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典型主观题分析及参考答案共18页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18
高中政治同步导学与训练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序言生活与哲学三、简答题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
请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认识自己有什么踊跃作用?(1)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会更为自觉,获得更大收效。
2)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懂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回答有关学习目的的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正确的立场、看法和方法,提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加强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目标和政策的自觉性;提升我们的政治觉醒。
四、剖析说明题12、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实践,拥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围,自然也不例外。
请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亲密关系。
“马哲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实践,拥有鲜亮的时代”说明:一方面,马哲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生活,马哲内容根源于时代,是真切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髓,拥有高度的科学性。
自然,马哲也是不停发展的科学系统,跟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停丰富和发展。
另一方面,马哲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改革的推进力量,拥有高度的实践性。
马哲老是聆听实践的呼声,紧紧抓住时代的重要问题,掌握社会的脉搏,探究历史进步的动力,对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引领的作用。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敬本质三、简答题21、两千多年来,唯心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提升的过程,请回答:1)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提升经历了哪三个阶段?2)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全的齐备的唯心主义?1)经历了古代朴实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这三个阶段。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照,它把唯心主义和辩证法有机联合起来,而且全面地、完全地贯彻和应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因此它是完全的齐备的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论(习题)1.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的底线,确保13亿人的吃饭问题。
为此,国务院通过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一系列调控土地的行政性法规。
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调整建设用地有关税费政策,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强化对土地管理行为的监督检查,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制定和落实土地调控政策的哲学依据?.(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我国土地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是从我国目前人均耕地少、耕地资源流失严重的国情出发制定的。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经济建设必须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休谟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
2. 辨析: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是人无法认识的。
答案(1)休谟的观点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意识还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4)通过人的感官,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变化多端的现象,通过“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5)综上所述,题中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评析“针对‘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争议,有人认为此次修改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
(12分)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存在差异,加上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所以,对抗战历史的认识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声音。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随着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要不断纠正对历史的看法,这种修改达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将“八年抗战”修改为“十四年抗战”,强调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是实践中对真理的深化和发展,而不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
哲学主观题答案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评析“针对‘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争议,有人认为此次修改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
(12分)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存在差异,加上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所以,对抗战历史的认识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声音。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随着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要不断纠正对历史的看法,这种修改达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将“八年抗战”修改为“十四年抗战”,强调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是实践中对真理的深化和发展,而不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
2.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终身学习。
(10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发展导致新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继续学习深化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的发展,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需要我们继续学习以跟进实践的需要;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水平经得住实践的检验;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推动实践的发展。
一、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致意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真题]1: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
”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答案]:(1)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解析]:此题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只要正确指出辨题的错误即可。
解答辨析类题目,必须正确运用有关知识,逻辑性要强,说理要深刻。
(新高考虽然废除辨析题,但可改为简答题)[真题]2:简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答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岐主要表现在下述观点的对立上: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
其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真题]3:“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论,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立足国情,了解奥运、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哲学常识》典型主观题集一、唯物论部分1.由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忽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忽视对发展生产过程中的废物的科学治理,以致造成了自然环境严重污染,臭氧层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今天人类又不得不高喊:要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结合材料回答:1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观点(2分)答:①材料体现出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客观性,②也体现出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2分)2应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8分)答:①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承认并尊重自然规律,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分②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行为须顺应自然,服从自然规律(2分③人在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将开发自然和保护自然结合起来,做到可持续发展。
2、某市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认真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识到股份制是摆脱困境有效办法,但他们没有盲目进行股份制改造,首先他们对全市62家国有企业进行了调查,共有3家大型企业,15家中型企业,51家中小型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他们对3家大型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15家中型企业分别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对44家小型企业分别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破产、兼并、租赁和出售。
一年来,他们勇于探索,根据出现的问题和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经过努力该市国有企业终于扭亏为盈。
上述材料中是怎样做到主、客观相统一的(15分)答: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将方针、政策与各地不同的实际结合起来,并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进行调整。
(5分)2该市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对全市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适合股份制的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对于其它不适合股份制的企业,则运用别的方式进行改造,这体现出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高中哲学主观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区别。
答案: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或精神,意识或精神决定物质。
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看法不同。
2. 什么是辩证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案:辩证法是一种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变化性和联系性。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在于,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唯物性和辩证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它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理论。
唯物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辩证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它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这三个特征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
2. 结合实际,论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任何具体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矛盾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通过对特殊矛盾的分析和解决,可以揭示矛盾的普遍规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也要注重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20分,共20分)1. 某社区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居民对于改造方案有不同的意见和需求。
请结合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社区应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答案:在处理旧城改造的问题时,社区首先应该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即认识到改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利益和需求的矛盾。
哲学主观题解析材料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1、看:看什么——看设问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哲学常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方法锦囊】关于“意义”类主观题的一般解法“意义类”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学会审题,明确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经济政治意义)。
(2)要注意“意义”与“影响”类的区别,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类。
(3)解答意义类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由微观到宏观,由近及远的原则,做到思路清晰。
(4)意义类题目要紧扣材料,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时代性。
(5)意义要多答,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
【方法指导】解答评析类主观题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步,判断表态是什么:对题目中说的事或观点作出是对还是错的评价,找到其中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第二步,阐述道理为什么:说明做这件事或持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必要性、重要意义以及不做这件事、不持这种观点的危害性。
第三步,阐明正确观点或明确正确做法怎么办:针对题目的观点,阐明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正确观点,或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哲学类主观题答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哲学类主观题答题模板(一)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的命题1.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说明人们做某件事情的依据设问模式: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侧重世界观)。
答题模板:世界物质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材料答题要素: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②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设问模式:材料中的×××是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的答题模板: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答题要素: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作指导; ③规律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反对唯意志主义与消极无为的做法; ⑤贯彻唯物辩证法,根据变化发展了的实际做事情。
3.唯物论的主要原理及方法论(必会)(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①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即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①原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高考哲学主观题万能答案整理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4.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5.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4.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5.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推动整体发展。
(二)发展观1.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充满信心,又要克服困难;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
(三)矛盾观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普遍性。
要求我们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⑵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哲学主观题答案第一篇:哲学主观题答案哲学主观题答案1.(1)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国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的变化,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2分。
如果用“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进行分析,也可酌情给分)(2)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使公民平等享有选举权,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
(3分)(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整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符合礼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筹城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3分)2.(1)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坚持联系的观点,根据现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3分)②矛盾的普通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我们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发展低碳经济、要做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再行推广。
(3分)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要树立创新意识。
发展低碳经济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产品,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3分)(2)①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体系。
②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引导,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③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
④消费者应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实践低碳生活方式。
(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3. ①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②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哲学主观题练习1、背景:综观哲学发展的历史,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辨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材料二:14—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声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1)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
(2)结合材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3、材料一: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偏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共同点?(2)材料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影响,试列举他体现在哪些方面?4、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材料二: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安全“回家”。
我国有关负责人透露,2007年前后,中国航天员将实现太空行走。
除了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外,在2009年至2012年,我国还将发射目标飞行器,实现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为未来建立永久太空站打下基础。
请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5、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高中哲学主观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区别。
2. 论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2. 什么是社会意识?请论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题(20分)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并回答案例中体现的哲学原理。
案例:某高中学生小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通过实践操作,他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他开始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最终在物理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答案一、简答题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或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的外化。
两者的区别在于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性,唯心主义强调意识第一性。
2.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事物之间是孤立的,忽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
二、论述题1.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来源,也是理论的目的。
例如,一个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理论,一个工程师通过设计和建造桥梁来实现理论的应用。
2.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念、道德规范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同时,社会意识也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三、案例分析题案例中体现的哲学原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小李通过将物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实践了马克思哲学中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他通过实践深化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展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通过实践,小李不仅理解了抽象概念,还在物理竞赛中取得了成功,这进一步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