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离职风波评论
- 格式:docx
- 大小:40.66 KB
- 文档页数:16
信息安全行业人员离职现象及企业旗帜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成为了企业和个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针对信息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信息安全行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员离职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信息安全行业人员离职的原因,并探索企业应如何塑造自己的旗帜,以留住优秀人才。
信息安全行业的人员离职现象,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信息安全专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由于信息安全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人才市场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这使得个人可以更容易找到其他公司的机会,并选择辞职。
另一方面,一些人离开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对公司的不满意。
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或是企业文化与个人价值观不符。
然而,仅仅指责行业人员离职并不能解决问题。
企业应该从自身着手,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
首先,企业应该确保工作环境的健康和积极。
信息安全行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员工需要面对大量的压力和困难。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工作负荷和工作生活平衡。
适度分配工作任务、鼓励员工跳出舒适区挑战自我,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等方式可以增加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从而降低离职率。
除了关注工作环境之外,企业还应该关注员工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在信息安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
为了留住优秀人才,企业应该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让员工不断提升自我。
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组织内部培训,或是资助员工参加相关研讨会和培训课程等。
这些努力可以激励员工的进一步学习,增加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和留任率。
此外,塑造企业的旗帜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策略之一。
企业的旗帜是指企业的核心价值、文化和使命等。
信息安全行业的人才往往对企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非常看重。
因此,企业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达企业的社会价值观。
此外,企业还应该营造团队合作和创新的氛围,以吸引和留住有潜力的人才。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待遇和福利政策。
在信息安全行业,人才非常宝贵,竞争异常激烈。
行业离职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竞争愈发激烈,员工流动性也逐渐增加。
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职?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一现象?本文将从行业离职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行业离职原因分析1. 薪资不合理:薪资是绝大多数员工对于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不合理的薪资待遇无疑是导致员工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公司虽然承诺高薪,但实际上却往往不能兑现,这让员工对公司的诚信产生怀疑。
2. 缺乏晋升机会:员工对于职业发展和晋升的需求是人之常情。
然而,一些公司不注重内部晋升,导致员工无法提升自己的职业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往往选择另谋出路,以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3. 工作压力过大: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许多员工觉得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选择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
长期紧张的工作环境对于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其无法忍受。
4. 缺乏工作意义感:工作意义感是员工对于工作的动力来源之一。
很多员工因为觉得工作缺乏意义而选择离职,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只是在做苦差事,无法找到工作的价值。
二、对策建议1. 合理薪资制度设置:公司应该建立合理的薪资制度,确保员工的工资与其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相匹配。
同时,公司应革新绩效考核机制,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 重视员工培训和发展:为了满足员工对于晋升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的培训和发展体系。
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从而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
3. 创建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公司应该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
通过设立员工活动、组织团队建设等方式,改善员工的工作心态,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4.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公司的灵魂,应该以员工为本,注重员工的价值观沟通和价值观培养。
增加员工的工作意义感,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
总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留住优秀员工,企业需要思考并解决员工离职的问题。
券商离职潮背后作者:刘建辉来源:《新财经》2012年第10期宫宇是猎头公司北京赛捷咨询顾问有限公司合伙人,一直做金融行业的猎头工作。
今年以来,他明显感觉到行业气氛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券商/投行,行业不景气,人事变动更加频繁,以往需要他去寻觅的分析师甚至主动找他询问是否有合适的职位,而公司的中高层都愿意与他们保持联系。
起伏不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够成熟的证券市场,加上不尽合理的激励机制等多重因素,使得中国的证券行业迎来多事之秋。
今年注定是证券行业不平凡的一年,离职、跳槽、过劳死、业绩下滑等事件一一上演。
精英流失8月以来,券商高管人事震荡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
9月,齐鲁证券被媒体爆出约30人投奔宏源证券后,其最赚钱的部门固定收益部因奖金原因,引发三位中高层离职。
A股上市公司西南证券尤其引人注目,今年前8个月,其高管来了个大换脸。
8月21日,王华刚辞去公司副董事长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8月28日,翁振杰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再早之前,今年2月,西南证券原总裁的王珠林离职;其他离职人员还有研究所所长王建辉、场外交易市场部总经理周到以及投行部执行总裁王天广等。
在非上市券商和合资投行中,人事变动同样剧烈。
9月,证监会官方网站上,中投证券9位保荐代表人变更登记(离职)。
3月和4月,瑞银证券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研究主管黄燕铭相继辞职。
西南证券、高盛高华等券商的人事变动只是证券行业人事变动的冰山一角。
今年以来,仅19家上市券商中,就有8家的高层出现了人事变动,如果将全部100余家券商计算在内,券商高管人事变动幅度之大令人震惊,有些券商甚至出现一个部门的团队集体跳槽的现象。
据上海伟海投资咨询公司数据,5~8月证券业净流失5721人,自2011年8月以来,证券执业人数首次降至25万人以下。
除此之外,券商行业的“意外事件”也让人唏嘘不已。
8月7日,国信证券还不满33岁的保荐代表人郭熙敏突发心肌梗塞去世;5月14日,湘财证券副总裁章彪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4岁;5月1日,中信证券法务部一位34岁的员工疑因过劳引发脑溢血去世。
证券行业纷纷上演了离任热潮,许多劵商高层离任,金融市场人员流动加剧,查看(chákàn)本文“劵商辞职,证券行业出现离任潮〞,跟着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网来理解一下吧。
金融变革时代,人员流动最是频繁。
这边厢传统银行业有30多位“董监高〞等高管辞职,那边厢证券业也上演(shàngyǎn)了人员纷纷离任潮。
根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有4位券商高层相继离任,分别有国海证券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彭思奇、国泰君安副总裁顾颉、开源(kāi yuán)证券总经理王兆华以及东兴证券的副总经理高健。
据称,银行高管离任的主要原因多半是互联网金融的挖角所致。
而证券行业的离任高管那么没有透露详细的最终去向,也无从得知他们下一步(yī bù)行动,但是对他们所在的公司来说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国泰君安人才流失严重(yánzhòng)相比其他蓬勃开展的券商,老牌券商国泰君安不断出现人事震荡。
在间隔原董事长万建华被免职不到半年时间里,再次有高管离任。
就在9月29日晚间,国泰君安发布公告称,顾颉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
至此,除上述两人外,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累计有6名高管人员及资管、研究团队的骨干力量相继分开国泰君安。
顾颉是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曾被媒体称为“铁三角〞的最后一人,去年还曾经传出他将继任总裁一职。
根据公开资料,27岁时顾颉出任过姚刚任职国泰君安总裁时的秘书,后又在外资机构做过资产管理。
在任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时,顾颉将国泰君安的资产管理公司做到了业内最大,管理的资产逾5000亿元。
2022年,顾颉升任副总裁主管资产管理和研究所。
2022年6月,时任国泰君安总裁陈耿辞职,当时就有媒体称其因为“裸官〞问题而从证券业高管一线退下的“第一人〞。
其时,顾颉曾经被媒体认为是继任的有力人选,但是在9月,上海国际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杨德红空降担任总裁一职。
数据分析行业分析师离职报告总结人们常说:“风起时,蝴蝶扇动翅膀就足以引起一系列事件。
”在数据分析行业,这句话同样适用。
每当一位分析师离职,不仅是他个人的选择,同时也标志着整个行业的变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数据分析行业分析师离职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离职的主要原因。
根据我对离职分析师的调查和访谈,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数据分析行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从业者,导致竞争压力不断增加。
许多分析师意识到,要想在这个行业脱颖而出,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储备。
然而,有些分析师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和资源来发展自己,感到失望而选择离职。
其次是薪酬待遇。
虽然数据分析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在一些大城市的高昂生活成本面前,仍然让许多分析师们觉得难以承受。
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更高的薪酬,以改善生活质量或者是面临的经济压力。
当然,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满足他们的期望,这也是一些分析师选择离职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原因是职业发展的限制。
虽然数据分析行业前景广阔,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分析师都能得到发展的机会。
某些企业的结构、规模和管理方式限制了分析师们的晋升通道,让他们面临着天花板。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有野心和追求更高职位的分析师选择了换个环境,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另外,工作压力也是导致许多分析师离职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数据分析师,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常常要面对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分析任务,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甚至需要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技能。
这些高强度的工作让许多分析师感到压力巨大,长此以往,也会导致他们产生离职的念头。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数据分析行业的离职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首先,离职可以促使分析师们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分析师们不仅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还要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和机会。
而通过离职,他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策略研究行业最佳分析师:1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袁宜、朱安平、凌鹏、夏钦、冯宇等)2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于军、郤峰、陈华良、刘浩波、刘可、刘津)3 安信证券研究小组(程定华、张治、诸海滨、范妍)4 兴业证券研究小组(张忆东、李彦霖、吴峰)5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小组(周金涛、安尉、陈祥生、吴、吴启权、张楷、李静)宏观经济行业最佳分析师:1 安信证券研究小组(高善文、莫倩、尤宏业)2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诸建芳、孙稳存)3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李慧勇等)4 兴业证券董先安5 光大证券研究小组(潘向东、李燕飞等)电子行业最佳分析师:1 中金公司赵晓光2 招商证券研究小组(张良勇、何金孝)3 国泰君安魏兴耘4 国金证券程兵5 东方证券研究小组(陈刚、王天一)通信行业最佳分析师:1 光大证券研究小组(周励谦等)2 长江证券陈志坚3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小组(戴春荣、高辉)计算机行业最佳分析师:1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尹沿技、李晶)2 国泰君安魏兴耘3 国信证券段迎晟传媒与文化行业最佳分析师:1 中金公司研究小组(金宇、钟文明)2 招商证券赵宇杰3 申银万国万建军煤炭开采行业最佳分析师:1 国金证券研究小组(龚云华、郝征)(龚云华现任职于齐鲁证券)2 广发证券研究小组(陈亮、林红垒)3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詹凌燕、李洁等)4 招商证券研究小组(卢平、王培培)5 海通证券研究小组(韩振国、刘惠莹)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最佳分析师:1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杨治山、吴非)2 招商证券彭全刚3 国金证券赵乾明石油化工行业最佳分析师:1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殷孝东、黄莉莉)2 招商证券裘孝锋3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郑治国、俞春梅)交通运输仓储行业最佳分析师:1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马晓立、张宏波、纪云涛、曾旭、邱颖)2 国信证券研究小组(郑武、陈建生、岳鑫、高健)3 长江证券吴云英4 广发证券研究小组(杨志清、董丁等)5 国金证券黄金香有色金属行业最佳分析师:1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小组(叶洮、王茜、张勇)2 国信证券彭波3 长江证券葛军4 安信证券研究小组(衡昆、章小韩)5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叶培培等)非金属类建材行业最佳分析师:1 国泰君安韩其成2 国金证券研究小组(贺国文、唐笑)3 中信证券潘建平4 华泰联合证券周焕5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小组(田东红、郑军、韩梅)造纸印刷行业最佳分析师:1 申银万国周海晨2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许骏、朱佳)3 国泰君安研究小组(王峰、徐琳)基础化工行业最佳分析师:1 光大证券研究小组(张力扬、程磊等)2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周小波、郑治国等)3 中信证券刘旭明4 兴业证券郑方镳5 东方证券研究小组(王晶、杨云)钢铁行业最佳分析师:1 国金证券研究小组(周涛、笃慧、王招华)(周涛、笃慧现任职于齐鲁证券)2 国信证券研究小组(郑东、秦波)3 长江证券刘元瑞4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周希增、李宏亮)5 光大证券研究小组(胡皓、程杲等)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最佳分析师:1 安信证券黄守宏2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刘磊、杨凡)3 国金证券研究小组(张帅、刘江啸)(刘江啸现任职于齐鲁证券)4 光大证券研究小组(王海生、袁瑶等)建筑和工程行业最佳分析师:1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潘建平、杨涛)2 国泰君安韩其成3 国金证券研究小组(贺国文、唐笑)机械行业最佳分析师:1 招商证券研究小组(刘荣、王轶铭)2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郭亚凌、薛小波、张霆)3 国金证券研究小组(董亚光、张昊)4 广发证券研究小组(邱世梁、安倩)5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李晓光、吕琪等)食品饮料行业最佳分析师:1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童驯、赵金厚、韩威俊)2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黄巍、周颖)3 招商证券研究小组(朱卫华、董广阳、黄珺)4 中金公司研究小组(袁霏阳、孙轶佳)5 国泰君安研究小组(胡春霞、许娟娟)1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毛长青、施亮)2 国金证券谢刚(现任职于齐鲁证券)3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赵金厚、王鹏、李宏鹏等)医药生物行业最佳分析师:1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罗鶄、娄圣睿、叶飞等)2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姚杰、贺菊颖、季序我、李朝)3 安信证券研究小组(洪露、李秋实)4 国信证券研究小组(贺平鸽、丁丹等)5 中投证券研究小组(周锐等)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最佳分析师:1 海通证券研究小组(路颖、潘鹤、汪立亭)2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赵雪芹、胡维波、姜娅、彭子姮)3 中金公司研究小组(郭海燕、钱炳)4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小组(吴红光、耿邦昊、李珊珊)5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金泽斐、陶成知等)社会服务行业最佳分析师:1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赵雪芹、姜娅)2 中投证券曾光3 招商证券研究小组(苏平、林周勇)1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李鑫、鞠兴海)2 招商证券研究小组(王薇、张永为)3 申银万国王立平家电行业最佳分析师:1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胡雅丽、廖欣宇)2 国信证券王念春3 中金公司研究小组(黄文倩、郭海燕)汽车和零部件行业最佳分析师:1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李春波、许英博)2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小组(姚宏光、黄未樵)3 招商证券研究小组(汪刘胜、范玉琢)4 广发证券研究小组(杨华超、汤俊、黎韦清)5 平安证券研究小组(余兵、王德安)房地产行业最佳分析师:1 国泰君安研究小组(孙建平、李品科等)2 长江证券苏雪晶3 广发证券研究小组(赵强、沈爱卿、徐军平)4 中信证券陈聪5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小组(鱼晋华、肖肖)1 国信证券研究小组(邵子钦、童成墩、田良)2 招商证券研究小组(罗毅、洪锦屏)3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小组(李聪、张黎)银行行业最佳分析师:1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朱琰、肖斐斐、程桯)2 中金公司研究小组(毛军华、罗景)3 国泰君安研究小组(伍永刚、王丽雯、邱冠华)4 国信证券研究小组(邱志承、黄飙等)5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小组(吴松凯、戴志锋、周俊)金融工程行业最佳分析师:1 国信证券研究小组(葛新元、董艺婷、焦健、杨涛、林晓明、阳璀、周琦、黄志文、王军清、康亢、徐左乾、刘舒宇等)2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小组(杨戈、王红兵、谢江、曹力、练海俊)3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提云涛、杨国平、朱岚、刘敦、马骏、袁英杰、李鹏、刘均伟等)4 中信证券研究小组(胡浩、严高剑、马坚、林小驰)5 安信证券研究小组(付强、常科丰、任瞳、潘凡、曾长兴)固定收益研究行业最佳分析师:1 中金公司研究小组(徐小庆、陈健恒、徐寒飞、姬江帆、张继强)2 国泰君安研究小组(姜超、陈岚、袁新钊)3 申银万国研究小组(张睿、唐玲娟等)。
核心团队频频跳槽券商人才危机凸显2012年03月21日08:2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手机看新闻/stock/GB/17444858.html这几年券商的人才竞争就像是“世界大战”。
目前成熟的资深研究人才尤其紧缺,越来越多的券商都在利用猎头公司重金招兵买马。
与此同时,也一样有越来越多的券商在研究反猎头的策略,试图建立自己的研究所“壁垒”。
长江证券(000783)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张岚3月初“转会”广发证券(000776)的消息凸显了一个券商行业的人才困局。
上述消息日前已被长江证券副总裁、董秘徐锦文确认。
“黄金一代”散伙据悉,张岚放弃长江证券副总裁职务到广发证券依旧担任研究所所长之职。
加上此前已经跳槽到广发证券供职的原长江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李兴、建筑建材行业分析师邹戈和化工行业分析师冯先涛。
长江证券到目前为止共有4人转投广发证券。
2010年,策略团队核心人物,时任研究所副所长的周金涛离职,赴中信建投任研究所所长。
随后,该团队中的分析师张凡、钟华先后离职奔赴广发证券和国泰君安。
此间,陆续离职的优质分析师还有原金融行业分析师刘俊、信息技术行业分析师何之渊等等。
上述分析师,绝大多数均为张岚主政长江证券研究所期间的核心团队。
而长江证券研究所,也成为新生代研究所中的一匹黑马。
根据2011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该研究团队不仅在钢铁和通讯领域斩获第一名,而且还分别在房地产、有色金属、建材、金融工程研究行业取得前五名的成绩。
“一方面是张岚的能力强,另一方面与各位分析师的努力也肯定是分不开的。
此次的小规模集体跳槽广发,对长江的研究团队来说‘内伤不轻’”,一位已从长江证券离职的员工对本报记者说。
对于张岚跳槽的原因,他本人对媒体表示,“我现在已经在广发证券了,不想多说。
”北京一家猎头公司的职员在接受记者采访说,“大部分分析师离职或跳槽的原因,对原东家的不满只占一部分,大部分还是出于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考虑。
”行业的人才困局人才的流动近年来在券商行业比较普遍,而券商研究所已经成为券商人才流动性最大的部门之一。
金融行业离职趋势解读近年来,金融行业的人才流失现象越发普遍,每年的离职率都在逐渐攀升。
这一趋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给这一行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金融行业离职趋势,探讨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有人认为金融行业离职率攀升与行业的高工作强度密切相关。
金融行业的工作节奏紧凑,压力巨大。
追求高回报的投资银行业务更是如此,经常要应对复杂的金融产品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在这样的紧张氛围下,很多人无法忍受长时间的高压工作,选择选择自己的离职。
此外,金融行业的工作强度还导致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失衡,加重了离职的可能性。
其次,金融行业普遍存在的薪酬不公也是离职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这个行业中,一些高层管理人员和投资银行家的薪酬往往是其他岗位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这种巨大的薪酬差距不仅导致了员工之间的不满和失望,也引发了一些人的离职冲动。
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而离职则成为了他们追求更高薪酬的方式。
此外,金融行业的晋升机制也是离职率上升的一个因素。
由于竞争激烈和机会有限,很多人面临着晋升困境。
即使他们在当前岗位上表现出色,也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位。
这种职业发展的瓶颈使得一些金融从业者感到无法满足自己的职业追求,从而选择寻找其他发展机会。
除了上述原因,金融行业的高离职率还与行业内部的文化、价值观和公司管理有关。
一些金融公司的管理机制存在不合理之处,缺乏员工的参与和激励,导致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降低。
而一些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与一部分员工背道而驰,使得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公司,从而选择离职。
针对金融行业离职趋势,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金融公司可以加强对员工的关怀和支持,注重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
此外,金融行业应该加强薪酬公平的管理,建立起合理的激励和晋升机制,使员工在薪酬和职位晋升方面获得公平的待遇。
此外,金融公司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使员工真正感受到公司的温暖和归属感。
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离职风波评论三(共3篇)回目录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离职风波评论:之三前文《卖方分析师是怎么干的》,主要讨论卖方分析师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困境;本文《卖方研究业务的生态是什么样的?》,讨论卖方研究商业模式的由来和走向,并请同业和媒体批评。
卖方研究业务的生态是什么样的?在中国传统的草根文化中,大灰狼邪恶狡诈,惹人憎恨;而小绵羊由于温顺可爱,很受欢迎。
其实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在草原生态中,草、羊和狼相互依存,形成完整的生态链;狼的存在对于控制羊群的数量,从而保护草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狼,羊群就会过度繁殖,草地退化,最后生态圈消失。
所以基于朴素的观察和感情做出的结论,许多时候并不可靠。
卖方分析师近来受到媒体的关注和围殴,其中许多指责体现了很朴素的想法、判断和愿望,也反映一般公众对卖方研究业务的生态圈缺乏认知,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卖方研究业务的生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90年代早期中国资本市场滥觞之初,券商对于研究业务还是比较重视的,估计当时天真地认为“研究能够创造价值”,到了这一时期的最后几年,研究业务在券商内部就日益边缘化。
这好比明媒正娶的太太,一直不能生育,最后被贬为小妾一样,由于研究部门不能直接产生利润、也无法创造想象中的价值,其地位自然江河日下,被弃入冷宫。
同期自营部门以坐庄为模式,以拆借为手段,依靠资金优势操纵市场,翻云覆雨。
这好比年轻风骚的丫环,又能生育又能耍嗲,自然逐步登堂入室。
世纪之交,共同基金行业开始快速成长,监管加强,证券公司拆借渠道被切断,这使得券商丧失了资金优势;同时集中持仓开始受到严密监控,再加上市场调整,行业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卖方研究业务逐步走上前台。
卖方研究目前的基本商业模式是:专业(机构)投资人从券商租用席位以进行证券交易,由此向券商支付交易佣金;作为交换,券商向机构投资人提供包括研究报告在内的咨询服务。
这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本质上是一样的。
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离职风波评论:之一(2011-07-15 10:10:24)转载卖方分析师(以下简称分析师)是干什么的?对于卖方分析师,誉之者赞之为“金手指”,毁之者斥之为“算命先生”,评价殊途,势如冰炭不能同炉,这大约都反映了观察者的感受,其依据又多是股价的短期涨跌,这无疑是朴素和有道理的想法,但可能很片面。
其实分析师职业在中国古已有之,在民间最负盛名的非诸葛亮莫属,只是当时人们以“谋士”、“军师”等称号以冠之。
诸葛亮以而立之年,在野之身,即料定未来天下三分的大势,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确定了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其卓越的洞察力令人叹服。
民间推崇诸葛亮,主要是因为其料事如神,这当然与演义小说的夸张渲染很有关系。
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诸葛亮如此睿智,为何不在青年时期自立山头,割地称雄,而要抱膝吟啸、待价而沽?又为何在刘备死后困守西南,勉力维持,而不能师出祁山,收复旧都?个人以为,在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上,诸葛亮是卖方分析师,刘备是买方投资者,买卖双方的角色对人的性格和才能的要求完全不同。
成功的买方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准确地识别和判断、并快速采取行动的能力,二是网络和聚拢人才的能力,三是敢于接受巨大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刘备长坂坡上摔阿斗,对于收拢赵云的人心肯定有作用。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表演能力(假摔而不是真摔)、快速的行动能力(说摔就摔)、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万一摔死了怎么办)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至少诸葛亮未必能够。
有朋友曾经开玩笑说,阿斗后来智力残缺,就和刘备在长坂坡上用力过猛是有关系的。
成功的卖方分析师也需要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善言雄辩的表达能力,二是全面客观的观察能力,三是缜密细致的推断能力。
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证明了其雄辩的口才;判断孙权可联,刘璋可代,证明了其客观的观察能力;料定天下三分,而不是群雄并列,证明了其缜密的推断能力。
但是如果刘备诸葛亮易地而处,扮演对方的角色,恐怕都会很失败;至少诸葛亮会很受挫。
首先,诸葛亮缺乏冒险精神,注定独挡一面时难成大事,比如其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均无功而返,毛主席也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
其次,诸葛亮笼络人才的能力似乎不突出,晚年所用都是刘备旧部,这些人“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与陛下”。
北伐时“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证明其识别和提拔人才方面欠账很多;再次,诸葛亮快速采取行动的能力可能也是存在疑问的。
数年以来,一直有人好奇我为何不“私奔”募资,转战市场,而要寄身券商,码字谋生?以年近不惑的我来看,主要是认为自己性格“好疑而寡断”,不适合买方角色。
好疑者,凡事不轻信,偶可见人所未见;寡断者,临机不决,瞻前顾后,难任方面。
所以,卖方分析师和买方投资者是两群非常不同的人,卖方分析师的角色是“分析局面、判断趋势、为人设谋”;买方投资者的角色是“察言纳谏、采取行动、面对结果”。
从买方的角度看,高水平的分析师当然是能够正确预言趋势的人。
然而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和理解来看,人类的经济社会系统十分复杂,未来无法准确预知,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换句话说,成功的预言多少都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否则何来承担风险之说。
因此综观中国历史,可以正确预言未来大势的谋士都是凤毛麟角。
即使诸葛亮本人,也在《后出师表》中承认“至于成败利钝,则非臣之明所可逆睹”;明太祖朱重八称帝以后也感慨“本想打家劫舍、不料弄假成真”。
所以绝大多数分析师都无法持续准确地预言趋势,这是现实情况。
然而,无论是割地称雄的豪强,还是占山为王的毛贼,杀伐决断的时候,都要找一些分析师一起商量利弊,从来不咨询谋士的帝王将相似乎没有。
即使以毛主席用兵之明,淮海之役的构思部署也多赖粟裕将军面折廷争。
既然分析师很难正确预言趋势,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呢?个人理解,主要是拾遗补缺、完善买方的决策思路,帮助买方尽量周全地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从而争取最有利的情况,并在风险出现时有所应对。
卖方并不对买方的结果承担最终责任,项羽饮恨乌江,并不能抹杀项良仍然是一个出色的分析师。
所以,现实地来看,评判卖方分析师好坏的标准应该是:他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是否能见人所未见,是否能给买方的决策带来启发、补充和思考?同样,现实地来看,分析师的客户和粉丝主要是可以自主决策、自主承担风险、有专业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小部分社会人群,而不是一般的芸芸大众。
诸葛亮给襄阳守城的小兵剖析天下三分的大势是没有用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守城小兵也付不出诸葛亮安家置业的价码。
近期媒体在“审判分析师”,并系统梳理了众多卖方分析师对股价的预测成败记录,这无疑是朴素和可以理解的做法,也折射了社会大众对投资受损的困惑,以及对分析师群体薪高而言乱的愤怒。
但如前所言,这样的标准是绝大多数分析师都无法达到的标准,也未必是合理和现实地评判分析师价值的标准。
分析师的客户主要是专业(机构)投资人,只有他们才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价分析师的价值,理解分析师的独立思考结果和对投资的意义。
机构投资人一时一地的投资未必成功,但在角色上只有他们才是为分析师的工作付费,并拥有评价权的群体。
卖方分析师是怎么干的?高善文中国卖方分析师行业的出现和成长,是依托在以公募基金和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人快速崛起的基础上。
这好比有了天下大乱,群雄纷起的时代,各路谋士才有了施展纵横之术、可以朝秦暮楚的舞台。
这一变化主要发生在过去十年的时间。
对于一般的公众来说,90年代的股评家和现在的分析师似乎是同一伙人,毕竟这些人每天都在媒体上口水横飞、剖析大势、预测股价。
但以我之见,股评家与分析师之间并无师承关系,这两伙人之间缺乏基本的相互认同,甚至互相也看不起对方。
站在分析师的角度看,股评家属于算命先生,分析师属于谋士;股评家看重短线预测,以技术分析为依据;分析师立足于中长线判断,以基本面分析为指南。
然而,正如90年代盛极一时的股评家队伍日渐萧索一样,斗转星移,在过去十年,卖方分析师行业内部也经历着陆块飘移带来的撞击和阵痛,经历着气候变迁带来的兴废存绝,这一变化迄今远未结束。
十年之前的世纪之交,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初试啼声,以之为客户的券商卖方研究和机构销售业务应运而生。
共同基金的投资方式本出现和兴起于西洋,于国人实为舶来之品。
正如中国人早先学做西装,连上衣的补丁也要如法仿制一样,连同共同基金一起乘船东来的,还有价值投资的理念和信仰,这相对于90年代依靠资金优势坐庄图利的风潮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价值投资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立足于发现并买入被市场低估的股票,一直持有直到其价格回到合理水平;其基本信仰是股票价格在短期内由于各种原因可以严重偏离基本面,但市场迟早会自我修正,股票价格从长期来看要反映基本面。
这样,投资过程在原理上包括两个步骤:一个是弄清楚基本面,例如经济走向、行业政策、公司前景,并体现为盈利及其趋势的动态等诸多指标的预测;二是弄清楚公司股票是否存在低估,当前是否存在恰当的、促使股价修正的催化剂。
2003年我初入行业的时候,基本的感受是:当时在买卖方机构之间似乎存在一个基本的默契,即卖方分析师负责第一个步骤;买方投资人负责第二个步骤。
所以当时我们常讨论一个卖方分析师职业的重大问题,即分析师到底是在“研究公司”、还是在“研究股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卖方分析师是负责研究公司的;研究股票的工作交给买方投资人来做。
基于这样的看法,当时甚至要求分析师在电脑上删除行情系统,不理会股价的涨跌,埋头研回头来看,由于宏观经济周期性的原因,以及基金行业方浮海而来,正蹒跚学步的发展阶段,2003年以“五朵金花”为代表,价值投资的理念大获成功,盛极一时。
以此为契机,专注于分析基本面的卖方研究业务也奇葩初绽、早莺鸣树。
许多人同意,当时的卖方分析师总体上确实撰写了不少有创见、有深度、有启发的研究报告。
如果以当时的行业情况作为标杆,过去八年中卖方分析师行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发生着两个重大而持续的系统性变化:一是研究报告的质量一降再降,以至于捕风捉影、观点雷同、论证草率、市场批评诟病日多;二是研究服务的方式争奇斗艳,以至于花样百出、竞骚弄巧、耍嗲卖呆,甚至出卖“色相”、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如此持续和全面的行业变化当非起源于一家机构或少数几个分析师的微观原因,必来自于地壳运动、陆块漂移等重大的环境变化,从而形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过程。
造成这一巨变的宏观原因,个人认为,应该是外来理念本土化过程中的适应和挣扎。
巴菲特被公推为价值投资理念的化身,为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顶礼膜拜;但他老人家也公开地认为短期股价波动难以预测。
一言以蔽之,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的价值投资关键之一是时间维度,价格只有在长期内才会向价值回归。
那么从操作上看,长期有多长呢?这方面没有权威和公认的说法,我个人认为,保守地看,不会少于一年。
但中国投资者评判股票买卖成败的时间尺度通常有多久呢?个人感觉六个月到一年(除非深度套牢)。
这形成了专业(机构)投资管理人三月一排名、一年一大考的行业规则和文化;并波及到保险公司等本来着眼长期的专业机构(这是由于基金管理人可以来回流动)。
问题随之而生:既然投资者贪急功、好近利,基金管理人就被迫在三到六个月的比拼中争长短,在一年一大考的排名中决生死。
但基本面研究又无法为如此短期的股价波动提供可靠的指引,于是行业被迫改变,其基本方向是价值投资的衰落和势头投资(或趋势投资)的兴起。
这好比本来是练马拉松的长跑运动员,一下子被要求参加百米赛跑,从比耐力变为拼速度,这对正在兴起的资产管理行业而言是一个相当严重的挑战和转型。
在体育领域,短跑冠军很少人能够赢得长跑比赛,在投资领域情况大约类似。
有时投资人短期业绩居前,则欣欣然、飘飘然、负手而立、环视四周、以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殊不知秋雨黄叶、风云际会,其间运气成分极大,岂可全归于人力之功?检视过去多年行业排名变化、此理昭然。
终极的问题是,投资活动本来应该是长跑比赛;用练短道速跑的方式来应对无疑是旁门左道之路,这一事实业内人所共知,但没有人能够改变。
这一地壳巨变对行业气候影响重大,它迫使卖方分析师从“研究公司”转变到“研究股票”,迫使卖方分析师开始密切关注股价变化的动量和催化剂,迫使卖方分析师开始绞尽脑汁去寻找短线的投资机会。
用行业内部人的话来说,就是“卖方研究买方化、买方行为短期化”。
业内的人大约知道,我个人是宏观经济分析师,部分是出于兴趣,部分是为回答客户的各种问题,过去八年中提出过几个小理论,名之为“产能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和“资产重估理论”,分别用以回答经济波动、政策松紧和股价涨跌的问题,而其中以资产重估理论略为见知于买方机构。
就事论事地看,资产重估理论是否站得住脚,众议纷纭、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大家所可达成一致的是:此说为我们自创的武功秘籍、内力心法,成败之间,可由市场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