-15g、伸筋草30g、牛膝9-15g、松节15g、炙山甲6-9g、地鳖虫10g、炙虎骨、(透骨草20g、寻骨风15g、自然铜6-9g代虎骨)2)加减补肾治尪汤:—肾虚标热轻症生地15-20g、川断续15-18g、骨碎补15g、桑寄生30g、补骨脂6g、桂枝6-9g、白芍15g、知母12g、酒炒黄柏12g、威灵仙12-15g、炙山甲9g、羌独活各9g、制附片3-5g、忍冬藤30g、络石藤20-30g、地鳖虫9g、伸筋草30g、生薏仁30g。
3)补肾强督治尪汤:—肾虚督寒熟地15-20g、淫羊藿9-12g、制附片10-12g、骨碎补15-20g、羌活12g、独活10g、桂枝15g、赤白芍各12g、知母15g、地鳖虫6-9g、白僵蚕9-12g、防风12g、金狗脊20-40g、鹿角胶9g(或鹿角霜10-12g)、川断15-18g、杜仲15g、麻黄3-6g、炙山甲9g、怀牛膝12-15g、生薏仁30g、伸筋草20-30g4)补肾清化治尪汤:—湿热伤肾骨碎补15-20g、川断10-20g、怀牛膝9-12g、黄柏9-12g、苍术12g、地龙9g、秦艽12-18g、青蒿10-15g、豨莶草30g、络石藤30g、青风藤15-25g、防己10g、威灵仙10-15g、银柴胡10g、茯苓15-30g、羌独活各9g、炙山甲6-9g、生薏仁30g、忍冬藤30g、泽泻10-15g。
本文转载自——《医学实践录》。
内科:尪痹——补肾清热治尫汤(焦树德方)
尪痹——补肾清热治尫汤(焦树德方)
【组成】川续断15g,炒黄柏12g,地骨皮10g,赤芍12g,桑枝30g,秦艽20~30g,忍冬藤30g,络石藤30g,蚕沙10g,威灵仙15g,羌独活各6~9g,僵蚕9g,制乳没各6g,土鳖虫9g,红花10g,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g(另煎兑入)。
【功效主治】用于尪痹肾虚标热重证。
【方解】本方一改补肾祛寒为主之组方原则,乃为急则治其标热之邪的暂用方剂。
方中以川续断、炒黄柏、地骨皮、赤芍补肾清热为主药;桑枝、秦艽、忍冬藤、络石藤、蚕沙、威灵仙清热祛风除湿,且藤蔓能达四肢通经络为辅药;以羌独活、僵蚕、制乳没、土鳖虫、红花,祛风胜湿除僵,活血散瘀、解痉散结为辅药,使以透骨草祛风除湿、引诸药深透骨中,搜剔入骨之邪。
服此方待标热之邪清除后,即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渐渐转入补肾祛寒法为主,以治本收功。
【体会】①鉴于虎骨价格昂贵,且近已禁用,其经验常以透骨草15~20g、寻骨风15g、自然铜6~9g同用来代替;②痹病情严重、病程亦长,万勿操之过急,昨方今改。
只要辨证无误,服药亦无不良反应,则应持续服50~100剂。
疗效显著时,还需把汤药4~5剂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2~3g,用温黄酒或酒水各半、或温开水送服,以便长期服用,加强疗效。
【方源】《焦树德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综论》。
【单方验方】焦树德教授:治疗关节疼痛,可用“四草”和“二藤”豨莶草豨莶草生用味苦辛,性寒,蒸制后味甘,性温。
主要功用是祛风湿,蒸制后兼益肝肾、祛肝肾风气。
常用于筋骨、关节疼痛,四肢麻痹,腰腿无力等症。
今举几个常用方剂如下:1. 豨莶丸《济生方》,治中风,口眼歪斜,口吐涎沫,语言滞涩,手足缓软无力。
豨莶草500克(鲜者洗净,用蜜、酒拌蒸,蒸九次,每次蒸约半小时,晒干再蒸),赤芍31克,白芍31克,熟地黄62.5克,川乌18克,羌活31克,防风31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0丸,每晨空腹时温酒或米汤送服。
市场上有成品豨莶丸与本方微有出入,可用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2. 豨桐丸《验方》,治感受风湿,传于四肢经络,致两足酸软无力,两手不能举等。
豨莶草(炒)250克,臭梧桐(花、叶、茎、子均可,切片晒干炒用)62.5克。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2.5克,早晚白开水送服。
忌食猪肝羊血。
另一方是:豨莶草31克,臭梧桐93克。
共为细末,每服6~9克,或渐增至12~15克,日服两次。
对于湿邪较重的关节疼痛或两腿沉重、酸软无力等症,我常以本品15~31克,配合独活、桑寄生、续断、南五加皮、牛膝、威灵仙、薏米、防己等同用;若兼寒重、疼痛明显者,再加制附片、补骨脂等,每收理想效果,请参考试用。
据近代研究,豨莶草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近些年来,我也曾用生豨莶草30克、怀牛膝15克、泽泻20~30克、地骨皮12~15克,加入应证汤药中,治疗高血压病有效。
用量一般6~13克,重症可用到15~31克。
伸筋草伸筋草味苦辛,性温,主要功用是舒筋活络,兼能祛风湿。
对风湿痹痛而出现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急不易伸开等情况者,可在应证汤药中加用本品15~30克,对舒筋活络有帮助。
常配合羌活、独活、当归、白芍、木瓜、生薏米、红花、桃仁、桂枝、鸡血藤、海风藤等同用。
对于肝肾不足、筋失所养而致的筋骨屈伸不利之症,常配合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潼蒺藜、当归、白芍、千年健、红花、南五加皮等同用。
焦树德讲方剂即应用经验(一)风引汤大黄、干姜、龙骨各60克、桂枝45克、甘草、牡蛎各30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90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4~6克,以水贰小杯煎煮3~4沸,去渣,分两次温服。
大便干燥者,可稍加量。
大便溏泄者,可稍减量,或一日服1次,灵活掌握。
此方古人主治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者。
自60年代起我曾用此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复中”(第2次或第3次中风),均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此方为镇降清热之剂。
中风之病,原因虽有种种,但多由于风火内生,痰热亢盛逆塞灵窍,故昏倒而人事不省,痰阻经络而肢体不遂等等。
方中以龙骨潜镇安神,牡蛎潜志敛神,桂枝通阳气,甘草缓急迫,四药相合,先安心肾为主药。
内风发动必挟肝木之势侮其脾土,脾气不行,则湿停液聚,又受风火相煽而湿热生痰,可致风痰上犯之证,故又以大黄荡涤湿热风火之邪,活血祛瘀,推陈致新,以杜痰火阻塞之源,为辅药。
又取干姜温脾燥湿,并防寒药伤中;赤、白石脂燥湿健脾;滑石利湿健脾,石膏清肺以制肝,为佐药。
重用寒水石之寒,以壮肾水制火之阴气,紫石英之甘温以镇补已虚之心神,为使药。
诸药相配,使五脏得安,故上述诸症皆能主之。
中风之因虽多,但可归纳为风、火、气、血、痰,五邪相互交错而成。
本方风、火、痰血皆有药所主,并能调整五脏相互平衡,惟治”气”的药似乎缺乏,虽有石膏可以清金制木,牡蛎潜纳肝阳,但对肝气的疏达则无药专主。
所以我用此方时,常常再加入香附45克,不仅能疏肝理气,使气舒火熄,并能行十二经之气,以助气血的循行通畅。
此方出《金匮要略》。
因《千金要方》有紫石煮散、《外台秘要》有紫石汤,与本方相同,故后世有人说风引汤是宋人所附者,有人说为仲景之方者,有说不可轻用者,有深赞其方者等等。
言皆有据,莫衷一是。
然而均未谈到临床应用有无效验。
焦树德教授治疗尪痹(类风湿)经验体会之一(概论部分)尪痹的辨证论治一、廷痹的名义“尪”字与“尪”、“尩”、通。
其意指足跛不能行、胫曲不能伸、骨质受损、身体羸弱的废疾而言。
例如《辞源》中注解说:“骨骼弯曲症。
胫、背、胸弯曲都叫”。
《金匮要略》中所说:“诸肢节疼痛,身体廷羸……”,就是指关节、肢体弯曲变形,身体羸弱、不能自由行动而渐成的废疾。
“痹”即《内经》“痹论”所谈的痹痛。
对于肢体变形、关节肿大、僵化、筋缩肉卷、不能屈伸、骨质受损的痹痛病,古代医家尚缺乏系统的论述和统一的名称。
有的叫骨痹、肾痹,有的称历节、顽痹,有的则称鹤膝风、骨槌风等。
本人在学习、继承前人各种论述的基础上,参考近代文献,结合多年临床体会,对这种痹病的因、证、脉、治,进行了归纳整理,统称之为“痹”,以区别行痹、痛痹、著痹。
通过临床应用,不但感到应用方便,并且便于深入认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找出它的诊治规律。
1981年12月在武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上,焦老以“痹刍议”为题,向全国中医内科同道发表了论文,1983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病学组采用了这一新病名,并以论文中提出的药方为主,稍事加减,制成“廷痹冲剂”,组织全国27个省市中医研究单位,进行了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经国家批准由辽宁省本溪市第三制药厂成批生产,现已行销国内外,受到廷痹患者的欢迎,并被评为国优产品,而曾获得“金杯奖”等多种奖励。
从临床实际来看,廷痹不但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且也可以包括西医学中其他一此有关节疼痛、变形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大骨节病、结核性关节炎等,但其中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为多见,故本文所谈的痹主要指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言。
二、前人关于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来看,它可以包括在中医学的“痹”病中。
古代中医书、中,有不少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例如《素问·痹论》中说:“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补肾清热治尪汤焦树德生地15~25克、桑寄生20~30克、桑枝30克、地骨皮10~15克、酒浸黄柏12克、知母12克、川断15~18克、骨碎补15~18克、白芍15克、威灵仙12~15克、羌独活各9克、忍冬藤30克、络石藤20~30克、桂枝6~9克、红花9克、制乳没各6克、炙山甲9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克(另煎兑入)。
功能:补肾清热,疏风化湿,活络散瘀,强筋壮骨。
主治:尪痹肾虚标热重证。
尪痹病程较长,再兼体质、年龄、地域等不同,有的则可寒郁化热或从阳化热而出现热证。
但这是其标,其本仍是肾虚受寒所致,故称肾虚标热证。
热家轻者为轻证,热象重者为重证。
本汤所治证为:关节肿痛,不怕冷,夜间喜把患肢放到被外,但时间过长又会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烦热、低热、咽干牙痛,大便干秘,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尺脉小等。
组方医理:本方取丹溪先生潜行散合自拟的清热散痹汤加补肾强骨之品组合而成。
方中以生地补肾壮水,黄柏坚肾清热,川断补肾壮筋骨,骨碎补补肾祛骨风,共为主药。
以桑寄生补肾强筋,除风通络,地骨皮益肾除劳热,威灵仙祛风湿、除痹痛,羌独活搜肾、膀胱二经之风湿,虎骨祛风壮骨,以骨治骨,共为辅药。
以白芍养血以缓急,知母降火清热、除蒸消烦,忍冬藤、络石藤通经络、祛风热,红花活血通经,乳、没化瘀定痛,炙山甲通经活络,有虫蚁搜剔之能,桂枝温阳宣痹,配羌独活之辛温,可以免除方中大队凉药抑阳涩滞之弊为佐药。
以桑枝通达四肢,祛风湿利关节,共为使药。
加减运用:有低热或下午体温升高,五心烦热者,加秦艽20~30克。
关节、筋肉痛重者,加蚕砂10~15克、海桐皮15克。
晨僵明显或关节僵直、挛缩严重者,可加白殭蚕10~12克、木瓜10克、生薏米30克、地鳖虫9克。
上肢痛重者,加片姜黄9~12克。
尚兼有受凉痛增症状者,可加草乌3~6克、地鳖虫6~9克。
肿痛关节略现轻度发红,用手扪之局部略热者,可加皂刺6~9克、连翘10~15克、白芷6~9克。
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根据两病的特征,分别称之为尪痹和大偻,并指出肾虚寒凝入骨是其共同特点,临床以补肾祛寒法治疗两病,取得理想效果。
现将焦教授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尪痹、大偻虽同属痹证,但又有其自身病因病机特点,比一般的风、寒、湿痹更为复杂,病情更重。
焦教授认为尪痹的产生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养,遗精滑精,房室过度,劳累过极,产后失血,月经过多等而致肾虚。
肾为寒水之脏,寒湿之邪与肾同气相感,深侵入肾。
肾虚不能润养肝木,筋骨失养成骨松筋挛,关节变形不得屈伸,甚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几成废人;肾旺于冬,寒为冬季主气,冬季寒盛,感受三邪,肾先受之,寒邪伤肾入骨,致骨重不举,疼痛彻骨。
肝肾同源,筋骨失养,久则关节变形,而成尴赢之疾。
痹证迁延不愈,冬春寒冷之季,复感三邪,寒风气胜内舍肝肾,筋骨同病,渐成尪痹。
因此,尪痹主要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邪,尤其是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而致骨损筋挛。
本病病程较长,寒湿贼风,痰浊瘀血,互为交结,凝聚不散。
经络闭阻,气血不行,又可加重病情发展。
久痹亦可化热,则更为复杂。
其中“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累及肝”是尪痹不同于其他痹证之处。
督脉为人身阳气之海,总督一身之阳,腰为足少阴肾府,又与足太阳相表里,人体肾督正气不足,寒湿风三邪,尤其是寒湿偏重者,最易入侵,寒湿之邪深侵肾督,则阳气不得开阖失于布化;肾受邪则骨失淖泽,且不能养肝,肝失养则血海不足,冲任失调,筋骨失养,肾督两虚,脊背腰胯之阳气失于布化,阴精失于荣养,寒则凝涩而致腰胯疼痛,精血不荣渐致筋脉僵急,督阳失布,气血不化而致脊柱僵硬,形成大偻之疾。
因此,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闽,是大偻的主要病机特点。
肾虚寒凝入骨是尪痹、大偻的共同特点。
2临床表现及证候特点尴痹以侵犯四肢关节,尤其是小关节为主,而大偻以侵犯脊柱为主。
由于两者有着肾虚寒凝入骨的共同病机特点,因此,临床上两病有共同之处:肾主骨,肾虚寒凝入骨,其痛由骨内发出,状如“虎之啮”,昼轻夜重,并发生骨质改变,如临床表现为关节变形,僵直不能屈伸,x线摄片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改变的特异征象。
116 尪痹——补肾强督治尫汤(焦树德方)【组成】熟地黃15~20g,淫羊藿9~12g,金毛狗脊30~40g,制附子9~12g,鹿角胶(烊化)10g,川续断12~18g,骨碎补15~20g,羌独活各10g,桂枝12~20g,赤白芍各12g,知母12~15g,土鳖虫6~9g,防风12g,麻黄3~9g,干姜6~9g,怀牛膝12~18g,炙穿山甲6~9g。
【功效主治】补肾强督。
用于尪痹。
【方解】本方以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以熟地黃补肾填精;淫羊藿温补肾阳,除冷风劳气;金毛狗脊坚肾益血,壮督脉,利俯仰;共为主药。
制附子补肾助阳,逐风寒湿;鹿角胶(霜)益肾生精、壮督强腰;川续断补肝肾,强筋骨;骨碎补坚肾壮骨,行血补伤;羌活散风祛湿,治督脉为病,脊强而折;独活搜肾经伏风;桂枝温太阳经而通血脉;共为辅药。
赤芍散血滞;白芍和血脉;知母润肾滋阴、以防桂附之燥热;土鳖虫搜剔血积,接骨疗伤;防风祛风胜湿,善治脊痛项强;麻黄散寒祛风、疏通气血;干姜逐寒温经;共为佐药。
怀牛膝引药入肾,治腰膝骨痛;炙山甲散瘀通经,引药直达病所;共为使药。
【加减】若腰痛显著,则加桑寄生30g、杜仲12~15g,并加重川续断及金毛狗脊的用量,且随药嚼服2枚炙胡桃肉;若项背痛明显加葛根12~18g,并加重羌活的用量;若寒盛痛重者可加重制附子的用量并加草乌6~9g、七厘散1/3管随汤药冲服;若身体拘挛、脊背发僵,则可加片姜黄9~12g,僵蚕9~12g,生薏苡仁30~40g,苍耳子6~9g;若腰脊僵硬如石者,可再加急性子3~5g;若舌苔厚腻者可减少熟地黃、去鹿角胶,加鹿角霜10g,砂仁3~5g;若脾虚不运,脘胀纳呆者,可去熟地黃,加陈皮10~12g,焦麦芽15~30g,焦神曲12~15g,或加千年健12~15g;若有低热或药后咽痛口干,便干,口渴者,去干姜,减少桂枝、附子用量,加黄柏12~15g(黄酒浸3~4小时,取朱丹溪“潜行散”之意),生地黃15~20g,地骨皮10~12g,秦艽15~20g;若骨质受损严重、关节僵化,已成“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之势者,则可加透骨草20g,寻骨风15g,自然铜(醋淬、先煎)6~9g,用其代替虎骨以强骨祛风;对于病程缠绵、久而不愈痰湿重者,可加白芥子6~9g以化顽痰搜风邪,苍耳子辛通窜透以引药入骨;髂关节活动受限,两腿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30g,生薏苡仁30g。
焦树德经验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属中医“痹病”中之“顽症”“历节”范畴,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主要特征为滑膜慢性增生,进一步影响软骨和造成骨质破坏,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关节功能丧失致残率高,笔者自2010年以来在临床上根据病情辨证施治配合运用焦树德经验方补肾祛寒治尪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科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14~68岁,病程1~20年。
对照组30例,男性6例,女性24例,年龄15~72岁,病程8个月~22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且年龄在10~75岁者。
1.2诊断标准(1)纳入标准: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
(2)排除标准[2]: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晚期患者,关节严重畸形关节功能Ⅳ级者;重叠其他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严重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等。
1.3治疗方法(1)治疗组:在使用西药联合用药同时使用中药治疗,运用焦树德经验方运用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川续断12g,补骨脂9g,熟地黄12g,淫羊霍9g,制附片6g,骨碎补10g,桂枝9g,赤白芍各9g,知母9g,独活10g,防风10g,麻黄3g,苍术6g,威灵仙12g,伸筋草30g,牛膝9g,松节15g,炙山甲6g,地鳖虫6g,寻骨风15g,自然铜(醋谇)先煎6g,透骨草20g。
加减方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对照组:均使用缓解疼痛较快的一线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急性期使用小剂量激素5-7.5mg/日以快速控制炎症,改善炎症,并规范使用二线药物及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并服用保护胃粘膜对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名医焦树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方北京主任医师邢金娜吸收率最高的虫草———香港同仁堂虫草胶囊抢购热线:400-705-2188广告信息+焦树德(1922~2008)是河北省束鹿县人,自幼学医。
1941年,他正式在家乡悬壶行医。
1950年,他在北京前门内大中府开办了"慈德中医诊所",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
1951年,他关闭了自己的诊所,进入北京市立第二医院工作。
从1977年起,焦老开始担任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
此后,他历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1994年,他的名字被英国的《剑桥国际名人辞典》收录。
在六十余年的临床工作上,焦老十分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各种疑难病。
他认为,像类风湿关节炎这样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症状的疾病,一般都是因肾脏亏虚,使寒湿之邪乘虚侵入肾脏所导致的。
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应采取补肾祛寒、滋阴养血的治本方法,并适当搭配一些具有温热散寒、疏风化湿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
在临床上,焦老经常使用“补肾祛寒治(w āng )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往往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下面就介绍一下焦老这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方:取补骨脂、淫羊藿、赤芍、白芍各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炙山甲、自然铜(应先煎)各6~9克,制附片6~12克,骨碎补10~20克,桂枝、知母、牛膝各9~15克,羌活、独活各10~12克,地鳖虫、苍术各6~10克,麻黄3~6克,防风、松节各10克,威灵仙12克,伸筋草30克,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
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剂,分2次服下。
此方具有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的功效,适合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受损、关节喜暖怕冷、腰酸乏力、遇寒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白、脉沉尺弱等肾虚寒盛症状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患者使用。
焦树德著《方剂心得十讲》连载(十四)小儿至宝锭(《北京市中成药规范》)陈皮150克、焦山楂150克、焦麦芽150克、全蝎150克、蝉蜕150克、白附子(矾制)150克、天麻150克、羌活150克、钩藤150克、槟榔150克、白殭蚕150克、川贝母15克、紫苏叶150克、滑石150克、炒白芥子120克、胆南星(酒炙)150克、茯苓600克、六神曲(麸炒)600克,共为细末,再研入:牛黄1.8克、麝香1.2克、冰片1.2克、朱砂36克、雄黄粉15克、琥珀粉9克研合极均匀,炼蜜为锭,每锭重l.5克。
每服1锭,一日l~2次,温开水送服。
本药锭是据明《婴童百问》琥珀散方改制而成,功能清热导滞,化痰祛风。
主治小儿内有积热,外感风寒,停乳停食,呕吐便泻,烦躁口渴,咳嗽发烧,痰涎壅盛,睡卧不安等。
小儿的特点是爱吃零食,不知冷热调节,故常常内有饮食停滞,又外受风寒侵袭而发烧不食,甚至呕恶腹胀,或见泄泻等症,治疗此证与大人不同,不能单纯解表散邪,还要注意导滞化食,帮助消化,兼之小儿为纯阳之体,容易化热,所以还须兼以清热化痰。
本方对这些治则兼而有之,故儿科常用,即使内科医师遇到小儿此证,也常使用。
如果4~5岁的小儿患此病证时,还可适当配合服汤药,以提高疗效。
我在临床上治疗此证,常用:荆芥3~5克,防风5克,苏叶3克,薄荷2克,银花6克,连翘5克,焦山楂3~5克,焦神曲3~5克,焦麦芽3~5克,炒内金3~5克,焦槟榔3~5克,炒黄芩3~5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同时服小儿至宝锭2粒,一日2次,随汤药服,或另服。
由于本方内有朱砂、全蝎、钩藤、白殭蚕、牛黄、川贝等药,故也有镇惊、熄风、化痰、清心的作用,对小儿外感高热而动风抽搐、痰声漉漉者,可急化服此锭l~2锭。
牛黄镇惊丸(《北京中成药规范》)天麻150克、防风150克、石菖蒲150克、川芎150克、茯苓300克、法半夏150克、蜈蚣25条、酸枣仁(炒)150克、甘草90克、全蝎150克、沉香90克、羌活150克、远志肉150克、人参150克、荆芥穗150克、殭蚕(麸炒)150克、白附子(矾炙)150克、天竺黄450克、桔梗150克、乌梢蛇(酒炙)150克、白朮(麸炒)150克、川乌(甘草、银花水炙)45克、细辛150克、胆南星(酒炙)150克。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补肾祛寒治尫痹「尪痹」这一新的病名,是我在1981年提出的,主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痹病)而言。
以补充行痹、痛痹、着痹分类的不足。
以下这3张处方都是我治疗尪痹的经验方。
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克(用15克时,需先煎10~20分钟)、骨碎补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独活各10~12克、防风10克、麻黄3~6克、苍朮6~10克、威灵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松节15克、炙山甲6~9克、地鳖虫6~10克、炙虎骨9~12克(另煎兑入)。
因虎骨已经禁用,可加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以代虎骨。
功能: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
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
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
出现肾虚寒盛证者。
组方医理: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寒邪,熟地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主药。
以骨碎补活瘀祛骨风,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虎骨祛风壮骨,桂枝、羌独活、威灵仙搜散少阴、太阳经及肢体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共为辅药。
又以防风散风,麻黄散寒,配熟地可温肌腠,苍朮化湿,赤芍活瘀清热,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散结,地鳖虫活瘀壮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佐药。
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温药化热。
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
加减运用: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黄10克。
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克,乳香、没药各6克,皂刺6克。
腰腿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朮,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服胡桃肉(炙)l~2个。
我对焦树德治疗尪痹经验的全面整理一、尪痹的临床特点尪痹除有关节疼痛、肿胀、沉重及游走窜痛等风寒湿痹共有的症状外,还具有病程较长,疼痛多表现为昼轻夜重,痛发骨内的特点,古人称之为“其痛彻骨,如虎之啮”。
关节变形,骨质受损,僵直蜷挛,不能屈伸:重者活动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
因病邪在里,故脉见沉:因肾虚,故常见尺脉弱小:因痛重,故脉弦。
脉象常见沉弦、沉滑、沉弦滑、尺弱等。
二、尪痹的常见证候1、肾虚寒盛证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两腿无力,易疲倦,不耐劳作,喜暖怕凉,膝、踝、足趾、肘、腕、手指等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变形。
晨起全身关节(或最疼痛的关节)发僵,筋挛骨重,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变形,波及督脉时则脊柱僵弯。
舌苔多白,脉象多见尺部弱、小、沉细,余脉可见沉弦、沉滑、沉细弦等象。
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本虚标实之证,临床上最多见。
2、肾虚标热轻证此证患者夜间关节疼痛时,自感把患处放到被外,似乎痛轻,但久后又觉疼痛加重,赶紧收入被窝中,手足心也感到发热。
痛剧的关节或微有发热,但皮肤不红,肢体乏力,口干便涩。
舌质微红,舌苔微黄,脉象沉弦细略数。
此为肾虚邪实,寒邪久郁或服热药助阳而邪欲化热之证。
此证虽时有所见,但较肾虚寒盛证少见。
3、肾虚标热重证此证关节疼痛而热,肿大变形,用手扪之,肿痛之处局部可有发热,皮肤也略有发红,因而喜将患处放到被外,虽然在被外放久受凉,仍可加重疼痛,但放回被内后,不久又放到被外。
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小便黄,大便干。
舌质红,舌苔黄厚而腻。
脉象常滑数或弦滑数,尺脉多沉小。
本证乍看起来,可诊为热证,但结合本病的病机特点和病程分析,实为本虚标实,标邪郁久化热或服温肾助阳药后,阳气骤旺,邪气从阳化热之证,与一般的热痹不同(热痹病程短,无关节变形,关节痛处红肿甚剧,皮肤也赤红灼热)。
此证临床上虽也能见到,但较之肾虚寒盛证则属少见之证。
本证有时见于年轻、体壮患者的病情发展转化过程中,但经过治疗后,则多渐渐出现肾虚寒盛之证,再经补肾祛寒、强壮筋骨、通经活络等治法而愈。
4、肾虚督寒证腰骶脊背疼痛,痛连颈项,背冷畏寒,脊柱僵硬弯曲,直腰、弯腰受限,两腿活动受限,得温而痛减,大腿外展或下蹲受限。
舌苔薄自或白,脉象沉弦或兼细、或沉细弦迟。
甚者可致“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旭废之人。
5、湿热伤肾证多个关节肿痛,痛处用手摸之有发热感,喜凉爽,皮肤不红,常伴有腰膝乏力、晨僵,也可有轻度身热或下午潮热久久难解,关节自感蒸热疼痛,痛发骨内,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形。
舌苔黄腻或浮黄。
脉象滑数或沉弦细数,尺脉多小于寸关。
此证多见于气候潮热地域.根据从化理论,也会有一些寒证,但湿热证多,寒证少见。
三、尪痹的治则与方药1、治疗法则尪痹的治疗大法以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养肝荣筋,祛瘀通络。
肝肾同源,补肾亦能养肝、荣筋、祛寒、化湿、散风,促使风寒湿三气之邪外出。
化瘀通络可祛瘀生新。
肾气旺,精血足,则髓生骨健,关节筋脉得以淖泽荣养,可使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肢体、关节渐渐恢复功能。
总之,在治疗时要抓住补肾祛寒这一重点,再随症结合化湿、散风、活血、壮筋骨、利关节等,标本兼顾。
若见有邪郁欲化热之势时,则须减少燥热之品,加用苦坚清润之品。
遇已化热之证,则宜暂投以补肾清热法,待标热得清后,再渐转为补肾祛寒之法,以治其本。
另外,还须经常注意调护脾胃,以固后天之本。
2、方药根据治病法则的要求。
拟定以下5方,随症加减治疗。
1、补肾祛寒治尪汤:(适用肾虚寒盛证,主治类风湿,强直)川续断12~20g,补骨脂9~12g熟地黄12~24g,淫羊藿9~12g,制附片6~12g(15g以上时,需先煎20分钟),骨碎补10~20g,桂枝9~15g,赤芍、白芍各9~12g,知母9~12g,独活10~12g,防风10g,麻黄3~6g,苍术6~10g,威灵仙l2~15g,伸筋草30g,牛膝9~15g,松节15g,炙山甲6~9g,地鳖虫6~10g,炙虎骨9~12g(另煎对入)。
水煎服,每日l剂,分两次服。
倘若是虎骨、豹骨、熊骨均买不到,常用透骨草20g,寻骨风15g,自然铜(醋淬、先煎)9g,三药同用,以代虎骨,经临床观察使用,有时能取到类似效果。
本方以《金匮要略》桂芍知母汤合《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而成。
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壮筋骨.制附片补肾阳,祛寒邪,熟地黄填精补血,补肾养肝为主药以骨碎朴.淫羊蓉、虎骨温补肾阳,强壮筋骨,桂枝、独活、威灵仙搜散筋骨、肢体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为辅药,又以防风敞风。
麻黄散寒.苍术祛湿.赤芍化痰清热,知母滋肾清热.山甲通络散结,地鳖虫化瘀壮骨,伸筋草抒筋活络。
松节通利关节为佐药牛蘸下行引药入肾为使药。
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叉有反佐之用,以防媪热药助化邪热。
加减法:上肢关节病重者去牛膝,加片姜黄10g,羌活11g。
瘀血症明显者加红花10g,皂刺5~6g,乳香、没药各6g或苏木15~20g腰腿痛明显者去松节、苍术.加桑寄生30g,并加重川续断、补骨脂用量,随汤药嚼服胡桃肉(炙)1~2个。
肢体关节蜷挛僵屈者去苍术、防风、丰盐节。
加生薏米30~40g,木瓜9~12g.白僵蚕10g;督脉受累,脊柱僵直变形、届曲受限者去牛膝、苍术。
加金狗脊30~40g.鹿角胶9g,羌活9g。
关节痛重者加重制附片用量,并再加制草乌6~9g,七厘散l/3管(随药冲服)。
舌苔白厚腻者去热地.加砂仁3~5g或藿香10g。
脾虚不运、脘胀纳呆者去熟地.加陈皮、焦麦芽、焦种曲各10g。
本方最常用,主治肾虚寒盛证。
2、加减补肾治尪汤:(适用肾虚标热轻证,主治类风湿)生地15~20g,川续断15~19g,骨碎补15g,桑寄生30g,补骨脂6g,桂枝6~9g,白芍15g,知母12g(酒炒),黄柏12g,威灵仙l2~18g,炙山甲9g,羌活9g,独活9g,红花9g,制附片3~5g,忍冬藤30g,络石藤20~30g,地鳖虫9g,伸筋草30g,生薏米30g。
本方以上方减去温燥之品,加入苦以坚肾、活络疏筋之品。
但未完全去掉羌活、独活、桂枝、制附片等祛风寒湿之药。
在临床上,本方虽较补祛寒治尪汤稍为少用,但较之下方尚属多用本方主用于治疗肾虚标热轻证。
3、补肾清热治尪汤:(适用肾虚标热重证,主治类风湿)生地15~20g,川续断15g,地骨皮10g,骨碎补15g,桑枝30g,赤芍12g,秦艽20~30g,知母12g,炒黄柏12g,成灵仙15g,羌活6~9g,独活各6~9g,制乳香6g,没药6g,地鳖虫9g.白僵蚕9g,蚕砂10g,红花10g,忍冬藤30g,透骨草20g,络石藤30g本方较以上两方均为少用。
但遇邪己化热者,须先用本方治疗,故本方专主肾虚标熟重证。
标热证消除后,仍需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渐转入以补肾祛寒法为主,以治本收功。
4、补肾强督治偻汤:(适用肾虚督寒证,主治强直性脊柱炎,)熟地15~20g,制附片10~12g,金狗脊20~40g,鹿角(胶烊化)9g或鹿角霜(10~15g),骨碎补15~20g,羌活12g,独活10g,川断15~l8g,杜仲15g,桂枝15g,赤芍药12克,白芍药12克,知母15g,地鳖虫6~9g,白僵蚕9~12g,防风12g,麻黄3~6g,白术6~9g,威灵仙15g,炙山甲9g,川牛膝12~15g,,淫羊藿9—12克,干姜3~6g,制草乌3~6g.本方主治肾虚督寒证。
若腰胯疼痛,大腿伸届不利.下蹲困难者,可加泽兰12~15g.白芥子6~9g,苍耳子6~9g,苍术9g,五加皮9g。
汗多可减麻黄腰痛明显,以腰脊强痛为主者,可加补骨脂12g,制草乌9g,干姜6g。
略见热象者,改熟地为生地,加炒黄柏12g.秦艽12g。
骨关节见损者。
可加寻骨风15g,自然铜9g(先煎)。
腿酸痛者,加伸筋草。
寒甚疼重者,加制川草乌各3g;舌苔白厚腻者,去熟地加苍术10g,炒白芥子6g,茯苓10~20g;大便溏软者,减羌活、川牛膝用量,加茯苓20g,白术加至12g;久病关节强直、不能行走者,可加透骨草15g,寻骨风15g,自然铜6~9g(先煎)。
5、补肾强督清化治尪汤:(适用湿热伤肾证,主治强直性脊柱炎)骨碎补l5~20g,川断10~20g,川牛膝9~12g,黄柏9~12g,苍术12g,地龙9g,秦艽l2~18g,青蒿l0~15g,稀莶草30g,络石藤30g,青风藤15~25克,防己10g,威灵仙10~15g,银柴胡10g,茯苓15~30g,羌、独活各9g,炙山甲6~9g,生薏米30g。
加减法:四肢屈伸不利者加桑枝30~40g,片姜黄10g,减银柴胡、防己。
疼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风9g,荆芥10g,去地龙。
痛剧难忍者.可加闹羊花0.3~0.6g,治疗一段时间如出现关节喜暖怕凉之症者,可参照第二方加减。
下午潮热明显者,加银柴胡10g,地骨皮12g,青蒿12g;腰部怕风明显者,加独活10g;口燥咽干(或痛),加元参15g,并加重生地为20g;兼有腿脚疼痛者,加地龙6g,槟榔10g,伸筋草20~30g;疼痛游走者,加青风藤15~20g,独活10g,防风10g;病久腰背僵曲者,加重骨碎补用量为20g,白僵蚕15g,另加炒白芥子6g,透骨草15~18g,自然铜6~9g(先煎)。
四、注意事项尪痹病情深重,病程长久,故须服药较长时间.才能渐渐见效。
万匆操之过急,昨方令改只要辨证准确,服药无不良反应,则应坚持服5O~100剂观察效果如有效还可以继续服用.以再度提高效果。
对服用时间较长的汤药,病情明显减轻后,还须把汤药(第一方为主)4~5剂,共研细末,1日3次,每次2~3g,用温黄酒或酒水各半送服;不能饯橱者,温开水送服,以便于长期服用,加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