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合理用药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老年人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目前,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也是抗感染的主要用药,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出现,使得细菌耐药性不断产生,常规抗菌药物已经起不到显著的作用,增加了治疗难度。
而在老年群体中,因老年人特殊的体质,越来越多的老人易患感染性疾病,为了提高老年患者的抗菌效果,如何合理用药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下面咱们就跟随文章内容来一起了解。
一、老年群体生理、病理特点因老年人的年龄比较大,患者的身体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化,患者白细胞吞噬功能减弱,免疫预防功能降低,导致老年患者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如呼吸感染、胆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还有部分患者生病后需要手术,术后感染发生率也非常高。
但是,就感染来说,因老年患者机体的特殊性,使得患者在临床的表现不同,因此很难在早期发现,往往在患者发生感染后才被诊断处理,此时已经让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二、老年患者用药分析1、药物吸收目前,因老年患者的年龄比较大,胃肠道组织和功能均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胃肠道功能下降,患者用药后,影响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和利用,主要源于患者的胃酸减少,患者胃部环境中的PH升高,因此药物的崩解延缓,溶解度降低后减少对药物的吸收。
此外,老年患者的小肠面积也比成年人的少,因此对食物中的营养吸收大大下降,并且患者肠道的血流减少,使得药物浓度高峰值减低,让不容易溶解的药物吸收利用速度减慢,所以老年患者用药后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药物分布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患者体内的水分减少,致使机体中的脂肪增多,因而对药物的分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老年患者机体中水分下降,因此水溶性的药物分布容积减少,而脂溶性的药物分布容积增加。
药物分布主要与患者机体中水分流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3、药物肝内代谢在临床用药期间,最常见的毒副反应是患者产生肝毒性,或者对患者肝脏功能产生影响,主要源于患者服用的药物,主要通过患者的肝脏代谢,也就是说由肝细胞微粒体中酶系统所代谢,将脂溶性化合物转化为水溶性化合物,并且患者的肝脏重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轻,因此患者的肝功能也会减退。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中医养生保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机能会逐渐发生变化,老年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并采取相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缓衰老、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身体机能的衰退。
老年人的心肺功能下降,心脏收缩力减弱,肺活量减少,导致活动耐力降低,容易出现气喘、心慌等症状。
肌肉力量和耐力也会减弱,骨骼中的钙质流失增加,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增加骨折的风险。
关节软骨磨损,关节灵活性变差,行动变得迟缓。
其次,消化系统功能减弱。
老年人的唾液分泌减少,咀嚼能力下降,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酶的分泌也减少,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问题。
再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老年人的免疫细胞活性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更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且疾病恢复的时间也较长。
另外,神经系统也会发生变化。
老年人的反应速度变慢,记忆力和认知能力逐渐下降,睡眠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可以归结为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衰退等。
基于这些特点,中医养生保健有着丰富的方法和策略。
饮食养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老年人应注重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鸡肉、蛋类、豆类等,以维持肌肉质量。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同时,要注意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中医认为,老年人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山药、枸杞、红枣、桂圆等,以补养气血。
起居有常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也至关重要。
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环境要安静、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
白天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根据季节的变化,及时调整衣物,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情志调节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老年人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初晓艺林鑫)第一部分概述老年人一般指年龄超过65岁以上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普遍提高,人类的寿命也随之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
我国巳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4亿,到2050年将达到峰值4.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
老年人身体内各器官和组织发生衰老性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同于青壮年。
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应当引起特别重视。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通常会发生较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一)身体形态的改变老年人因毛发髓质和角质退化可发生毛发变细及脱发,黑色素合成障碍可出现毛发及胡须变白,皮肤弹性减退,皮下脂肪量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可导致皮肤松弛并出现皱纹,尤其是清除自由基及其过氧化物能力明显降低,脂褐质堆积在基底层细胞中,形成特异性的“老年斑”。
晶状体弹力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退,出现老花眼。
机体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脂肪等结缔组织比例增加,组织及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肌肉、脏器萎缩等。
机体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退,易患感染性疾病。
(二)神经系统的改变在神经系统,老年人大脑的重量较一般正常人减轻20~25%,脑血流量减少,大脑皮质和脑回萎缩,使脑不同部位的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中枢神经元递质合成减少。
脑内酶活性减弱,中枢神经系统有些受体处于高敏状态,药物在小剂量可产生治疗作用,常规剂量即可引起较强的药理反应,出现耐受性降低现象。
老年人出现明显的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脑功能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三)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在心血管系统,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心肌萎缩,逐渐发生纤维样变化,心肌收缩力减弱,泵效率下降,每分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充盈受限制;心脏收缩期延长,使心肌耗氧和能量需要增加,对应激适应性降低;65岁老年人冠状动脉血流量较青年人下降约35%,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为维持脑血流量不变,肾与肝血流减少。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XXXXXX)第一部分概述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通常会发生较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一)身体形态的改变老年人因毛发髓质和角质退化可发生毛发变细及脱发,黑色素合成障碍可出现毛发及胡须变白,皮肤弹性减退,皮下脂肪量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可导致皮肤松弛并出现皱纹,尤其是清除自由基及其过氧化物能力明显降低,脂褐质堆积在基底层细胞中,形成特异性的“老年斑”。
晶状体弹力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退,出现老花眼。
机体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脂肪等结缔组织比例增加,组织及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肌肉、脏器萎缩等。
机体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退,易患感染性疾病。
(二)神经系统的改变在神经系统,老年人大脑的重量较一般正常人减轻20~25%,脑血流量减少,大脑皮质和脑回萎缩,使脑不同部位的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中枢神经元递质合成减少。
脑内酶活性减弱,中枢神经系统有些受体处于高敏状态,药物在小剂量可产生治疗作用,常规剂量即可引起较强的药理反应,出现耐受性降低现象。
老年人出现明显的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脑功能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三)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在心血管系统,老年人心血管功用的退化首要施展阐发在心肌萎缩,逐渐发生纤1维样变化,心肌收缩力减弱,泵效率下降,每分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充盈受限制;心脏收缩期延长,使心肌耗氧和能量需要增加,对应激适应性降低;65岁老年人冠状动脉血流量较青年人下降约35%,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为维持脑血流量不变,肾与肝血流减少。
血管生理性硬化渐趋明显,多伴有血管壁脂质沉积,易发生心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血栓等。
血管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下降,故老年人血压常升高;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脏器组织中毛细血管的有效数量减少及阻力增大,易发生组织器官的供血障碍。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维化和钙化,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排血量减少,心率变慢,血管壁硬化,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阻力增加,血压易波动,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等问题。
此外,老年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膜容易受损,易发生血栓形成,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二、老年人用药特点老年人的用药特点主要表现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改变,具体包括:一)药物吸收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下降,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缓,肠道的吸收表面积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减慢,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
二)药物分布老年人的体液分布发生改变,体液量减少,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药物在血浆中的结合率降低,导致游离药物浓度增加,药物分布容积减少,药物在组织内的浓度增加,易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
三)药物代谢老年人的肝功能下降,药物代谢能力减弱,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减慢,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药物在体内的积累量增加,易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
四)药物排泄老年人的肾功能下降,药物的排泄能力减弱,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药物的清除率下降,药物的蓄积量增加,易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
三、老年人用药的合理用药原则老年人用药的合理用药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个体化用药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各不相同,需要个体化用药,根据老年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避免出现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
二)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常常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容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或者降低药物疗效,需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有相互作用的药物。
三)避免使用高风险药物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等高风险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或者限制使用。
四)注意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过度使用或者长期使用导致药物的积累和毒副作用。
五)定期复查和监测老年人用药后需要定期复查和监测,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证老年人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改变与合理用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各重要器官都会发生明显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的不同程度的变化、衰退。
因此,老年人要合理用药。
这些变化有:(一)神经系统衰老时,老年人的中枢神经会有某种病理变化的缓慢发展,脂褐质、淀粉样蛋白、丝状物等沉积在神经元内和神经元周围,使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直至丧失,出现从对近期的记忆受损,逐渐发展到痴呆状态。
老年人神经系统的改变对用药的影响,有:(1)因记忆力变差易引起服药差错。
对需要有稳定血药浓度的药物常会因漏服而出现病理症状,或因多服而出现毒副反应。
(2)对神经系统有毒性的药物应慎用,因其毒性往往增加。
(二)心血管系统衰老时,胶原和淀粉样蛋白在心脏沉积增多,使老年人的心脏血管硬化,使动脉壁的膨胀性降低,心室充盈的顺应性受损,每搏输出量降低;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房性心律失常增多,应激时调节最大心率的能力下降;心肌细胞的收缩力、收缩速度和氧耗均下降。
同时,由于老年人的心脏血管硬化会使外周阻力升高,心输出量下降,表现为血压有较高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不高或反而降低,脉压增大。
而调节动脉压的压力感受器就位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上,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对用药的影响,有:(1)慎用降压药和利尿剂,以避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2)应注意甲亢和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等疾病的控制,并注意输液用量。
(3)肾脏衰老时,老年人会出现肾血管硬化和萎缩,使肾脏重量减轻。
肾小球减少约30%,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40岁后每年约降低1 ml/min。
这些变化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内环境适应机制。
当老年人在急病和重病时,易伴有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老年人肾脏的改变对用药的影响,有:(1)对需经肾脏消除的药物应调整剂量。
(2)应密切注意观察体液和电解质平衡,以防止其紊乱。
(四)消化系统衰老时,会使老年人的味觉减退,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而使体内pH升高;肠黏膜的表面积减少,肠蠕动减慢,易造成便秘和肠道憩室;同时,肝组织重量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肝血流量也会减少,每年约减少0.3%~0.5%。
老年人需根据生理特点合理用药⊙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 杨化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药品也不例外,如使用得当,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如用药不当,不但达不到治病的目的,还可能导致药源性疾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合理用药必须掌握有效性和安全性。
前者是指对症选药,后者则是避免或减少药源性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老人用药尤需如此。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身体各脏器发生生理老化和功能失调,各组织器官出现退行性病变,机体抵抗力减弱,神经反应减慢,内分泌调节减弱,骨酪的韧性和强度降低,基础代谢率减低,调节内环境稳定的诸因素发生障得,因此对待老年患者必须根据其生理特点,做到合理用药,才能使药物发挥最佳效果。
首先,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胃壁功能降低,胃酸分泌减少25%~35%。
胃酸的减少可使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类药物的离子化程度增大,减少药物吸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输出量减少,致使消化道血流量减少约40%,也会造成药物的吸收量减少;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药物进入小肠延迟,药物在小肠中吸收减慢,使某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的达峰时间延长,血药峰浓度降低,也可使某些在胃中代谢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因胃排空减慢而有效吸收减少,并且造成药物在胃肠道滞留时间延长,增加胃肠道的刺激。
其次,老年人血浆蛋白量较低,体内水分较少、脂肪较多,所以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偏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小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大,一些水溶性药物如水杨酸类、乙醇、吗啡、钾盐等的分布容积下降,而脂溶性药物如安定、利多卡因、巴比妥盐等的分布容积增加。
因此,脂溶性药物半衰期延长,易在体内蓄积中毒。
第三,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随着年龄增长,功能性肝细胞、肝血流量都相应减少,肝微粒体酶活性也相对下降。
这些因素可以使某些药物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加,如氨基比林、保泰松、苯妥英钠、巴比妥、眠尔通、四环素等药物,在血液及组织中的浓度上升,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延长20%~50%。
浅谈老年人的合理用药老年人一般指年龄超过60岁的人,因老年人生理功能通常会发生较大变化,应根据老年人的药效学特点合理选择用药。
1 机体组成发生变化①老年人局部循环差及肌肉萎缩、血流减少,使肌内、皮下注射的药物吸收速率下降;②总体液和细胞外液与体重比例减少,体内脂肪比例减少,体内脂肪比例增加,使脂溶性药物如地西泮等更易分布到脂肪组织中,使其分布容积增大,亲水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分布容积减小,血药浓度增加;③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白蛋白含量降低使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普奈洛尔等药物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
2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如氯丙嗪、苯二氮卓类、中枢性降压药等作用增强,或用后不良反应较明显,因此老年人用中枢抑制药时应减量。
3 心血管系统功能减弱老年人心肌对的摄取、储存能力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心脏舒张顺应性下降,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壁增厚,血管阻力上升,对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性降低。
心脏的β-受体数量减少,对β-受体激动药、阻断药反应性降低,但对α受体阻断药敏感性提高,应用血管扩张药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人对强心苷类药物反应敏感,尤其伴有肾功能减退时易中毒,用时应减量。
4 消化系统功能减弱老年人胃肠活动减弱,主要表现在:①胃酸分泌减少,对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可能减少,对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可能增多;②消化道黏膜吸收面积减少,肠内液体量也相应减少,不易溶解的药物吸收减慢;③肠、肝血流量减少使地高辛等某些药物的吸收明显减少。
5 易致不良反应,同时肝血流减少,肝药酶活性降低,可提高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多数药物及其代谢物经肾排泄,肾血流量减少、调节功能和酸碱代偿能力的降低,使老年人药物排泄能力下降,这是老年人易致药物蓄积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用时要注意调整剂量及间隔时间。
6 其他老年人的凝血功能减弱,体温调节能力、血糖调节能力降低,同化代谢小于异化代谢等特点,在用药时注意。
鉴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因此用药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优化治疗原则。
浅谈老年人合理用药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生理功能减弱且疾病较多、用药多而复杂、依从性差。
注重老年人合理用药,已成为老年患者健康长寿的重要环节。
因此,如何才能安全、有效地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是当今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1 老年人药理学特点1.1 老年人的用药特点老年患者由于起病隐匿、症状多变、病情凶险易恶化、多种疾病集于一身、并发症多,常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约1/4~1/3的老年人同时使用4~6种药物,用药依从性较差。
1.2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点舌下给药吸收较差,酸性药物吸收减慢或减少,但大多数药物的吸收与青年人并无显著差异;水溶性药物在脂肪中分布容积减少,血液中药物浓度增加,脂溶性药物(苯巴妥类、地西泮)分布容积增加,T1/2延长,易在体内蓄积而出现中毒反应;肝清除率降低,血药浓度增高,毒副反应有可能增加;药物排泄主要通过肾,老年人由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过滤量下降,经肾排泄的药物清除减慢,消除速率下降毒副反应增加。
1.3 老年人药效学特点老年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特别敏感,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镇痛药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增高;对(胰岛素、葡萄糖等)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利福平、异烟肼等)药物易引起肝损害;膀胱功能不稳定,强利尿药易引起尿失禁。
2 老年人合理用药原则和注意事项2.1 明确用药目的,严格掌握适应证老年人并非所有症状或慢性病都需要药物治疗,如对失眠的老年人,有时只需要调节生活习惯而不必使用中枢抑制药;又如老年抑郁患者,可合理安排其生活,丰富生活内容使其不再感到孤独,则不需抗抑郁药的治疗。
原则是不能用药的,应尽量避免用药。
2.2 给药方案应个体化,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在就诊时应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和目前所服药情况,以便医生正确诊断,合理选用药物。
应根据老年人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确定给药方案,明确诊断后,确定药物治疗时,应慎重估价疾病的严重性和药物的危险性,恰当地选择疗效可靠、作用温和的药物,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排除禁忌症。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养生保健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的全身性退化既包括了其功能性的退变,也包括了其物质上的衰减,还包括了其心理上的衰老。
因此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可概括为脏腑功能虚损、气血精津液等物质的减少以及心理衰老。
(一)五脏虚损—功能衰退:不同的脏器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不同脏器的虚损也有不同的表现。
在老年人,人体的各个脏器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
心:在临床上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许多老年人总感到心悸、胸闷、气短、乏力、不耐久劳、夜寐不安、容易惊醒、眩晕等,而做心电图等检查则又往往是正常的。
其实这就是老年人的心脏功能不断老化的表现。
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心脏的保养。
肺:肺主要涉及到人的呼吸功能、免疫功能,并与人体的水液代谢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老年人肺的通气功能、抵御外邪的能力减退。
因此,其耐缺氧能力较差,平时容易外感,且不易恢复,对季节、气候的变化、交替适应性差等,易发生呼吸道病变。
脾:脾是人出生以后人体各项功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直接来源,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
人到中年以后,特别是进入老年后,脾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脾的虚损,主要表现为食欲的减退,或饮食无味,或口味异常,常伴有腹胀,不易消化,大便不调以及肌肉弹性的下降,舌苔腻等。
肝:肝与人体许多功能有关,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的运行、运动平衡、月经生育以及解毒等。
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着肝脏功能活动的衰减和异常,一是肝的物质不足,出现胁痛、目涩目糊、入夜抽筋、爪甲无华;其二是肝的功能衰退和失常,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调节障碍,则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嗳气,大便失调。
肾:肾与人体的许多功能和生命活动有关,在中老年人中肾亏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是随龄增长。
肾虚的出现率40—49岁为60%,以后每增长10岁,肾虚比例递增10%,80岁以上则为90%以上。
人在进入中老年以后,普遍会出现精力不济、体力下降、发疏发白、牙齿松动脱落、记忆力下降、性欲减退、生殖力下降乃至丧失,腰膝酸软、听力减退、耳鸣、夜尿频多等,这些表现都与肾亏有关。
老年人用药特点与合理用药知识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加,老年人主要指的是年龄超过60岁的人群,对人体来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素质各个方面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所以老年人群出现疾病的概率更高。
对老年人来说,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老年人用药特点与其他人群来说存在一定的差异。
1.心理和生理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主要是身体器官功能出现退化,脏器萎缩、重量下降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等,导致身体抵抗力不足,耐受较低。
而且当器官功能出现退化后,行为和反应速度也会发生改变,出现老年痴呆、记忆力下降等,对服药会产生影响。
在心理上,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速度在下降,听觉和视觉等会受到影响,在心理上发生变化,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再加上疾病本身的影响,更容易出现孤独、社会隔离等感受,导致自身出现心理疾病。
1.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在进入身体中会发挥出药物本身的作用,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药物动力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吸收、分布、代谢等过程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的规律不是非常明显。
药代动力学过程降低,部分药物成分出现被动转运,未被吸收,主动吸收的成分较少,导致药物代谢功能下降,排泄也会受到影响,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增加局部血药浓度。
在药物吸收上,主要为口服,胃肠道吸收,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下降,胃酸分泌减少,胃肠道的血液流量减少,胃肠蠕动功能降低,影响到药物的吸收,药物在胃部的降解减少,降低生物利用度。
药物分布上,在分解后药物主要分布血液中,受到血液流量、体液酸性值、血浆蛋白的结合等因素影响。
而老年患者的身体循环功能下降对药物成分的转运会产生影响,降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影响到药物的亲和度,增加游离的药物成分,容易出现副作用。
在药物代谢方面,药物代谢主要为肝肾部位,对老年患者来说,肝肾部位的血液和细胞量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更低,降低肝脏系统的活性,影响到药物的正常代谢,减慢代谢的速度,延长半衰期,药物成分堆集在肝脏部位。
老年人合理用药的指导要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用药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老年人因芳龄增长和慢性病患有,常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
然而,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药物代谢功能发生变化,使得老年人用药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特殊注意事项。
本文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和用药规范,旨在为老年人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一、老年人的身体特点1. 药物代谢功能下降芳龄增长导致老年人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功能下降,药物的排泄速度变慢,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容易造成药物积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2. 生理功能减退老年人的胃肠功能减退,吸收能力下降,因此药物的吸收速度可能变慢,需要调整药物的用药方式。
3. 免疫功能下降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明显减退,容易感染,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及抗感染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二、老年人合理用药的指导要点1. 综合考虑药物的选择老年人在用药时,应首先考虑药物的选择,选择对老年人较为安全的药物。
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的药物以及不易产生依赖性的药物。
2. 依据个体化特点调整用药剂量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功能下降,需要根据老年人的个体化特点和生理状况,调整用药剂量。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当减少。
3. 合理用药的时间和用药方式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减退,应合理使用药物,避免将多种药物同时使用,以免增加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和药物的用药方式,比如要服药前饮食情况和饮水情况,以及服药时间点的选择等。
4. 监测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老年人在用药期间需要进行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定期检测生化指标、血常规等相关指标,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 避免不当用药老年人用药时,应避免过度用药或不当用药,避免盲目跟风使用各种药物。
三、老年人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老年人用药存在诸多风险,因此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用药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老年人的疾病,减轻不适症状,还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降低药物治疗的风险。
养老医疗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1. 生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包括骨骼肌肉的减少、代谢功能的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衰退等。
这些变化会影响老年人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增加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
2. 长寿基因一部分老年人具有较高的长寿基因,他们更容易保持健康,同时需要更多的照顾和关爱。
3. 老年人的身体组成老年人的身体会出现肌肉减少、骨质疏松等问题,因此需要更多的营养和锻炼来保持身体功能。
4. 老年人的睡眠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变化、环境因素等,需要特殊的关注。
二、老年人常见疾病1.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少,骨质脆弱易折断。
预防骨质疏松需要注意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等。
2. 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等。
3. 糖尿病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着不良的影响。
4. 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
5. 癌症老年人癌症的发病率也较高,需要及时进行筛查和治疗。
6. 老年人骨关节疾病老年人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会影响老年人的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7.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
三、老年人的饮食健康1. 营养需求老年人的营养需求有所不同,需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
2. 饮食要点老年人的饮食需要注意易消化、低脂肪、低钠的原则,同时注意保持水分平衡。
3. 饮食禁忌老年人需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脂、糖分和盐分,注意避免摄入可能对核心器官造成损害的食物。
四、老年人的运动健康1. 锻炼的好处老年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血管健康、提高免疫力等。
2. 适合的运动方式老年人应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瑜伽、游泳等。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网上自修项目(第三期)- 2 -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合理用药
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备受关注。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导致机体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能力都在下降,对药物处置能力及药物的反应性也相应降低,在用药过程中存在多病共存、一病多症或一症多病的现象,联合应用药物治疗的情况非常普遍,由此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严重影响老年人药物治疗效果,同时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1.老年人消化器官的生理变化及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老年人胃壁功能降低,胃酸分泌比年轻人减少25%-35%。
胃酸的减少可使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类药物的离
子化程度增大,减少了药物吸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输出量减少,致使消化道血流量减少约40%,也造成了药物的吸收量减少;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药物进入小肠延迟,药物在小肠中吸收减慢,使某些如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的达峰时间延长,血药峰浓度降低,也可使某些在胃中代谢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因胃排空减慢而有效吸收减少,并且造成药物在胃肠道滞留时间延长,增加胃肠道的刺激。
2. 老年人血浆蛋白量、脂肪等的变化对药物分布的影响老年人血浆蛋白量较低,体内水分较少、脂肪较多,故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偏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小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大,一些水溶性药物如水杨酸类、乙醇、吗啡、青霉素、钾盐等的分布容积下降,而脂溶性药物如安定、利多卡因、巴比妥盐等的分布容积增加。
造成这些脂溶性药物的半衰期延长,易在体内蓄积中毒。
3. 老年人肝脏功能的生理变化及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功能性肝细胞、肝血流量都相应减少,肝微粒体酶活性也
相对下降。
这些因素可以使某些药物代谢减慢,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加,如氨基比林、保泰松、苯妥英钠、巴比妥、眠尔通、四环素等药物,在血液及组织中的浓度上升,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延长20%~50%。
特别是如安定等药物在体内滞留的时间老年人比年轻人可延长4-5倍。
4. 老年人肾脏功能的生理变化及对药物排泄的影响大多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都经肾脏排泄,65岁的老年人肾血流量约为年轻人的40%~50%,由此导致肾小球
的滤过率下降,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易在体内蓄积造成不良反应或中毒。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内蓄积,易出现不良反应,
老年人合理用药的原则
1. 药物的选择
正确掌握药物适应症,尽量减少使用药物的种类,避免使用老人禁用或慎用的药物,不可轻信广告随意使用药物或滋补产品。
2. 剂量的掌握
老年患者用药量应该为成人的3/4,一般开始用成人量的1/2~3/4即见效果,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到有效剂量,严格遵守剂量个体化原则,这对于主要经肾脏原形排泄或及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泄而治疗指数又较小的药物尤为重要。
3. 使用原则的掌握
3.1 简化给药方案大部分老年人多病共存,应视病情轻重缓急先后论治,用药种类尽量简单,注意药物间潜在的相互作用。
3.2 选择适宜的剂型老年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时,尽可能口服给药,对部分吞咽困难的,可改用液体剂型,必要时注射给药,急性病患者可选用静滴、静注。
3.3 选择最佳服药时间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如降血压药宜在早晨血压上升前半小时服用最佳;皮质激素类药物现在主张长期用药者在控制病情后,采取隔日1次给药法。
3.4 加强用药指导依从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药物的了解,开展合理的药学服务可避免老年患者因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身体损害。
老年人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时,应减小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对确需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应采用每日一次的给药方案,以减小耳、肾毒性;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脂溶性,组织渗透力强,加之老年患者的肾清除能力下降,以致此类药物在老年人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在选用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注意给药途径,用药剂量,加强用药监护。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心血管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减少心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胺碘酮脂溶性高,在肝脏代谢,应小剂量使用;较低剂量钙拮抗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等相对比较安全;现代高血压治疗中,推荐使用小剂量的双氢克尿噻 6.25~25mg/d利尿降压。
长期或经常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合适剂量的阿司匹林是唯一公认没有心血管副作用且具备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非淄体抗炎
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