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考查的十个设误角度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标点符号的十种设错方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考点已经有5年未列入全国高考语文考试范围,高中教师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淡化了对标点符号的教学,这是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
众所周知,标点符号是建筑文章这座大厦必不可少的材料,它能使书面语言在表达意思上更加准确、鲜明、生动、简洁,甚至起到语言不能起到的作用。
不可想象,一篇滥用标点符号的文章会受到阅卷老师和读者的青睐。
2004年高考语文标点符号的再次闪亮登场,这对过去淡化标点符号教学的现象是一种纠正,对今后标点符号的教学也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导向。
标点符号的学习虽说没有捷径,但笔者认为,了解标点符号的常见设错方式将会快速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及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1. 概数中间加顿号。
例如1995年全国高考题5题A项: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解析〕:根据《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领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其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此题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能加顿号。
值得提醒的是这里的数字表示的是概数,如果是数字表示的是确数,则需要加顿号。
例如句子:今天下午一、二组的同学打扫教室,三、四组的同学打扫清洁区。
2. 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
例如:小道理,是指站在个人的立场,局部的立场,眼前的立场上看,有道理;而大道理,是指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整体的立场,长远的立场上看有道理。
〔解析〕:从顿号的概念可知,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因此,“个人的立场”“局部的立场”“眼前的立场”这三个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下句中的“大多数人的立场”“整体的立场”“长远的立场”之间也应用顿号。
注意区分的是较为复杂的句子中,有的看似词语,实则是独立分句,中间不能用顿号,应用逗号隔开。
例如1997年全国高考题3题D项: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3.非疑问用问号。
标点符号考查的十大设误角度笔者根据多年来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的高考试题,概括出标点符号考查的十个设误角度,这十个设误角度也是考生答题的易错点。
希望本文能为同学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概数中间加顿号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能加顿号。
如: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1995年高考全国卷)该句中“三四里”是一个概数。
表示大概距离,“三”和“四”之间不应该加顿号。
所以,该句中“三”和“四”之间的顿号应删去。
二、非疑问句用问号有些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应该用句号,而不应用问号。
如:1. 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该句中虽含有一个疑问词“如何”,但在谓语动词“关注”的统领之下,整个句子表达的并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
所以,句末问号应改用句号。
2. 旅游景点大都承担着对广大群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2005年高考江西卷)该句“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应改为“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这是因为这几个词组是谓语性质的,而“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作“都需要充分论证”的主语,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
三、选择问句用多个问号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应该用逗号。
如:1. 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
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2004年高考天津卷)“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是一个选择问句,所以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2. 姚明在整个NBA赛季中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
2018年中考语文标点符号误用典例解析作者:温志成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8年第36期“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既是日常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中考语文常见的一个考点。
从考查形式上看,判断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这种形式占据着主流位置。
现以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对标点符号运用考查出现频率较高的设误类型作一下分类解析。
一、问号的误用1.非疑问句误用问号。
【典例展示】(山东泰安卷)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误用解析】有些句子虽然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不能想当然地用问号。
例句虽有疑问词“什么”,形似疑问,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句中问号要改为逗号。
2.选择问句中误用问号。
【典例展示】(天津卷)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误用解析】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
例句应把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二、顿号的误用1.概数之间误用顿号。
【典例展示】(江苏扬州卷)“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的污垢。
”他在心里默念了三、四遍。
【误用解析】邻近两个数字连用如果表概数,数词之间语言上没有停顿,不用顿号。
例句中“三四”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的数目,中间不能用顿号。
如果用了顿号,就成了“三”和“四”并列了,这显然不符合原意,应将“三”和“四”之间的顿号去掉。
2.并列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典例展示】(陕西卷)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
【误用解析】例句中“是有灵气的”与“是有力量的”均是句子中的动宾短语,两个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隔开。
3.并列的引号、书名号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典例展示】(湖北恩施卷)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
【误用解析】引号、书名号本身虽然不表示停顿,但在读的时候,中间必然会产生自然的停顿,在形式上已把并列结构显示出来了。
高考标点符号设误类型例析作者:付敢泽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08年第11期高考标点符号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技巧性和灵活性。
综观近年来各地的试卷,它的考查方式一般以选择题型为主,而其中设误频率最高的主要有如下十余种:1.陈述句末使用问号。
【例】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文明?如何防止精神污染?【析】有些句子虽然含有疑问词,但整体上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应用句号而不能用问号。
本句正是这样的一个陈述句,带疑问词“什么”、“如何”的部分作“使他懂得”的宾语,因此前三个问号当改为逗号,后一个问号要改为句号。
2.选择问句中使用问号。
【例】是如此秀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馥郁的人文资源?还是如此绵长的文脉书香守护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其实,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体,只有两者的融合——“天人合一”才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析】选择问句如果不是为了特别需要表强调,不管有多少种情况选择,中间的分句后都只能用逗号,句末才可用问号。
这个句子的前两个分句正是选择问句,所以应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3.主谓倒置句中使用问号。
【例】“这究竟是什么性质呢?同学们。
”校长严肃地问。
【析】主谓倒置句如果是疑问句,问号应放于句末,谓语后边只能是逗号。
所以本句中校长问话里的问号应改逗号,“同学们”后的句号当改为问号。
4.引语中句末标点误置。
【例】据说,杜鹃的啼声,是在说“不如归去。
”因此古诗就有不少以此为题材,如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尽雪芳树飞。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思归”。
【析】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关键要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者的,亦即说话人自己的话的一部分。
如果是前者,则引语末的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如果是后者,则引语末的标点应放在引号外面。
此外,引语末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作为引用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
例句中共有两处引语。
前一处的引语为“说”的宾语,是整个句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故其句号应放于引号之外;后一处的引语则相对独立,能够自成一句,且前面有冒号表示提示,故其句号应放于引号之内。
语文:标点符号考试易错点“十”说考查“标点符号”的误用是高考命题不变的宗旨。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除要了解说话的语气和每个句子的结构,了解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外,还应多熟悉标点符号使用的“易错点”,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快更准地解题。
一、问号误用1.非疑问句用问号。
句子虽含有疑问词或正反问、选择问结构,但已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所以其后不能用问号。
例如:怎样进行国学研究?怎样振兴国学?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为此,《新华文摘》2005年第17期编发了“重振国学”的一组争论文章(两个“?”应改为“,”)2.间接转述用问号。
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是讲述者的间接转述,不是当事人的直接发问,所以其后不能用问号。
例如: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妹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是转述,两个“?”应改为“。
”)3.选择问句用多个问号。
连续问要句句用问号,但选择问句各句表达的是一个语意连贯的意思,所以只在句末用问号,句中各项间用逗号。
例如: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一枚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前两个“?”均要改成“,”)二、标点滥用1.冒号滥用。
有两个表现:①用冒号,破坏了语意表述的连贯性,②一个句子中连用两个冒号。
例如:关于《汉文学史纲要》,他曾说过:“文学史编制太草率”诸如此类的话——事实证明,他的批评很有道理。
(属第①种,“:”去掉)2.引号滥用。
引号用法主要有:①表示直接引用的话,②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③指明着重论述的对象。
例如: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时出现在天宇。
(句中“海尔——波普”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用法,所以引号应去掉)3.括号滥用。
判断括号是否滥用,要看括号内文字能否注释前文。
例谈中考标点符号的设误类型中考标点符号的考查,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从考查方式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误类型:1.句中并列的词语之间误用逗号[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析]句中并列的词语或短语之间一般用顿号,作用相当于“和”、“以及”。
如果有三个以上的并列成分,连词只用在最后的两个并列成分之间,其余的并列成分之间用顿号。
本题应把“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之间的逗号改为顿号。
2.并列的分句之间误用顿号[误]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析]并列的分句作谓语时,如果并列的成分是主谓结构,分句之间用逗号。
“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是三个并列的分句,且都是主谓结构作谓语,应把中间的顿号改为逗号。
3.表约数的数词之间误用顿号[误]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析]邻近两个数字连用如果表约数,数词之间语言上没有停顿,不用顿号,“三、四里”应是约数,表示大概距离,应把顿号去掉。
4.引语中“某某说”后面误用冒号[误]“还愣着干嘛?”妈妈大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析]“某某说”放在引用的话语之前时,后面用冒号,放在引用的话语之间,后面用逗号。
“训斥我”的后面应把冒号改为逗号。
5.省略号和“等”、“等等”混用[误]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析]省略号和“等”、“等等”都有表示列举的省略的意思,二者不能同时使用,此句应把省略号改为逗号。
6.误用书名号[误]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标点符号常见错误(精选)标点知识标点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共7个,又分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个)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叹号3个)。
注意:所有点号必须标在汉字的右下角,绝对不能出现在一行的开头。
标号9个,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问号误用1、非疑问句误用问号例: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当含有疑问词的短语做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句末不用问号。
2、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误用问号例: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是拿不定主意。
选择疑问句各选项间一般用逗号,句末才有问号。
3、倒装句中问号、叹号前置之误例:到底怎么办?这件事。
凡倒装句,问号或叹号应置于句末,中间用逗号。
顿号误用1、概数误用顿号(概数之间不用顿号,但确数之间用顿号)例:①一天才走五、六里。
②这一周九、十班打扫卫生。
2、连词前误用顿号(连词前不用顿号)例: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3、并列分句之间误用顿号(并列分句之间用逗号)例:他留给我的印象依然如故:天真中透示着纯真、活泼中蕴含着稚气。
4、集合词语误用顿号(集合词语中间不用顿号)例: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工、农业的发展。
5、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误用顿号(大层次用逗号,小层次用顿号)例: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湖北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分号的误用1、句中未用逗号径直用分号(并列句子内部无逗号不能用分号)例:任弼时同志一生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用钱。
2、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例:一、学习贵在自觉。
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
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冒号误用1、冒号提示范围不清(冒号应提示到句末点号处)例:我不讳言:前两年,我们确有过相当困难的时期,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
2、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
标点符号考查的十个设误角度请改正下列句子中用错的标点符号。
(1)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1995年高考全国卷)(2)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3)旅游景点大都承担着对广大群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2005年高考江西卷)(4)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
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2004年高考天津卷)(5)姚明在整个NBA赛季中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2005年高考山东卷)(6)“还愣着干吗?”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2004年高考广东卷)(7)“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2004年高考浙江卷)(8)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
(2004年高考湖南卷)(9)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2005年高考湖北卷)(10)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就是“中外之界”(11)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05年高考重庆卷)(12)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2004年高考江苏卷)(13)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大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时出现于天宇。
(1997年高考全国卷) (14)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2004年高考江苏卷)(15)张依朋把自己的烦恼,苦闷,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说话中间还不停地叹着气。
(2005年高考湖北卷)(16)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
”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2004年高考天津卷)(17)李老师教导他的学生说:“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2005年高考江西卷)(18)他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19)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2004年高考重庆卷)参考答案标点符号考查的十个设误角度笔者根据多年来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的高考试题,概括出标点符号考查的十个设误角度,这十个设误角度也是考生答题的易错点。
一、概数中间加顿号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能加顿号。
如:(1)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1995年高考全国卷)该句中“三四里”是一个概数,表示大概距离,“三”和“四”之间不应该加顿号,所以,该句中“三”和“四”之间的顿号应删去。
二、非疑问句用问号有些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就应该用句号,而不应用问号。
如:(2)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该句中虽含有一个疑问词“如何”,但在谓语动词“关注”的统领之下,整个句子表达的并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
所以,句末问号应改用句号。
(3)旅游景点大都承担着对广大群众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都需要充分论证。
(2005年高考江西卷)该句“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应改为“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这是因为这几个词组是谓语性质的,而“景区门票价格由谁定,如何定,定多少,”作“都需要充分论证”的主语,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
三、选择问句用多个问号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应该用逗号。
如:(4)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
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2004年高考天津卷)“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是一个选择问句,所以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5)姚明在整个NBA赛季中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2005年高考山东卷)“是……还是……”是一个表选择关系的复句,只在句末用问号,该句应改为“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四、“某某说”后标点不明“某某说”引领直接引语时,放在引用话之前,后面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后面用逗号;放在引用话之后,后面用句号。
如:(6)“还愣着干吗?”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2004年高考广东卷)该句“妈妈大声地训斥我”放在引用话之间,冒号应改用逗号。
五、倒装成分之间用句末点号倒装句虽然有句子成分的倒置,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全句只能用一个句末点号,倒装成分之间应用逗号。
如:(7)“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2004年高考浙江卷)前一句改为“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这是主谓倒装句,问号应放在句末。
六、标点与功能相同的文字并用1.省略号与“等”“等等”并用省略号和“等”“等等”都可表示列举的省略,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如:(8)第二代无绳电话采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便携式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具有双向互呼和越区切换性能。
(2004年高考湖南卷)该句犯了省略号和“等”同时使用的错误,应将省略号或“等”删去。
(9)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2005年高考湖北卷)该句也犯了“等等”和省略号并用的错误,应该删去“等等”或省略号。
2. 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语并用破折号和“即”“就是”等词语都可表示解释说明,但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如:(10)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就是“中外之界”该句犯了破折号与“就是”同时使用的错误,应将破折号删去。
七、标点功用混淆每一种标点都有其独特的功用,如果混淆了它们各自的功用,就会导致使用的错误。
如:(11)近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和重庆电台共同推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栏目──《不朽的红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05年高考重庆卷)该句混淆了书名号与引号的功用,该句中“不朽的红岩”不是书名、篇名和报刊名,所以不应该用书名号,而应该改用引号。
(12)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2004年高考江苏卷)该句混淆了分号与冒号的功用,句中“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前面分述的总结,所以它之前不应该用分号而应该改用冒号。
八、加引范围不清使用引号,首先必须搞清加引的范围。
既不能多引,也不能少引。
如:(13)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时出现于天宇。
(1997年高考全国卷)该句犯了少引的毛病,“海尔—波普彗星”是一个完整的专用名词,如果加引号,应将其整体引起来,而不应只引“海尔—波普”。
九、停顿长短不当不同点号,表示停顿长短不同,点号根据其表示停顿的长短分为不同的级,依次为: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逗号、顿号。
一个句子内部用上了不同级的几种点号,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其表意的层次来。
如果停顿的长短不当,就会破坏句子内部的层次。
如:(14)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2004年高考江苏卷)“年结算制度”后面的顿号误用,应改为逗号,因为它跟后面的两个“制度”处在并列的层次,这样使第一个“制度”内部包含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三个并列短语之间的停顿时间更短,凸现不同层次。
(15)张依朋把自己的烦恼,苦闷,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说话中间还不停地叹着气。
(2005年高考湖北卷)“烦恼”后面的逗号误用,因为它跟后面的“苦闷”处在并列的层次,同作介词“把”的宾语,所以“烦恼”后面的逗号应改为顿号。
十、标量与点号错位1.引号与句末点号的位置。
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引文不完整或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引号外面。
如:(16)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
”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
”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2004年高考天津卷)句中引文已作为引用者自己话的一部分,不是独立引用,所以引号中的句号移到引号外面。
(17)李老师教导他的学生说:“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2005年高考江西卷)句中引文是独立引用,应该将句末的句号放在引号之内。
2. 括号与点号的位置。
如果括号注释的是局部的词语或短语,括号就紧贴着被注释的部分,这种括号叫句内括号;如果括号注释的是整体的句子或段落,括号就和被注释的部分隔开,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
如:(18)他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该句括号里的话是注释整个句子的,是句外括号,所以应将它放在句末的点号之后,而不应放在句末点号之前。
(19)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2004年高考重庆卷)该句括号位置不当,括号应该紧贴着被注释的部分,所以应将其分别移到“有些瓜果、蔬菜”“有些作物”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