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下的晶体
- 格式:ppt
- 大小:6.08 MB
- 文档页数:61
教科版六下第一单元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习题一、判断题1.可以根据味道来区分盐和糖。
()2.食盐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晶体,玻璃球外形也有规则,也是晶体。
()3.有的晶体很大,有的晶体很小。
()4.晶体的形状是很有规则的,都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5.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6.所有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缓慢地生长。
()7.自然界中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者由晶体组成。
()8.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才能看到晶体的样子。
()9.玻璃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
()10.自然界中的晶体都是有一定的规则。
()11.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12.玻璃、琥珀和珍珠是晶体。
()13.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1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些晶体的形状有规则,有些没有规则。
()二、填空题15.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把这样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
16.制作一个大的晶体,可以用(____)或(____)。
17.我们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____)。
如(____)、(____)、(____)、(____)等。
18.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____),有的像(____),有的像一簇簇的(____)。
19.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物质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________。
20.制造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2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把这样的物质称为________。
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2.许多岩石是由________集合而成的,显微镜下的花岗岩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矿物的晶体。
23.花岗岩中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晶体。
24.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样的固体叫做晶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探究起跑线1、说说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探究接力棒一、填一填1.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__凸透镜__,它的特点是中间_厚__,边缘__薄__。
2.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___透明的宝石__ 可放大物体的影像,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__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____放大__,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_肉眼_观察不到的细节。
二. 选一选1.在以下器材中加上水,哪些器材可以用来制作放大镜。
(B)A、不透明的杯子B、透明塑料袋C、方形的玻璃器具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A)有关。
A凸度 B材料 C面积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视野就(C)。
A、越大B、不变C、越小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探究接力棒一.填一填1.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蟋蟀的“耳朵”在足的侧。
2.触角是昆虫主要的感觉器官,有识别气味功能,也有平衡、帮助呼吸、识别异性等作用。
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科学研究说明昆虫触角就是的它“鼻子”。
3.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蚜虫在植物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4.在放大镜下我们观察到蝴蝶的翅膀表面上布满了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 放大镜下的晶体探究接力棒一、填一填1.将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可使物质重新结晶析出,得到的是这种溶液的晶体。
2.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称为晶体。
常见的晶体有立方体、金字塔形、针形等形状。
二、选一选1.选出相应的晶体形状:水晶(A)雪花(B)维生素C(C)。
A、立方体B、六角形C、针形2.下面全是晶体的一组是(A)。
A、糖、碱、维生素CB、水晶、雪花、玻璃C、盐、味精、珍珠三、判一判1.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都是晶体。
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反之,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小)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大)了。
7、(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看,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9、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10、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3、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教学反思科学教学反思课题:《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 了解晶体的形状、属性和特点;2. 掌握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方法和技巧;3. 发展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本次课程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发现晶体的特点和属性。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改进意见:1. 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在上课前布置了晶体的预习作业,但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晶体的基本概念和形状了解不深入。
这导致了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对晶体的观察和描述不准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下节课之前将加强预习环节,让学生事先了解晶体的相关知识。
2. 实验操作不规范在实验中,学生在使用放大镜观察晶体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握持不稳,放大镜晃动,影响了观察效果。
有的学生在观察时没有调节放大镜的焦距,导致画面模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下节课中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技巧,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 学生实验记录不完整在实验记录环节,有的学生只简单地写下了实验步骤和结果,而没有总结和归纳。
为了鼓励学生更好地记录实验过程和思考,我会在下节课中设立一个实验报告的格式,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都写清楚,并加上一些思考和总结。
4. 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不强在本节课中我设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
但是我发现有的学生在小组中依赖别人,没有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在下节课中设定一些小组任务,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出贡献,并加强合作学习技巧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
通过此次反思,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的预习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5、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 )6、化学变化过程中只能出现颜色的改变。
(× )7、化学变化的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 )8、淀粉遇到碘酒变蓝是一种化学变化。
(√ )9、物质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快的。
(× )10、油和水混合后会放出很多气体。
(× )11、物质只要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
(× )12、沙和黄豆混合后,我们观察到的两中物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 ) 1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物质可以使火柴烧得更旺。
(× ) 14、蔬菜当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所以我们要多吃蔬菜。
(× )15、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黑色。
(× )16、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仍然是醋。
(× )17、铁和铁锈实际上就是一种物质。
(× )18、硫酸铜与铁反应能产生一种红色的物质。
(√ )综合练习1、用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章节测试题1.【答题】()是雪花的晶体形状。
A.立方体B.六边形C.三角形【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晶体的形状。
【解答】雪花是六边形的晶体形状。
2.【答题】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晶体的是()。
A.黄铜矿B.玻璃C.碱面【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晶体的概念。
【解答】玻璃不是晶体,晶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称对称性的形状。
非晶体由于分子、原子的排列不规则,吸收热量是,将会变形状,这叫非晶体。
玻璃是非晶体。
3.【答题】在显微镜下观察,花岗岩是由()三种晶体构成。
A.石英、长石、云母B.石英、黄铜矿、云母C.石英、长石、黄铜矿【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花岗岩的构成。
【解答】花岗石是由石英、长石、云母构成的。
4.【答题】下列有关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的很多固体都是晶体B.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C.晶体都是晶莹透亮的物体【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晶体的概念。
【解答】金属晶体都不是透明。
5.【答题】像食盐、味精这样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______。
【答案】晶体【分析】本题考查晶体的概念。
【解答】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6.【答题】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有______的形状。
【答案】规则【分析】本题考查晶体的概念【解答】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7.【答题】晶体可以是固体物质,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物质。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晶体的概念。
【解答】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8.【答题】我们身边常见的透明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晶体的概念。
【解答】金属晶体都不是透明的,9.【答题】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是水的晶体。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晶体的性质。
【解答】冰花和雪花都是晶体。
冰花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雪花是水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10.【题文】自然界中的晶体有哪些来源?【答案】自然界中形成晶体的情况有海水蒸发结晶和火山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晶体。
六年级科学下册《微小世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测试卷及试题答案(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像放大镜一样,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5)近视眼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选择题(1)()发明了能增近视力的眼镜。
A、格罗斯塔斯特B、牛顿C、培根3、小制作。
自制放大镜的几种方法。
(1)在透明玻璃杯中装满水。
(2)把冰片做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形状。
(3)在保鲜袋中装满水,扎紧袋口。
1-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判断题(1)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1/ 6(2)在放大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3)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5)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片上不会滑落,这跟它的翅膀有关。
(6)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它们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3 放大镜下的晶体1、填空题(1)实验、白糖、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集合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2)许多岩石是由()集合而成的。
(3)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
2、判断题(1)自然界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2)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大致一样。
(3)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才能看到晶体的样子。
(4)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由长石、云母、石英三种。
(5)玻璃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
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美丽的雪花雪花是由空气中的尘埃引起水分子层层凝结而成的。
尽管每一朵雪花都呈六边形,但是细心观察,我们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
有的雪花晶体矮矮胖胖,有的雪花晶体纤细修长,有的雪花晶体扁平如板,也有的雪花晶体带着精致的枝杈。
雪花的结构取决于雪花晶体穿越高空大气层时经历的温度、水汽及气流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