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员道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PPt
- 格式:pptx
- 大小:18.54 MB
- 文档页数:46
立德的活动树人的过程——课题《中小学活动德育的实践与功能研究》结题报告我们申报的课题《中小学活动德育的实践与功能研究》,于2012年2月6日被省教育学会批准为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批准号:GDESH021),同年4月24日正式开题。
该课题又于2013年10月28日被省教厅思想政治教育处批准为2013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批准号:GDZXXDY13147)。
课题经过四年时间的并题实践与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现就课题的实践、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综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根本的、永恒的话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首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很好地抓住了“教育质量”的实质和核心。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教育的根本任务”南辕北辙。
比如社会层面,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升学班”,越减越重的“大书包”,追名逐利的“××机构”……;又如学校层面,重校内轻校外——内容狭隘化;重说教轻体验——过程空洞化;重智育轻德育——唯分数论……。
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
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平却没有同步上去,“摔倒的老人扶与不扶”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常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