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遗忘和失传的绝技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非遗文化失传的例子1. 曾经家喻户晓的皮影戏呀,那可是多少人童年的快乐回忆呢!如今却很难再看到精彩的皮影戏表演了,想想小时候,一听说有皮影戏看,那高兴劲别提了,真的太可惜了,难道就这样让它慢慢消失吗?就像我们记忆中的那抹亮光渐渐黯淡。
2. 还有那精美的油纸伞呀,多美的工艺品!以前在雨中撑起一把油纸伞,那是多么浪漫的场景。
可现在呢,会制作油纸伞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难道就要这样被遗忘吗?这多像我们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啊。
3. 糖人啊,那可是小时候最爱的零食和玩具呢!看着艺人熟练地用糖做出各种形状,心里满是欢喜。
可如今,走在街头却很难再寻到那制作糖人的小摊了,难道就这样让这甜蜜的技艺消失不见?就如同我们丢失了一口童年的甜蜜。
4. 古老的木雕技艺呀,曾经能打造出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作品。
现在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这多让人无奈呀!难道以后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去缅怀它了吗?这简直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道风景。
5. 传统的手工造纸术也是啊,曾经我们的纸张就是这样被精巧地制造出来的。
可现在呢,工业化的造纸取代了太多,手工造纸术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难道真的要让它成为历史的尘埃吗?那可真是巨大的损失呀。
6. 还有那神奇的针灸疗法呀,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但现在真正精通的人有多少呢?如果不好好传承,岂不是太遗憾了?就像我们把打开健康大门的钥匙给弄丢了。
7. 民间的刺绣工艺也是,那曾经在衣物上绽放的美丽花朵。
现在却慢慢凋零,会刺绣的巧手越来越少了,难道要让这些美丽的图案只存在于记忆中吗?这真的如同我们的生活少了许多色彩。
8. 古老的打铁技艺呢,曾经铁匠铺里的叮叮当当多么热闹。
现在却几乎听不到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就像一段激昂的乐章突然没了声音。
我觉得非遗文化的失传真的太让人痛心了,我们必须要行动起来,去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然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技艺,更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啊。
中国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认识几个?时代的进步导致生活方式的变迁,曾经耳熟能详的吆喝声离我们越来越远。
现代科技取代了曾经的手工劳作,一些民间手艺也慢慢被人遗忘,这正在消失的30个老行当里面有你熟悉的感觉吗?1. 捏面人民间面塑手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手艺人用面粉和糯米粉制成的面团经过防霉与防裂处理后,捏成各种形状,有飞禽走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黄河流域的豪放,长江流域的细腻。
这项手艺在明清时期最为流行,制作面人的材料很便宜但是巧的是手艺人的手,所以现在这项民间工艺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去传承。
曾经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面人现在只能在旅游景点或者是展览会上才能见到。
2. 绞面绞面在古代是女性的一种美容方式,和现在的玻尿酸与美容针不一样的是,绞面是最简单的美容技术。
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地区,女子在出嫁前会请绞面师来到家中将面部多余的汗毛绞掉,将眉毛修得平整一些。
这门手艺基本都是代代相传,母亲传给女儿,由女儿再继续传承下去,而绞面的工具也十分简单,仅仅需要一盒粉、两根线。
在当时美容技术并没有很发达的时候,这项手艺基本在全国各地都很流行,女子在绞面后,皮肤会变得光滑富有弹性。
3. 弹棉花大家还记得《举起手来》的弹棉花歌吗?弹棉花是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因为地域有限,弹棉花的匠人经常会背着自己的工具去全国各地弹棉花。
所以他们有一个花名叫做“弹棉郎”,棉花在他们手中会弹得越来越松软,最后变成一床床被子。
那个时候小孩子都喜欢围一圈觉得像是在变魔术,但是这项手艺别说是城市了,就连农村都很难再看到了。
4. 修钢笔师傅钢笔出现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一种新型的书写方式,那个时候知识分子都会将钢笔别在胸前十分爱惜,而修钢笔师傅也就相继出现,其实修一次钢笔的利润不高。
因为钢笔的造价本来就很低,除了一些材料特殊的,其他配件之类的价格都比较便宜,所以修钢笔师傅能赚的钱很少。
直到现在,钢笔坏了都会选择重新买一根,所以修钢笔这门手艺基本很少有人去传承了。
中国正在消失的21个传统民间老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能认出几种还记得儿时的街头,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边走边吆喝着,街上总会出现这样的一群人。
更是千百年来市井中司空见惯的场景。
然而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曾经串走于大街小巷的手艺人也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现代科技的进步取代了曾经老行业手工劳作,一些民间的老匠人老行当渐渐被遗忘,这些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老手艺里面有你曾经熟悉的感觉吗?1、绞面绞面亦称绞面、开脸、开面等,是历史久远的。
以前女孩出嫁前都会做绞面!在过去的岁月是女性美容的一种方式,它和我们现在美容不太一样,是最简单的一种美容技术。
绞面这种流行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在女性出嫁前都会做一些绞面,把面部的汗毛绞掉,将眉毛修整平整。
绞面后的,女子的皮肤会变得光亮。
这门老手艺代代相传,而绞面的工具也十分简单,一盒粉、两根线。
用着手与嘴的配合,就完成这项老手艺,在过去的年代全国各地都很流行。
2、捏面人老收银面塑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始于汉代,手艺人用面粉和糯米粉制作而成,添加一些物质防腐、防裂处理后,手艺人用手巧的手捏成各种形状的,人物、花鸟鱼虫等,惟妙惟肖。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南北方各有差异,长江流域捏得面人细腻,黄河流域捏得面人豪放。
曾经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人,热闹非凡,如今已经销声匿迹。
3、修钢笔师傅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钢笔属于舶来品,那个时候在上衣口袋上放置的钢笔都是知识分子,所以钢笔在当时是身份和知识的象征。
在当时钢笔十分珍爱,也是馈赠朋友的最佳礼品,也会在钢笔上刻字,修钢笔的行业也随之而生。
除了修钢笔,还兼给钢笔杆儿雕刻。
任何钢笔的问题都能在修钢笔师傅这里迎刃而解,特别是在钢笔上雕刻的修笔师傅,拿着刻刀,三下两下,一些图案和字就会呈现在笔杆儿上,在涂上颜色涂料,非常精美漂亮。
如今钢笔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大城市的办公场所也都用上了中性笔。
常常染得一手蓝墨色的钢笔离自己的生活已经渐行渐远。
民间绝艺失传案例
民间绝艺失传是指某些民间技艺、手艺或传统艺术,在传承过程中遭遇挫折,已经逐渐失落或完全消失。
以下是一些民间绝艺失传案例。
1. 民间铁器制作
铁器制作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铁器制作已经渐渐被淘汰。
尤其是民间铁器制作,由于其原始性和手工艺术性质,更加容易失传。
许多传统的铁器工艺,如打铁、锻制等,已经无法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些民间绝艺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
2. 角膜刻字
角膜刻字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医疗技术,用医疗器械在角膜上刻字,以治疗眼病。
然而,由于技术难度大,后继者少,以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角膜刻字已经逐渐被淘汰。
现在,仅有极少数有老师传承的医生仍然能够使用这种技术。
3. 动物表演
动物表演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如猴戏、狮子舞、龙灯等。
然而,随着社会道德的提高和人们对动物保护的意识增强,动物表演已经被禁止。
这些绝艺也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机会。
4. 手工编织
手工编织是人类最早的手工艺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机器编织的普及,手工编织逐渐被淘汰。
现在,只有极少数老年人还能够继续从事手工编织。
5. 北京胡琴
北京胡琴是中国的一种民间音乐乐器,也是京剧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音乐乐器的普及和京剧音乐的衰落,胡琴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
现在,只有极少数老师能够继续传授这种音乐乐器。
民间手艺失传案例
民间手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手艺逐渐消失了。
以下是几个民间手艺失传的案例:
1. 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剪纸逐渐被机械切割取代,许多老一辈的剪纸艺人也相继离世,这一古老的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2. 手工编织
手工编织是我国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现在随着机器生产的普及,许多手工编织艺人逐渐失去了市场,许多手工编织技术也被遗忘。
3. 木雕
木雕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但现代生产方式的普及和成本的考虑,使得现在的市场很难支持手工艺人维持传统手工技术,因此许多手工木雕技艺也难以传承。
4. 手工刺绣
手工刺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美的手工艺之一,但现代生活和工业化的冲击,许多手工刺绣技艺逐渐失传。
很多手工刺绣艺人也纷纷转行,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坚持。
总之,传统手艺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时代的
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这些手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消失的古老传统工艺有哪些古老的传统工艺是一个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的进程,一些古老传统工艺逐渐消失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以下是一些消失的古老传统工艺的例子。
1. 纺织工艺:在古代,纺织工艺是人类最早发展的工艺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出现,纺织工艺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
许多传统的纺织工艺,如手工纺纱、手染织布等,已经消失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2. 陶瓷工艺:古老的陶瓷工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陶瓷工艺的快速发展和便捷性,许多传统手工陶瓷工艺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
例如,传统的釉下彩陶瓷和刻花陶瓷等工艺在现代已经很少见到。
3. 编织工艺:编织是人类最早创造出的工艺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到来,大规模的机械编织产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编织工艺。
许多传统编织工艺,如竹编、柳编、草编等,在现代世界已经越来越少见。
4. 木工工艺:传统木工工艺是许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在现代往往被现代化的木材加工所取代。
一些传统的木工工艺,如雕刻、木雕等,已经逐渐消失或濒临灭绝。
5. 瓷器工艺:中国瓷器是世界闻名的传统工艺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瓷器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许多技艺独特的瓷器工艺,如青花瓷、汝窑、哥窑等,在现代已很少见到。
6. 金银器工艺:金银器工艺在古代是华丽而富有的表现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金银器逐渐被机械制造所取代。
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使得传统的金银器工艺逐渐消失或面临失传的危险。
7. 园林艺术:古代园林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瑰宝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园林艺术已经消失或濒临灭绝。
一些技艺高超的古代园林,如苏州园林等,已经很难再见到。
8. 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年俗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然而,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服装年代在现代逐渐被机械化和印刷所取代,传统的手工木版年画已经很少见到。
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有哪些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是指那些在现代无法重现或已逐渐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
这些技术在文化传承、工艺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的例子。
一、造纸术造纸术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但是其中的一些细节技术已经失传。
古代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比如蓬头、黄莜等。
据史书记载,《隋书》中有关于造纸的文字记载已失传。
现代研究者通过文献和考古的努力,试图揭示这些古代制造造纸术的技术和工艺。
二、制瓷技术古代中国的制瓷技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然而,一些特殊技术,比如青花瓷、汝窑等已失传。
青花瓷是明代发明的,其特点是采用青花材料在瓷器上绘制花纹。
而汝窑则是宋朝时期的一个瓷器窑炉,以其质朴的美感而闻名于世。
目前,虽然现代技术已经尽力去复制,但是仍然无法完全达到古代的效果。
三、染织技艺古代的染织技术是一门复杂繁琐的工艺,涉及到多种天然染料和繁复的染色工艺。
其中,一些特殊的染色技术已经失传。
比如,金丝织绣是一种使用金线进行绣花的技术,源于唐代,但是由于其复杂的工艺和昂贵的材料,在现代已经失传。
四、雕刻技术古代中国的雕刻技术在造型和细节处理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特殊的雕刻技术已经失传。
比如,漆器雕刻技艺在唐代和宋代达到了高峰,但是由于其工艺的复杂性和漆料的昂贵,以及由于工艺师傅的少量和雕刻艺人的稀缺,漆器雕刻的技术已经失传。
五、建筑技术古代中国的建筑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然而,一些特殊的建筑技术已经失传。
比如,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如伸出榫卯、砖木结构等,由于其复杂的工艺和耗时的制作过程,很难在现代复制。
上述仅仅是一些例子,实际上,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存在于其他古代文明中。
这些失传的古代工艺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瑰宝,它们的失传不仅意味着我们无法再以同样的方式制造相同的产品,更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部分文化传承和技术创新的宝贵资源。
中国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手艺,每个都让人怀念,你知道几个?“那时候,车马慢,锁也精致有样子”一首歌唤醒了多少人的回忆,唤回了多少人对于旧时光的怀念。
现在的时代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我们之前习以为常的民间技术已经消失在了生活里,许久未见。
弹花制被“弹棉花,弹棉花,半斤棉花弹出八两八”伴随着喜剧电影《举起手来》的热映,这首小调被一代人所熟知,成为专属于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和共同回忆。
其中提到的“弹棉花”就是一项传承许久的传统手艺。
他们能够凭借着传承的技术,有效的去除棉花里的杂质使其变得蓬松,这样做出的一床老被子又宣和又保暖,盖上它仿佛就能梦见温暖的故乡。
锔碗修瓷“破镜难重圆”这是人们所公认的常识,但在锔碗匠手里这却能变成现实。
现在的人们处置生活中不小心打破的碗似乎只有扔掉再买新的这一唯一途径。
而在那些碗破了也舍不得扔的旧年岁,锔碗匠的使命就是拯救这么一只宝贵的碗和那个因为调皮淘气打破了碗而即将挨揍的可怜孩子。
白面捏人还记得那些握着爸妈温暖的手或者是喊上自己玩得来的小伙伴一起逛的的热闹年会吗?不管年会集市的位置多么拥挤也一定会留出一块地方架起一个捏面人的小摊。
一团普通的面团在手艺人的手中几经揉捏、细致上色,不一会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或者是小动物。
还记得你小时候最想要的那个面人吗?是威风八面的孙大圣还是三头六臂的三太子哪吒?细线绞面不同于现在,爱美的女性有浩如烟海的化妆品和手段可供他们选择来完成和实现自己对美的追求,在旧时代女性的美容手段就显得相对贫乏。
绞面就是用一根丝线通过拉紧的方式在脸上去除死皮和角质,再敷上特制的敷料,能够让接受美容的人的皮肤变得更加丝滑光亮有弹性。
是在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年代无数女子追捧的美容手段,但在护理皮肤的技术更加复杂而多样的今天这项似乎显得有些原始的技术也开始变得无人问津,逐步的走向了没落。
钢笔修缮且不说使用钢笔,你都有多久没有拿起笔来动手写过字了?在这个数字化技术、多媒体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无纸化似乎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一种趋势与必然。
中国失传的6个手艺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
千百年来,民间制作的手工艺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对于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来说,每一件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这些手工艺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保护。
纳鞋底纳鞋底儿是农村一种布鞋的做法.把白布若干层重叠.中间抹上糨糊.然后用白线一针一脚细细的纳过去.针脚越细密鞋子的寿命越长.缝鞋编斗笠帽子,又叫帽帽。
遮阳挡雨的帽子,宽边,是用竹条夹油纸或竹叶和棕色丝绸编织而成。
剪纸剪纸,也称剪纸、窗花或绘画剪纸。
在创作过程中,有的用剪刀,有的用刻刀。
虽然工具不同,但创作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之为剪纸。
剪纸是一种空心的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空虚感和艺术享受。
载体可以是片材,例如纸、金箔和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和皮革。
竹编竹编历史悠久,富含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
竹编工艺分为细丝工艺和粗丝竹编工艺。
打草鞋打草鞋是过去广大农村的传统手艺。
有些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穿草鞋,上山砍柴砍树,下地挑担都要穿草鞋。
现在,这条线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扎纸花除了木雕,还有石雕、砖雕等。
,古代民间造型艺术还有一种用竹、木、铁丝和纸、布、丝制成的软雕塑,古代称之为纸装或彩装(小彩装也叫针装)。
纸质装帧和彩色装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用纸塑造的,后者是用丝塑造的;彩色装订主要用于玩具或节日场景的装饰,而纸质装订主要用于婚礼、葬礼或祭祀。
不过,这是一般来说,因为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同的功能。
比如这本书里提到的灯笼、风筝,可以用纸扎,也可以用颜色扎,这主要是经济条件和欣赏习惯决定的。
木雕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
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
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油伞油纸伞,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主要雨具,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一直使用。
它是由鲁班的妻子云石设计制造的,灵感来源于建在花园里的亭子和供游客避雨的景点。
民间失传的那些绝技秘术!别被伪制术骗了我泱泱中华,有奇书奇术万万千,有许多绝技,经过千年的传承,最终走向世界!然而,还有一些则因为诸多的原因成为了绝唱,令人十分遗憾。
今翻阅古籍,罗列出几种已经失传了的民间绝技秘术,权当成趣闻,奉献给读者,供您在周末消遣消遣。
1、【古鼎伪制术】目前有据可查比较完整的记载写的是徐星伯用家藏旧香炉,以镪水及五倍子之水侵蚀铜铁,用蜡油画图案,成型之后,人皆以为是秦汉鼎器,目前此法已失传。
(不过据文玩界藏家说,现在的造假者也是穷尽了各种手段,比起古法,有过之无不及。
)文玩收藏界有句俗语,“宋元之迹,大半赝鼎”,说得就是宋元时期民间伪制术,这其中又以制造古鼎为最。
2、【护身咒】(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夜间行走,念夜神咒可避噩梦,咒云:“婆珊婆演帝。
”在山间行走,念“仪康”二字,可却狼虎;念“仪方”二字,可却蛇虫;念“林兵”二字,可却百邪。
凡渡江河,用朱笔书写一个“禹”字佩戴在身,可避免风涛之害。
3、【密写术】(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金人发明的密写术,用矾及胶与铁钉共煮,写字时取此水写在白纸上,目视无字,但只要将墨涂在纸背,纸面上的字便跃然而显。
《啸红笔记》中记载:金中都被围困,完颜承晖写奏告急,为防中途失密,完颜承晖没用墨水而是用矾写就。
4、【寻找野山参秘法】(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各类人参都有其特性,《高丽人参赞》说:“三桠五叶,背阳向阴。
欲来求我,椴树相寻。
”椴木酷似桐叶,树大而阴多,故人参生其阴处。
5、【夜行法】(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凡夜行人途经墓地或独宿荒废寺院,以右手中指写“我是鬼”三字于掌,然后紧握成拳,可避邪魅。
(酒醉或存疑则不灵)6、【灰画绝技】唐代有位能工巧匠叫张崇,能够画灰画,腰间携带作画的工具材料,能作龙鱼鸟兽之形态,画好以后,用火烧之,灰画见火即凸起,百擦不去,如陶如瓷。
已经消失的非遗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非遗案例不幸地消失了。
这些消失的非遗案例,曾经是我们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如今却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寻找。
1. 陶艺技艺陶艺技艺是我国悠久的传统工艺之一,曾经在各地广泛流传。
陶艺师傅们用泥土和瓷器制作精美的陶器,不仅实用,还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
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陶艺技艺逐渐式微,很多传统手工艺人也转行寻找其他谋生方式,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2. 传统戏曲表演传统戏曲表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曾经在全国各地盛行。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戏曲形式,如京剧、越剧、豫剧等。
然而,随着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戏曲表演受到冲击,观众数量逐渐减少,演员也难以维持生计,导致这一非遗案例的消失。
3. 传统手工艺绣花绣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古代女子们常常以绣花来装饰衣物,表达美好祝愿。
然而,随着现代服装的普及,机器绣花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绣花,很多手工绣花艺人失去了生计,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4. 传统木雕技艺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传统木雕师傅们用各种工具在木头上刻画出各种形态,栩栩如生。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机器雕刻的产品,传统木雕技艺逐渐式微,很多木雕师傅无法继续从事这一行业,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5. 古老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古老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秋节、春节等。
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传承着民俗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的庆祝方式,导致这一非遗案例的消失。
6.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手工编织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编织方式和风格。
编织师傅们用各种材料编织出各种实用的物品,如竹篮、草席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机器编织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编织,很多编织师傅失去了生计,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中国正在消失的13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知道几个?中国很多传统手工艺,都在社会进步过程中,一些手艺都是在不经意中消失和失传。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但是,我们应该把这些传统的文化利用各种手段记录下来,它们毕竟是璀璨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匠人在不锈钢和塑料品代替之前,不仅在七八十年代,而且岁月往前推一直都有,而且做工越早越精致!比如以前的木工雕龙画凤,女红的旦花绣朵,篾匠做的绣盒可都是巧夺天工,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虽然这些匠人们会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匠人匠心,却不会随着时间消失……1、铁匠铁匠现在很少见了,以前的农具比如铁锹、铁镐、锄头、刀子、铁锅、铲子等等都是铁匠用铁锤一锤一锤打出来的。
现在都已经批量生产了,所以这个行业被机械化替代了。
我爷爷就是铁匠,到我父亲这代是第三代了,小农具和马掌早就不做了,现在做别的工具,现在我们周围就是我家自己的铁匠铺,年轻人都不学了,已经快失传了。
2、皮影戏皮影戏对于年轻人不一定见过,对于50~80的人不陌生,小时候在村子的街头巷尾偶尔都能看到皮影戏的艺人。
据资料记载皮影戏开始于宋朝古老的传统手艺。
在中国是民间比较独特艺术。
皮影戏是用羊皮或者牛皮等雕刻出来的小皮人,通过故事情节串联起的人物,所以带给大众们不少欢乐。
特别是在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那时候电视机还未普及的时代,看一场皮影戏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乐趣。
3、修缸补锅小时候,在大街上总能听到吆喝声:“补缸哦——补甏哦——”,老远就看到补缸师傅挑着挑子,里面装着一些小铁锤和几把钢錾等工具,为有需要的顾客上门服务。
那时候物资相对匮乏,锅碗瓢盆啥的坏了能补就补了。
修缸补甏的工序:先凿缝、后钉攀、再补砂。
在补锅的时候,找一个铁块融化成铁水以后,倒在布饼上,衬到破锅的底部,洞就补好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农村的锅、缸、碗、盆这些器具坏了基本上都扔了,以前每家都会用、现在绝迹的是“修缸补锅”4、修钢笔师傅在五六七十年代,钢笔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奢侈的物件,而且最初的钢笔是船舶外来之物。
传统文化被遗忘的例子
1. 中医传统文化: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许多人疏远了中医文化,不再信任传统中医的方法和草药调解。
2. 传统手工艺:手工艺品,在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的大面积发展下,也逐步消失,很多传统手工艺品珍贵品亦失传。
3. 传统节日:许多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逐步失去了庆祝和重视,从而淡化文化符号的意义和潜力。
4. 传统剪纸:剪纸是一项古老的技艺,但现在很少有人了解或关注,这种文化也受到了荒废。
5. 传统服饰:许多传统服饰仅为表演或节日使用而被制作,日常使用过程中,很多人选择穿西式服装,传统服饰的风格和文化特征却被忽视或忘记。
6. 传统音乐:当代音乐,从音色和节奏上与传统音乐形成了很大差异,这使得许多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冷落。
中国即将“失传”的15个传统手艺这里整理的15个中国传统手艺,濒临着失传与消失的危险。
这张图中看到的是“锔”,就是把瓷器、陶瓷等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
这门手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很多80后都很少听到,更别提亲眼看见。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同时也是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
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每家每户的锅用久了难免会损坏,丢弃也会浪费,因此就有了修锅底的师傅来修补。
到现在,生活宽裕做饭的方法很多,补锅师傅难觅踪影。
爆米花,师傅每次开锅前,都会高喊一声:“放炮喽……”然后香喷喷的爆米花就出来了,而今这门手艺也即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竹篾,用竹子或者木条编织成的框子之类的器物,看似简单,但从选材到晾晒都是相当的有讲究。
编扫帚,高粱的高粱秆,一根根顺势排列,手轻轻一握,像一把暗红的花。
很多人编扫帚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活,至今也面临着失传。
弹棉花,历史悠久,我国至迟在元代即有此业,至今仍然存在,但是大多都已经被机器给取代。
虎头鞋,80后、90后最为常见的鞋子,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中国北方地区也有称为猫头鞋。
箍桶,指用箍将做桶的板捆在一起,迫使其成为所需形状和确保接缝严实。
那些老匠人们会样把一块块毫不相连的木头,箍在一起,成个桶状。
老油坊,是我国最传统的榨油方法,炸出的油,原汁原味,香味醇厚,富含维生素E,保质期长。
磨刀人,典型的老行当,走街串巷,老师傅嘴里喊着:“磨剪子,锵菜刀…… 磨剪子,锵菜刀…… ”现如今,在街上我们已经很难见到磨刀的匠人了。
纳鞋底,把一层一层的布,紧紧的缝在一起,穿上去,很厚实,很舒服。
如今鞋子琳琅满目,这种手艺活也将濒临着失传的风险。
捏面人,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
捏面人这种手艺流传到如今总有二三百年了。
传说它和刘墉还有点儿关系。
修伞匠,以修伞谋生,修伞的技巧要求也是非常高,如今的雨伞坏了还有几个人去想着去找修伞匠来修一下自己的伞呢。
中国古代失传的工艺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拥有许多独特而精湛的工艺技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代工艺逐渐失传,如今已经无法再找到它们的踪迹。
这些失传的工艺代表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令人遗憾。
一、景泰蓝工艺景泰蓝工艺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彩瓷工艺,最早起源于明代。
景泰蓝器物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这种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铜制胎、填充彩料、烧制等。
然而,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加之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导致景泰蓝工艺逐渐失传。
如今,我们很难再见到正宗的景泰蓝作品。
二、宝石镶嵌工艺宝石镶嵌工艺是中国古代一种以宝石为主要材料,将宝石嵌入金属或其他材料中制作的工艺。
这种工艺要求雕工精湛,设计独特,装饰效果华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宝石镶嵌工艺逐渐失传。
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宝石本身的稀缺性,使得这种工艺的传承变得困难。
三、织锦工艺织锦工艺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纺织工艺,通过使用不同颜色和质地的丝线,将图案编织成布料。
织锦工艺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丰富多彩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对速度和效率的需求,织锦工艺逐渐被机械化的生产所取代。
如今,很少有人能够掌握织锦工艺的手艺,这使得这种工艺逐渐失传。
四、金银丝鎏金工艺金银丝鎏金工艺是中国古代一种将金银丝锤打成薄片,然后将其鎏金到器物表面的工艺。
这种工艺制作出的器物金光闪闪,富有珍贵感和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制作过程繁琐、耗时,且技术要求高,金银丝鎏金工艺渐渐失传。
现代工艺的发展以及金银价格的上涨,使得这种工艺变得更加稀缺。
五、玉雕工艺玉雕工艺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玉雕作品精美绝伦,寓意深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玉雕工艺逐渐失传。
玉石资源的稀缺和人们对玉雕工艺需求的减少导致这种工艺逐渐被遗忘。
如今,我们很难再见到真正的古代玉雕作品。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失传的工艺代表了古代智慧的结晶,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工艺逐渐被遗忘,但它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盘点十大已经失传的古代黑科技技术在人类历史文明中曾经创造了大量的黑科技一般的古代技术,但是很多黑科技失传了,下面就一起top10失传的古代黑科技技术。
失传的古代黑科技技术Top10:大马士革钢大马士革钢是中世纪研发出的高浓度碳的混合物,而且大马士革钢具备足够的灵活性,韧性强,是世界上最好的钢,不过锻造工艺在公元1750年失传了,如今所见到的大马士革钢锻造工艺不完整。
失传的古代黑科技技术Top9:柔性玻璃柔性玻璃在公元14年至37年就已经出现了,一名玻璃制造商制造出了具有韧性的玻璃瓶,一般的撞击无法使其破碎,由于玻璃制造商的厂房和他本人在一次火灾中消失,直到2000年后柔性玻璃才重新被研究出来。
失传的古代黑科技技术Top8:万能药万能药据说是由本都国王梯六世开发的,并被罗马尼禄皇帝的私人医生重新细化整理,万能药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解毒大多数中毒症状,但是这份药方最终遗失在历史之中,这份药方仅仅在19世纪的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的药典中有提到过。
失传的古代黑科技技术Top7:希腊燃烧剂希腊燃烧剂是公元673年拜占庭帝国开发出的武器,非常容易点燃,可以在海面上燃烧,在海战中也可以应用,这项黑科技随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而消失,与现代的凝固汽油弹威力相同。
失传的古代黑科技技术Top6:印加石匠印加文明中存在辉煌的建筑,很多大型建筑由140吨的巨石组成,在当时施工还没有研究出车轮,而印加石匠已经能够通过黑科技去转移这些巨石,但是具体的方式直至如今扔不得而知。
失传的古代黑科技技术Top5:罗马混凝土罗马人的建筑闻名世界,这源自罗马混凝土工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实现了,而现代的水泥则不过120年前的产物,而且在工艺上模仿了罗马混凝土,不过罗马混凝土的配方已经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失传的古代黑科技技术Top4:德里铁柱德里铁柱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南郊的库都布高塔墙内耸立的一根约高7.25 米、直径约半米,重6.5吨的铁柱。
铁柱在露天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吹雨打,却居然一点不生锈,堪称世界奇迹。
中国古代消失的科技发明
1. 水轮机:古代中国被称为“水轮机”的机械,是由南朝梁朝科学家郭沫若所
发明的机械,具有生产面包、发动磨粉机、搅拌混凝土等功能。
它由罗盘、齿轮、链条等部件组成,可以利用水流提供能量,从而发生机械运动来完成工作。
2. 水力发电:古代中国的水力发电也是一项相当古老的技术。
它利用水的潮汐能发生的涡流,利用涡流产生的压力发生机械运动,最后可以把机械运动转变为电能,起到发电的作用。
在19世纪初期,清朝政府曾经开展过多次尝试,希望利用水力发电来替代火药发电,但是因为技术上的瓶颈,最终没有得到实施。
3. 水非:水非发明于古代,原本是采用木筏子在河湖上完成运输目的的一种工具。
后来,通过改进,木筏子被改造成拥有锚链、桅杆、舵片等装置的“水非”,是长江流域的一种典型的船舶类型。
由于船体轻质、性能可靠、速度较快、航行较远,成为流派中最具竞争力的运输工具。
那些被遗忘和失传的绝技
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宝贝”,包括验方、手法等,都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有效的中医绝招和秘方,如今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危险——失传的绝技
中医之所以是“国宝”,除了有人才和学术,还有一些“绝招”,这些“绝招”可以说是每一位医生的看家本领,但这一点长期以来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特别是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宝贝”,包括秘方、手法等,它们都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甚至是无数人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如今已经失传或濒临着失传的危险。
当年,笔者所在实习医院的外科治疗烧伤是一大特色,主要治疗方法就是用“虎杖液”外喷伤口。
“虎杖液”是医院根据一位老中医的验方配制的院内制剂,是以虎杖、侧柏叶等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酊剂,广泛用于Ⅰ度、Ⅱ度烧伤的患者。
当时,门诊和病房每天都要接收许多烧伤患者,笔者的任务之一是给患者喷药,一天喷两次,直到伤口结痂、脱落,既不需要包扎,也不会留下任何疤痕。
实习期间,笔者有一次意外被开水烫伤,衣服一脱,整层皮掉下来,非常可怕。
当时没有采取其他的措施,只用医院的“虎杖液”外喷,结果一周内痊愈了且没留下任何疤痕。
十几年后,笔者的一位同事被开水烫伤,经过清创、包扎处理后,又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总算把烫伤治好了,可因为疤痕收缩还做了疤痕切除和植皮手术,半年时间过去了,她的皮肤还没有完全康复,留下了永久性的疤痕。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很简单,因为类似于“虎杖液”之类的东西不够“先进”,而且收费太低。
笔者记得当时自己喷了一星期只花了几元钱,而这位同事虽然伤情较轻却为此花费了1万多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万一伤口感染了谁来负这个责任?于是,就没有一家医院愿意使用“虎杖液”,没有了需求当然也没有人愿意再生产“虎杖液”了。
失去的是“宝贝”,受苦的是百姓。
笔者的一个亲戚,是外科学教授。
许多年前,他妈妈的一个脚趾头烂了,经诊断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叫“脱疽”),治疗的方案是要把坏死的脚趾头截掉。
他和他的主任亲自为他妈妈动手术,手术非常顺利。
手术当天,他妈妈因为下地不方便,只好用痰盂在床上小便,一不小心碰倒了痰盂,尿液洒在了伤口上,于是伤口感染、溃烂,一直烂到了脚底、脚背。
他是个孝子,每天亲自给母亲换药,却没有任何好转,只能眼看着溃烂的面积越来越大。
他感叹地说:“若继续使用外科的方法,估计只能把整只脚截掉了。
”他的弟弟看他已经束手无策了,就自作主张跑到当地“土医生”那里,花5毛钱买了一瓶“白药水”。
“土医生”让他拿一根鸭毛洗干净晾干,然后蘸着“白药水”涂抹患处。
一天一天过去了,他母亲的脚也就这么好了。
后来笔者到当地打听“白药水”的下落,却一直没有找到。
而今,眼看着掌握这些“绝招”、“秘方”的老人不断逝世,许多民间的验方由于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也逐渐消失,笔者终于明白,许多类似“白药水”的东西肯定失传了。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对于这些中医绝招和秘方,我们都知道应当继承和保护,却不知道如何保护,更谈不上继承了。
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不难发现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单靠政策是不
够的,还应当知道中医的特点,遵循中医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给它一个适合生存的环境。
就好比种树,如果不考虑树的特性,不考虑树生长的环境,用种松树的方法种榕树,或者一看到榕树长出根须就觉得是怪物,非要把它剪除。
如果这样,不管你种得再多,投入再大,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医“绝活”羊城竞技
武术融入医学治疗骨伤疾病、在舌底扎针治疗中风、神奇的针刺技术治疗抑郁……9月11日,记者体验了一场以寻找中医药特色技术为宗旨的“杏林寻宝”之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专家齐齐献宝,10个中医药特色技术同台亮相,一些濒临失传的中医“绝活”重现,民族医学也以其显著的疗效颇受关注,现场俨然成为了一个杏林“聚宝盆”。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原副省长、省人大原副主任李兰芳出席了当天的演示会。
王国强在会上表示,民间的医学中有很多“宝贝”,我们要把这些“宝贝”找寻出来,进一步地进行挖掘和整理,造福人民健康。
据悉,这场别具特色的“杏林寻宝——第二届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联合举办,以“传岐黄之道,扬中医之术;融百家所长,汇各派精髓”为主旨,充分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演示会由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主持人洪涛主持,将10个中医特色技术分成“理伤手法”、“针法”、“特殊疗法”、“民族医学”等四个组进行展示,现场还设置了“嘉宾演示、患者体验”、“专家点评”等环节,病人现场体验中医绝技并现身说法,有许多绝技的疗效立竿见影。
古老而神奇、创新而不泥古的中医特色技术让在场的所有观众啧啧称奇。
功夫融入医学奇穴“点到病除”
当天,几位专家同台使出了治疗颈椎病的不同招术,令记者大开眼界:全国中医骨伤名师韦以宗教授打破了传统西医中治疗颈椎病的思路,提出了中医整脊疗法,将患者以悬吊的方法进行整脊;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王诗忠教授“另辟蹊径”,治疗颈椎病却从按揉脚部开始;师承峨嵋派武学的郭程湘教授更具有传奇色彩,他以武入医,擅长点穴、按摩、推拿等理伤手法,创立了独特的“畅气通络”推拿手法治疗骨伤疾病。
同样令人惊叹的还有神奇的针刺技术,对于目前社会多发的抑郁症,省中医院针灸科的符文彬教授自有奇招,他通过对患者的百会、印堂穴、四关(太冲、合谷)等四个穴位进行针刺,穴位少而精,且操作简单,具有疏肝调神理气的作用,能很好地治疗抑郁症、精神压抑等相关的现代精神、心理疾病。
抑郁症患者
周阿姨告诉大家,她8年前患了抑郁症,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但是经过符主任两个月的针灸治疗,之前忧郁的心情也变得开朗了起来。
此外,观众们还见识了号称拥有740个穴位,但真正公开外传只有差不多200个左右的董氏奇穴,这些奇穴分布在身体上各个部位,该针法对治疗各种顽固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今年50岁的卢女士是个饱受神经性头痛折磨的患者,头痛病史长达30多年,经过左常波教授董氏奇穴针灸疗法治疗后,奇迹出现了,卢女士激动地告诉记者,她感觉有一股热气从脚部往上涌,并且头痛的状况得到了缓解。
更令人称奇的还有在人体舌头下面来取穴治疗中风的舌针疗法,就是根据经络学说,在舌体相应的腧穴上,选用适当针刺手法,以达到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改善中风病人偏瘫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
“失传”针法重现民族医学显疗效
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九种针,这九种针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针各有各的用法。
而被很多医家认为已经“失传”的九种针,在当天的展示会中却神奇“再现”。
田纪钧教授展示的“刃针”就由九针中的“铍针”发展而来,刃针的针头扁扁的,与众不同,其适应症主要是软组织损伤及相关疾病。
另一个同样被认为失传的刺血疗法也揭开了神秘面纱,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陈秀华主任通过针刺人体某些腧穴、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异常小静脉,放出适量的血液的方法,以达到泄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泻热定惊、清热开窍等功用。
58岁的何女士说,她有长达10多年的骨关节疼痛病史,就在上个星期刚进行了一次刺血疗法的治疗,疗效立竿见影,原先疼痛难忍的骨关节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中医药的伟大宝库中还包括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
活动现场,来自广西壮乡的滕红丽教授穿着一身壮族服装亮相,她带来的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壮族民间流传久远,对风毒病(荨麻疹)治疗有良好效果的一种传统治疗技法。
50多岁的张先生现身说法,他之前患了湿疹,脸上布满了红斑和丘疹,经过该疗法的治疗后,脸上的斑点居然慢慢消退了。
挖掘民间“宝贝” 打造杏林“聚宝盆”
不少中医绝活瑰宝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亟待抢救和挖掘。
据悉,这次“杏林寻宝”的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在去年举办的首届“寻宝”活动中,省中医院面向全国公布了“献宝”电话和邮箱,以鼓励安全可靠、具有确切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毛遂自荐,并由“献宝”的技术组织专家论证,在临床中进行观察、验证,并将其推广普及。
历时一年的“寻宝”历程中,省中医院的专家陆续接到来自各地的咨询电话和邮件,至今共收到了100多份中医特色疗法的资料,省中医院的“鉴宝”专家一一对其进行走访,经过仔细的甄选,确定了本次“寻宝”活动上展示的10个特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