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15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和表面变化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地球的形成、演化、岩石的组成与性质、地球表面的地貌以及与地质相关的环境和资源等方面。
在地质学中,有一些基本概念和分类是我们了解和学习地质学的起点。
一、基本概念1. 地球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核、地球幔和地球壳。
地球核包括外核和内核,是由熔融的金属构成;地球幔位于核和壳之间,主要由固体岩石构成;地球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2. 岩石岩石是地球壳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由矿物质的固体物质聚集而成的。
常见的岩石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成过程进行分类。
3. 矿物质矿物质是地球壳中的天然无机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矿物质是岩石的组成成分,地质学家通过研究矿物质可以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环境。
4. 地质时间地质时间是研究地质事件和地质过程发生时间的科学。
地质时间可以通过地层学、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等方法进行测定。
地质时间可以分为相对地质时间和绝对地质时间两种。
5. 地质力地质力是地壳内部和地壳与外部相互作用产生的力量。
地质力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这些力量会改变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结构。
二、分类1. 地质学的分类地质学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学科分支:物质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结构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等。
每个学科分支都研究不同的内容和问题。
- 物质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岩石和矿石的形成过程和性质;- 历史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层的形成过程;- 结构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与运动,包括地震和地壳运动等;- 环境地质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质环境;- 经济地质学研究地球的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
2. 岩石分类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性质和形成过程进行分类。
主要的岩石类型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或火山喷发产生的岩石,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经过风化和侵蚀作用后,通过沉积、堆积和压实形成的岩石,包括砂岩、泥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经历了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结果,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物质组成、变化和地球表面现象形成的科学。
它探索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地球层状结构,揭示地球演化的基本规律。
地质学中存在着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是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过程的基础。
一、基本概念1. 地壳地壳是地球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的岩石壳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层。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安山岩组成,而海洋地壳以玄武岩为主。
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岩石层,构成地球内部的大部分。
地幔由上地幔和下地幔构成,上地幔主要由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组成,下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
3. 地核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直接包围着地幔。
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主要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内地核主要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4. 岩石岩石是地球表面和地壳中构成的固体物质。
地质学中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熔融物质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岩屑或溶解的矿物质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
二、基本原理1. 岩石圈与板块构造地球表面被称作岩石圈,由硬壳岩石和上部地幔组成。
岩石圈被划分为若干个地质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变换的方式相互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地震、火山、地壳变形等现象的形成及其分布特征。
2. 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岩石的迁移和转换过程。
火成岩在地球内部形成,通过火山喷发等方式到达地表,形成新的岩石。
沉积岩则是通过沉积过程形成,变质岩则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
3. 侵蚀和风化侵蚀和风化是地表岩石破碎和颗粒溶解的过程。
水、风、冰等因素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破坏岩石的结构,使其逐渐分解成颗粒物质。
4. 地层和地质年代地层是指地球地壳的分层结构,每一层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时代。
地质年代是指地质学家根据岩石中的化石、地层位置和放射性元素等特征确定的地质时代。
5. 地震与地震学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造成地壳的震动和地面上的振动。
有关地质的研讨材料
地质是研究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物质、构造和演化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有关地质研究的材料:
1. 地质学基本概念: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岩石、地层、地质年代、地震、火山等。
2. 地球的结构和演化:了解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历史,如地球的内部构造、板块运动、地球演化的各个时期等。
3. 矿物学和岩石学:了解矿物和岩石的基本知识,如矿物的分类、性质、形成和分布等,以及各种类型的岩石及其特征。
4. 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了解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方面的知识,如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等。
5. 环境地质学:了解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如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保护、地下水资源管理等。
6. 地质灾害与防范:了解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和防范措施,如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7. 地质工程:了解地质工程方面的知识,如地质勘察、岩土工程、地下工程设计等。
以上是地质研究的一些基本材料,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期刊、论文等途径进行学习和研究。
基础。
二、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人类所有生产和生活的消费物资,都直接或间接地取自地质环境;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废弃物,又都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地质环境之中。
所以,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资源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
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这些地质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更新资源,使用后不能再生。
水资源虽能得到更新,但其年可用量也是有限度的。
所以,滥采、滥用地质资源,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水体、土壤、岩石对污染物质具有自净功能,通过这种自净功能,地质环境对外来的污染物质进行内部消化,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
(二)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人类生存于地球化学场的作用下,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
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或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其他元素,均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
所以,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和地质空间资源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可用价值的大小密切相关。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地质学是研究地壳、岩石、矿物、化石和地球内部结构及其演化的科学。
它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学的核心概念是时间、空间和物质。
地质学家通过探究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来研究地球的历史和进程。
时间:时间是地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和地层等地质记录来了解地球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以及它们发生的时期。
地质时间的单位包括年、万年、亿年等不同级别的时间段。
空间:地球是一个空间复杂的系统,地质学家需要研究空间的结构和变化,才能全面理解地质现象。
研究地球空间结构的方法包括地质调查、区域地质学和全球地质学等。
物质:物质是地质学三个核心概念之一。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结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
地质学的分类方法地质学包括多个分支学科,例如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学分类方法。
1. 按照研究对象分类地质学可以按照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包括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工程学等。
岩石学研究地球上的岩石,矿物学研究各种矿物物质,地球化学研究地球上的化学成分,古生物学研究古代生物演化和生态环境,地质工程学则强调应用地质学来解决工程问题。
2. 按照资料来源分类地质学还可以按照资料来源进行分类,包括实地地质学和室内地质学。
实地地质学是在野外进行的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量、地质调查、地质实验等。
室内地质学则主要是通过室内研究地质标本和矿石等物质进行的,包括岩石薄片分析、矿物和化石鉴定等。
3. 按照研究领域分类地质学还可以按照研究领域进行分类,包括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矿山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上的构造变形和地球内部的动力学机制,石油地质学则主要研究地球上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矿山地质学则主要研究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海洋地质学研究海底地质和海洋沉积等。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牛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牛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
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耍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 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牛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 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 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 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卜.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牛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白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术语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变动以及地球历史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有很多基本概念与术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术语,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1. 地球构造与地层:地球由不同的岩石层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外部由地壳构成,分为陆壳和洋壳。
地表下是地幔,由具有高温高压的岩石构成。
最内层是地核,由铁和镍组成。
2.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学科。
包括地质构造、地球表面和内部地壳的变形与运动。
研究内容包括地震、断层、山脉、火山和地壳板块运动等。
3.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起源、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地球上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岩石学家通过研究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来了解地球历史和岩石的形成过程。
4. 矿物学:研究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的学科。
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
矿物学家通过研究矿物的性质可以推断出岩石的成因和变化过程。
5. 地球历史与地质时代:地球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地质时代,每个时代都具有特定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
地质时代的划分是基于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记录和岩石的形成。
通过研究地质时代,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6. 地质调查与地质图:地质调查是指对地质现象和地壳构造进行系统观测、记录和分析的工作。
通过地质调查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历史。
地质图是地质调查结果的图形表现,用来描述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和地层关系等。
7.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学科。
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地震波、电磁波和重力的特性来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
地球物理学对于勘探矿产资源和解释地质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8. 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流动和贮存的学科。
水文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下水位、水文循环和地下水质量来评估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9. 地质灾害与防治:研究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的学科。
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环境地质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任务: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对策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4、地质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岩石圈之表层,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地质环境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6、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区域地质环境或环境要素(如土地、水体等)对资源开发或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7、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8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9、崩塌定义:是较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0、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1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13、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4、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当中逐渐富集的结果(含盐量超过0.3%)。
15、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是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普通地质学一些的重要概念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岩石及地球内部和地球表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科学。
在地质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概念。
1.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运动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地壳的变形、地震、火山和山脉等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
2.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因、组分、结构、性质和分类的学科。
它研究岩石的起源、形成、变质、蚀变等过程,对于认识地壳的构造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组成、结构和分类等的学科。
矿物是构成岩石和地壳的基本成分,研究矿物的特性有助于了解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组成。
4. 地质地貌学: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貌的成因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个方面,通过研究地表地貌可以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地表地貌的影响。
5. 地质年代学:地质年代学是研究地质时代、地质年代及其对比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层中各种化石的发现和分析,在地质时间尺度上找到了一种可靠的估测方法,并建立了地球历史的时间表。
6. 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研究古代生物及其遗址的学科。
通过研究已经灭绝的生物,可以了解地球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灭绝的过程,揭示生物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
7. 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关注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灾后重建。
8. 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地表振动和地震波传播等的学科。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在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活动规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每个概念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研究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变化和演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章绪论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地质环境的内涵与基本特征(1)定义:所谓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它包含3种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3)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质环境容量方面,地质环境容量可以用特定空间可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包括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这些资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②地质环境的质量方面,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由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方面,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在同一类地质环境系统内,不同的工程活动,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趋势,良性反应或恶性反应,这取决于人类活动与该地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作用性质。
④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方面,地质环境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超过了地质环境的承受极限后,必然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反应。
2、环境地质作用(1)定义: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包含: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作用的反馈作用。
(2)类型: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3、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①人为剥蚀地质作用②人为搬运地质作用③人为堆积地质作用④人为塑造地形作用⑤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4、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1)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地球是由多个圈层有机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解析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岩石、地壳演化以及地质过程的科学。
它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是理解地质学的基石。
在本文中,我将解析地质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核心概念。
1. 地质学的定义和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演变过程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地球上固体物质的组成、构造和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地球的起源、发展以及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为资源勘探与利用、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2. 岩石的分类和成因岩石是地球表层的基本构成单位,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可根据岩石的结晶程度和矿物组成进一步细分为:深成岩、火山岩和侵入岩。
沉积岩是由岩屑、生物遗体等沉积物在地表沉积和堆积形成的。
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原有岩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
3. 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地质构造构成。
地壳的构造包括地壳的厚度和地壳的構造型態。
板块运动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板块在地幔上漂浮,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移动和变形。
这种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4. 地质时间尺度和地层学地质时间尺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时间划分方式。
地质学家根据不同时期的岩石堆积和地质事件的变化来划分地质年代。
地层学是研究地层的科学,地层是地球的地质历史的记录,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
5. 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热活动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在地核和地壳之间的较厚的岩石层,包含了大部分地球的体积。
地幔的上部被称为软流圈,是地球板块运动发生的地方。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薄板,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一般为30-50千米,而海洋地壳的厚度一般只有5-7千米。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地质历史演化以及地球表面现象的学科。
它涵盖了地球物质的组成、岩石的形成和变化、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等方面。
地质学不仅仅是了解地球的基础科学,也是其他领域如地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的重要支撑。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了解地球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地质过程。
2.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因、分类、特征以及它们在地质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岩石学,我们可以揭示地壳和地幔的演化。
3. 古生物学:通过研究化石,了解地球历史上生物的演化过程、地球环境的变化等。
古生物学为我们提供了解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重要线索。
4. 地质历史:研究地壳演化的过程和历史事件,如大陆漂移、造山运动等。
通过对地质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1. 实地观察:通过对地球表面现象和岩石等地质现象的实地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
实地观察能够提供直接的观察和感受,帮助我们理解地质现象。
2. 野外考察: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集样品,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
野外考察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数据和信息,从而深入研究不同地质现象。
3.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各种样品进行化学、物理分析,以获取更详尽的数据和信息。
实验室分析可以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对一些难以观察或无法直接获取的地质信息提供支持。
4. 数字模拟:利用计算机等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地质过程,以深入研究某些复杂的地质现象。
数字模拟能够提供更直观的结果和预测,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地球的变化。
除了以上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地质学分支和应用领域。
例如,矿产地质学致力于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变形和破裂;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和分布等。
此外,地质学在水资源管理、环境评估、地质灾害预测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1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核心问题是研究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2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认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人类社会状况和科技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性包含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除反映在时间维度上,还具有空间维度的含义,即在水平方向上从全球到区域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从自然圈层到人类活动各部的变换,这些空间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优化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为仁弟关系研究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4土地:具有一定面积的确定边界的地理单位,包括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微生物、温热状况等自然要素、具有两个基本属性,面积、质量‘土壤:是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土壤。
具有两个功能:具有肥力,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
土地土壤的区别与联系:土壤组成疏松,强调的是成分如PH值,土地可用于耕种建筑。
土壤是土地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除个别土地类型外,绝大多数土地表层发育有厚薄不一、组成各异、肥沃程度不同的土壤层。
5水土流失: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风力水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过程。
原因:自然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是加速水土流失的诱发动力,主要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滥伐、开垦扩种、顺坡耕种、开矿修路及弃土弃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