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7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1.系统性:农业生态学关注的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完整过程,从农田、作物、农民、天气到土壤、水源等环境要素都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一整套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农业生产系统。
2.综合性:农业生态学研究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包括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统计学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3.实用性:农业生态学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学科,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可以提供农业生产的科学指导和决策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4.生态平衡: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状态。
通过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机制,保持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5.适应性:农业生态学强调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研究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适应性要求,可以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6.可持续性:农业生态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来保护和改善环境,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案。
7.社会经济性:农业生态学研究不仅仅关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要素,还强调农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
总之,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通过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探讨农业生产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如何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效益。
它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生态平衡、适应性、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性等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生物多样性、陆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
它既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进行概述,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农田:农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农田的土壤和水质状况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2. 作物:作物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部分。
作物的选择和种植方式决定了农业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多样化的作物种植能够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增加农产品的营养价值,降低农业系统的风险。
3. 动植物: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对土壤肥力的改善、病虫害的控制以及传粉和授粉作用起着关键作用。
保护和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多样性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
4. 农业活动者: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是决定其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农民的知识、技能以及农业管理和经营模式,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效益。
农业活动者应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平衡发展农业经济和保护环境的需求。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以下列举几个重要功能:1. 保持土壤和水资源: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植被保护和循环利用农田中的水和养分,减少水土流失和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农田的植被覆盖也有助于降低土壤中的温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 维持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对维持食物链、控制病虫害和保护生境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的农业经营和管理能够保障农田中的生物多样性,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3. 提供食物和营养:农业生态系统是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人类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营养。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野生
动植物物种和栖息地。
农田、森林、湿地等农业生态系统是众多物种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可以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维持生态平衡。
2. 保护土壤质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壤质量的保护至关重要。
合理的土壤
管理和农业实践可以减少土壤侵蚀、退化和污染,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3. 保护水资源:农业是水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保护水
资源至关重要。
采取合理的灌溉管理、水土保持措施和农药、化肥的使用控制,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减少环境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等活动可能对环境
造成污染。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控制农业废弃物的排放,保护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
5. 维护人类健康:农产品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可能对
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降低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暴露,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供应。
总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土壤质量、节约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维护人类健康。
这些方面的保护有助于可持续农业发展,为未来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业生态:绿色种植环保措施一、农业生态的重要性农业生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措施。
绿色种植是农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种植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农业生态不仅关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绿色种植的概念和原则绿色种植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生态友好的种植方式,尽量减少对土壤、水资源和空气的污染。
其原则包括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种植等。
通过绿色种植,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三、绿色种植的环保措施1. 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在进行种植时,应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地点,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种植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光照等自然资源,避免浪费和污染。
3.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推广有机种植:有机种植是一种无化学农药、无化学肥料的种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四、绿色种植的意义和价值绿色种植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绿色种植,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双赢,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
五、结语农业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绿色种植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农业生态,积极倡导绿色种植,共同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携手保护农业生态,共创绿色未来!。
为什么要推行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推崇。
那么,为什么要推行生态农业呢?下面将从环保性、生态平衡和资源利用效率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保性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采用天然有机肥料和无农药、无化肥的种植方式,减少了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
相比传统农业的农药、化肥施用,生态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更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程度明显降低。
同时,生态农业也减少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因此,推行生态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生态平衡生态农业强调农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来保持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在农田中引入多样性作物种植,可以增加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害虫和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生态农业注重保护和培育天敌,促进天敌与害虫的自然对抗,维持生态平衡。
通过生态农业的推行,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生态环境的风险。
三、资源利用效率高生态农业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首先,生态农业通过选择适合的品种和合理的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生态农业引入有机农业循环系统,通过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实现了农作物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此外,生态农业强调农牧复合,通过合理的农畜结合,实现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副产品,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推行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农业不仅可以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化学物质含量,提供更安全、健康的食品,还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推行生态农业,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农村生态农业的优势和问题分析一、导引农村生态农业是指在农村地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开展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一种农业模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生态农业的优势和问题。
二、优势之一:环境友好性农村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平衡,采用循环利用的理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田土壤肥力,保护水源和空气质量。
三、优势之二:增加农产品品质生态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减少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四、优势之三:可持续发展性农村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留下绿色环境。
五、问题之一:技术与资金实施农村生态农业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有限,同时资金来源有限,这导致很多农户无法真正实施生态农业。
六、问题之二:市场需求与供应农村生态农业产出的农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市场需求有限。
传统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仍占主流地位,导致农民难以销售生态农产品,影响其收益。
七、问题之三:农民培训和意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民缺乏生态农业知识和技能的问题,缺乏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意识。
因此,需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和意识。
八、问题之四:农村土地质量农村地区存在土地退化、地下水污染等问题,这对于实施农村生态农业带来了挑战。
需要加大土地保护力度,修复和改良土壤,恢复土地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九、问题之五:农民收益和保障农村生态农业的收益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农民对于生活、教育等方面的需求。
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并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
十、总结农村生态农业具有环境友好性、增加农产品品质、可持续发展性等优势。
然而,农村生态农业在技术与资金、市场需求与供应、农民培训和意识、土地质量以及农民收益和保障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生态农业基本情况总结9篇第1篇示例: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通过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农业领域的热点议题,各国纷纷进行相关政策制定和措施推行。
一、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1. 生态平衡原则:生态农业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保持农田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循环利用原则:生态农业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实现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
3. 多样性原则:生态农业要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促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协调发展。
4. 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农业要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避免使用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有害的化学农药和化肥。
二、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1. 有机栽培:生态农业主张有机栽培,尽量减少对农田的化学污染和对农产品的残留物质。
2. 生态种植:生态农业强调种植方式的生态化,推广生态农业种植技术,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对水资源的污染。
3. 农业循环利用:生态农业倡导农业的循环利用,提倡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和自然循环。
4. 综合管理:生态农业要求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注重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三、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1. 国内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政策,推广生态种植和有机农业。
2. 国际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国际上生态农业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各国纷纷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和推广力度。
3. 生态农业的前景展望: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将成为全球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并举例说明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人类经营和利用的农业土地、水域、生物等自然资源所构成的生态系统。
它不仅包括了作物、畜禽等农业生产要素,还包括了土地、水源、空气、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农业生产,同时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多样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下面列举一些农业生态系统的例子:1. 水稻种植生态系统: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生态系统中包括了水稻田、水稻种子、水稻根系、微生物等要素。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控制水量、施肥、拔草等,以保证水稻生长健康,并保持生态平衡。
2. 果树种植生态系统:果树种植生态系统包括了果树、土地、气候、水源、生物等要素。
在果树种植过程中,需要控制施肥、喷药、修剪等,以保证果树的健康生长,同时保持生态平衡。
3. 畜禽养殖生态系统:畜禽养殖生态系统包括了畜禽、饲料、饮水、环境等要素。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饲料、饮水、防疫等,以保证畜禽的健康养殖。
4. 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包括了水产、水质、水温、养殖环境等要素。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水质、水温、饲料等,以保证水产的健康养殖。
5. 茶叶种植生态系统:茶叶种植生态系统包括了茶树、土地、气候、水源、生物等要素。
在茶叶种植过程中,需要控制施肥、修剪、采摘等,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6. 蔬菜种植生态系统:蔬菜种植生态系统包括了蔬菜、土地、气候、水源、生物等要素。
在蔬菜种植过程中,需要控制施肥、灌溉、防虫等,以保证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7. 水果种植生态系统:水果种植生态系统包括了水果、土地、气候、水源、生物等要素。
在水果种植过程中,需要控制施肥、灌溉、防虫等,以保证水果的品质和产量。
8. 蚕桑种植生态系统:蚕桑种植生态系统包括了桑树、蚕、土地、气候、水源、生物等要素。
在蚕桑种植过程中,需要控制施肥、修剪、养蚕等,以保证蚕桑的产量和品质。
9. 花卉种植生态系统:花卉种植生态系统包括了花卉、土地、气候、水源、生物等要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征1.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农业生态系统这个有趣的话题。
说起农业生态系统,它就像是一个被人类精心打理的大花园,里面热闹着呢!2. 要说这农业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那就是离不开人类的"导演"啦!跟自然生态系统比起来,这就像是个"人工剧场",农民伯伯们就是总导演,决定种啥、养啥,安排谁主演谁配角。
3. 这个系统里的物种可有意思了!不像野外那样物种五花八门,这儿主要就是些"明星选手"——水稻、小麦、玉米这些农作物,还有猪啊、牛啊、羊啊这些家畜。
它们都是人类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演员"!4. 说到能量流动,这系统就像个"单行道"。
阳光照射下来,农作物们使劲儿吸收,然后人类收获粮食,能量就这样一步步传递。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不太高,就像是个有点漏风的风箱。
5. 物质循环方面,这个系统可没有自然界那么省心。
就像是个"贪吃的小孩",总需要外面补充养分。
农民伯伯们得不停地施肥、浇水,不然地里的庄稼就会蔫头耷脑的。
6. 这系统的稳定性嘛,说实话有点像个"脆弱的小公主"。
一遇到病虫害或者极端天气,就容易出问题。
要不是有农民伯伯们天天照看,打农药、除草、防虫,这些庄稼可就要遭殃啦!7. 生物多样性这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就像个"精简版"的自然界。
为了提高产量,人类往往只保留最有用的那些物种,其他的都被请出去了,就像是个"物种精选秀"。
8. 有意思的是,这个系统的生产力可高啦!在人类的精心管理下,产量比自然生态系统高出好几倍。
就像是给植物们打了"兴奋剂"似的,一个劲儿地往上冒!9. 不过这高产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农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投入能量和物质,就像是个"吃货",总得往里填东西。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3.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4.钱学森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系统必须的具备的以下3个条件:①有两个以上的组分;②组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③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5.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生活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人为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生态经济系统。
*6.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规律和系统科学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合理、功能持续、经济可行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
*7.可持续农业: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的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求。
8.环境:是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与能量。
及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9. 限制因子:是指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且阻止其生长、繁殖和扩散甚至生存的因子,叫该生物的限制生态因子。
10.李比希最低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少量食物的量。
11.谢尔福特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12.生物的生态适应性: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为适合环境而形成的特定形状的一种表现。
生物对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最终表现出趋同和趋异的生态适应。
13.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
14.趋异适应:则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15.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6.生活型:不同种植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7.生态位:指某一生物完成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及其功能,包括其存在的环境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所占空间,因此,任何生物的生态位是多维函数。
*18.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其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或者说以各种群就是在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19.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
常用K表示。
20. 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
非密度调节:是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1.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22. 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23. 演替系列:在特定区域内,群落演替各个阶段有一种类型变成另一种类型的整个取代顺序。
典型的旱生演替序列列次如下: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24.边缘效应:25.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食物营养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纽带。
26.食物网:由于生物种类繁多,食物营养关系复杂,常表现为一种生物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有可能被多种消费者取食,从而形成食物交叉,多条食物链交叉就构成了食物网。
27.休德曼效率:指某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与前一营养级所持有的能量之比,又称能量转化效率。
*28.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29.次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的生产,也就是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
30.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1.物质的循环效率:循环物质(FC)与输入物质(FI)的比例。
物质循环效率是衡量生态系统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EC值越高,表示该系统的机能越强,该值越接近1越好。
*32.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来源。
33. 固体废物:为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
34. 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35.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农业生物、合理的时空结构、清洁的生产方式,以及具有适度的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农业生产力的一种系统状态或动态过程。
36逻辑斯谛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环境资源有限,种群不能按指数增长下去方式增长下去,指数增长是短暂的。
37.生态对策: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生物在繁殖和竞争方面朝不同方向发展,以适应不同栖息环境的对策。
38.非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39.生态系统的辅助能:时指出太阳能外,对生态系统输入的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统称。
40. K对策:生育力低,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能力。
R对策:生育力高,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增值率高,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环境,种群密度出现大落的波动。
41.多元重复补偿: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有一个以上的组分具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或者说在网络中处在相同或相近生态位上的组分,在外来干扰使其中1个或2个组分被破坏的情况下,另1个或2个组分可以在功能上给予补偿,从而相对地保持系统输出稳定不变*42.地质大循环: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还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1. 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2. 构成一个系统必须的具备的以下3个条件:①有两个以上的组分;②组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③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3. 系统的特性:①有序性②整体性③整合性4.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物和环境两大组分。
5. 生物组分可按照功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6.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叫生存因子。
7. 光的生态作用具体表现在光质、光量和光照时间三个方面。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中的380~760nm波长之内。
8. 生物生长的“三基点”为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
9.由于生物对水分的响应程度不同,通常把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两大类。
水生植物又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三种;陆生植物包括湿生、中生和旱生三种类型。
10. 生态型包括①气候生态型②土壤生态型③生物生态型11.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应当包括“组分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营养结构”和“时间结构”五种顺序层次独立而又有联系的基本类型。
12. 种群的密度可以分为粗密度和生态密度。
生态密度大于粗密度。
13.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衰退型种群。
14. 典型的旱生演替序列列次如下: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15. 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大体有立体种植类、立体养殖类、立体种养类等模式。
16.食物链因食性不同,可以为四种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17.生态金字塔包括: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8.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整方向包括:扩源、强库、截流、减耗。
19.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20.据其循环物质的主要储藏库不同的分类:气象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21.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①养分输入率与输出率较高②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③保持能力弱,容易流失④养分供求不同步22.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通常是在土壤、植物、畜禽和人类4个养分库之间进行。
23. 研究农牧系统可以包括土壤、植物、畜禽3个库。
24.养分可分为三个库:土壤库、植物库和牲畜库。
25.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调节的基本原则:①合理输入,提高投入效率②建立养分再生机制③强调养分保蓄,供求同步④充实有机库存⑤整体优化26.人工调控机制分为:直接调控、间接调控。
27. 根据资源直接来源,农业资源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即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农业资源按更新性分类可分为恒定性资源、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
28.固体废物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矿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固体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有害废物。
29.固体废物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30. 根据演替开始时地段的性质,可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
31. 人工辅助能包括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
32.k对策者,属于k对策的生物,如(脊椎动物,种子植物;昆虫细菌,藻类)*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①环境中的生态因子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②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③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④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直接和间接之分⑤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具有阶段性*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②具有一定的结构③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④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⑤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⑥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⑦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3.农业生态系统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特点:1.受人类调控,2.自身稳定性差,3.净生产率高,4.开放性更强,5.受双重规律支配区别:①系统的生物构成特点:生物品种是人工驯化培育的,人类是重要的消费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