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2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6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地理...第一篇:2016-2017学年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同步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6 Word版含答案地理中学学习资料《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誉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回答1-2题。
1.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浅层地能的主要能量来源最可能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答案A A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完成3-4题。
3.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答案 B C 据新华社电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3年10月31日11时3分在吉林省松原市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7分钟后,11时10分当地再次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据了解,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均有较强震感。
据此回答5-6题。
5.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理学习地理中学学习资料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6.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答案 A D 左下图为某地水平地质剖面图。
某日发生地震(丙地的地表为震中),根据甲、乙两地观测站的地震波记录,绘出了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图(右下图),据此回答7-8题。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1.中新网2017年11月27日报道,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阿贡火山近日接连喷发(图)。
火山喷发后,中国迅速协调中外航空公司协助近两万名滞留中国游客自巴厘岛返回内地和香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于地球内部的A. 地壳B. 软流层C. 下地幔D. 地核11. 当火山喷发后,火山灰物质漂浮、沉降,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正确的是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下题。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3.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区附近大船上的垂钓者会感到()A. 先上下颠簸,然后前后左右摇晃B. 先前后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 只有前后左右摇晃D. 只有上下颠簸4.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A. 青藏高原B. 死海C. 马里亚那海沟D. 贝加尔湖5.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因此地壳又称岩石圈B.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C. 岩石圈即地壳的表层由岩石组成的部分D. 软流层是地壳和岩石圈这两个圈层的分界线6.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17-18题。
17. 图中序号依次是()A.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 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18.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③④7.读地震波速度的和地球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C.S波、P波传播速度都明显下降,S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解析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特点,在莫霍界面处,S波、P波都明显增加。
答案 A,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B.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C.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液态物质组成,呈熔融状态解析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
答案 B1月1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火山和苏门答腊的锡纳朋火山在新年伊始同时喷发,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第3~4题。
3.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B. ②圈层C. ③圈层D. ④圈层4.火山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B. 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C. 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解析第3题,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由图可知,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对应的是②圈层。
第4题,火山景观的形成,先是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口,后火山口积水形成湖,其形成把岩石圈、大气圈、答案 3.B 4.C,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 2亿千瓦。
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完成第5~6题。
5.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软流层B.地幔C.地壳D.地核6.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内部解析第5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分布在地下几百米内,而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故浅层地能存在于地壳中。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一、选择题下图为同时刻不同日期晨昏线图,斜线区域为T1时刻夜半球范围,阴影区域为T1时刻过后的T2时刻夜半球范围。
据此完成1~2题。
1.T1时刻,北京时间为A.12月22日11∶00 B.12月23日13∶00C.6月22日11∶00 D.6月23日13∶002.T1至T2期间A.北京昼长缩短 B.纽约日出东北C.地球公转变慢 D.悉尼正午影长增长答案 A D2013年3月23日20:30-2l:30,“地球一小时”活动再次在全球多个城市举行。
读图,回答3~4题。
3.活动当天,图中四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和最小的依次为A.新加坡、哥本哈根 B.北京、里约热内卢C.里约热内卢、北京 D.哥本哈根、新加坡4.活动当天,当北京日落时,世界某城市开始熄灭电灯,该城市最可能位于A.巴西 B.印度 C.澳大利亚 D.英国答案A C当北京时间为12点时,一年中晨线与北半球某纬线的交点运动轨迹如下图所示,A点经度为39°E。
读图完成5~6题。
5.该纬线最接近: ( )A.10°N B.20°N C.50°N D.70°N6.当交点由B点向轨迹中点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白昼逐渐变长 B.开普敦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C.圣地亚哥日出时刻越来越早 D.武汉日落方位由西南变为西答案 B C在广东省肇庆市美丽的七星岩仙女湖畔,有一座长达100。
多米的天然石山酷似一尊卧佛。
每年国庆节前后,在太阳下山时,可见到太阳徐徐从卧佛口中落下,形成“卧佛含丹”的地理据此回答7-8题。
7.游客观看“卧佛含丹”景观的最佳方位是A.该山的西南B.该山的东南C.该山的西北D.该山的东北8.下列另一时段,也可以观赏到“卧佛含丹”景观的是A.我国植树节前后B.五一劳动节C.我国教师节前后D.元旦前后【答案】7.D 8.A下图为a和b两地同一日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X、Y分别为两地最大太阳高度,且Y的取值范围为0°~46°,据此回答9~11小题。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1)答题规范训嫌学习建果评诂【基础过关】1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答案A解析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解析由于原油主要为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3.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B .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D .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答案D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岩石圈,可见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A.岩石圈、地幔、地壳B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 .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答案DA .① 答案AD .④)B .温度的垂直变化D .物质温度的变化4.下图中的大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相互关系。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一部分(软流层以上),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 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外部圈层构造示意图,解析 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 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 、B 、C 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 A 为生物圈, B 为水圈, C 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 的循环运动中, 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 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能力提升】8.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 .纵波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相同 D .地震时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答案 D解析 当地震发生时, 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振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训练1.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______,A+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为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
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截至2010年5月30日18时,遇难2 698人,失踪270人。
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涵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
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
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1)为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最迟的是()A.玉树B.成都C.上海D.北京(2)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什么?(3)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地幔(2)莫霍面(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2.(1)A(2)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读“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图层的划分”图,回答下题.(1)下列有关上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C. ②是软流层D. 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 莫霍界面附近B. 上下地幔之间C. 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D. 内、外核之间2.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题:(1)在地球内部圈层中,莫霍界面划分开的两个圈层是()A. 岩石圈和地幔B. 地壳和地幔C. 地幔和地核D.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2)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地幔位于()A. 地表到A之间B. A到B之间C. B到H之间D. A到H之间3.读秀丽的黄果树景观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 2个B. 3个C. 4个D. 5个(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A. 生物圈B. 水圈C. 岩石圈D. 地壳(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A. 瀑布B. 岩石C. 树木花草D. 大气(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 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4.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B. 软流层的物质状态为液态C. 地震波通过软流层时速度加快D. 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发源地5.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A. AB. BC. CD. D6.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和()两大部分。
A. 地壳与地幔B. 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C. 生物圈.岩石圈D. 水圈与大气圈7.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与解析一、单顷选择题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
答案:B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的知识,目前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获得。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变化的,变化明显的地方形成了不连续界面,不连续界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答案:C3.莫霍界面是()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解析:此题考查了不连续界面的位置,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答案:A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
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上部。
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
答案:C5.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解析:地震波在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所以推断外核物质为液态。
答案:C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课时同步作业:1.4地球的圈层结构答案:B5.下列有关莫霍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为岩石圈B.莫霍界面在陆地下约17千米C.纵波和横波通过该界面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D.莫霍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答案:C图1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
a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为甲、丙间相互作用。
图2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
读图,完成第6题。
6.若a形成化石,b形成图2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表示大气圈B.乙表示生物圈C.丙表示岩石圈D.甲影响丙的演化答案:B7.下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是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B.地幔是指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之间的部分C.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液态物质组成D.地核是指莫霍界面以下的部分,呈熔融状态答案:B8.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A.盆地B.平原C.海洋D.大陆架答案:C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读下图,完成9~10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10.图中的X处即为()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D.内核与外核交界答案:9.B10.B读下图,完成11~13题。
11.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1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1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答案:11.C12.B13.B二、综合题14.下图为“地球内部结构部分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B.温度的垂直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温度的变化2.下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2006年11月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 000米。
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
完成3~4题。
3.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4.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D.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5~6题.5.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A.5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400千米6.该地可能是下列哪个地方()A.非洲东非大裂谷B.青藏高原C.吐鲁番盆地D.太平洋7.2010年5月7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又剧烈爆发,炽热的岩浆涌出,火山灰腾空而起,使欧洲航空业再度受到威胁。
这些炽热的岩浆可能来源于()A.地壳B.下地幔C.岩石圈D.上地幔中的软流层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中国“神舟七号"飞船在甘肃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首次实现了中国宇航员的太空漫步。
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神舟七号"飞船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9.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太空漫步时所处的大气层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大气10.2008年9月20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CI687航班在从台北飞往巴厘岛途中遭遇强气流,导致机上至少有8人受伤,其中6人伤势较重。
据统计,多数飞机失事都发生在对流层中,以下解释最合理的是(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这一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空气密度最大C.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导致飞行环境不稳定D.该层大气运动以水平为主二、综合题1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温度的变化
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
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4.下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外部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5~7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6.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7.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相同
D.地震时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9.地壳的平均厚度( )
A.约为33千米
B.约为7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10.冰岛中南部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火山于2010年4月14日再次大爆发,给当地民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火山多次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A.地壳 B.下地幔
C.岩石圈 D.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北京时间2009年9月2日15时55分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60千米,此次强震的震中在西爪哇省打横地区西南方142千米处的海域。
据此回答11~13题。
11.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1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13.地震发生时,爪哇岛的居民的感觉是(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1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15.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②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④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及岩石圈的上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综合题
1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中,FG线的高度约为 2 000~3 000千米,这个高度称为________。
(2)图中A、B、C、D、E分别表示地球的不同圈层,其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________,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的是________,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圈层是________。
(填字母)
(3)图中D层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显著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图中C圈层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5)如果我们要了解E圈层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_。
请简要分析其研究原理。
[巧学速记]
1.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
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2.地球圈层结构歌
同心圈层分内外,内外划界用地面。
内部圈层壳幔核,莫霍古登来分界。
气水生物同属外,一起构成自然界。
气圈最厚排在外,水圈水体分三态。
生物生存他圈界,外部圈层添光彩。
反思小结
答案
1.A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
2.A [由于原油主要为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
3.D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岩石圈,可见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
4.D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相互关系。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一部分(软流层以上),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
]
5.D 6.B 7.D [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
8.D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界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显著减小。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
9.C [清楚地壳厚度、岩石圈的界定是解此题的关键,学习时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理解透彻,记忆要准确。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7千米。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 10.D [岩石圈包括地壳及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现代研究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而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中。
]
11.C 12.B 13.D [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都能通过地壳和地幔,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慢,在地幔中传播速度快。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达60千米,应位于上地幔中。
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爪哇岛居民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横波传来,人们感到左右摇晃。
]
14.B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内部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特别是和岩石圈关系最为密切。
]
15.B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均有分布。
但它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并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
16.(1)大气上界(2)A、B、C D、E A、B、C、D (3)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4)C是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生物的生命活动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5)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
能通过固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