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积累:孔子
- 格式:docx
- 大小:24.36 KB
- 文档页数:14
孔子拜师作文素材《孔子拜师》孔子,那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啊!他的学问那叫一个高深。
但你知道吗,他也有拜师求学的时候。
孔子年轻的时候,对于知识那可是如饥似渴啊。
有一次,他听说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有一位老先生,对于礼法特别有研究,那真的是研究得透透的。
孔子心想,这可不得了,这么厉害的人,我得去拜见拜见,跟着学一学。
于是,他二话不说,背起行囊就踏上了拜师的路途。
这一路上啊,那可真是不容易。
太阳火辣辣的,烤得他浑身是汗。
他走啊走,脚都磨出了水泡,他也不在乎。
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就找点水喝。
终于,经过了漫长的路程,他找到了那位老先生。
孔子恭恭敬敬地站在老先生面前,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老先生一开始还有点惊讶,心想,咋还有人这么大老远跑来拜师呢。
但看着孔子那真诚的样子,老先生被打动了。
就这样,孔子跟着老先生开始学习礼法。
他白天认真听讲,晚上还在那琢磨,真的是用心到了极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发现老先生不仅懂得多,还特别有耐心。
不管他问什么问题,老先生都会认真地回答,一点也不嫌他笨。
就这样,孔子的学问是日益增长啊。
后来啊,孔子学成离开了。
但他一直记着这位老先生,记着他教给自己的知识。
孔子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不管你有多厉害,都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断地去学习,去拜师,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这不就是孔子拜师给我们的启示嘛!我想,这也就是孔子能成为伟大人物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孔子拜师这件事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断追求知识,不断进步。
一、孔子(一)【孔子经典素材多维解读】1.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有三年寄居在司城贞子家。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舍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素材运用】(1)坚持;(2)志气;(3)面对挫折;(4)道德的表率2.选择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
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
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
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
”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
”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3.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茔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
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
”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素材运用】(1)关爱百姓;(2)人间温情;(3)感动;(4)仁爱4.义利之辩鲁国有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账,国库照付。
作文素材积累: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有关孔子作文素材整理1、孔子1、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人物事略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
孔子1、世人评价孔子同时代人的评价:根据<论语>, 公叔武叔诋毁孔子时,子贡极力维护老师名誉,说老师的伟大好比「日月」,好比「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2、后世读书人比喻孔子为照亮世间的太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3、自汉代以来,孔子与周公并称为「周孔」,代表传统文化主流;到了唐代以后,孔子地位提升,人们把他和孟子并称「孔孟」,以「孔孟」儒家代表了传统文化主流。
4、唐代以后,中国文化影响了周边国家,至今在日、韩等国的知识界对孔子评价还是很高的。
5、美国人曾经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主要成就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3、坎坷经历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待遇不错,也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
但因有人进谗言,致令卫君生疑,孔子怕获罪,只六个月就离开卫国。
在去陈地的路上,因为误会被围于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传人自勉,终究度过难关。
过了蒲地,仅月余又返回卫国,寄居蘧伯玉家。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兴。
过了月余,因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之车在宦官之后,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
到了卫国,卫灵公很高兴,到郊外迎接,并问是否可以伐蒲,孔子说可以,但是,卫灵公虽称好却终究未伐蒲,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然而,卫灵公始终不用孔子,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
佛肸叛乱,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于子路阻止。
但是,孔子说:“我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又想要去见赵简子,但是因为“君子讳伤其类”而未前去。
再次返回卫国,卫灵公向他问军阵之事,孔子说自己只学了“俎豆之事”、未学“军旅之事”拒绝回答。
这并不能证明孔子确实不懂军事。
只是因为当时孔子不想说。
因为卫灵公不重视孔子,孔子就到陈国去了。
有关孔子的作文素材《有关孔子的作文素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时代。
他自幼勤奋好学,对古代的文化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不懈的努力,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这是他学说的核心。
“仁”意味着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要有同情心和爱心。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简单的八个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提醒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换位思考,不要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孔子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一生收徒众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他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他常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这种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
他反对苛政和暴力,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他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强调了道德和礼教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孔子还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具备“礼、义、廉、耻”等品质,要做到“温、良、恭、俭、让”。
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道德准则。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然在政治上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思想和学说却在他的弟子和后人心目中生根发芽。
他的言论被弟子们整理成《论语》一书,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论语》中包含了孔子对人生、道德、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议论文素材精彩4篇议论文万能素材篇一高中作文经典人物万能素材积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
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高中作文素材精选(人物篇)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
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高中作文素材人物周瑜: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获奖名片】坚守信念为国捐躯【评价】1、谈笑间,羽扇轻摇,破敌百万;沙场上,征袍染红,血战南郡。
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2、国家危难,他力排众议,强据曹魏,尽显名士风采;赤壁阵前,他泰然自若,拔剑相迎,破百万曹军。
他短暂的一生确如高山般让人仰止!【事迹】周瑜出身士族,早年与孙策是挚友。
他尽心辅佐孙策,为孙策东渡江东立下汗马功劳。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一.孔子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的支撑,占有大量新鲜而独特的作文素材,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素材以表达我们的意图,是作文素材收集运用的最终目的。
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三一文库()〔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论据素材〕导语: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孔子的议论文作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论据素材▲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
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2、挫折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
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3、理解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
关于孔子的议论文素材_孔子作文范文素材孔子作文素材一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孔子作文素材二孔子笑解“真”字春秋时期,孔子带着弟子们到各诸侯国去推广儒家学说,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就像孔子自己所说的那样“惶惶然如同丧家之犬”,弄得灰头土脸,很是狼狈,自然也经常被人们笑话,可都被孔子一一给化解了。
这天,走了大半天路的他们来到了一个地方,师生都感到肚子饿了。
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有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填饱肚子吧!”颜回于是就到了那家饭馆里,向店家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一听颜回是孔子的学生,饱读诗书,又深受孔子器重,便有心要考考他,顺便打趣他一下,满肚子的诗书其实没多大的用处,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见见大名鼎鼎的孔夫子,于是就说:“要吃饭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问:“什么要求”主人回答说:“我在手上写个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吃饭,若不认识那就请回,让你的老师来。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颜回我虽不才,可我也跟随先生多年,莫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什么难的呢”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了再说。
”说罢拿笔在手上写了一个“真”字。
颜回看罢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还以为是个什么难认的字呢,这个字太简单了,我颜回五岁时就认得了。
”主人微笑着问道:“既然你说你五岁就认得,那么这个字是什么”颜满不在乎地回答说回:“这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敢冒充孔老夫子的弟子,你认错了,请回吧!”颜回碰了一鼻子灰,又被店主人奚弄了一番,怀着一肚子的闷气,回来见老师。
有关孔子的作文素材有关孔子的作文素材一孔子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历史的尘埃中是座了不起的文学高峰。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孔子是个谦虚谨慎的人。
《列子·汤问》中曾经出现了两小儿辩日,当两个小孩询问孔子关于太阳的大小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竟然“不能决也”,可见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与谦虚谨慎的品质。
他是位在当时就享有“圣人”名号的人,完全可以对这两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所说的话不予理睬或搪塞过去,可他不,为什么?因为他是孔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
孔子在学习上有独到的见解。
《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更是连孩子都能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他虽与老子等各派掌门人物有着不同的观点,却总是不远万里地驱车前往他们的住处讨论学习。
孔子倡导以仁服人,固守君子节操。
一次,在陈断绝了粮食,许多孔子的学生倒下了,子路生气地质问孔子:“你见过这么穷的君子吗?”虽然孔子也饿极了,却还是对子路说:“君子在穷困时仍能固守节操,但小人在穷困时会做出伤害仁义的事;君子牺牲自己恪守仁义之道,小人因为穷困而做出违背仁义之道的事。
”孔子的话让子路一愣一愣的,为什么?因为他是孔子,是“有杀身以成仁”的孔子。
孔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他可以说是在历史中有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人,他不仅加快了中国文明、文化的传承,而且还推动了后中国的发展。
他创始的儒家学派至今仍然兴盛,他教导出的学生都是具有仁德、礼节的君子,他还是个具有亲民意识的“至圣”,注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哪怕见面礼只是一串干肉,孔子也会“笑纳”你为他的学生。
短短几十年,他的私塾规模几乎就能与官学媲美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孔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孔子。
孔子是500年才出一位的伟人,他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灵魂工程师。
在他的启发下,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充满着墨香与仁义礼让的美德。
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
有关孔子的作文素材二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今说过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关于诸子百家的作文素材
1. 儒家孔子:孔子那可是诸子百家中的大明星啊!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得很呢!就说他强调的“仁”,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爱与善良嘛。
比如在学校里,同学们互相帮助,这不就是在践行孔子的“仁”嘛!儒家思想真的超重要,我们可不能小瞧呀!
2. 道家老子:哎呀呀,老子和他的道家那可是很神奇的存在呀!他主张的“无为而治”,就好像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一样。
好比我们遇到一些小麻烦,有时候不去过度干预,说不定它自己就解决了呢,这可不就是“无为而治”嘛!道家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呢!
3. 墨家墨子:嘿,墨家可厉害啦!墨子提倡的“兼爱”“非攻”,不就像是呼吁世界和平的使者嘛!想想看,如果大家都能像墨家说的那样,互相爱护,不打架争斗,那这个世界得多么美好呀!墨家的理念真的很赞有没有!
4. 法家韩非子:法家的韩非子那可是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呢!他强调的法治,就好像给社会定下了规矩。
这不就跟我们家里有规则一样嘛,要是没了这些规矩,那得乱套成啥样!法家的思想对社会治理太重要啦!
5. 兵家孙武:哇塞,孙武的兵家那可是在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呀!他的兵法那叫一个厉害。
就如同我们玩游戏,有了好的战略才能打胜仗呀,这不就是兵家的厉害之处嘛!兵家的智慧让人惊叹呀!
6. 纵横家鬼谷子:哈哈,鬼谷子和他的纵横家弟子们那可都是能言善辩的高手呀!他们在各国之间穿梭,凭借着口才和智慧左右局势,这不就像外交家一样嘛!纵横家的魅力可真大哟!
7. 杂家吕不韦:杂家也很有特色呀!吕不韦集合了各种学说的精华。
这就好像我们吃一顿大餐,各种美味都有,多丰富呀!杂家的存在让思想的世界更加多彩呢!
我觉得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学说各有千秋,都对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应该好好去了解和学习它们呀!。
高考作文素材:孔子的十大贡献20XX高考作文素材:孔子的十大贡献孔子:鲁国诹邑人,一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想、敢说、敢做,建树卓著,为人类做出“十大贡献”。
下面本店铺就来分享20XX 高考作文素材:孔子的十大贡献,希望读者喜欢。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
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
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
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
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
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
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
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
孔子勤奋好学的作文素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
高中作文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孔子作文素材大全,供大家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
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2:挫折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
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3:理解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
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
孔子拜师作文素材
《孔子拜师》
孔子可是个厉害的人物,他学富五车呀,可就是这样的他,当年还跑去拜师呢!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去学骑自行车,我觉得自己挺聪明的,肯定一学就会。
我雄赳赳气昂昂地推着车子就到了广场。
一开始,我还信心满满地跨上车子,脚一蹬,哎呀,车子就歪歪扭扭的,我赶紧使劲把住车把,可还是摔倒了。
我不服气呀,爬起来又骑,结果又摔了。
就这样一次次摔倒,我这身上都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疼得我直咧嘴。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孔子拜师的事呀,孔子那么有学问的人都还虚心拜师学习呢,我这才哪到哪呀。
于是我咬咬牙,继续坚持练习,慢慢地,我好像找到了点感觉,能骑一小段距离了。
经过好多天的努力,我终于能自由自在地骑着自行车在广场上兜风啦!
从这件事我就知道了,不管你多厉害,都有要学习的地方,都得保持一颗谦逊的心。
就像孔子一样,他那么伟大都去拜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去学习、去进步呢。
我也要向孔子学习,一直不断地去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这就是我从孔子拜师这个素材里领悟到的啦!。
作文素材积累: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孔门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
如之何”时所言。
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的儒家思想。
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
”《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
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
”“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
”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
《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
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
《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