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5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 习第1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习目标】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3、能对原子与离子进行比较,能根据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和原子; 【学习重点】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理解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学习难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分子和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 和 都很小,需要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2)分子总是在不断 着,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 ; (3)分子间有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5)分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可分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
分子 原子 新的分子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概念(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 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 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4.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 和 两种粒子构成的。
5.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6.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交流活动一、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Ⅰ)请判断下列现象能否用微粒的性质来判断1. 春天闻到花香的味道;2.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易发生爆胎事件;3. 秋天北京易刮沙尘暴;4.冬天水银温度计中的示数比夏季都要低(Ⅱ)在化学晚会上,冬冬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她将两个“空瓶”中间的毛玻璃片抽去.两瓶均由瓶口向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其奥秘如图所示。
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魔术中产生上分裂 组合述现象的原因是:①____ ___;②____ ___。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科学家证明了“物质是由_______和________等___________二、分子的性质探究1.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0.3×1023Kg;一滴水所含有的分子数约为1.67×1021个。
结论:分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都很小。
思考讨论: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且在太阳底下比在阴暗处干得更快。
冰糖在热水中溶解得结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度_______。
3. 以下事实现象说明什么?①100ml 水与10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 ;②注射器中的气体能被压缩;③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面又会重新鼓起来。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相同质量的相同物质:V 固态 < V 液态 < V 气态 ⑤物体的热胀冷缩结论:分子间的________不同。
一般情况下,气态时分子的间隔_____液态时分子的间隔______固态时分子的间隔。
温度升高时分子间间隔________,遇冷时分子间间隔__________。
【思考】固态酒精、液态酒精、气态酒精都能燃烧,但水却不能燃烧,为什么?结论: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三、分子的概念【讨论】(1)水变为水蒸气时,只是水分子之间的________发生了变化,水________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所以该变化是________变化(即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2)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时,水_________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____气分子和___气分子,然后生成氧气和氢气,所以该变化是________变化。
(3)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获得结论】1、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2、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_ 性质的最小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构成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
2.知道原子是非常微小且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3.能够通过电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来描述和区分不同元素。
4.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原子间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二、教学内容1.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复习。
2.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
3.原子核的结构和质子、中子的复习。
4.元素周期表的复习。
5.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复习。
6.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复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阐述。
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展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构成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
3.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元素、原子和分子的复习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示各自的理解。
2.观察实验: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引出分子的概念。
3.讲解:教师讲解分子的概念和组成原理,并通过实例巩固学生的理解。
4.小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第二课时: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模型,引导学生回忆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搭建原子模型并观察电子排布的方式,加深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
3.讲解:教师讲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4.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的复习1.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回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规则。
2.讲解: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的原则,并通过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背景分析(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1. 微粒观建构的哲学价值:至今人们没有真的看到原子的样子,所有对微观粒子的认识都来自于对宏观现象的推测。
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猜想,用模型进行形象化思维是本课题特有的思维方法。
2. 微粒观建构的学科价值:化学反应纷繁复杂,到底是魔术还是真实存在?不管老师对化学变化讲得多么的生动形象,还是学生看实验看得多么兴奋,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确认其客观存在。
但是只有学生认可了微粒真实存在,才能理解那些化学变化是真的生成了新的物质、新的分子。
让学生认识到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的存在,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离子的存在,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变化。
这也就是本课题的学科价值。
3. 情感、态度激发的价值:学生遇到科学家们经历的问题会变得很兴奋,如果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同时,带领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能再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使学生对科学精神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80%的学生通过预习和其他途径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化学概念的基础,能够应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学习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逐渐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 了解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1. 能够分辨物质的不同种类。
2. 能够诠释物质的性质与构成之间的干系。
3.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识别和分类。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 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2.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难点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观点理解。
2. 物质性质与构成之间的干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质,让学生讨论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物质的构成的观点。
2. 进修任务(1)进修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讲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进修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如根据物质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等分类。
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3)进修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结构。
让学生了解元素之间的干系和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3. 拓展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质的构成和性质之间的干系。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物质的构成、分类和性质之间的干系。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2. 收集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分析其构成和性质。
3.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物质的进一步钻研和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进修兴趣和主动性。
第3章构成物质的奥秘复习学案1一、课前检测题1、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 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变化而改变C.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D.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变化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食盐能溶于水——水的微粒间有空隙B.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易爆裂——微粒运动加快了C.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化学变化前后微粒的种类发生了变化D.架在高处的电线夏季变得比冬季长——微粒的体积热胀冷缩3、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B.一切的原子的原子核都是有质子中子构成C.分子的质量总比原子质量大D.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A.大小不同B.能否直接构成物质C.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5、下列化学用语中,通常只能用来表示微观意义而不能用来表示宏观意义的是 ( )A.H B.Fe C.3S D.N5、写出符号“2CH4”中数字的含义①“2 ”表示②“4”表示6、请用化学符号填空⑪3个二氧化碳分子⑫2个亚铁离子⑬氢氧根离子⑭5个钾原子⑮4个铵根离子⑯2个氯离子⑰氧化铝中铝的化合价为+3⑱二氧化硅⑲氧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7、下图是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B.图中所示微粒构成的物质均属于化合物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0= H2 +028、右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微观模拟图。
请根据图示回答:(1)该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粒子间的个数比为;(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3)该反应中的生成物(填“可能”或“不可能”)属于氧化物。
二、复习目标1、熟练辨别微粒的基本特性2、牢固记忆分子与原子、离子的区别3、会化学符号的书写,知道化学符号的意义4、化学变化微观过程的正确理解三、考点精讲考点1:微粒的基本特性1、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B.石灰石能被研磨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2、下列事实用分子观点解释正确的是 ( )A.蔗糖是白色固体,说明分子用肉眼可以看见B.油菜花旁香味浓郁,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C.干冰升华说明分子可以再分D.水结成冰是体积膨胀,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考点2:分子与原子、离子的区别3、《食品安全法》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教师:完成学案的复习回顾教师:上课教师:同学们好请坐这节课由我来和大家共同学习一节化学课,课前学案已经发给了大家,检查一下你的完成情况。
出示答案学生订正答案教师:全对的举手看来大家以前学习化学打下的基础是非常牢固的,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供给呼吸的氧气,生命之源的水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物质是如何组成的,那在化学中如何表示这些成千上万的物质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板书;第三节物质组成的表示展示课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提示完成自主学习,要把涉及的内容用红笔画出来。
时间2 分钟板书:化学式定义及书写教师:很多同学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请一名同学来展示一下他的学习成果。
学生:元素》》》教师:很好,全部正确的举手,看来大家的自学能力也是很强的。
教师:既然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来表示物质的式子,那么如何书写化学式呢?教师出示课件:小组讨论一下应该如何书写化学式。
我们已经知道只有(纯净物)才有化学式,化学式,那么如何来书写化学式呢?学生:展示教师:他回答的好不好?此处应该有什么!教师:H2O 是水的化学式,如何表示2 个水分子呢?展示教师:你能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吗?完成化学式,请1 名同学到黑板书写教师:评价,化学式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工整。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化学式及其书写,那化学式表示怎样的意义呢板书:化学式的意义展示课件:化学式H2O 的意义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H2O 表示:你能说出CO2 这个化学式的意义吗?,谁能说一下任何一个化学式所表示的意义。
很好,化学式从宏观上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从微观上表示一个分子,表示分子的构成板书:宏观:物质元素组成微观:一个分子分子构成假如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呢?教师:你能说出下列物质表示的意义吗?学生回答:完成对应练习教师:观察下面三种物质的化学式由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在这些化合物的分子中,不同的原子结合氢原子的数目不相同呢?是什么决定了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量关系?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素的化合价板书:化合价教师:元素的化合价是由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数目决定的,以NaCl 为例,板书:数值确定教师:从上表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化合价有+—价,金属多为正价非金属多为—价一种元素可有多个化合价;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单质的化合价是0教师:学习了化合价就是来应用他的化合价的应用—推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依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教师:随堂练习教师:课堂总结。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重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1.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等。
2.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
3.分子总是不断地,温度升高,运动速率。
4.分子间有,温度升高,间隔。
二.合作探究分子基本性质的探究能得出什么结论?(2)步骤二你又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3)为何实验中要将一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外边?3.分子之间有间隔探究(1)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为什么?(2)为什么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3)夏天自行车的气能打得太足吗?(4)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对吗?三.展示提升1.下列实验不能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是( )。
A.水中放糖,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B.大米中掺入少量沙子,沙子不见了C.水中放入紫黑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振荡后水变成了紫红色D.一杯澄清的食盐水经蒸发析出了少量的食盐晶体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酒精挥发──分子间隔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C.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D.丹桂飘香──分子不停运动4.往10 mL酒精中加入10 mL水,充分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小于20 mL,其主要原因是。
四.归纳反馈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有关知识,学习了如何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的分子模型,由形象到抽象认识分子、原子的特征。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培养通过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等构成的。
从教材上的图片可知:苯是由构成的,硅是由构成的。
2.滴2滴红墨水到盛水的试管中,可看到的现象,由此可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
3.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瓶白酒敞口放置会闻到,在液面处做个标记,过段时间发现液面,可能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实验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4.一滴水中约含1.67ⅹ1021个水分子,20滴水为1ml,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缘故。
【自主体验】
1.“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 )
A.分子很大B.分子分裂成原子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之间有间隔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自身的结构
B.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由粒子构成
C.从宏观看,物质有时处在相对静止状态,但从微观看,则是永恒运动的
D.在固体物质中,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3.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中都存在碘分子。
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
A.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B.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的粒子
4.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
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
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 .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 .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5.将有关分子特征的编号,填写在下列叙述后的横线上:
A .分子很小
B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将大量氧气压缩在钢瓶中 (2)糖放到水中,水变甜了
(3)进饭店闻到饭菜的香味 (4)湿衣服能晒干
【自我检测】
6.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有
运动。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
烧杯中滴入2 ~ 3滴酚酞试液,
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得 的结论有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 中的现象是 ;产生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兴趣小组成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
你认
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 。
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1)用铝壶烧水时,水开了会将壶盖顶开。
(2)一杯水敞口放在空气中,一周后,杯子里的水不见了。
若将这杯水烧开,一会儿整杯
子的水就消失了。
(3)加油站里的汽油贮存在油罐里,但在离油罐一定距离内仍要“严禁烟火”。
8.下列是关于分子性质的实验:在滤纸上每隔1.5-2cm 处滴一滴酚酞试液,并在试管口塞上脱脂棉花,用滴管吸取浓氨水,在试管口的脱脂棉花上滴10-15滴(已知氨气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什么?,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链接中考】
9.(08年烟台)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大地震。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1)“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
为搜救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调用了许多搜救犬。
搜救犬能根
据人体发出的气味发现幸存者。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发现幸存者的原因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B.不同分子性质不同C.分子不断运动D.分子间有间隔10.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向里推进,吸入哪种物质的针筒容易被压缩,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