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承载群桩性状及承载力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1.14 KB
- 文档页数:7
群桩基础中的⼀根基桩单独受荷时的承载⼒和沉降性状读书报告河海⼤学⽜永前⼀.群桩基础效应的读书报告群桩基础中的⼀根基桩单独受荷时的承载⼒和沉降性状,往往与相同地质条件和设置⽅法的独⽴基础有显著差别,这种现象称为群桩应,因此,群桩的基础承载⼒g Q 常常不等于其中各基础的承载⼒之和i Q ∑。
通常⽤群桩效应系数/g iQ Q η=∑来衡量群桩基础中各个桩基的平均承载⼒⽐独⽴单桩降低或提⾼的幅度。
由摩擦⾏桩组成的低承台群桩基础,当其承受竖向荷载⽽沉降时,承台底必然产⽣⼟体反⼒,从⽽分担了⼀部分荷载,使桩基承载⼒随之提⾼,道路⼯程中的桩基础我⼀般以垫层或⼟⼯格栅类似于建筑⼯程中的低承台,低承台底⾯处的⼟所分担的荷载,可占总承载⼒的20%到35%。
当然,群桩基础建成后,可能出现承台底⾯与⼟基开脱情况,此时不⽤考虑承台底阻⼒对桩基承载⼒的影响。
这种情况⼤体有:1. 沉⼊挤⼟桩的庄周⼟体因孔隙⽔压⼒剧增所引起的隆起,于垫层或格栅修筑后孔压继续消散⽽⽽固结下沉。
2. 车辆频繁⾏驶震动。
3. 桩周产⽣负摩阻⼒的各种情况导致的承台底⾯与⼟基的初始接触随时间渐渐松弛⽽脱离。
4. 黄⼟地基湿陷或砂图地震液化所引起的承台与⼟基突然开裂。
端承型群桩基础端承型基桩的桩底持⼒层刚硬,沉降量较⼩,因此承台底⾯⼟反⼒很⼩,端承型群桩基础中各个基桩的⼯作性状接近于单桩,所以η可认为为1。
摩擦型群桩基础(1)不考虑承台效应的影响(即承台地⾯脱落)如上图所⽰,先假设承台底⾯脱离地⾯的群桩基础中各桩均匀受荷,就如独⽴单桩那样,桩顶荷载Q 主要通过桩侧摩阻⼒引起压⼒扩散⾓α范围内庄周桩⼟中的附加应⼒。
各桩在桩端平⾯上的附加压⼒分布⾯积的直径2tan D d l α=+。
当a S实际的群桩效应其实更为复杂,有以下⼏个⽅⾯:(1)承台刚度的影响: 这主要是针对建筑桩基础的刚性承台⽽⾔的,⼤致意思就是指刚性承台会使桩做同步沉降,同时会使各桩的桩顶荷载发⽣由承台向中部向外围转移,所以刚性承台下的桩顶荷载分配⼀般是⾓⾓桩最⼤,中⼼桩最⼩,边桩居中。
群桩与群桩效应分析 群桩基础——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
若桩⾝全部埋于⼟中,承台底⾯与⼟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上部露出地⾯⽽承台底位于地⾯以上,则称为⾼承台桩基。
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
单桩基础——采⽤⼀根桩(通常为⼤直径桩)以承受和传递上部结构(通常为柱)荷载的独⽴基础。
群桩基础——由2根以上基桩组成的桩基础。
基桩——群桩基础中的单桩。
复合桩基——由桩和承台底地基⼟共同承担荷载的桩基。
复合基桩——包含承台底⼟阻⼒的基桩。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单柱在竖向荷载作⽤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荷载。
它取决于⼟对桩的⽀承阻⼒和桩⾝材料强度,⼀般由⼟对桩的⽀承阻⼒控制,对于端承桩、超长桩和桩⾝质量有缺陷的桩,可能由桩⾝材料强度控制。
群桩效应——群桩基础受竖向荷载后,由于承台、桩、⼟的相互作⽤使其桩侧阻⼒、桩端阻⼒、沉降等性状发⽣变化⽽与单桩明显不同,承载⼒往往不等于各单桩承载⼒之和,称其为群桩效应。
群桩效应受⼟性、桩距、桩数、桩的长径⽐、桩长与承台宽度⽐、成桩⽅法等多因素的影响⽽变化。
群桩效应系数——⽤以度量构成群桩承载⼒的各个分量因群桩效应⽽降低或提⾼的幅度指标,如侧阻、端阻、承台底⼟阻⼒的群桩效应系数。
桩侧阻⼒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侧阻与单桩平均极限侧阻之⽐。
桩端阻⼒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端阻与单桩平均极限端阻之⽐。
桩侧阻端阻综合群桩效应系数——群桩中的基桩平均极限承载⼒与单桩极限承载⼒之⽐。
承台底⼟阻⼒群桩效应系数——群桩承台底平均极限⼟阻⼒与承台底地基⼟极限阻⼒之⽐。
负摩阻⼒——桩⾝周围⼟由于⾃重固结、⾃重湿陷、地⾯附加荷载等原因⽽产⽣⼤于桩⾝的沉降时,⼟对桩侧表⾯所产⽣的向下摩阻⼒。
在桩⾝某⼀深度处的桩⼟位移量相等,该处称为中性点。
中性点是正、负摩阻⼒的分界点。
下拉荷载——对于单桩基础,中性点以上负摩阻⼒的累计值即为下拉荷载。
七、群桩的承载力1.群桩的共作原理(1)群桩基础定义:桩数不只一根的桩基称为群桩基础,群桩中的每根桩称为基桩。
(2)对列情况的桩基竖向抗压承载力为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之总和。
端承桩一一持力层坚硬上部荷载通过桩身直接传到桩端处土层上,而桩端处承压面积很小,各桩端的压力彼此互不影响,故群桩中各桩的共作和单桩工作一样;同时,由于桩的变形很小,桩间土基本不承载,单桩竖向承载力为各单桩之和;群桩的降量也与单桩基本相同。
●桩数少于9根(s>6根)的摩擦桩基一桩端平面处各桩传来的压力互不重叠或重叠不多,这时群桩中各桩的工作情况仍和单桩土作一样。
●条形基础下桩不超过两排者。
2.桩的平面布置(1)布置的原则宜使桩基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的合力作用点相重合,使各桩受力均匀,在纵横交接处宜布桩,避免布置在墙体洞口下。
(2)要求独立桩基的桩:对称布置:如三桩承台、四桩承台、六桩承台等。
柱下条基及墙下条基:桩可采用一排或多排布置。
整片基础下的桩:采用行列式或交叉式布置。
预制桩:s>3d(d为桩径)灌注桩:s>4d扩底灌注桩:s> 1.5d' (d'为扩底直径)。
(3)桩底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宜为桩身直径的1~3倍。
嵌岩灌注桩周边嵌入完整和较完整的末风化、微风化、中风化硬质岩体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0.5m(4)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预制桩);>C20(灌注桩);>C40(预应力桩)。
(5)桩的主筋应经计算确定。
最小配筋率>0.8%(打入式预制桩);>0.6%(静压式预制桩);>0.2%~0.65%(灌注桩);(6)配筋长度:①受水平荷载和弯矩较大的桩,计算确定。
②桩径大于600 mm的灌注桩,构造钢筋的长度不小于桩长的2/3 。
(7)桩顶嵌入承台的长度不小于50mm。
主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0倍(I级钢)和35倍(II级钢III级钢)。
3.群桩中单桩桩顶坚向力(1)轴心受压n——桩数——桩基承台自重和承台上的土自重标准值(KN)(2)偏心受压单桩承受的外力为:一一单桩坚向承载力特征值。
超长群桩的承载性状分析超长群桩是指长度超过普通桩的数倍,通常用于大型基础工程,如高层建筑、桥梁等的基础处理。
超长群桩的承载性状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了解超长群桩的承载能力、变形特性和破坏机制,为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超长群桩的特点、承载性状分析方法和实际工程案例等方面对超长群桩的承载性状分析进行探讨。
一、超长群桩的特点超长群桩相对于普通桩来说,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1. 长度较长:一般情况下,超长群桩的长度要远远超过普通桩,通常为普通桩的数倍甚至十几倍。
2. 承载能力大:由于长度较长,超长群桩的侧摩阻力比普通桩大得多,因此承载能力相对较高。
3. 受力性能复杂:超长群桩在受力性能上具有较为复杂的特点,既受到竖向荷载的作用,又受到横向摩阻力和端阻力的影响。
4. 土体作用范围广:超长群桩的作用范围较宽,能在大范围内传递荷载,适用于大型基础工程。
由于这些特点,超长群桩的承载性状分析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和分析。
二、承载性状分析方法1. 静力计算法:静力计算法是最为常用的超长群桩承载性状分析方法之一,根据桩的受力情况,通过传统的静力分析方法计算桩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
2. 动力计算法:对于超长群桩,由于其受力情况复杂,动力计算法可以更好地考虑土-桩-结构相互作用,通过动力分析方法来研究超长群桩的承载性状。
3. 模型试验法:通过搭建模型和进行试验,可以直接观测超长群桩的承载性状,获取真实的受力情况,对超长群桩进行精确的承载性状分析。
4. 数值分析法: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数值方法,对超长群桩进行模拟分析,获取桩的受力特性和变形状态。
在进行超长群桩的承载性状分析时,通常会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法,以获取更为全面准确的数据和结论。
三、实际工程案例1. 深圳某高层建筑工程在深圳某高层建筑工程中,由于建筑地基土质较差,需要采用超长群桩来进行基础处理。
在设计阶段,工程设计师采用了静力计算法和数值分析法,对超长群桩的承载性状进行了分析。
群桩基础水平承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摘要】:在如今的工业建筑行业中,工程师常常利用群桩结构作为地基机构,因为群桩基础具有很高的刚度以及较强的竖向承载力、水平承载力。
深入分析群桩基础的水平荷载力可知桩基础在横向荷载的作用下,其受力机理和计算模式都有所不同,采用规范法和建模法可对比分析得出群桩基础水平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的影响因素后,可进一步探讨精确计算水平承载力,研究提升水平承载力的对策。
【关键词】:群桩基础;水平承载力;影响因素1引言随着工业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工业类大体积建筑,这类建筑对地基的要求很高,一般的浅基础结构难以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尤其是在软弱土层区域内建造的工程地基,需要达到更高的承载力标准。
群桩基础具备优异的承载力性能,在实际的工程当中,有很多工程师喜欢利用群桩工艺。
但是群桩工艺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一些情况下,群桩基础的水平承载力作为这些因素中的可控部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群桩基础水平承载力影响因素2.1 桩径的变化桩体的直径会直接影响到群桩的基础水平承载力,实验数据表明,采用规范法和建模法对不同的群桩基础进行分析计算,根据所得到的精确计算结果类比分析之后可知,当水平荷载力比较小时,桩径的大小变化对群桩整体水平位移的影响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对水平承载力的影响也比较小,但在群桩所承受的水平荷载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可以发现桩柱的基础水平位移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当水平荷载力达到特定的荷载力水平时,小幅度减小桩径,会使得水平位移减少。
不管是采用数值分析法还是规范法,在进一步确定水平荷载力的影响力大小时,都能得出相似的结果[1]。
最终结果表明,在实际的工程里,当群桩的线性变化处于承台约束范围之内,桩径越大,桩径水平位移也越小,当群桩的基础承载力超出了承台约束的范围,桩径的大小对水平位移影响不大。
总体呈现出线性分布的规律,随着水平位移的改变,群桩的基础水平承载力也会改变。
第 55 卷第 3 期2024 年 3 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5 No.3Mar. 2024横坡段桥梁双桩双柱式结构受力特征与解析模型王佳佳,陈效坤,肖莉丽,陈星潮,陈浩,李枝强(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陕西 西安,710000)摘要:山区桥梁基础不可避免地建立在陡坡上,不稳定斜坡变形或破坏将会对上覆桥跨结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亟需研究高效、可靠的力学模型。
首先,对横坡段桥梁双桩双柱式结构划分不同特征段,分析其受力特性;其次,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和桩顶变形协调关系并引入边界条件,建立适用于横坡段桥梁双桩双柱式结构内力及位移的简化模型;第三,综合考虑P −Δ效应及盖/系梁对桩柱受力影响,引入相邻特征段满足的连续条件(即位移、转角、剪力及弯矩连续),建立挠曲微分方程并以MATLAB 为平台编制相应计算程序,提出横坡段桥梁双桩双柱式结构基础内力及位移的幂级数解;最后,将模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将桥墩与桩基础视为整体,对于多道系梁的结构分析该模型同样适用;模型考虑了横向联系对两桩轴向力和弯矩的分配,可获取横向联系中的横向力;模型不需要假设自由段剪力和迭代计算。
随着剩余下滑力增大,结构各特征段前后桩位移和弯矩明显增加;横向联系对桩基位移及内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有较强的约束作用,能够较好地改善前后桩受力与变形情况。
关键词:横坡段桥梁;双桩双柱结构;受力特征;幂级数解;有限元分析中图分类号:U4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7207(2024)03-1092-15Mechanics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tical model of double-pile and double-column structure of bridge on steep transverse slopeWANG Jiajia, CHEN Xiaokun, XIAO Lili, CHEN Xingchao, CHEN Hao, LI Zhiqiang(School of Highway,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00, China)Abstract: The foundation of bridge in mountain area is inevitably built on steep slope, and the deformation or failure of unstable slope will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overlying bridge span, so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an efficient and reliable mechanical model. Firstly, the double pile and double column structure of the bridge wa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sections, and its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Secondly,considering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ile-soil interaction and pile top deformation, and introducing收稿日期: 2023 −07 −10; 修回日期: 2023 −09 −23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07237,4190723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B1600702,2021YFB1600302) (Projects(41907237, 41907234)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rojects (2019YFB1600702, 2021YFB1600302)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通信作者:肖莉丽,博士,副教授,从事公路岩土工程研究;E-mail :**************.cnDOI: 10.11817/j.issn.1672-7207.2024.03.022引用格式: 王佳佳, 陈效坤, 肖莉丽, 等. 横坡段桥梁双桩双柱式结构受力特征与解析模型[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5(3): 1092−1106.Citation: WANG Jiajia, CHEN Xiaokun, XIAO Lili, et al. Mechanics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tical model of double-pile and double-column structure of bridge on steep transverse slope[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55(3): 1092−1106.第 3 期王佳佳,等:横坡段桥梁双桩双柱式结构受力特征与解析模型boundary conditions, a simplified model for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isplacement of double-pile and double-column structure of bridge on cross slope section was established. Thirdly,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P−Δ effect and cap/ tie beam on the force of pile, the continuous conditions (i.e., continuity of displacement, rotation angle, shear force and bending moment) satisfied by adjacent feature sections were introduced, the flexure differential equa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alculation program was compiled on the MATLAB platform. The power series solution of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double-pile and double-column structure of the bridge on the cross slope section was proposed. Finall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odel wa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model results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regards pier and pile foundation as a whole, and the model is also applicable to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multi-channel beams.The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distribution of axial force and bending moment of the two piles in the transverse connection, and obtains the transverse force in the transverse connection. In addition, the model does not need to assume free section shear forces and iterative calculations. With the increase of residual glide force, the displacement and bending moment of piles in front and back of each characteristic section of the structure increase obviously. The lateral connection redistributes the displacement and internal force of pile foundation and has a strong constraint effect, which can better improve the load and deformation of front and rear piles.Key words: bridge on transverse slope; double pile and double column structure; mechanics characteristic; power series soluti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山区高速公路通常采用桥梁来跨越地形障碍,以避免“大填大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2]。
浅谈桩基设计中的群桩效应其承台底面土、桩间土、桩端以下土都参与工作,形成承台、桩、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桩顶荷载主要通过桩侧摩阻力传布到桩周和桩端土层中,产生应力重叠。
承台土反力也传布到承台以下一定范内的土层中,从而使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受到干扰。
桩群中任一根桩的工作性状明显不同于孤立单桩,群桩承载力将不等于各单桩承载力之和,群桩沉降也明显地超过单桩。
1. 群桩效应的体现1.1 群桩抗侧摩阻力桩侧摩阻力只有在桩土间产生一定相对移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受到桩距、承台、桩长与承台宽度比、土性等因素的影响。
1.2 群桩的桩端阻力一般情况下桩端阻力随桩距减少而增大,同时也受到承台、土性与成桩工艺的影响。
1.3 群桩桩顶荷载的分配刚性承台群桩的桩顶荷载分配的规律一般是中心桩最小,角桩最大,边桩次之,其受到桩距、桩数、承台与上部结构综合刚度、土性的影响。
1.4 群桩沉降由于相邻桩应力的重叠导致桩端平面以下的应力水平提高和压缩层加深,因而群桩的沉降量和延续时间往往大于单桩,其受到桩数、桩距和长径比的影响。
1.5 群桩的破坏模式群桩的破坏模式分为桩群侧阻力的破坏和桩群端阻力的破坏,a)、桩群侧阻碍力的破坏分为桩土整体破坏和非整体破坏。
整体破坏是指桩、土形成整体,如同实体基础那样工作,破坏面受生了桩群外。
非整体破坏是指各桩的桩土之间产生相对移,破坏面发生于各桩侧面。
b)、桩端阻力的破坏可分为整体剪切、局部剪切、冲剪三种模式。
2 群桩整体强度的计算方法群桩基础的整体破坏和实体深埋基础相同。
极限承载力等于桩尖平面处,以桩群外包尺寸决定的面积上的极限承载力与桩周边土的极限抗剪强度之和。
式中N—桩基础上作用的上部结构荷重,kN;P—桩台及桩台上覆土的重量(常年地下水以下按有效重度计算),kN;G—桩及桩问土的总重量(常年地下水以下按有效重度计算),kN;K—安全系数。
根据τμ及Pu取值的可靠程度取值;τμ——桩身穿过土层的平均单不排水抗剪强度,kPa;Pu——桩尖处土层的单,kPa:a,b——群桩外的长度和宽度,m:l——自承台底面算起的桩有效长度.m。
桩基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筑桩基的主要分类以及检测内容,分析了当前桩基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建筑工程桩基检测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建筑桩基;检测;分类;内容;策略中图分类号: tu4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桩基施工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它既不同于常规的建筑材料试验,又不同于普通的建筑结构测试。
桩基作为目前工程建设中大量采用的深基础形式,是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取决于勘察、设计、施工等许多因素,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质量事故。
因此,不断提高桩基检测的质量水平,不断强化时桩基检测队伍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桩基的主要分类以及检测内容桩基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筑桩基分类繁多,按承载力分为端承桩、摩擦桩和端摩桩;按成桩分为预制桩和就地灌注桩,预制桩还可以分为打入桩与静力压入桩等,灌注桩依成孔分为冲孔、钻孔、挖孔等灌注桩;按桩质分为钢桩、钢筋砼桩、砼桩、木桩、粉喷桩、石灰桩、砂桩、碎石桩等;按桩的横截面的形状分为实心的圆桩、方桩、矩形桩与异状桩,空心的圆桩、方桩等。
由于建筑桩基种类繁多,其检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各类桩、墩、桩墙竖向或横向承载力检测,包括单桩及群桩承载力检测;墩底持力层承载力及变形性状的检测;各类桩、墩及桩墙结构完整性检测;桩上共同作用或复合地基中桩土荷载分担比的检测,桩体及土体应力-应变的检测; 施工中对环境影响(如震动、噪音、土体变形)的检测;特殊条件下或事故处理中的其它检测。
二、当前桩基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检测单位的硬件设备参差不齐有少数单位的办公场所较拥挤破旧,无专门的档案存放地点。
在技术装备上,有的单位静载试验的装备能力已达3000多t,低应变和高应变均采用进口先进设备;而有些较差的单位,甚至连计量器都不能进行定期标定。
2、检测单位的内部管理较为混乱一些单位缺乏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内部没有建立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
群桩基础承载力验算
由多根桩通过承台联成一体所构成的群桩基础,与单桩相比,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仅桩直接承受荷载,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桩间土也可能通过承台底面参与承载;同时各个桩之间通过桩间土产生相互影响;来自桩和承台的竖向力最终在桩端平面形成了应力的叠加,从而使桩端平面的应力水平大大超过了单桩,应力扩散的范围也远大于单桩,这些方面影响的综合结果就是使群桩的工作性状与单桩有很大的差别。
这种桩与土和承台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称为群桩效应。
正确认识和分析群桩的工作性状是搞好桩基设计的前提。
群桩效应主要表现在承载性能和沉降特性两方面,研究群桩效应的实质就是研究群桩荷载传递的特性。
以下我们对群桩效应的承载性能做详细研究。
只有摩擦桩群才有群桩效应问题,才需要考虑群桩问题,因此,关于群桩的讨论均指非端承桩群。
群桩评价效应由于群桩效应而使承载力降低的可以用群桩效应系数η表示,以此来评价群桩的工作性能。
η=群桩的极限承载力/(n*单桩的极限承载力)
—n为桩基中的桩数。
研究表明:
A.当桩距增大时,效率系数η提高
B.当桩距相同时,桩数越多,效率系数η越低
C.当桩距增大至一定值后,效率系数η值增加不显著
D.当承台面积保持不变时,增加桩数(桩距同时减小),效率系数η显
著下降。
群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单桩极限承载力叠加法
PU=nQU式中PU——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
QU——群桩中任一根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
n——群桩中的桩数上式适用于群桩效应极弱的桩基,例如:端承桩基础、桩数较少(例如n=9)的桩基础、排数较少(例如不超过两排)的条形布置桩基础。
抗拔桩承载能力影响因素与群桩变形规律试验研究李浩然;王鑫磊;张岩;方宏进【期刊名称】《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年(卷),期】2024(41)3【摘要】利用自主研发的桩基室内抗拔测试装置,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抗拔桩的承载破坏过程及影响因素、群桩的协同工作特征展开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抗拔桩的承载破坏经历4个阶段,承载初期,桩顶侧摩阻力最先发挥作用,桩顶土体发生塑性破坏;随上拔荷载不断增大,桩体产生相对位移,桩周土体由于桩身侧摩阻力产生塑性破坏;当桩身轴力自桩顶传递至桩底时,桩身底端产生抗拔“吸附力”,并伴随局部土体塑性破坏;随着桩周土体塑性区的拓展、连通,抗拔桩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桩身长径比、桩-土界面摩擦因数、桩侧土体压力与其承载极限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桩身长径比对桩端“吸附力”具有重要影响;群桩抗拔过程中,角桩侧摩阻力发挥最充分,桩身位移量最小,极限承载力最大,中心桩桩身位移最大,极限承载力最低;距径比影响抗拔桩的群桩效应,当距径比从2增大至8时,桩身侧摩阻力提高30%,将距径比8作为群桩工程的推荐值,6~10作为群桩距径比的推荐范围。
【总页数】9页(P169-177)【作者】李浩然;王鑫磊;张岩;方宏进【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型基础设施性能与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石家庄铁道大学安全工程与应急管理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国能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73【相关文献】1.支盘桩群桩抗拔承载性状试验研究2.沉桩挤土对预制抗拔桩承载力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3.扩底抗拔桩承载变形特性模型试验研究4.扩底抗拔桩动态变形全过程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5.桩间距对混凝土扩盘桩双桩抗拔承载性能试验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