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亚与北非的国际性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21.42 KB
- 文档页数:3
形势与政策(国际)课题:深刻认识西亚北非乱局,把握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一要准确认识西亚北非乱局发展走向。
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发生动乱或内战,伊朗问题升温,地区国家进入多年未有的社会动荡期。
地区内力量对比此消彼长,国家关系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地区形势要实现从破到立、由乱到治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二要深刻认识西方“新干涉主义”的危害。
西方对利比亚空袭开创了“干涉主义”的新模式。
相较于伊拉克战争,西方更多地谋求“合法化”,不仅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还积极拉拢阿盟等地区国家参与行动。
美国退居“二线”,但实际上仍是幕后主导。
与以往大规模轰炸直至出动地面部队的做法不同,西方对利比亚采取的是有限度、有选择的空中打击。
这些“干涉主义”的新表现,是西方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
“干涉主义”本质上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背离。
作为制止侵略、屠杀等暴行的手段,“人道主义干预”具有一定的目标合理性。
但西方的大多数干涉行为,是打着人道主义等幌子,为实现自身利益而采取的选择性行动,会对国际关系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侵蚀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危害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加剧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的离心倾向,增加有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难度。
西方将西亚北非乱局称为“阿拉伯之春”,同“布拉格之春”相提并论,认为其是推行西方民主化的又一胜利。
国际上反华敌对势力企图“祸水东引”,图谋搞乱中国。
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帮助青年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积极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
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及启示2010 年12 月,发生在北非国家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和骚乱,随后在埃及、也门、约旦、利比亚、巴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这次动荡的产生及蔓延具有关键性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一)西方势力的干涉是引起动荡的深层原因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
第一讲:西亚北非动荡的前因后果今天开始与09、10、11级的同学学习此专题,这个讲四个内容。
下面开始讲第一个内容:一、西亚北非动荡的来龙去脉这次西亚、北非大动荡发端于突尼斯。
最早是去年的1 2月1 7日,突尼斯中西部一个小城镇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一名失业的大学生自己摆摊卖水果蔬菜,摊子被当地政府的执法人员没收,他愤而点火自焚,这件事通过新兴网络媒体,特别是脸谱等网站的广泛传播,在突尼斯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这是第一个导火索。
事件发生以后,突尼斯接连发生了类似的事件。
201 1年1月4日,那位点火自焚的失业大学生在医院不治身亡,消息迅速在突尼斯国内传播,1月5日发生全国性骚动,为死亡的大学生送葬。
短短几天之内,突尼斯国内的局势完全失控。
1月1 4日,突尼斯本·阿里政权倒台,本·阿里本人仓皇出逃到沙特阿拉伯。
从一个失业大学生自焚事件为导火索,到本·阿里政权倒台,前后仅用了29天,国际媒体将其称之为“茉莉花革命“。
为什么叫”茉莉花革命”呢?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而本‘阿里在20多年前发动政变,推翻前总统布尔吉巴的时候,他把自己搞的那次政变称为”茉莉花革命”。
这次突尼斯人民起来把他推翻,国际社会带着讽刺意味称这也是一次”茉莉花革命”。
所谓的”茉莉花革命”的冲击波迅速在阿拉伯世界蔓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冲击到类似突尼斯的本·阿里这样的政治强人掌权的阿拉伯国家,这些人长期把持政权,比如埃及总统穆巴拉克1981年上台,迄今当了30年总统:也门总统萨利赫在位有33年了,都是威权统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1969年通过政变上台,统治了42年;叙利亚总统小阿萨德2000年子承父业,在父亲去世后接掌了政权,他的父亲也是当政30年。
另外一个是朝着家族统治、君主世袭的国家政权冲击,包括巴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约旦,以及北非的摩洛哥这8个君主制国家。
本·阿里出逃的第二天,也门、约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就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
1、局势说明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
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
目前北非中东动荡已经持续数月,美国拒绝牵头利比亚军事干预,而且明确拒绝派出地面部队,一方面是不愿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外再加一个烂摊子,另一方面奥巴马还面临着巨大的预算压力。
北约内部至今存在着强烈的主和争吵,很多国家明显不想卷入利比亚内乱,大多时候是法国在唱独角戏。
而没有美国的全力支持,法国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2、中东北非问题的根本原因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
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
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动乱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
这是当前北非中东动乱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3、中东北非局势震荡对中国的政治影响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
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
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
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
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
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和启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一古训在西亚北非地区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失业大学生的小摊水果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继而引发动乱,突尼斯政府垮台,紧随其后,埃及政府垮台,利比亚政府垮台,叙利亚,也门,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西亚北非地区陷入了30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时期,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自焚事件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发生过,为什么在西亚北非地区竟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呢?它仅是一个导火索而已,这一严重的后果是西亚北非地区多种问题长期累积,进而激化的恶果,它的发生是必然的。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内经济,政治,民生,宗教以及国际形势上。
一单一薄弱的经济西亚北非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两国为了获取石油利益,强行划分了西亚北非地区国界,埋下了日后各国之间纷争的伏笔。
西亚北非国家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经济结构单一,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很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下,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
二政治缺乏民主西亚北非国家大多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
人民长期处于受压迫的状态,而在世界大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民在争取民主,享受民主。
人民对民主的渴望在世界民主思潮的影响下日益强烈。
三人民面临生存困境这是引发西亚北非动荡的最主要原因。
薄弱的经济在经融危机的冲击下引发大量民生问题。
物价飞涨,使很多原本就很贫困的人食不果腹,迫于生存,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实施犯罪,引发社会问题;大量的失业人员引发社会恐慌,人民缺乏安全感;专制的政府执政不力,腐败现象严重,人民无法寄希望于政府,更没办法倚靠政府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走投无路的人民最终奋起反抗,为生存而战。
四宗教文化冲突严重西亚北非地区教派林立。
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没有较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不同的宗教之间思想冲突严重。
论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是绝对的,是出于不断变动之中的。
(一)全球经济企稳回升但仍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2008 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全球经济大受其累。
联合国在《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初步报告中估计,世界生产总值在2009 年下降了 2.2%左右。
报告称,如果目前的刺激性经济政策得以持续,世界经济将在2010 年缓慢复苏,实现2.4%的低速增长。
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全球经济在2009 年下半年出现探底企稳迹象,但同时,刺激政策的负面作用正在显现。
如美日等国财政赤字创下历史新高,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流入市场带来了通胀隐忧,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趋暖但失业率居高不下。
在虚拟经济领域,新的监管机制和交易规则尚未建立,美国的金融衍生品仍在继续泛滥,有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动荡;在实体经济领域,不确定因素仍很多;在国际贸易领域,受流动性增多、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国际上大宗商品以及黄金等贵金属的价格快速上涨,发达国家消费疲软,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对国际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将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问题都警示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不稳固,不排除出现新动荡的可能。
(二)新兴大国崛起势头强劲,各大国调整对外政策,互动频繁国际金融危机使新兴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消长变化。
美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上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拖累,软硬实力明显受挫。
美国自“9·11” 事件以来,用于反恐战争的帐目费用累计超过 1 万亿美元。
论西亚北非之动荡局势西亚北非地区自2010年起就迎来了一系列的动荡局势,不断地震荡着这个地区。
其中包括了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宗教矛盾、政治衰败、外部干涉、经济困境等,这些问题都是导致这一局势不断升级的因素。
首先,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宗教矛盾是导致这一地区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这个地区,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长期存在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因此了解这种情况是必要的。
在伊拉克,逊尼派是少数民族,而什叶派在该国政府中占据着支配地位。
这导致了两个派别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制造着有碍国家稳定的事件。
同样,在阿拉伯之春运动期间,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对抗日益加剧。
逊尼派部分抵制什叶派的领导,同时什叶派则是依赖于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
这些对抗行为打破了这一地区的平衡,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其次,政治衰败也是促成局势不断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这一地区的政治形势十分动荡不安,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政府的乱象。
政府腐败、困难的经济状况等问题,都是导致政治衰败的深层次发展。
政府时常忽视民众的需要,而是将精力和资源用于维护他们的政治利益。
这种情况让社会不断波动,加剧了经济问题并引起人们的不满。
第三,外部干涉也是导致这一地区不断动荡的原因之一。
西亚北非地区常常受到外部政治势力的影响。
外部国家通过资金、武器、军队等多种方式干预该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过程中,会使危机越加严重,当前的叙利亚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些国家通过向叛军肢解提供援助,使得叛乱不断升级,另一些国家通过充斥难民等办法将叙利亚危机扩大到了世界范围之内。
这些行为破坏了该地区的平衡,并使得危机变得更加深刻和棘手。
此外,经济困境也是导致局势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长期以来,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较为薄弱。
这种薄弱主要是由于政府对本国经济导致的冷淡态度和不稳定的国际局势。
从政治角度来看,一些政府对外贿选,在权力和金钱交换上出现了偏离。
这些偏离使该地区的经济越来越受依赖,经济空间缩小了,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
2023年最新的2023国际形势论文(三篇)2023国际形势论文(三篇)2023国际形势论文一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
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23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
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
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
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
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
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
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
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
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
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
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
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
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
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
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
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
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除了要在传统的产能地区西西伯利亚发掘新产量,还需要开发基础设施落后的东西伯利亚地区甚至北极地区。
西亚北非局势一丶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原因1、经济结构畸形失业率高引起青年不满(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
2.民生凋敝百姓贫穷贫富差距不可想象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
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
3、体制僵化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
4、新兴网络媒体推波助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5、地界历史原因(1)西亚北非地区历来地处欧亚非交界地带,联通地中海与印度洋,各种古代文明都会在此交汇碰撞(2)在古代、近现代,西亚北非地区,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眼中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不仅是在军事上的考虑,更是资源和经济上的考虑,二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都给此区域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威胁(3)长期不稳定的局势造成该区域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人口不稳定。
6、宗教原因西亚北非大多数国家采取政教合一的国家治理方式,西亚北非这些国家中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中又分逊尼派和什叶派。
国际形势与政治论文参考范文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际形势与政治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国际形势与政治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国际安全形势变化与未来趋势【摘要】西亚北非等地区的持续动荡正在带来全球性的安全环境变异,国际安全形势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态势和更加多元与复合的新特征。
对于复合型冲突所凸显的国际安全新形势与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特别需要注意国际社会内部的协调断档与分歧持续的问题,以便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国际冲突治理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复合型冲突国际安全国际社会冲突治理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西亚北非地区的持续动荡经历了从街头政治到武装冲突再到大规模战争,从突尼斯、利比亚、也门的政权更迭到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冲突,从美国建立国际联盟打击“伊斯兰国”到俄罗斯空袭叙利亚极端组织等等,纷繁复杂的变化使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不仅外溢到整个欧亚大陆,而且影响到西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对国际冲突的相关治理。
纵观近年来国际冲突的整体演变态势,越来越多的国际冲突现实表现出复合化的趋势,不仅涉及直接对抗的显性冲突,还涉及间接对抗的隐性冲突。
着眼于复合型冲突这一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为当前国际安全形势评估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也对进一步理解国际社会的冲突及其治理进程具有启发意义。
国际冲突的复合化特征随着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的国内对抗升级为大规模冲突与战争,特别是随着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与冲突的扩散,复合型冲突的特点得以在更多的区域显现。
由此,国际社会对冲突概念本身的重新解析也开始出现。
对于复合型冲突的理解,首先需要重新明确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冲突的概念界定。
“冲突”一词通常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某一可认同的人群(不论是部落群体、种族群体、具有相同语言的群体、具有相同文化的群体、宗教群体、社会经济群体、政治群体还是其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其他可自我认同的人群,原因是它们追求的目标相互抵触或看上去相互抵触。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2011年的国际安全形势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乱”。
西亚北非动荡先后蔓延到十多个国家,一些国家政权倒台,一些国家政权摇摇欲坠。
利比亚内战也引发了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从而创造了冷战后西方大国干预地区事务的新模式。
美欧债务危机导致的西方国家内乱,虽然与西亚北非动乱的性质不同,但金融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乃至政治危机也使西方模式受到更大质疑。
大国深度介入南海争端,一些小国在主权问题上表现出的咄咄逼人态势,使中国周边的海洋权益问题更加突出。
在军事领域,地区热点此伏彼起,局部紧张局面升温。
大国的军事调整继续深化,各国间的合作与斗争互现,军事斗争的新领域不断扩展。
老牌大国军费开支减少而新兴国家加大投入,军事尖端领域竞争不仅激烈而且日益实战化,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三、伊核危机继续酝酿,战争威胁日益加大自2003年宣布发现并开始铀浓缩活动后,伊朗一直受到国际社会各界的压力。
联合国先后多次对伊朗实施制裁,迫使伊朗停止相关核活动。
然而在国际社会的重压之下,伊朗不仅没有停止相关研究,反而还步步升级其核技术。
2011年,伊朗原子能机构甚至宣布已掌握核聚变技术。
随着利比亚战事的结束,以及美军逐步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伊核危机的紧张局势再度凸显出来。
美、以两国在此问题上频频发出威胁,多次公开宣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而伊朗则先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军事演习以示回应,双方围绕这一问题唇枪舌剑,对抗激烈。
四、海权争夺进一步升温,北极、南海多方博弈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大国对资源争夺的加剧,北极因其丰富的资源和潜在重要航道成为周边国家多方争夺的重点。
2011年,南海争端呈现加剧之势。
5月,中越两国围绕石油勘探而发生摩擦。
随后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并由总理亲自发布征兵条令,对抗意味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菲律宾在南海动作频频。
除了联合美国进行海上军演之外,菲律宾还在东盟外长会议、东盟峰会等多边场合多次提出南海问题,试图将区域外大国和东盟引入南海争端。
西亚北非政局动荡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西亚北非政局动荡的原因分析自2010年年底以来,发端于突尼斯的动荡席卷了整个北非西亚地区,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动荡、内战还引来了法英等国家的军事打击,也门接近内战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北非西亚地区陷入了30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时期,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这种动荡局势出现的原因何在?启示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北非西亚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成员国来说,阿拉伯国家共有22个。
但是,西北非的毛里塔尼亚和东北非的吉布提、索马里、科摩罗的阿拉伯属性相对不强,典型的阿拉伯国家是地处西亚北非的埃及、沙特阿拉伯等18个国家。
这些国家的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
从教派看,大多数国家是逊尼派占人口的多数,只有伊拉克和巴林是什叶派占多数,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什叶派占据国家主导地位。
从政治体制上看,这些国家可粗分为两大类,其中8个实行君主制(君主专制或君主立宪制),其他10个实行共和制。
无论哪个教派占主导地位和实行哪种政治体制,由于历史和宗教的原因,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至少有四个:第一,君主制和共和制,形式不同,都是不同程度的专制。
国家政权大多由国王、埃米尔或者总统、领导人掌控,父子或兄弟相传,实行家族或近亲统治。
这种落后的政治体制大面积集中存在,为现今世界其他地区所没有。
第二,除海湾产油国之外,多数国家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第三,社会两极分化,财富为极少数人占有,贪腐肆虐,社会底层民不聊生,失业率居高不下。
论西亚与北非的国际性问题
内容摘要:西亚北非的剧变强烈地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是由西亚北非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特殊的位置所决定的。
这是全世界石油供应的心脏地区,政治变局可能剧
烈影响石油供应,进而剧烈影响世界经济。
同时,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这个地区更成
为全球反对恐怖主义斗争的核心地带,本地区各的斗争已经持续半个多世纪。
不仅如此,在2001年“9榈11”事件后,国的剧变将深远影响阿以关系和全球反恐斗争。
关键词:西亚与北非伊朗伊拉克影响
一、西亚与北非问题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巴以双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经过多轮秘密谈判之后,在华盛顿签定了原则
宣言。
它标志着西亚与北非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迈出了重要的,实质性的一步。
但是在2000年9月沙龙强闯圣殿山激起巴勒斯坦人民再次起义。
巴以局势再次恶化。
2001年2月沙龙在以色列总理选举中高票当选总理后,开始镇压巴勒斯坦人民起义,大大发展铁拳政策。
2003年西亚与北非和平路线图计划公布,路线图计划分为三个部分。
在西亚与北非和
平“路线图”计划公布后,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巴激进组织曾单方面宣布停火3个月。
但是8月
21号,哈马斯三号人物阿布.沙纳布遭以军“定点清除”,巴激进组织中止了停火。
随着针对
以色列目标的自杀性爆炸事件不断,以军加强了哈马斯激进组织的打击力度。
西亚与北非和平“路线图”也流产了。
其后西亚与北非局面几经风云,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也先后更换政府,而巴解组织领导人
阿拉法特的病逝更是为西亚与北非问题平添愁云。
近来,国际风云重心因为世界经济危机和伊
朗核问题等得影响,而偏离了西亚与北非地区;稍显平静的表象下面其实依然暗潮涌动,重启
的“西亚与北非和平路线图”计划生命力依然面临考验,西亚与北非和平何时能够真正实现依
然是个大大的问号。
二、造成现在局面的原因
造成西亚与北非问题现状的因素诸多,但大多数都紧紧的围绕着宗教冲突以及领土冲突。
在西亚与北非问题上,美国和以色列的政策在巴以和平进程中起主要的作用,下面从美国,以
色列、巴勒斯坦及其相关的国际因素分析其成因。
巴勒斯坦因素
西亚与北非和平进程中的弱势一方------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和民族
利益积极为实现西亚与北非和平进程而努力。
但是由于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原因,依然在西亚与
北非和平之路上举步唯艰。
下面分析一下其原因:
巴勒斯坦方面主要政治力量包括得到国际社会和以色列承认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另一部分是激进的“哈马斯”和“杰哈德”等组织。
面对以色列军队频频的出击,巴民族权力机构也无能为力.阿拉法特去世后,整个西亚与北非的局势更加的复杂.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是在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的打压政策下,被迫做出的强烈反应。
但这些做法给以色列单
方面行动和强硬政策提供了借口,随着巴民族权力机构威信的下降,这些激进组织的力量就更
难控制。
频繁制造的自杀性爆炸事件,威胁到以色列的安全形势。
本来其反抗压迫无可厚非,
但其斗争方式恶化了巴以局势,“把大多数以色列人推入反对以土地换和平的右翼阵营,使巴
方在很大程度上丧失道义优势,这为以色列宗教、民族沙文主义力量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换
来的是以色列更加强硬的政策,恶化了巴以局势。
以色列因素
以沙龙政府为代表的以色列右翼力量深受犹太复国主义、宗教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影响,长期推行铁血政策。
造成巴以冲突激化的现状的直接原因,是鹰派人物沙龙上台后推行的铁血
政策,以色列的宗教民族沙文主义窒息扼杀了巴民族解放事业,使得西亚与北非和平进程崩溃。
从以色列角度看造成现状的原因,是有深刻思想根源的右翼政府的强硬政策的原因,而国家安
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以民众的支持,又是政策能够站住脚的原因。
这更成为了目前西亚与北
非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西亚与北非问题上不应过于追究以色列的责任(个人观点,不同意的也无须抗辩),
所以以色列因素就略写了。
美国因素
参与协调巴以问题的国际社会成员除了美国还包括联合国、欧盟、俄罗斯等。
但从本质
上看,给与以色列政治、经济、军事支持的美国才是影响巴以问题外部因素中唯一关键的因素。
美国在西亚与北非有巨大利益,支持以色列这个民主的非伊斯兰的国家符合其利益。
一定程度
上可以说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才得以在阿拉伯世界中生存和发展,以色列对美的依赖性很大。
所以几乎只有美国才能从外部影响到以色列。
但是美国在西亚与北非问题上偏袒以方的态度显
然有失公正,其结果不但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且还在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中撒下仇恨
的种子。
三、西亚与北非动荡的国际影响
(一)、伊朗核问题时缓时急,目前趋于紧张
自20世纪50年代,伊朗开始了核能源开发活动,并在当时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
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
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多
次就伊朗核问题作出决议,2010年6月,安理会通过"史上最严厉"制裁伊朗方案。
核问题造成伊朗与其他各国的局势紧张,同时也影响着世界格局的稳定。
(二)、伊拉克大局还算稳定,然而安全局势异常严峻。
2003年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
国参与作战。
美国从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
7年零5个月。
这次战争影响远大,造成伊拉克局势的动荡。
现在的伊拉克老是发生自杀
式炸弹袭击,引得世界其他各国的关注,同时也影响伊拉克的发展。
(三)、阿以矛盾旷日持久,巴以争端久拖不决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阿以冲突由来已久,如
果从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者集会算起,也已超过百年了。
阿以冲突包括巴勒
斯坦领土之争、耶路撒冷城归属问题、约旦河水资源分配问题、叙利亚戈兰高
地问题等等,其中,巴勒斯坦领土之争是阿以冲突的焦点和核心。
阿拉伯人和
犹太人都声称自己是巴勒斯坦的主人,到底谁是主人?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是西亚与北非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冲突的背后隐藏
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民族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
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
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
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
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
之路上的严重障碍。
这些问题若不解决。
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
西亚与北非也难以实现真
正的和平。
四、总结
现在西亚与北非的相对和平是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及对西亚与北非和平的维持、欧洲的中立、亚洲的旁观及以色列人勤劳勇敢智能的综合结果。
一个相对
强大的以色列处于阿拉伯世界的包围之中才有势力平衡和相对的西亚与北非和平。
但随着欧洲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及根置于欧洲的反犹太主义的复兴,以色
列将面对阿拉伯世界和整个欧洲的反犹太冲击。
德国、奥地利、波兰、意大利、俄罗斯等等都是反犹太主义的国家。
于此同时美国由于自身的利益、人口结构
的改变及相应的美国综合国力的衰退,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力量对比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亚与北非的战火将再起而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和欧
洲的对局中很明显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