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调色类食品添加剂
- 格式:ppt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68
禁用食品添加剂名单1. 苏丹红苏丹红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
它的化学成分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由于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它属于化工染色剂,主要用于石油、机油和其他的一些工业溶剂中,目的是使其增色,也用于鞋、地板等的增光。
苏丹红包括苏丹红1号、苏丹红2号、苏丹红3号、苏丹红4号等几种,它们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称取食品经乙腈提取后,过滤,滤液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析,以波长可变的紫外—可见检测器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
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苏丹红,不法商贩主要将其用于辣椒粉等辣椒产品(食品)及其它需着色食品中染色、着色、增色、保色或喂养鸭禽炮制红心蛋等。
鉴别苏丹红,可以看它是否溶于水,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等。
2. 吊白块(禁用)工业化学名称:次硫酸氢钠甲醛或甲醛合次硫酸氢钠,俗称“吊白块”,又称“雕白块”,主要成份为:次硫酸钠甲醛,白色块状或结晶性粉粒,是一种工业用漂白剂。
有强还原性,在工业上用作漂白剂。
吊白块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分解产生甲醛,能使蛋白质凝固,使蛋白质失去活性。
食用掺有吊白块的食品会损坏人体的皮肤黏膜、肾脏、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会导致癌症和畸形病变。
食用吊白块后会引起人体过敏、刺激肠道、食物中毒等疾患,严重者影响视力并可能致癌,甚至有生命危险。
由于吊白块对食品的漂白、防腐效果明显,价格低廉,因此被不法商家在食品加工中长期使用。
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吊白块,不法商贩主要将其用于米面制品中面条、米粉、面食、米粉、粉丝、粉条、豆腐皮、腐竹、红糖、冰糖、荷粉、面粉、竹笋、银耳、牛百叶、血豆腐、海产品等食品中增白、增色、保鲜、增加口感、防腐,使食品外观颜色亮丽,延长食品保质时间和增加韧性,使食品久煮不糊,吃起来爽口。
3. 工业用甲醛(禁用)俗称:福尔马林,是一种工业漂白剂。
甲醛为无色气体,易溶于水、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通常35%至40%的甲醛溶液称之为“福尔马林”,具有防腐作用,用来浸泡病理切片及人体和动物标本。
50种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的质地、色泽、香味、保鲜等特点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这些添加剂通常是经过科学研究和严格检测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今天,我们将介绍50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用途。
第一类:色素类食品添加剂1. 甲基红:常用于果酱、糖果等食品,赋予红色。
2. 胭脂红:常用于饮料、肉制品等食品,赋予鲜艳的红色。
3. 日落黄:常用于清凉饮料、糕点等食品,赋予金黄色。
4. 洋红:常用于饮料、糕点等食品,赋予紫红色。
5. 孔雀蓝:常用于口香糖、冷饮等食品,赋予蓝绿色。
第二类:增味剂类食品添加剂6. 酸味剂:如柠檬酸、苹果酸,用于调节酸味。
7. 甜味剂:如蔗糖、葡萄糖,用于增加甜味。
8. 麦芽糊精:常用于奶粉、巧克力等食品,增加香甜味道。
9. 酵母提取物:常用于面包、酱料等食品,增加鲜味。
第三类:防腐剂类食品添加剂10. 亚硝酸盐:常用于腌制食品、火腿等,具有抑菌作用。
11. 苯甲酸:常用于果脯、糖果等食品,具有防腐作用。
12. 乙酸钠:常用于饮料、豆制品等食品,具有抗菌效果。
第四类:增稠剂类食品添加剂13. 明胶:常用于果冻、炖品等食品,提高质地稠度。
14. 卡拉胶:常用于冷冻食品、糖果等,增加黏性。
第五类:稳定剂类食品添加剂15. 亚油酸盐:常用于酱料、沙拉等食品,防止油脂溢出。
16. 多聚磷酸钠:常用于肉制品、罐头等食品,保持食品稳定。
第六类:酸度调节剂类食品添加剂17. 乳酸:常用于饮料、乳制品等食品,调节酸碱度。
18. 苹果酸:常用于糕点、果酱等食品,调节酸度。
第七类:抗氧化剂类食品添加剂19. 大豆异黄酮:常用于油脂、食品添加剂等,保持食品新鲜。
20. 维生素C:常用于果汁、保健食品等,延长食品寿命。
第八类:硝化剂类食品添加剂21. 硝酸钠:用于腌制食品、火腿等,改善食品风味。
第九类:膨松剂类食品添加剂22. 无水葡萄糖酸钠:常用于面包、蛋糕等食品,增加体积松软度。
第十类:增酸剂类食品添加剂23. 柠檬酸:常用于饮料、果汁等食品,增加酸味。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分类以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分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第一部分:引言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增加食品的色、香、味、形和保持食品的新鲜度而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物质。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提供方便、多样化的食品选择,并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第二部分: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功能,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1. 色素类:色素类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色彩,提高食品的吸引力。
常见的色素类食品添加剂有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两种。
天然色素主要来自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如胡萝卜素、叶绿素等;人工合成色素则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如染料类、铝湖类等。
2. 香精类:香精类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香气,提升食品的口感。
常见的香精类食品添加剂有天然香精和人工合成香精两种。
天然香精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提取物,如香草提取物等;人工合成香精则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如酯类、醛类等。
3. 酸味剂类:酸味剂类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酸味,调节食品的口感和酸碱度。
常见的酸味剂类食品添加剂有柠檬酸、苹果酸等。
4. 甜味剂类:甜味剂类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甜味,提升食品的口感。
常见的甜味剂类食品添加剂有蔗糖、蜂蜜等。
5. 防腐剂类:防腐剂类食品添加剂用于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品变质。
常见的防腐剂类食品添加剂有亚硝酸盐、山梨酸钾等。
6. 抗氧化剂类:抗氧化剂类食品添加剂用于防止食品氧化变质,保持食品的新鲜度。
常见的抗氧化剂类食品添加剂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
7. 稳定剂类:稳定剂类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稳定性,防止食品成分的分离和沉淀。
常见的稳定剂类食品添加剂有明胶、羧甲基纤维素等。
8. 增稠剂类:增稠剂类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粘稠度,改善食品的口感和质感。
常见的增稠剂类食品添加剂有明胶、卡拉胶等。
第三部分: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且要遵循以下原则:1. 安全性原则: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科学评估,确保其安全性。
1.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2. 抗结剂,添加于颗粒、粉末状食品中,防止颗粒或粉状食品聚集结块、保持其松散或自由流动的物质。
我国允许使用的有亚铁氰化钾、磷酸三钙、二氧化硅、微晶纤维素4种.3. 能降低水、溶液、悬浮液等的表面张力,防止泡沫形成,或使原有泡沫减少或消灭的物质。
4. 抗氧化剂是阻止氧气不良影响的物质。
它是一类能帮助捕获并中和自由基,从而祛除自由基对人体损害的一类物质。
抗氧化剂是指能防止或延缓食品氧化,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食品添加剂。
5. 漂白剂是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退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一些化学物品,透过氧化反应以达至漂白物品的功用,而把一些物品漂白即把它的颜色去除或变淡。
常用的化学漂白剂通常分为两类:氯漂白剂及氧漂白剂。
6. 膨松剂指食品加工中添加于生产焙烤食品的主要原料小麦粉中,并在加工过程中受热分解,产生气体,使面坯起发,形成致密多孔组织,从而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软或酥脆的一类物质。
通常应用于糕点、饼干、面包、馒头等以小麦粉为主的焙烤食品制作过程中,使其体积膨胀与结构疏松。
(膨松剂是在以小麦粉为主的焙烤食品中添加,并在加工过程中受热分解,产生气体,使面胚起发,形成致密多孔组织,从而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软或酥脆咸的一类物质。
)7. 胶姆糖基础剂是赋予胶姆糖起泡、增塑、耐咀嚼等作用的物质。
一般以高分子胶状物质如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为主,加上软化剂、填充剂、抗氧化剂和增塑剂等组成。
8. 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是以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
按其来源和性质分为食品合成着色剂和食品天然着色剂两类。
9. 护色剂又称发色剂或助色剂,是能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和保藏等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10. 乳化剂是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组分的混合液体形成稳定的乳状液的一类化合物。
调色类食品添加剂一、食品着色剂能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叫着色剂,也叫食用色素。
主要作用:改善加工食品的色泽;赋予食品以颜色,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使制品色泽统一;帮助区分、识别食品红色:给人以味浓、成熟、好吃的感觉,而且比较鲜艳和引人注目,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所以许多糖果、糕点和饮料等都采用。
黄色:给人以芳香、成熟、可口、食欲大增的感觉,焙烤食品、水果罐头和人造奶油等食品中常采用。
橙色:是黄色和红色的混合色,兼有红黄两色的优点,给人以强烈的甘甜、成熟和醇美的感觉,饮料和罐头等食品常用。
咖啡色:给人以风味独特浓郁的感觉,咖啡、巧克力、饮料、糕点、啤酒及茶叶等常用。
1.1着色剂的分类人工合成着色剂着色力强、色泽鲜艳、不易褪色、稳定好、易溶解、易着色、成本低;安全性低天然着色剂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营养和药理功能;成本高、着色力弱、稳定性差、容易变质、难以调出任意色1.2 着色剂的发色机理生色团(发色团):凡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内有吸收带的基团助色团:本身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不产生吸收带,但与生色团相连后,能使生色团的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的基团着色剂都是由生色团和助色团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引起分子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颜色。
1.3 食品着色色调的调配➢天然色素坚牢度低和对环境的敏感性强,不易于拼色调配。
➢只用于人工合成色素。
➢各种着色剂溶解于不同溶剂时,可产生不同的色调和强度。
如一定比例的红、黄、蓝三色的混合物,在水溶液中的颜色较黄,而在50%酒精中则会较红。
食品着色的色调选择⏹依据心理或习惯对食品颜色的选择,以及色泽与风味、营养的关系⏹与特定食品应用的色泽基本相似⏹糖果的颜色可以依据其香型特征来选择⏹根据民族、地区的民族习惯和宗教活动的差异⏹符合特定的消费心理三基色:红、绿、蓝。
我国允许使用的色素主要有:红、黄、蓝。
在食品生产中,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其中2种或3种拼成不同的色谱:1.4 食品着色剂的应用1.4.1人工合成食品着色剂的应用溶解性:目前世界各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合成着色剂几乎全是水溶性色素。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使用范围色素名称使用范围赤藓红及其铝色淀凉果类、装饰性果蔬、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 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糕点上彩装、肉灌肠类、肉罐头类、酱及酱制品、复合调味料、果蔬汁(浆)类饮料、固体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配制酒、膨化食品靛蓝及其铝色淀蜜饯类、凉果类、装饰性果蔬、腌渍的蔬菜、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 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5.01.01可可制品除外) 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糕点上彩装、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饼干夹心)果蔬汁(浆)类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配制酒、膨化食品二氧化钛果酱、凉果类、话化类、干制蔬菜(仅限脱水马铃薯) 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 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胶基糖果5.0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包衣、装饰糖果(如工艺造型,或用于蛋糕装饰)、顶饰(非水果材料)和甜汁、调味糖浆、蛋黄酱、沙拉酱、固体饮料、果冻、膨化食品、其他(仅限饮料浑浊剂) 、其他(仅限魔芋凝胶制品)番茄红风味发酵乳、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番茄红素调制乳、风味发酵乳、糖果、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 焙烤食品、固体汤料、半固体复合调味料、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果冻柑橘黄生干面制品按114高粱红114核黄素干制蔬菜(仅限脱水马铃薯) 方便米面制品、固体复合调味料黑豆红糖果、糕点上彩装、果蔬汁(浆)类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配制酒黑加仑红糕点上彩装、碳酸饮料、果酒按红花黄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水果罐头、蜜饯凉果、装饰性果蔬、腌渍的蔬菜、蔬菜罐头、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 糖果、杂粮罐头、方便米面制品、粮食制品馅料、糕点上彩装、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腊肉、板鸭、中式火腿、腊肠) 调味品(12.01盐及代盐制品除外) 、果蔬汁(浆)类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 、配制酒、果冻、膨化食品红米红调制乳、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糖果、含乳饮料、配制酒红曲黄色素糕点、熟肉制品、果蔬汁(浆)类饮料、蛋白饮料、碳酸饮料、固体饮料、风味饮料、配制酒、果冻红曲米,红曲红调制乳、风味发酵乳、调制炼乳(包括加糖炼乳及使用了非乳原料的调制炼乳等) 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果酱、腌渍的蔬菜、蔬菜泥(酱),番茄沙司除外、腐乳、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 、糖果、装饰糖果(如工艺造型,或用于蛋糕装饰)、顶饰(非水果材料)和甜汁、方便米面制品、粮食制品馅料、糕点、饼干、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腊肉、板鸭、中式火腿、腊肠) 熟肉制品、调味糖浆、调味品(12.01盐及代盐制品除外) 果蔬汁(浆)类饮料、蛋白饮料、碳酸饮料、固体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 、配制酒、果冻、膨化食品β-胡萝卜素调制乳、风味发酵乳、调制乳粉和调制奶油粉、稀奶油(淡奶油)及其类似品(01.05.01稀奶油除外) 非熟化干酪、熟化干酪、再制干酪、干酪类似品、以乳为主要配料的即食风味食品或其预制产品(不包括冰淇淋和风味发酵乳)1.002.02 水油状脂肪乳化制品(02.02.01.01黄油和浓缩黄油除外) 1.002.03、02.02类以外的脂肪乳化制品,包括混合的和(或)调味的脂肪乳化制品、脂肪类甜品、其他油脂或油脂制品(仅限植脂末)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醋、油或盐渍水果、水果罐头、果酱1.004.01.02.07 除04.01.02.05外的果酱(如印度酸辣酱) 蜜饯凉果、装饰性果蔬、水果甜品,包括果味液体甜品、发酵的水果制品、干制蔬菜、腌渍的蔬菜、蔬菜罐头、蔬菜泥(酱),番茄沙司除外、其他加工蔬菜、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食用菌和藻类罐头、其他加工食用菌和藻类、加工坚果与籽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糖果、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包衣、装饰糖果(如工艺造型,或用于蛋糕装饰)、顶饰(非水果材料)和甜汁、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油炸面制品、杂粮罐头、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 、方便米面制品、冷冻米面制品、谷类和淀粉类甜品(如米布丁、木薯布丁) 、粮食制品馅料、焙烤食品、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熟肉制品、肉制品的可食用动物肠衣类、冷冻鱼糜制品(包括鱼丸等) 、预制水产品(半成品) 、熟制水产品(可直接食用)水产品罐头、蛋制品(改变其物理性状)(10.03.01、10.03.03除外) 其他蛋制品、调味糖浆、固体复合调味料、半固体复合调味料、液体复合调味料(不包括12.03,12.04)果蔬汁(浆)类饮料、蛋白饮料类、碳酸饮料、茶(类)饮料、咖啡(类)饮料、植物饮料、特殊用途饮料、风味饮料、蒸馏酒、发酵酒(15.03.01葡萄酒除外) 果冻、膨化食品花生衣红糖果、饼干、肉灌肠类、碳酸饮料姜黄调制乳粉和调制奶油粉、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果酱、凉果类、装饰性果蔬、腌渍的蔬菜、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 、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粉圆、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 方便米面制品、焙烤食品、调味品、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 、配制酒、果冻、膨化食品姜黄素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 、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糖果、装饰糖果(如工艺造型,或用于蛋糕装饰)、顶饰(非水果材料)和甜汁、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方便米面制品、粮食制品馅料、调味糖浆、复合调味料、碳酸饮料、果冻、膨化食品焦糖色(加氨生产) 调制炼乳(包括加糖炼乳及使用了非乳原料的调制炼乳等) 、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果酱、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粉圆、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饼干、调味糖浆、醋、酱油、酱及酱制品、复合调味料、果蔬汁(浆)类饮料、含乳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 、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配制酒、调香葡萄酒、黄酒、啤酒和麦芽饮料、果冻焦糖色(苛性硫酸盐)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配制酒焦糖色(普通法) 调制炼乳(包括加糖炼乳及使用了非乳原料的调制炼乳等) 、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果酱、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 、饼干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风味派馅料) 、调理肉制品(生肉添加调理料)、调味糖浆、醋、酱油、酱及酱制品、复合调味料、果蔬汁(浆)类饮料、含乳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 、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配制酒、调香葡萄酒、黄酒、啤酒和麦芽饮料、果冻/膨化食焦糖色(亚硫酸铵法) 调制炼乳(包括加糖炼乳及使用了非乳原料的调制炼乳等) 、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 、粮食制品馅料(仅限风味派) 、饼干、酱油、酱及酱制品、料酒及制品、复合调味料、果蔬汁(浆)类饮料、含乳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茶(类)饮料、咖啡(类)饮料、植物饮料、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配制酒、调香葡萄酒、黄酒、啤酒和麦芽饮料金樱子棕糕点、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碳酸饮料、配制酒菊花黄浸膏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糕点上彩装、果蔬汁(浆)、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可可壳色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面包、糕点、糕点上彩装、饼干、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植物蛋白饮料、碳酸饮料、配制酒喹啉黄配制酒辣椒橙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糖果、糕点、糕点上彩装、饼干、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熟肉制品、冷冻鱼糜制品(包括鱼丸等)/半固体复合调味料辣椒红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腌渍的蔬菜、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 、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糖果、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方便米面制品、冷冻米面制品、粮食制品馅料、糕点、糕点上彩装、饼干、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调理肉制品(生肉添加调理料)、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腊肉、板鸭、中式火腿、腊肠) 、熟肉制品、冷冻鱼糜制品(包括鱼丸等) 、调味品(12.01盐及代盐制品除外) 、果蔬汁(浆)类饮料、蛋白饮料/ 果冻/膨化食品辣椒油树脂再制干酪、腌渍的蔬菜、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复合调味料、膨化食品蓝锭果红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糖果、糕点、糕点上彩装、果蔬汁(浆)类饮料、风味饮料亮蓝及其铝色淀风味发酵乳、调制炼乳(包括加糖炼乳及使用了非乳原料的调制炼乳等) 、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果酱、凉果类、装饰性果蔬、腌渍的蔬菜、熟制豆类、加工坚果与籽类、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虾味片、粉圆、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仅限可可玉米片)、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饼干夹心)、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风味派馅料)、调味糖浆、水果调味糖浆、香辛料及粉、香辛料酱(如芥末酱、青芥酱) 、半固体复合调味料、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果蔬汁(浆)类饮料、含乳饮料、碳酸饮料固体饮料、风味饮料、配制酒、果冻、膨化食品萝卜红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果酱、蜜饯类、糖果、糕点、醋、复合调味料、果蔬汁(浆)类饮料按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 、配制酒、果冻、落葵红糖果、糕点上彩装、碳酸饮料、、果冻、玫瑰茄红糖果、果蔬汁(浆)类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 、配制酒密蒙黄糖果、面包、糕点、果蔬汁(浆)类饮料按、风味饮料、配制酒按生柠檬黄及其铝色淀风味发酵乳、调制炼乳(包括加糖炼乳及使用了非乳原料的调制炼乳等) 、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果酱、蜜饯凉果、装饰性果蔬、腌渍的蔬菜、熟制豆类、加工坚果与籽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5.01.01除外)、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虾味片、粉圆、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谷类和淀粉类甜品(如米布丁、木薯布丁) 、糕点上彩装、蛋卷、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风味派馅料) 、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饼干夹心和蛋糕夹心) 、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布丁、糕点) 、水果调味糖浆、其他调味糖浆、香辛料酱(如芥末酱、青芥酱) 、固体复合调味料、半固体复合调味料、液体复合调味料(不包括12.03,12.04) 、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 、配制酒、果冻、膨化食品、葡萄皮红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果酱、糖果、焙烤食品、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配制酒日落黄及其铝色淀调制乳、风味发酵乳、调制炼乳(包括加糖炼乳及使用了非乳原料的调制炼乳等) 、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水果罐头(仅限西瓜酱罐头) 、果酱、蜜饯凉果、装饰性果蔬、熟制豆类、加工坚果与籽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5.01.01、05.04除外)、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除05.01.01以外的可可制品、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包衣、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虾味片、粉圆、谷类和淀粉类甜品(如米布丁、木薯布丁)、糕点上彩装、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饼干夹心) 、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布丁、糕点) 、水果调味糖浆、其他调味糖浆、复合调味料、半固体复合调味料、果蔬汁(浆)类饮料、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碳酸饮料、固体饮料、特殊用途饮料、风味饮料、配制酒、果冻、膨化食品、桑椹红果糕类、糖果、果蔬汁(浆)类饮料、风味饮料、果酒、果冻、沙棘黄氢化植物油、糕点上彩装酸性红(又名偶氮玉红) 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饼干夹心)酸枣色腌渍的蔬菜、糖果糕点、果蔬汁(浆)类饮料、风味饮料、天然苋菜红蜜饯凉果、装饰性果蔬、糖果、糕点上彩装、果蔬汁(浆)类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 、配制酒、果冻甜菜红116苋菜红及其铝色淀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果酱、蜜饯凉果、装饰性果蔬、腌渍的蔬菜、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糕点上彩装、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饼干夹心) 、水果调味糖浆、固体汤料、果蔬汁(浆)类饮料、高糖果蔬汁(浆)类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 、固体饮料、配制酒、果冻、橡子壳棕、可乐型碳酸饮料、配制酒新红及其铝色淀凉果类、装饰性果蔬、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5.01.01可可制品除外)、糕点上彩装、果蔬汁(浆)类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配制酒、胭脂虫红风味发酵乳、调制乳粉和调制奶油粉、调制炼乳(包括加糖炼乳及使用了非乳原料的调制炼乳等)、干酪和再制干酪及其类似品、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果酱、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 、代可可脂巧克力及使用可可脂代用品的巧克力类似产品糖果、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粉圆、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 、方便米面制品、焙烤食品、熟肉制品、复合调味料、半固体复合调味料、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 、配制酒、果冻、膨化食品胭脂红及其铝色淀调制乳、风味发酵乳、调制乳粉和调制奶油粉、调制炼乳(包括加糖炼乳及使用了非乳原料的调制炼乳等) 、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水果罐头、果酱、蜜饯凉果、装饰性果蔬、腌渍的蔬菜、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5.04装饰糖果、顶饰和甜汁除外)、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包衣、虾味片、糕点上彩装、蛋卷、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饼干夹心和蛋糕夹心) 、肉制品的可食用动物肠衣类、调味糖浆、水果调味糖浆、半固体复合调味料(12.10.02.01蛋黄酱、沙拉酱除外) 、蛋黄酱、沙拉酱、果蔬汁(浆)类饮料、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 、配制酒、果冻、胶原蛋白肠衣、膨化食品、胭脂树橙(又名红木素,降红木素) 熟化干酪、再制干酪、人造黄油(人造奶油)及其类似制品(如黄油和人造黄油混合品) 、其他油脂或油脂制品(仅限植脂末) 、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果酱、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除05.01.01以外的可可制品、代可可脂巧克力及使用可可脂代用品的巧克力类似产品、糖果、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裹粉、煎炸粉、粉圆、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 、方便米面制品、焙烤食品、西式火腿(熏烤、烟熏、蒸煮火腿)类、肉灌肠类、复合调味料、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 、果冻、膨化食品、杨梅红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糖果、糕点上彩装、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 、果酒(仅限于配制果酒) 、果冻氧化铁黒,氧化铁红糖果和巧克力制品包衣叶黄素以乳为主要配料的即食风味食品或其预制产品(不包括冰淇淋和风味发酵乳)、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果酱、糖果、杂粮罐头方便米面制品、冷冻米面制品、谷物和淀粉类甜品(仅限谷类甜品罐头) 、焙烤食品、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 、果冻叶绿素铜稀奶油、糖果、焙烤食品叶绿素铜钠盐,叶绿素铜钾盐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蔬菜罐头、熟制豆类、加工坚果与籽类、糖果、粉圆、焙烤食品、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 、仅限使用叶绿素铜钠盐,、果蔬汁(浆)类饮料、配制酒、果冻、诱惑红及其铝色淀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水果干类(仅限苹果干)、用于燕麦片调色调香载体、装饰性果蔬熟制豆类、加工坚果与籽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粉圆、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仅限可可玉米片) 、糕点上彩装、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饼干夹心) 、西式火腿(熏烤、烟熏、蒸煮火腿)类、肉灌肠类、肉制品的可食用动物肠衣类、调味糖浆、固体复合调味料、半固体复合调味料(12.10.02.01蛋黄酱、沙拉酱除外) 、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 、配制酒、果冻、以胶原蛋白肠衣、膨化食品、玉米黄氢化植物油、糖果、越橘红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果蔬汁(浆)类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藻蓝(淡、海水) 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糖果、香辛料及粉、果蔬汁(浆)类饮料、、风味饮料、果冻栀子黄人造黄油(人造奶油)及其类似制品(如黄油和人造黄油混合品)、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蜜饯类、腌渍的蔬菜、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 、坚果与籽类罐头、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生湿面制品(如面条、饺子皮、馄饨皮、烧麦皮) 、生干面制品、方便米面制品、粮食制品馅料、糕点、饼干、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熟肉制品(仅限禽肉熟制品) 、调味品(12.01盐及代盐制品除外) 、果蔬汁(浆)类饮料、固体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配制酒、果冻、膨化食品栀子蓝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果酱、腌渍的蔬菜、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 、糖果、方便米面制品、粮食制品馅料、焙烤食品、调味品(12.01盐及代盐制品除外) 、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蛋白饮料、固体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 、配制酒、膨化食品植物炭黑、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糖果、粉圆、糕点、饼干、紫草红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糕点、饼干、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果蔬汁(浆)类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果酒紫甘薯色素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 、糖果、糕点上彩装、果蔬汁(浆)类饮料、配制酒紫胶(又名虫胶) 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柑橘类)、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仅限苹果)、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胶基糖果、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威化饼干紫胶红(又名虫胶红) 果酱、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风味派馅料) 、复合调味料、果蔬汁(浆)类饮料、碳酸饮料、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 、、配制酒。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保持、调色、增香、增味、防腐、抗氧化等目的,通过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食品法规和标准,确保对人体健康无害。
根据其作用和性质,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分类:1. 色素:-用于改变食品的颜色,使其更具吸引力。
包括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
2. 甜味剂:-用于增加食品的甜味,通常比糖分更高度甜味,可以降低食品的热量含量。
包括蔗糖、蜂蜜、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等。
3. 防腐剂:-用于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品变质。
常见的防腐剂包括山梨酸钠、对羟基苯甲酸酯等。
4. 抗氧化剂:-用于防止食品中的脂肪和油脂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
常见的抗氧化剂有维生素C、维生素E、硫代硫酸钠等。
5. 增味剂:-用于增加食品的香味和味道,提高口感。
包括酵母提取物、味精等。
6. 增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粘度和稠度,改善口感。
包括明胶、琼脂、卡拉胶等。
7. 乳化剂:-用于改善食品中水和油的混合性,防止分层。
包括卵磷脂、明胶等。
8. 漂白剂:-用于去除食品中的杂质和颜色,提高外观质量。
包括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乙酰等。
9. 稳定剂:-用于维持食品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稳定性。
包括硫酸盐、磷酸盐等。
10. 调味剂:-用于调节和增强食品的味道,使其更加可口。
包括盐、酱油、香料等。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同时食品生产企业应该按照合理的配方和适量使用,确保对人体健康没有不良影响。
红曲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一、红曲红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红曲红食品添加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红曲色素,另一种是红曲素。
其中,红曲色素是一种从红曲菌中提取的颜色素,可以用于食品加工
过程中。
而红曲素则是一种由红曲菌产生的生物激素,常被用于食品、药品中。
二、红曲红食品添加剂的用途
红曲红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调色,能够使食品呈现出红色或橙红色。
同时,由于红曲素具有抗氧化、抑菌、降血脂等功能,因此它也常被
用于制作保健品、药品等。
三、红曲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1. 使用量标准:红曲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应按照食品卫生法规的规
定进行控制,不得超过规定范围。
红曲红色素的限量为3g/kg,而红曲
素的限量则为35mg/kg。
2. 使用条件:红曲红食品添加剂只能在符合卫生要求的生产车间中进
行使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卫生标准。
3. 标签标识:食品生产企业在使用红曲红食品添加剂时,应在食品标
签上标注“红曲红食品添加剂”,并注明使用剂量等相关信息。
四、红曲红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
红曲红食品添加剂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其安全性评估也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红曲红食品添加剂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影响。
但如果使用不当,过量使用或者使用时间过长,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总之,红曲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遵循相应的标准,以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应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相关信息,以保障自身健康。
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包括:一、防腐剂:用于延长食品保质期。
1.苯甲酸:也叫做食品乙酸钠,可以抑制微生物和酵母菌的生长,被广泛应用于果汁、糖果、蛋糕和罐头等各类食品中。
2.山梨酸:是一种天然产物,也常用于食品防腐中,特别是在面包、奶酪、沙拉酱、调味料和肉类加工品等食品中。
3.丙二酸二钠:简称双乙酸钠,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
它主要用于肉类、奶制品、糖果、罐头和饮料等食品生产中,作为一种pH调节剂和防腐剂。
4.溴酸钾:常用于处理海产品,如龙虾、蟹类、虾和鱼等,也适用于水果和蔬菜。
5.亚硝酸盐:它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主要应用于肉制品、鱼类加工品和罐头等食品中。
二、抗氧化剂:可延缓食品氧化变质。
1. 维生素C:也叫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和抗氧化作用,在果汁、蔬菜制品、饼干等食品中广泛使用。
2. 维生素E:也称为生育酚,就像维生素C一样,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
在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中经常使用,如坚果、油炸食品和动物脂肪等。
3. 茶多酚:属于天然的多酚类化合物,存在于茶叶和一些水果中,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4. 硫代双胍:是一种对空气中的氧气有极强的还原作用,可以延缓食品氧化变质。
在麦片、罐头、饼干、肉制品等食品中应用广泛。
5. 花青素:也称为花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颜料,在葡萄酒、蔬菜、水果和豆腐等食品中广泛存在,并以其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而著名。
三、酸味剂:可使食品呈现酸性。
1. 柠檬酸: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柠檬、石榴、草莓和柑橘等水果中的有机酸,常用于饮料、果酱、罐头、沙拉酱、糖果和蛋糕等食品的调味中。
2. 苹果酸:也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苹果、圆桌等水果中的有机酸。
它通常用于腌制、调味、制作饮料和水果汁等。
3. 葡萄糖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固体,具有很强的酸味和抗菌作用,广泛用于罐头、饮料、果冻、糖果和口香糖等食品制造中。
4. 醋酸:是一种在食品工业中广泛使用的有机酸,常用于腌制、调味、制作饮料和酱汁等食品。
国家明令禁止的71种食品添加剂详细说明介绍1. 苏丹红苏丹红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
它的化学成分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由于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它属于化工染色剂,主要用于石油、机油和其他的一些工业溶剂中,目的是使其增色,也用于鞋、地板等的增光。
苏丹红包括苏丹红1号、苏丹红2号、苏丹红3号、苏丹红4号等几种,它们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称取食品经乙腈提取后,过滤,滤液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析,以波长可变的紫外—可见检测器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
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苏丹红,不法商贩主要将其用于辣椒粉等辣椒产品(食品)及其它需着色食品中染色、着色、增色、保色或喂养鸭禽炮制红心蛋等。
鉴别苏丹红,可以看它是否溶于水,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等。
2. 吊白块(禁用)工业化学名称:次硫酸氢钠甲醛或甲醛合次硫酸氢钠,俗称“吊白块”,又称“雕白块”,主要成份为:次硫酸钠甲醛,白色块状或结晶性粉粒,是一种工业用漂白剂。
有强还原性,在工业上用作漂白剂。
吊白块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分解产生甲醛,能使蛋白质凝固,使蛋白质失去活性。
食用掺有吊白块的食品会损坏人体的皮肤黏膜、肾脏、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会导致癌症和畸形病变。
食用吊白块后会引起人体过敏、刺激肠道、食物中毒等疾患,严重者影响视力并可能致癌,甚至有生命危险。
由于吊白块对食品的漂白、防腐效果明显,价格低廉,因此被不法商家在食品加工中长期使用。
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吊白块,不法商贩主要将其用于米面制品中面条、米粉、面食、米粉、粉丝、粉条、豆腐皮、腐竹、红糖、冰糖、荷粉、面粉、竹笋、银耳、牛百叶、血豆腐、海产品等食品中增白、增色、保鲜、增加口感、防腐,使食品外观颜色亮丽,延长食品保质时间和增加韧性,使食品久煮不糊,吃起来爽口。
3. 工业用甲醛(禁用)俗称:福尔马林,是一种工业漂白剂。
国家明令禁止的71种食品添加剂详细说明介绍1. 苏丹红苏丹红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
它的化学成分中含有一种叫萘的化合物,该物质具有偶氮结构,由于这种化学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致癌性,对人体的肝肾器官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它属于化工染色剂,主要用于石油、机油和其他的一些工业溶剂中,目的是使其增色,也用于鞋、地板等的增光。
苏丹红包括苏丹红1号、苏丹红2号、苏丹红3号、苏丹红4号等几种,它们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称取食品经乙腈提取后,过滤,滤液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析,以波长可变的紫外—可见检测器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
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苏丹红,不法商贩主要将其用于辣椒粉等辣椒产品(食品)及其它需着色食品中染色、着色、增色、保色或喂养鸭禽炮制红心蛋等。
鉴别苏丹红,可以看它是否溶于水,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等。
2. 吊白块(禁用)工业化学名称:次硫酸氢钠甲醛或甲醛合次硫酸氢钠,俗称“吊白块”,又称“雕白块”,主要成份为:次硫酸钠甲醛,白色块状或结晶性粉粒,是一种工业用漂白剂。
有强还原性,在工业上用作漂白剂。
吊白块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分解产生甲醛,能使蛋白质凝固,使蛋白质失去活性。
食用掺有吊白块的食品会损坏人体的皮肤黏膜、肾脏、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会导致癌症和畸形病变。
食用吊白块后会引起人体过敏、刺激肠道、食物中毒等疾患,严重者影响视力并可能致癌,甚至有生命危险。
由于吊白块对食品的漂白、防腐效果明显,价格低廉,因此被不法商家在食品加工中长期使用。
国家禁止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吊白块,不法商贩主要将其用于米面制品中面条、米粉、面食、米粉、粉丝、粉条、豆腐皮、腐竹、红糖、冰糖、荷粉、面粉、竹笋、银耳、牛百叶、血豆腐、海产品等食品中增白、增色、保鲜、增加口感、防腐,使食品外观颜色亮丽,延长食品保质时间和增加韧性,使食品久煮不糊,吃起来爽口。
3. 工业用甲醛(禁用)俗称:福尔马林,是一种工业漂白剂。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及分类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提高食品的品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形态等特征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的物质。
根据其功能和使用方法的不同,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一、色素类食品添加剂:色素类食品添加剂用于改变食品的色彩,使其具有诱人的外观。
常见的色素类食品添加剂包括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种。
合成色素包括染料类和涂料类,如柠檬黄、苏丹红等。
天然色素主要来自于动植物,如胡萝卜素、叶黄素等。
二、防腐剂类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类食品添加剂用于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防腐剂类食品添加剂有硫酸一钠、山梨酸钾等。
三、甜味剂类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类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甜味,提高口感和食欲。
常见的甜味剂类食品添加剂有蔗糖、果糖、安赛蜜等。
四、食品增稠剂类食品添加剂:食品增稠剂类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黏度和口感,使食品更加丰满。
常见的食品增稠剂类食品添加剂有明胶、果胶等。
五、膨松剂类食品添加剂:膨松剂类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体积和松软度,使食品更加可口。
常见的膨松剂类食品添加剂有发酵粉、泡打粉等。
六、润滑剂类食品添加剂:润滑剂类食品添加剂用于改善食品的口感,减少食品的粘性。
常见的润滑剂类食品添加剂有甘油、淀粉等。
除了以上几类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还有很多其他功能的添加剂,如增酸剂、发酵剂、乳化剂等,它们都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尽管食品添加剂在提高食品质量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也应引起重视,因为过量或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选择食品时,要尽量选择不添加或添加量较少的食品添加剂,并注意食品包装上明确标注的添加剂成分及其用量,以保证食品安全和健康。
最常见的食品添加剂(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
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
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
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常用的有维C、异维C等。
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
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
他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
膨松剂——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
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
目的是增加甜味感。
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
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
我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添加最大剂量为0.06g/kg。
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
消费者常吃的各种口味巧克力,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香料,使其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
04175 食品添加剂先行课程,如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工程、食品毒理学一、名词解释1、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包括营养强化剂2、食品防腐剂:加入食品中能防止或延缓食品腐败的食品添加剂。
3、食品着色剂:是指赋予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
4、食品乳化剂:是指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容的流体均匀地分散成乳浊液的物质,是一种具有亲水基和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
5、食品护色剂:本身不具有颜色,但能使食品产生颜色或使食品色泽得到改善的食品添剂6、食品漂白剂:是指能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退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7、酸味剂:是指用于改变或维持食品酸碱度的物质8、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
9、鲜味剂:是指增强食品鲜味感的一类物质,包括风味增强剂10、食品营养强化剂:是指为了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价值)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和其他营养成分,也被称为食品强化剂、营养供给剂。
第1章绪论一、掌握1、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p5 四方面色香味形品质需要;赋予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保证储存和货架期品质;加工工艺技术需要2、食品添加剂选用方法,p17 5条正确的使用目的;绝对禁止的行为;使用合法的;规范的使用;经济性是限定使用的条件3、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p23-----1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标签通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管理规定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审查通则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申报与受理规定二、熟练掌握1、食品添加剂分类来源;天然/人工合成功能:23类GB2760 ①酸度调节剂;②抗结剂;③消泡剂;④抗氧化剂;⑤漂白剂;⑥膨松剂;⑦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⑧着色剂;⑨护色剂;⑩乳化剂;○11酶制剂;○12增味剂;○13面粉处理剂;○14被膜剂;○15水分保持剂;○16营养强化剂;○17防腐剂;○18稳定和凝固剂;○19甜味剂;○20增稠剂;○21食品用香料;○22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23其他。
FOOD INDUSTRY I INTERPRETATION表1 课程思政在“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融入结合点章节培养目标知识切入点思政元素绪论了解食品添加剂的起源、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国内外管理手段的差异。
《本草纲目》中豆腐凝固剂、《神农本草经》栀子染色,食品添加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调色类食品添加剂了解着色剂、漂白剂、护色剂的概念呈色机理,应用实例。
从三原色到最终的颜色,着色剂调色的过程充满奇妙的未知。
理解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调香类食品添加剂香精与香料的关系,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香精的制备工艺。
香精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自我限定”,自身带有限量,加多了味道反而很刺鼻。
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
调味类食品添加剂甜味剂、酸味剂、增味剂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甜味剂和酸味剂之间会产生“味的变调”作用。
矛盾是统一与对立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调质类食品添加剂乳化剂、增稠剂、凝固剂、有机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的化学结构、作用机理和使用调控方法。
乳化剂的作用是让清水与油品看似是相互排斥的两种物质,在酯类乳化剂的作用下,能够两者融合在一起。
表面界面剂的作为拉住左右两边的油和水行成稳定的体系。
界面剂的作用就像我们为人处世时,遇到欣赏或者是打击的不同声音,要学会包容体谅,统一战线,百花齐放。
食品防腐剂天然防腐剂和化学合成的不同分类、作用机理、注意事项。
食品的腐败变质大多需要像栅栏一样的条件,比如,食物包装内微生物数量、空气介质里氧气浓度、整个体系空气湿度,各参数慢慢积累变化,腐败变质的结果在所难免。
这和做人做事是相似的道理,当发现自己有小毛病、小问题时,要及时改正。
古人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食品抗氧化剂氧化是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不仅导致食品中的油脂裂变,而且导致食品变色、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破坏、甚至产生哈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