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尺度与比例】
- 格式:ppt
- 大小:10.84 MB
- 文档页数:28
建筑设计中的尺度与比例尺度与比例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外观美观度,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功能性和人们的舒适感。
在建筑设计中,尺度和比例的运用旨在实现空间的平衡、和谐和可用性。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尺度与比例的具体应用。
首先,尺度是指建筑物的大小和空间分布。
在设计过程中,尺度的选择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功能定位、场地环境以及人们对空间的需求。
例如,对于居住建筑来说,合理的尺度设计可以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让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感到舒适和自在。
而对于公共建筑来说,适宜的尺度设计能够提供良好的通透感,使人们在其中流动自如,同时还能有效利用空间资源。
其次,比例是指建筑物内部和外部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建筑物的比例设计决定了不同构件之间的大小和形态,以及它们与整体建筑的协调性。
比例不仅仅限于建筑物的外观,还涉及到内部空间的分配和布置。
通过适当的比例设计,可以使空间感更加协调和谐,使得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愉悦和安宁的氛围。
在建筑设计中,尺度与比例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尺度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比例的建立,而比例的掌握则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把握和调整建筑物的尺度。
例如,在设计高层建筑时,适度的尺度可以提高建筑物在城市中的形象感,同时通过合理的比例设计,可以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另外,对于室内空间设计来说,不同尺度的元素相互呼应,可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和流动感。
尺度和比例的运用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尺度和比例的认知和追求有所差异,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兼顾当地文化特点和人们的审美需求。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宇宙观念和室内外空间的平衡,常常运用层层递进的尺度和恰到好处的比例来创造独特的建筑风格。
总之,尺度与比例是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考量因素。
合理的尺度选择和比例设计能够使建筑物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出美观、舒适和实用的空间。
而尺度和比例的运用也需要结合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来进行,从而在设计中创造出特色和独特性。
对成都水井坊历史片区更新改造的一些思考作者:周彦吕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22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水井坊片区现状建筑、空间、住民以及社会文化要素的综合分析,提出一些对于原真性保护有利的相应措施,进而完成历史地段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rchitecture, space, residents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s in shuijingfang,some measures beneficial to authenticity protection have been put forward, thus completing the succeeding and innovation of this area.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Key words: historical block;preservation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02-010引言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近日完成专家评审阶段的工作,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出,“对于一些‘打造’的街区,我们接受的程度比较低。
历史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1历史地段典型问题分析成都在城市化中历经现代化的演替,历史肌理所剩无几,留下的主要是文保单位所在地段。
水井坊街区位于成都老东门大桥外,府河、南河交界处。
古代酿酒遗址位于街区北面,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
社区生活气氛浓郁归属感强,但也面临设施落后环境衰败等问题。
笔者于通过2008~2011年期间的几次现场调研,总结了如下问题。
1.1 历史建筑与空间的失落1.1.1 建筑水井坊传统建筑群属四川城镇民居,前店后宅,以传统的合院制纵向布局。
多建于明清,以木构为主。
木构建筑在盆地湿润环境中易老化腐朽,最好的保护手段是日复一日的保养,但多数建筑年久失修,甚至安全也不过关。
传统街区更新中城市设计的“三理论”初探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需要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及文化传承的双向要求,因此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容易激发出大量的矛盾点。
“图底理论”和“联系理论”有助于整合街区的空间结构;“场所理论”有助于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文章以泰安通天街为例,利用城市设计的“三理论”,探讨解决传统街区现代更新与历史传承的融合问题。
标签:城市更新、文脉传承、城市设计“三理论”传统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城市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然而,由于众多历史原因,有些街区已经成为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区内建筑破损严重,卫生条件不佳,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面临着亟待改造的问题。
随着国内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能否保留城市文脉的记忆,能否使街区参与到新的城市生活中来,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探索和实践。
1、城市设计理论初探1.1“三理论”概述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通过对现代空间演进和历史典范的分析,得出有关城市设计的“三理论”:“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
他主张将三种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理论进行城市设计,主张以“图—底理论”为基础研究建筑实体和空间虚体所占用地的比例关系,通过联系理论研究组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场所理论加入了人的需求和文化、历史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倡导结合环境的独特形式和内在细节给予物质空间更多丰富的内容,它比“图—底理论”和联系理论更进一步。
1.2 “三理论”在街区更新中的作用传统街区在更新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寻求保护和更新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恢复地区活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街区改造应综合三种理论的优点:赋予虚实以结构,建立各部之联系,并回应人性需求和各自环境的独特要素。
利用“图—底理论”分析街区格局和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街区的空间总体结构,从而在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更积极的城市空间。
外部空间设计知识点外部空间设计是指对建筑物周边环境进行规划和布局,使其与建筑物相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美观、实用的整体。
本文将介绍外部空间设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基本原则1. 空间分区: 外部空间设计应根据功能需求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入口区、休闲区、绿化区等,使各个区域相对独立、清晰明确。
2. 比例与尺度: 外部空间设计应根据场地的大小确定合适的比例与尺度,避免过大或过小的设计,保持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3. 线条与形状: 外部空间设计通过运用不同的线条和形状,营造出动感、稳定或流畅的效果,增强空间的美感与视觉冲击力。
4. 材料选择: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合适的材料选择关系到空间的质感和耐久性,如地面铺装材料、墙面装饰材料等都需要慎重考虑。
5. 照明设计: 外部空间的照明设计不仅为夜间提供足够的照明,还能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有效增加空间的功能和观赏性。
二、景观设计1. 绿化设计: 绿化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选用合适的植物、布局合理的花坛和景观树木,使整个区域更加生机勃勃、美丽宜人。
2. 水景设计: 水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元素,通过设置喷泉、水池、噴水觀音等水景装饰,增加空间动感和视觉冲击力,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3. 艺术雕塑: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艺术雕塑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元素,通过雕塑作品的布置和风格选择,可为空间增添艺术气息和独特魅力。
三、交通与通行1. 人行道设计: 合理设置人行道的宽度、材质和颜色,确保人们的行走安全和舒适,同时与建筑物整体风格相协调。
2. 车辆通行设计: 车辆的流线设计应考虑到交通流量和方向,合理设置停车位和车辆进出口,保证车辆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3. 非机动车设计: 设计合适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者共享空间,方便非机动车行驶,同时增加人们的出行选择和交通方式多样性。
四、环境保护1. 雨水利用: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合理设置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设计中的美学法则——比例与尺度美学的基本原则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稳定与技巧主从与重点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黄金比例黄金比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约为1∶0.618,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
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
在艺术实践中应用的黄金比有一个宽容度较大的区域 1:2----3:4(0.571~0.666)裴波那切数列人体美学一、黄金点:1.髋骨:头顶-足底之分割点2.咽喉:头顶-肚脐之分割点3.膝关节:肚脐-足底之分割点4.肘关节:肩关节-中指尖之分割点5.眉间点:发际-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6.鼻下点:发际-颏底间距下1/3与上中2/3之分割点;7.唇珠点:鼻底-颏底间距上1/3与中下2/3之分割点二、黄金矩形:①躯体轮廓:肩宽与臀宽的平均数为宽,肩峰至臀底的高度为长②面部轮廓:眼水平线的面宽为宽,发际至颏底间距为长③鼻部轮廓:鼻翼为宽,鼻根至鼻底间距为长④唇部轮廓:静止状态时上下唇峰间距为宽,口角间距为长生活中的黄金比例优选法优选法是一种求最优化问题的方法。
如在炼钢时需要加入某种化学元素来增加钢材的强度,假设已知在每吨钢中需加某化学元素的量在1000—2000克之间,为了求得最恰当的加入量,需要在1000克与2000克这个区间中进行试验。
通常是取区间的中点(即1500克)作试验。
然后将试验结果分别与1000克和2000克时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从中选取强度较高的两点作为新的区间,再取新区间的中点做试验,再比较端点,依次下去,直到取得最理想的结果。
这种实验法称为对分法。
但这种方法并不是最快的实验方法,如果将实验点取在区间的0.618处,那么实验的次数将大大减少。
这种取区间的0.618处作为试验点的方法就是一维的优选法,也称0.618法。
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因素的问题,用“0.618法”做16次试验就可以完成“对分法”做2500次试验所达到的效果。
建筑中的建筑物空间组织建筑物的空间组织是指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通过合理布局、内外部空间的划分与组合,以达到满足功能需求、艺术审美和人们舒适体验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在建筑中,空间组织是实现建筑功能和空间特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建筑物空间组织的重要性以及实现方法。
一、建筑物空间组织的重要性建筑物的空间组织对于建筑体验和功能运转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优秀的空间组织能够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和环境感知,使人们更好地利用空间。
合理的空间组织能够划分不同功能区域,使不同功能间的联系紧密且有序。
同时,空间组织也能够营造出丰富的室内外环境,提供舒适的空间氛围。
因此,建筑物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和创造力是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建筑物空间组织的实现方法1. 分层布局建筑物的空间组织可以通过分层布局来实现。
通过不同楼层的设置,可以合理划分出公共区域、私密空间以及服务区域。
分层布局可以使得不同功能空间间隔明确,又能够通过楼梯、电梯等垂直交通方式形成联系。
同时,在不同楼层设置景观露台或室外空间,可以丰富建筑的立体感和景观特色。
2. 空间序列一个建筑物中的不同空间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空间序列。
通过门廊、门厅等过渡空间的设置,可以将不同功能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流线。
空间序列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路径,使人们在移动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并感受不同的空间,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3. 空间比例和尺度在建筑物的空间组织中,合理的空间比例和尺度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功能空间的大小、高低和宽度的分配需要考虑到功能需求以及使用者的视觉感受。
从整体来看,空间比例的协调统一能够提高建筑的整体协调性和美感。
4. 光线与视野光线和视野是建筑空间组织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通过窗户、天窗、玻璃幕墙等开口,可以引入自然光线,提供明亮的室内环境,并与室外环境形成联系。
良好的视野也能够提供美景和开放感,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5. 空间分区建筑物的空间组织需要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
传统与现代城市特色街区空间形态对比摘要:街道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要素之一,属于城市重要的外部空间。
文中探讨的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都是现代建成以商业以及游憩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特色街区,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展现了现目前城市特色街区打造的两个方向,即一个走恢复传统特色风貌路线,一个走追求时尚展现现代智慧路线。
本文将以成都市锦里古街和铁像寺水街为例分析两者的空间形态,从而对比分析总结出传统与现代特色街区在空间形态上的同异,并进一步得出现代特色街区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演变和继承,再综合城市特色街区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特色街区空间形态传统现代在今天,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普遍现象,针对这种发展现象,每个城市都在试图去探寻一条打造城市特色的路。
街区是一个展现城市风貌、人文与历史的重要单元,是实现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打造城市特色街区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例如成都市的宽窄巷子、锦里等城市特色街区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名片,受到国内以及国外各地游客的喜爱,其体现出了成都独有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特色的打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城市特色街区以不同的姿态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在城市空间中上演着活跃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特色、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角色。
1特色街区概念“街区”这个概念来自于国外,是商业和居住的集中融合,是20世纪中期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社区规划理念,也是欧美城市发展的最成熟模式,被称为“国际BLOCK”。
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 [1]。
“特色街区”则是在街区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特色,在其形式上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
从建筑的角度来定义特色街区,即以路径为骨架和边界限定,以具有同性质的建筑区域所构成的街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的最主要单元,不妨称之为城市的特色街区[2]。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比例与比例尺度在建筑设计中,建筑比例与比例尺度是重要的概念和工具。
它们用于衡量、计算和传达建筑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尺寸。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建筑比例与比例尺度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一、建筑比例的概念与应用建筑比例是指建筑元素之间的尺寸和比例关系。
它可以用于整体建筑的设计和空间规划,也可以用于具体建筑元素的设计和构造。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通常会根据整体风格、功能需求和审美考量来确定建筑比例。
建筑比例在空间布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室内设计中,建筑师需要合理地安排家具、装饰物和行走空间,使其与整体空间相协调。
通过合理选择和运用比例,可以创造出开放、舒适和具有美感的室内环境。
此外,建筑比例还可以应用于建筑立面和外部空间设计。
建筑立面的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建筑的美观和整体效果。
通过合理运用比例,可以突出建筑的主题和特色,使之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二、比例尺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比例尺度是指建筑元素在设计图纸或模型中所表现的尺寸和真实尺寸之间的比例关系。
比例尺度可以用于绘图、制作模型和展示建筑设计概念等方面。
在建筑设计图纸中,比例尺度被广泛运用。
通常情况下,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比例尺度是固定的,例如1:100或1:200。
这样的比例尺度可以保证图纸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使设计师和施工人员能够清晰地理解和实施设计意图。
比例尺度还可以用于建筑模型制作。
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通过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
在制作模型时,设计师需要根据比例尺度来确定模型各个元素的尺寸和比例关系,使模型能够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
三、建筑比例与比例尺度的影响建筑比例与比例尺度对于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们直接影响建筑的外观和空间感受。
合理的建筑比例和比例尺度可以让建筑看起来协调、平衡和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舒适感。
其次,建筑比例和比例尺度也会对建筑的功能和使用产生影响。
例如,在商业建筑中,合理的建筑比例和比例尺度可以提高商店的陈列效果和顾客的购物体验。
10383园林建筑学一、单项选择题1.园林的规模有大有小,内容有繁有简,但都包含着四种基本的要素:土地、水体、植物答案:建筑2.“一池三山”中的一池是指答案:太液池3.“一池三山”中三山是指方丈、蓬莱和答案:瀛洲4.著名的“辋川别业”是由谁规划答案:王维5.唐长安出现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公共浏览性质的大型园林答案:曲江6.明末计成编著答案:《园冶》7.江南园林的叠山石料主要以太湖石和答案:黄石8.清代北方园林建设的主流是答案:皇家园林9.北京城内的大内御苑即元代的太液池,明代叫做答案:西苑10.三山五园中香山主要是答案:静宜园11.三山五园中玉泉山主要是答案:静明园12.三山五园中万寿山主要是答案:清漪园13.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占地答案:二百九十公顷14.颐和园包括万寿山和昆明湖,后者约为全园面积的答案:五分之四15.京都龙安寺南庭是日本答案:“枯山水”的代表作16.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兴起于答案:十八世纪初期17.欧洲出现近乎自然、反相归真的新的园林风格是答案:风景式园林18.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游廊,廊子的宽度一般在答案:1.5米左右19.水云乡兴建主体建筑冷饮部采用,答案:大桃廊20.阙式大门是由古代()演化而来答案:石阙21.北京颐和园石舫叫做答案:清宴舫22.水榭尽可能答案:贴近水面23.拙政园中跨越水面之上的桥廊是答案:小飞虹24.在造型上,榭与水面,池岸的结合,以强调答案:水平线条为宜25.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是答案:双面空廊26.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春亭”是答案:三重檐四方亭27.承德避暑山庄的“富揽亭”为答案:重檐八角亭28.颐和园十七孔桥东端岸边上的亭是答案:廓如亭29.我国现存的亭子最大的一个是答案:廓如亭30.我国现存的亭子最小的一个是答案:兰亭31.“三潭印月”的亭是个答案:三角亭32.从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讲,中国传统的亭子以答案:木构瓦顶的居多33.在我国园林中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建筑形式答案:亭子34.在园林文化中牡丹比喻答案:富贵35.在园林文化中竹比喻答案:高洁36.在园林文化中梅花比喻答案:福气37.在园林文化中古松比喻答案:长寿38.上海豫园香雪堂的假山称为答案:“玉玲珑”39.临岸深水之水型为答案:潭40.水逐岸渐浅的水型为答案:滩41.一般指突出水面的小土丘为答案:岛42. 景栽系答案:园林花木的统称43古希腊园林大体上分为答案:三类44. “勒诺特式”园林是答案:规整式园林45.建筑空间序列是空间与答案:时间相结合的产物46. 法国凡尔赛园林风格是答案:规整式园林47. 中国园林风格是答案:自然式园林48. 长沙烈士公园的园林风格是答案:混合式园林49. 单株种植为主的方法为答案:孤植50. 为数不多的花木成丛配植的方法为答案:丛栽51. 以竹林、梅林、松林成群种植在一起称为答案:群林52. “第一江山第一亭”是答案:祭江亭53. 园墙两侧单面空廊的形式为答案:复廊54. 景点入口处处理得“藏”或“露”、“简”或“繁”,应服从答案:总体要求55. 控制园林建筑室外空间尺度,使之不至于因空间过分空旷或闭塞而削弱景观效果,要注意下述视觉规律:一般在各主要视点景的控制视锥约为答案:六十度至九十度56. 控制园林建筑室外空间尺度,使之不至于因空间过分空旷或闭塞而削弱景观效果,要注意下述视觉规律:一般在各主要视点景的控制视角比值H:D约在答案:1:1至1:3之间57. 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是答案:园林58泛指除天然植被以外的,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树木花草的栽植是答案:绿化59. 园林建筑设计方法和技巧的中心问题是答案:布局60. 作为攀援植物的棚架,又是人们消夏庇荫之所的是答案:花架61. 园林中组织室外竖向交通的阶梯状道路是答案:汀步62. 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答案:故宫63. 峨眉山牛心亭属于答案:林间建亭64. 按经营位置的不同,廊可分为平地廊、爬山廊和答案:水廊65.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答案:古埃及和古希腊66. 颐和园曾名答案:清漪园67. 园林建筑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等几类。
住宅设计的34个法则住宅设计是一门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艺术,而要在设计中取得成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法则。
本文将介绍34个住宅设计的法则,以帮助设计师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设计的要点。
一、规划与布局1. 功能性:住宅的设计应首先满足居住者的功能需求,确保每个空间都能够实现其预定的功能。
2. 流线性:住宅的不同功能空间之间应具有合理的流线,使人们在其中移动更加便捷和舒适。
3. 空间布局:住宅的各个空间应具有合理的布局,避免拥挤和混乱的感觉。
二、室内设计4. 比例与尺度:住宅的各个空间和家具应在比例和尺度上相互协调,避免过于庞大或过于狭小的感觉。
5. 光线利用:合理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源,为住宅创造舒适和温馨的氛围。
6. 色彩搭配:住宅的色彩应与居住者的喜好和个性相匹配,创造出和谐而舒适的居住环境。
7. 材质选择:住宅的材质应具有美观、耐用和环保的特点,同时与整体设计风格相协调。
三、外部环境8. 地理位置:住宅的地理位置应考虑到交通便利性、环境质量和社区配套设施等因素。
9. 建筑风格:住宅的建筑风格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既能够融入,又能够突出个性。
10. 景观设计:住宅的外部景观应与室内设计相呼应,创造出和谐的整体效果。
四、人性化设计11. 通风与采光:住宅的设计应注重通风和采光,使室内空气清新,光线充足。
12. 隐私与开放:住宅的设计应兼顾居住者的隐私需求和对社交空间的开放需求。
13. 储存空间:住宅的设计应提供足够的储存空间,使居住者能够有序地存放物品。
14. 安全性:住宅的设计应考虑到居住者的安全需求,包括防盗、防火和防震等方面。
15. 无障碍设计:住宅的设计应考虑到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提供无障碍的使用环境。
五、舒适性设计16. 温度与湿度:住宅的设计应考虑到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为居住者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17. 噪音控制:住宅的设计应采取措施减少噪音的传播,保证居住者的安静和休息。
18. 空气质量:住宅的设计应注重室内空气质量,确保无污染和正常通风。
传统村落现状与保护方法初探——以徽州鱼梁村为例吴立康;马骁【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村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是传统村落、自然景观等遭受破坏,因而有必要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本文以徽州鱼梁村为例,探讨了传统村落现状问题及保护方法,研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9(045)005【总页数】3页(P46-48)【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徽州鱼梁村【作者】吴立康;马骁【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1191;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0 前言近年国家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政策,安徽省也出台“美好乡村建设”的战略计划。
实现村落历史文化传承、村落空间模式延续、维护村落外部环境成为了徽州传统村落保护的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徽州渔梁村为例,探讨传统村落现状问题及保护方法,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徽州鱼梁村的特征1.1 所在城市的基本情况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安徽襟江带淮,经济繁荣,下辖16个地级市,是典型的鱼米之乡。
安徽是我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四大文化圈。
2017年,安徽省生产总值27 5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8.5%。
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共有363个省级传统村落。
此外,共163个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主要分布在皖南及皖西地区;安徽省已有34个千年古村落、65个千年古镇被列入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在保护传统村落方面,该省率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工作,但传统村落的保护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2 历史沿革在唐代渔梁已形成街市,不但其名称由渔梁坝而来,渔梁的发展也与坝的兴建关系密切。
在渔梁南侧练江中,有一道滚水石坝——渔梁坝。
关于渔梁坝的历史沿革,资料记载,唐代始垒石为梁,缓流蓄水,但位置多次变化。
公元1161年(宋绍兴三十一年),水决石梁,此后60年里,县城内“火灾屡见,城市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