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
- 格式:pdf
- 大小:393.00 KB
- 文档页数:16
美国城市政府主要有市长暨议会制、城市经理制、城市委员会制等三种形式。
它们的发展经历了长期反复的探索和实践,反映了市场经济需要,贴近市民利益,机制灵活,带有很强的实用色彩。
其发展进程有很多可资总结与借鉴的经验教训。
本文拟对美国市政体制的确立和演进情况进行梳理,之后着重分析其内在运行机制,以推动和深化我们对美国地方政府体制与管理的研究,进而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客观而准确的借鉴。
一、三大市政体制的构成与发展情况美国三大市政体制的基本情况如下:市长暨议会制(Mayor - Council Plan):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与联邦政府体制结构较为相近。
市议会负责批准预算、通过立法决议、监督政府运作等。
市议会的议员一般为11—13名,均经选举产生。
市长为行政主管,负责管理城市日常事务,经民选产生。
根据市长权限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强市长(strong- mayor-council plan)和弱市长(weak- mayor-council plan)两种类型。
在“强市长型”市长暨议会制下,市长拥有行政全权,可以聘任、罢免市行政部门主管,提出并执行市政预算,否决议会法案等,市议会处于次要地位。
在“弱市长型”市长暨议会制下,议会同时掌握立法和部分行政权力,不仅控制预算权,而且可以直接任命一些市政部门的主管,市长的罢免权也受到很大限制。
20世纪30年代在“强市长型”市长暨议会制中又衍生出兼设CAO的市长暨议会制。
城市(议会)经理制(City/Council-Manager Plan):与大企业管理体制——董事会经理制类似。
市议会相当于企业的董事会,由民选产生,负责立法、批准预算和重大问题的决策,负责聘任城市经理并视政绩决定城市经理任期。
市议会通常由5—9人组成,其议员多采取无党派普选的方式产生。
城市行政部门主管是城市经理,管理城市的日常行政事务,负责编制预算,指导各政府部门工作,处理人事任免等相关工作。
城市经理由市议会根据其教育背景、从业经历、管理能力等素质聘任,对市议会负责。
美国联邦政府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及借鉴由于社会政治制度和历史演进的差异,从国外直接照搬现成的政府资产管理体制机制运用到中国不可行,但市场经济中国外政府资产管理的法治理念、先进战略和技术却可以为我国所借鉴,以助力我国改善政府治理、提高公共资产管理水平。
本文从美国政府资产管理的若干视角切入,探讨可供我国公共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启发点。
一、美国联邦不动产管理框架的特点――以法治化为基础根据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和《美国法典》第40条第121(a)款,为促进联邦不动产的高效、经济、适用,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美国前总统布什于2004年2月4日,颁布了联邦不动产管理的行政令(Presidential Documents)第13327号命令。
该命令界定了联邦政府在政策、资产的界定、不动产办公室高级职员的设立和职责、设立联邦不动产理事会、总务署长的角色、一般规定等方面的法律框架。
1.政策政策目标在于促进美国不动產高效、经济、适用,确保联邦不动产管理改革得以实施。
以该政策为基础,通过加大管理力度、建立明确的愿景和目标、提高政策和责任水平以及其他适当行动,使联邦行政部门和机构意识到不动产资源的重要性。
2.界定和范围根据该行政命令,联邦不动产被定义为联邦政府拥有、租赁或管理的全部不动产,美国境内和境外的不动产,以及联邦土地改良(房屋建筑)。
基于此,以下联邦不动产应予以排除:根据《美国法典》第40条第484款,因公共利益被处置而转为私人所有的不动产;联邦政府控制的路权和通行权;公有领域土地(包括为军事目的用地)或国家森林、国家公园、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专用土地(除为改善这些土地外);为印第安人或印第安部落提供信托或限制收费的土地;出于国家安全、对外政策或公共安全等原因不从属于本命令范围内的土地和土地利益。
3.不动产办公室高级职员的设立和职责所有行政部门和机构的负责人、国土安全部长,应在其高级管理人员中指定一名高级不动产主管。
美国管理制度经验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管理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美国管理制度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体系,其在政府和企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受全球企业和政府的借鉴和学习。
在美国管理制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本文将就美国管理制度的核心特点、管理制度在政府和企业中的应用以及美国管理制度与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比较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美国管理制度的核心特点1. 市场竞争导向美国管理制度重视市场竞争导向,注重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在美国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自由开展经营活动,企业之间进行竞争,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2. 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是美国管理制度的核心理念之一,美国管理制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选择权,尊重企业和员工的自主决策权。
在美国的企业管理中,注重员工的自主管理和领导者的赋权,重视个体的多样性和创新。
3. 法治理念美国管理制度强调法治理念,尊重法律和规章制度,企业和政府部门在运作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和规定。
法治理念也体现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在进行管理决策时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二、管理制度在政府和企业中的应用1. 管理制度在政府中的应用美国政府管理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包括了行政管理、立法管理、司法管理等方面。
美国政府管理以极简政府为核心理念,以市场机制和法治理念为指导原则,实行分权管理和分级负责制。
在美国政府管理中,注重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重视创新和改革,努力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2. 管理制度在企业中的应用美国企业管理制度是一个相对灵活和多样化的体系,包括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
在美国的企业管理中,注重员工激励和激励机制建设,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美国管理制度与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比较1. 美国管理制度与中国管理制度的比较美国管理制度在市场竞争导向和自由主义思想上与中国管理制度有一定差异。
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引言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并学习西方的行政管理理论,以期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本文将探讨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分析其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和发展提出建议。
一、美国的行政管理理论美国是行政管理理论的发源地之一,其行政管理理论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提倡效率、透明度和问责制。
在我国的行政改革中,新公共管理的理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借鉴。
例如,推行政务公开和阳光政务,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提高政府效能等都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的体现。
2. 公民参与(Citizen Participation)公民参与是西方行政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西方行政管理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民参与机制,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以实现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和民主性。
3. 制度分析(Institutional Analysis)西方的行政管理理论中,制度分析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制度分析强调了行政组织内部和外部制度对行政行为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也可以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改进方向,以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也对我国的行政管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公共价值(Organization Theory)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在公共价值的研究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
公共价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并提供了评估和改进公共服务质量的依据。
借鉴德国的公共价值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衡量我国公共服务的质量,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2. 社会市场经济(Social Market Economy)德国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了市场机制与社会公平的结合。
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程虹,范寒冰,罗英(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设计,从根本上决定了对质量安全风险治理的有效性。
着眼于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研究,提出风险驱动是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演进与发展的核心特征,独立监管是美国政府质量管理机构设置与运行的主要模式,共同治理是美国政府运用市场和社会资源进行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
本文还在借鉴美国一般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现实的质量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制度安排和治理模式。
关键词:质量体制;主要特征;政策借鉴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12)12-0001-16Research on Quality Management I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and Its ImplicationsCHENG Hong,FAN Han-bing,LUO Ying(Institute of 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Abstract:The design of government quality management institution has decid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quality and safety fundamentally.Based on the general and regular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quality man-agement institution,this thesis proposes that risk-driven is the core fe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quality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that independent oversight is the main mode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quality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that shared governance is the principal means of American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the risk management of quality and safety by taking advantage of market and social resources.Apart from that,this thesis also uses the United States'general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and proposes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arrangement of system and model of management for the revolut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a govern-ment quality management institution from China's current national condition of quality.Key words:quality management institution;main characteristics;policy reference收稿日期:2012-08-08修回日期:2012-11-1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58);“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K06B06);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10117)作者简介:程虹(1963-),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博士,研究方向:宏观质量管理与政府质量管理体制。
1一、问题的提出政府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社会质量安全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体制设计与运行,又是政府质量管理有效性的基础。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一直到2012年4月爆发的“铬超标问题胶囊”事件,都暴露出我国政府对质量安全缺乏有效的控制。
更值得分析的是,“铬超标问题胶囊”事件,是发生在2008年后我国政府不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行为,包括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加大政府质量安全管理部门的机构、人员、技术装备的投入,实施更为密集的专项治理等多项措施之后的。
即使如此,我国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其隐患,并没有得到遏制。
基于这一现实可以判断,只是一味地加强政府自身的监管行为,而不着力于研究和思考行为背后的质量体制问题,并不是解决我国质量安全现实压力的有效路径。
与我国主要以加强政府质量监管行为不同的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onsumer Product Safety Administration,CP-SC)等几个主要的联邦政府质量安全管理部门,2010年所配备的总人数仅26727人,尚不及同一年份我国质量综合管理部门全系统21万人的12.7%.。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进口市场,其监管的产品数量、进出口的总量都要远大于我国,但监管的有效性却明显更优。
导致这一差距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决定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制度设计(North,1980)[1]。
美国的政府质量管理体制,无疑是决定政府监管有效性的最重要前提。
因此,通过对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有利于从中寻找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一般性规律,探索决定政府质量管理行为有效性的制度条件,从而通过吸收和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支撑更为有效的质量安全监管行为。
近年来,基于比较研究的需要,国内出现了多篇研究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一些方面:第一,大量的文献主要是实证性地介绍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设置和运行。
王耀中(2005)从行政监管和社会管制的角度研究了食品安全监管权的横向和纵向配置,分析了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特点、经验和教训,以及近年来的改革趋势[2]。
高晓红和康键(2008)介绍了美国的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及其职能,并介绍了美国的部分质量监管制度[3]。
薛庆根和褚保金(2006)从美国食品安全组织管理体系、法律法规体系、风险分析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四个方面,对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介绍。
[4]第二,有些文献着力于研究美国政府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王兆华和雷家苏(2004)对美国在食品安全立法、监管体系、管理方式,以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述评[5]。
王艳红(2012)分析了美国的质量监管法律体系,并介绍了部分产品质量监管政策与措施[6]。
曾延光(2009)从通用产品安全政策、市场监管活动及其执行、产品安全信息交流与跨境合作、管制产品的市场监管机构以及消费者意识等方面,介绍了美国的产品安全市场监管机制[7]。
第三,还有些研究侧重于分析美国的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在质量监管中的作用。
刘鹏(2009)以美国进步时代食品药品监管制度的起源为研究主题,发现各方基于追求自身利益的平衡和妥协是推动监管体制形成的具体机制,社会团体、大众媒体是重要的推动力量[8]。
吕晓莉(2011)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成功实施ISO14000为例,说明在公共权力的运作体系中,国际非政府组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公共事务治理的公共责任[9]。
郭力生、张丽莉和凌善康(2004)对美国实验室认可制度做了介绍,分析了私营实验室认可体系在美国的实验室认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10]。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到,这些分析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之处在于:一是,大量文献只是对美国政府质量管理机构、职能、运行、方法和手段的一般性介绍,停留在对美国体制现象的描述,甚至有很多都是来自于转述或二手文献,同一现象又有相互冲突和矛盾的描述。
二是,许多文献都是对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2制相关问题的笼统研究,在同一个研究文献中,空泛地涉及机构、职能、运行、方法和手段等诸多内容,缺乏系统而清晰的问题意识,导致研究的结论无法得到科学的论证。
三是,这些文献没有基于对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现象的介绍,而挖掘背后的内在逻辑和一般规律。
迄今为止,在所有这些研究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研究当中,还没有一篇能够从基础理论的角度,分析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设置的思想方法与基本原则。
基于以上的文献分析和实证比较研究的需要,本文将以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有效性为主要研究问题,采用一手的英文文献和资料,描述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设置与运行,着力分析和提炼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运行逻辑,通过借鉴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一般规律,提出我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优化与改革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构是这样安排的:第一部分提出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对美国质量安全风险数据、事件和系统的实证研究,分析美国如何基于风险,驱动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演进;第三部分重点研究美国代表性的政府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从而得出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融合,才支撑了这些管理机构的独立监管能力;第四部分分析美国政府如何有效利用社会主体和企业主体,来弥补政府监管的失灵,从而形成对质量安全的共同治理模式;第五部分为全文的结论总结部分,并将提出对我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二、风险驱动政府质量管理制度,就其一般性而言,本质上是政府管理质量安全风险的公共规制与机制。
质量供给作为企业的市场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偏好,会产生因低劣质量对消费者的伤害,也就是质量安全问题,这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
由于质量安全巨大的负外部性,就产生了对政府质量安全管理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质上源自于质量安全固有的风险性。
分析美国政府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清楚地看到,基于质量安全的风险来驱动制度的变迁与改进是一个基本的特征。
(一)重大质量安全风险的产生是美国政府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与变迁的起点美国建国之初,在其政府管理架构中,既没有专门的政府质量管理职能,也没有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