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91.58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
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能源消耗强度;地区差异;影响因素一、引言1978-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3.82%)不到GDP平均增长率(9.52%)的一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
而自2001年后,中国能源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平均增速达到13.31%,经济增长表现为以较高的资源消耗为代价,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不断增加。
今后几十年将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即使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只有7%,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也在3%以上,如何以较低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目前及未来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能源强度和能源效率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研究的热点。
Hua Liao(廖华,2007)等研究了1997--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认为高耗能工业的大量投资所引致的工业结构转换是能源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孙鹏(2005)等分析了中国1978-2003年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强度对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认为中国的能源生产率在提高,但2001-2003年能源生产效率体现了一定的下降。
周鸿、林凌(2005)对1993-2002年能源使用效率变化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能耗效率在1993年以后有一定的提高,但能源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从能耗高的产业向能耗低的产业流动。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研究中国三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通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各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现状、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明确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概念,它是指在给定投入要素条件下,能源投入与实际产出之间的比率。
这一比率反映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和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本文介绍了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优势。
超效率DEA模型能够克服传统DEA模型在评价效率时的局限性,更准确地反映各决策单元的效率水平。
而Malmquist指数方法则能够动态地分析各区域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揭示效率提升的源泉。
本文详细阐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
通过对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能源利用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各区域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
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探讨各区域能源效率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各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动态变化,还能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能源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
二、文献综述全要素能源效率(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TFEE)作为一种评估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其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三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这些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区域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一、影响因素:(一)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区域能源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主要依赖煤炭和石油作为主要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一些能源消费过高的行业,如重工业和钢铁、水泥等高能耗行业,也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一些行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相对滞后,使用的是低效能源设备,能源利用率低。
缺乏先进的能源管理与监测技术,也使得能源的利用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情况也直接影响着能源效率的提高。
一方面,缺乏明确的能源效率的指导政策和法规,使得相关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缺乏约束力和引导力。
能源价格过低和部分地方政府对能源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是我国能源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能源设备的效率。
加强对高能耗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引导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加强对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能源节约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能源效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能源节约的氛围,形成人人参与,节约能源的良好氛围。
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提高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必须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政策和法规、加强宣传和教育等方面入手,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持续提升。
基于空间计量的中国省域能源效率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刘建民;毛军【摘要】以中国2000-2012年29个省城能源数据为样本,通过Moran'sI指数,发现中国省域能源效率变化存在集聚与空间差异格局两种情况;Kernel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省域能源效率差距不断加大、高低能源效率俱乐部之间的差距趋于深化;从中国省域能源效率分布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估计结果可知,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平均气温对中国省域能源效率存在正向推动作用,资源禀赋水平、政府干预度与中国省域能源效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能源价格对中国省城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期刊名称】《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4【总页数】8页(P133-140)【关键词】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作者】刘建民;毛军【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1;F206一、引言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突出体现在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和能源供给不足等方面。
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大国。
据2013年BP能源统计,2012年中国占全球能源消费已达到20%。
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能源发展极不平衡,深入分析中国省域能源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其动态分布,探究影响省域能源效率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对于缩小我国省域间能源效率差异、促进我国能源效率的快速提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区域省域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魏楚和沈满洪(2007)[1]根据各省1995-200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对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李国璋、霍宗杰(2009)[2]研究指出我国 1995-2006年30个省域能源效率呈现出明显的收敛特征;邹艳芬、陆宇海(2005)[3]率先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的横截面回归分析法研究了2005年我国30个省份能源效率空间演变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能源效率存在着空间正相关;沈能(2010)[4]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我国1992-2007年30个省的能源效率值,通过计算历年的Moran’s I 值,显示我国省域能源效率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空间依赖性。
能源效率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文章梳理了我国能源经济学界数十年来对能源效率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能源效率既有能源经济效率与能源环境效率之分,又有能源物理效率与能源经济指标之别,更有单要素能源效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之不同,而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为学者们所青睐;同时指出,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既有技术进步、外商投资、对外开放度等短期因素,又有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等长期因素。
标签:能源效率;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一、能源效率概念所谓能源,通常是指可供人类获取各种形式的能量的自然资源。
能源可具体它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两大种类:前者是指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大自然中与生俱来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直接来自太阳的福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后者则是指依托一次能源的进一步加工和转化从而获取的能源,如通过风力发电获取的电能,加工石油制造的汽油等。
所谓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是指能源开发、加工、转换、利用等各个过程的效率,是能源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即在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前提下所需要消耗的能源量。
能源效率生产率往往被用来代表一个国家或者特定地区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指在相同產出下尽量减少能源的使用,或者使用等量的能源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常有效。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各个角度关注能源效率问题。
现有的研究成果将能源效率分为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两种情况:前者是指能源投入和经济产出的比例关系,后者则考虑到产出中对环境有影响的非期望产出,即能源投入与包括经济和非期望污染的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也有学者提出,如果依据评估对象的范围来划分,则可将能源效率分为能源物理效率和能源经济指标两种:前者是指能源通过加工后转变为一种新能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其指标包括单位产品(或服务能耗)和物理能源效率(热效率);后者主要反映在社会财富创造和建设过程中通过使用能源能够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问题。
中国电力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电力能源效率的角度分析,探讨了中国电力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如何提高中国电力能源效率,提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电力;能源效率;影响因素1能源经济效率能源经济效率指单位能源消耗(一般使用标准煤进行考量)的经济总产出。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用的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耗强度)的倒数。
采用该指标对能源效率进行考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与其他能源效率评价指标相比,数据容易获得,计量方法相对简单,该指标仅涉及能源消费总量及地区国民总产值两类数据,这两种数据在各个地区基本都被纳入地区统计数据之内。
同时,该类指标便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
由于能源经济效率指标采取的是一种绝对效率评价方法,其最终结果不受其他地区同期效率值及自身其他时期效率值的影响,因此,其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指标分解技术对于该方法进行深一步研究。
由于能源消费总量是各部门(产业)能源消费量的加总,而且经济总产值也是各经济部门(产业)产值的加总。
因此,可以将其能源经济效率按产业或部门进行有效分解。
分解之后可以有效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及各产业自身能源经济效率变动对总体能源经济效率变动的贡献程度。
EI=能源效率;EIi为第i行业的能源效率;fluctuation(EI)=能源效率波动率;EC为能源消费总量;为第i行业能源消费量;Si为第i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各行业消费总量份额2能源效率指标能源效率指标可以表示为许多不同的表达式,这些表达式都是为了说明能源效率相关的特定的或一般的问题。
能源效率而言,其目的在于分析经济或人类活动与能源使用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能源效率的指标可分为经济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两类。
本文作为一篇经济学论文,将主要考虑经济能源效率指标。
我们选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耗强度,以及单位产品能耗来分析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