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练习参考
- 格式:ppt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26
古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16套)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日希,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1)两首词都表达了作者___,语言沉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
(2)请比较苏词和贺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____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五首(其一)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怎样的抱负?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径溪罗隐径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张可久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①②③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钝。
葫芦提倒稳![注]①迷魂阵:元人以此代指妓院。
②睡馄钝:躺着的馄饨,比喻软弱站不起来。
③葫芦提:糊涂,亦代指喝酒。
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透过这首小令,我们看出作者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 这是一份关于小学语文课程的专项练,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练一:理解诗歌意境
请阅读以下诗歌,回答问题。
1. 《静夜思》(李白)《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诗名是什么?
- 诗中的明月光是什么样子的?
- 诗人看到明月时,想起了什么?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诗名是什么?
- 诗中的“白日”和“黄河”分别代表什么?
- 诗人希望登上鹳雀楼的目的是什么?
3. 《梅花》(王安石)《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诗名是什么?
- 诗中的梅花是如何开放的?
- 诗人认为梅花具有什么特点?
练二:填充合适的词语
请根据诗句中的空格填入适当的词语。
1. 《静夜思》(李白)《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__。
- 谜底:(霜)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__,黄河入海__。
- 谜底:(尽,流)
3. 《梅花》(王安石)《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__梅,凌寒独自开。
- 谜底:(枝)
练三:创作诗句
请你根据以下提示,用你自己的语言创作两句诗句。
1. 冬天的夜晚,林间的树枝下,静静飘落的雪花。
2. 春天的早晨,花海中的小鸟儿,欢快地歌唱。
---
希望以上练习可以帮助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继续努力!。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闼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
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
③禁闼: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离别饯行的场景,诗人以诗谢别,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B.首句中“飘然”一词,写出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C.“黄梅未雨”,天气闷热,但诗人穿着轻便的“白葛”,面对着风,感受到凉意。
D.“江国”与“蓬山”都代指边远之地,与“去国”相照应,暗示诗人将远离朝廷。
2.《屈原列传》中写“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存君兴国”“三致志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3分)B
2.(6分)①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国”“蓬山”,仍千里寄情,思念朝廷和君王;②诗人希望在自己离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尽忠尽责;③诗人恳请友人将来能多多告知朝廷讯息, 以解自己对国家的忧思。
高考语文(全国卷)复习:现代诗歌阅读专
项练习(15份)
引言
本文档提供了15份现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旨在帮助高考语文考生复现代诗歌相关知识。
每份练中包含了一首现代诗歌及相关问题,供考生练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练题目
1. 第一份练:《春天的足迹》
2. 第二份练:《追忆》
3. 第三份练:《海的了解》
4. 第四份练:《岁月如歌》
5. 第五份练:《在枫远处》
6. 第六份练:《夜色中的思念》
7. 第七份练:《晨钟》
8. 第八份练:《太阳和我》
9. 第九份练:《风雨中的坚持》
10. 第十份练:《秋天的眼睛》
11. 第十一份练:《雪的诗篇》
12. 第十二份练:《平凡的世界》
13. 第十三份练:《我和蓝天》
14. 第十四份练:《童年的足迹》
15. 第十五份练:《梦的足迹》
练形式
每份练中,考生将阅读一首现代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涉及诗歌的主题、意象、表达手法等方面,旨在帮助考生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使用说明
考生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练:
1. 选择一份练题目。
2. 仔细阅读题目中的现代诗歌。
3.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4. 思考诗歌中的表达手法和语言技巧。
5. 回答练题目中的问题。
6. 检查答案,并进行复和总结。
总结
这份文档提供了15份现代诗歌阅读专项练,可帮助高考语文考生复现代诗歌相关知识。
通过练阅读和分析现代诗歌,考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解题技巧,为高考做好准备。
祝愿各位考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诗歌练习题(打印版)### 诗歌练习题(打印版)一、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下一句是:_________。
2.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下一句是:_________。
3.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下一句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句诗不是出自《诗经》?A.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B.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下一句是: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2. 请分析《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四、诗歌创作1. 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不少于8行。
2. 以“离别”为主题,创作一首古诗,要求符合绝句或律诗的格式。
五、诗歌鉴赏阅读以下诗歌,回答问题:《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2.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选择题1. C2. A三、简答题1. 《将进酒》中的这两句诗,通过黄河之水的奔流不息,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酒的热爱。
2. 《静夜思》中的这两句诗,通过明月和故乡的联想,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四、诗歌创作1. 现代诗示例:春天,你轻轻地走来,带着温暖的阳光,和风的轻抚。
万物复苏,绿意盎然,花儿绽放,鸟儿歌唱。
你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让希望在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初中语文课内诗歌鉴赏精选100首练习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阅读理解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②当户理红妆()第①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达了什么?木兰代父从军的事例,表现了她怎样的精神?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第③段“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4.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各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______ 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______ 的意思。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晚春》练习及答案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是更深层次的赞许) A.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个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段最后的美好时光。
B.第二句中说“杨花榆荚无才思”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
C.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这首诗语言轻灵,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绝句)A.“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写出了晩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景象。
B.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律诗。
诗人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场景。
C.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抒发其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D.这首诗蕴含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3.对下面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
故选D )A.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B.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C.此诗透过景物描写让读者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D.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无才思”三字,是作者谐谑之笔,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之人。
4.对本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2.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2.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
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8. 鄂州南楼书事宋·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2.全诗将、、、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
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
9. 过分水岭唐·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11.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二.赠友别离诗古人尚交游,朋友之间、情侣之间,用诗来抒写真情挚意和离情别绪是习见的事。
这类诗常常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心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也有直接叙写离别时人物的言语、行为和神情,创造一种情境,表现深厚情感。
如李白《赠汪伦》、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还有通过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表达对朋友关切的。
这些诗,人物形象鲜明,感情浓烈,感人至深。
23.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 第二、三句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 颈联中的“语”指的是,“暮天钟”的意思是反映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在写法上结尾两句与前六句有何不同?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尾联的大意。
答案(1)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2)前六句是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则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了,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①。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谈谈你对诗人所写的“风”的认识。
(不少于40字)答案初秋之风为人送爽;秋风又奏响了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欢愉;秋风不择地域地吹,体现了仁爱、阔达的胸怀。
诗人以风喻人,风不舍昼夜地有益于人,有为之士也应如此。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依。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①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②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2、①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
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