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2
金石为质君子之风中国自古就有“金石为质,君子为骨”的说法,这句话意味着金石的质地坚硬,堪称坚不可摧,是一种天然造物中的极品。
而君子的品质如同金石,坚定不移,高贵不改,是一种人格中的楷模。
金石为质君子之风的内涵是指君子应该具备坚定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像金石一样坚不可摧,坚韧不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境界,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慷慨豪爽,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准则,做人处事都能体现出崇高的风度和宽广的胸怀。
金石为质君子之风也是以此为基础而来。
金石为质是说金石的物质质地坚硬不可改变,君子之风即是君子行事的不变之风操。
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论遭遇多少艰难困苦都不改初衷,始终如一,故有金石为质君子之风的说法。
金石为质君子之风强调的是坚韧不拔的品质。
金石之物质质地坚硬不可摧毁,君子的品质亦应如此,要坚守本心,始终如一。
在中国古代,君子是指具备高尚品德和高尚道德素养的人。
他们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品格和风范,如同金石一般,坚韧不拔地守护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君子始终如一,不轻言放弃,不屈不挠。
金石为质君子之风就在于此,强调的是一个人应该坚定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
金石为质君子之风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风度。
金是一种宝贵的金属,而石是一种坚硬的矿物质,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品格。
君子之风如同金石一样高贵不可改变,他们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宽广的胸怀,做人处事都能体现出崇高的风度和高尚的品德。
君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始终秉承仁、义、礼、智、信的准则,不以利诱、不以害诱,对待人处世均有一种高贵和慷慨的态度。
金石为质君子之风所强调的正是这种高尚的品德和风度,她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风度,做到宽容、诚信、慷慨、友善,不以权势地位、利益得失为准则,始终秉持着高尚的人格。
金石为质君子之风还强调了人格的坚定和正直。
金是一种宝贵的金属,石是一种坚硬的矿物质,二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品格。
第六课君子之风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参,又传授给孟子。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他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
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
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
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着君子应有的风度。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君子依义而行,因而“坦荡荡”,小人唯利是图,则“长戚戚”。
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质德行的修养,还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得体合礼。
君子之风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诗、书、礼、乐”,孔子把自己治世治国的理念与修身养性紧密结合起来。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5.1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志.于道,据.于德志:________据:________游.于艺游:________(2)君子义以为质.质:___________________(3)礼以行.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4)孙.以出之孙: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追求执守广泛涉猎(2)根本,基础(3)实践(4)通“逊”,谦逊[要义探究]2.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哪些?点拨:(1)符合礼仪;(2)态度谦逊;(3)有诚信。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君子之风》君子之风——高尚的道德修养[内涵解读]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以“道”“德”“礼”“义”“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重视个人的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用“浮云”来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们凭借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孔子的“义利观”与韩非子的“义利观”(《〈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3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反对以正当手段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排斥个人私利,会打消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发展。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4.“仁者”和“知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知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能做到“知”与“仁”,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关于有君子之风的名人名言和事例名人名言:1、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宋·苏轼2、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宋·胡宏3、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轻重人。
——清·宋缍4、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荀子·天论》5、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
——唐·吴兢6、君子的时如水,小人的时如火。
——汉·刘向7、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
——宋·朱熹8、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论语事例:1、《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王献之依缸习字》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
3、司马迁写出名传万古的《史记》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喜欢历史,广泛积累资料,受父亲临终嘱托,开始研读整理资料,谁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入狱受酷刑,惨遭宫刑,但他克制自己,发奋写作,耗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了史书。
《君子之风》思考题
一、阅读材料7.6(第一章),回答问题。
请简要说明“道”“德”“仁”“义”四者的关系。
答:①就孔子而言,道、德、仁是第一位的追求,“艺”属于末事;
②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及“夫子之道”的“道”均指“仁”。
“仁”的具体表现为“德”,道、德、仁三者一义;③“艺”是实现“道”“德”“仁”的具体手段之一。
二、阅读17.15(第六章),然后回答问题。
1、孔子将什么人斥“鄙夫”?为什么?
答:患得患失的人。
因为这种人在没有得到东西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地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他人。
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解释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认为是“害怕得到”,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陈述。
答:我认为“患得之”是“害怕得不到”的意思。
这些人贪得无厌,为了得到东西可以不择手段,所以孔子斥之为“鄙夫”。
三、阅读材料①4.16(第四章)②7.16(第八章)和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③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1、从这几段文字看,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看他注重道义还是注重利益。
2、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
答: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3、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商品经济社会中的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在商品社会里,会出现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之当头。
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通过作“义”之事,获得利益。
四、阅读①15.9(第三章)②4.16(第四章)③7.16(第八章)和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④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
答:为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
2、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
答: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
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牢记自己的人生使命。
五、阅读①6.11(第七章)②7.16(第八章)③7.19(第九章),然后回答问题。
1、这几章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答:安贫乐道。
2、请结合以上几内容谈谈“不改其乐”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答:“不改其乐”也就是“贫而不移”的精神,它反映了儒家思想的超功利性。
现实意义:使人认识到人总得有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贫也自得其乐,从而避免社会过度的功利化、物质化。
3、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的?
答:①“饭疏食……于我如浮云。
”用形象的描写和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
②“发愤忘食……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4、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你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的?
答:①浮云聚散无常,喻不义之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
②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不义之富贵与己无关;
③浮云轻而淡,喻不义之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5、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答:①站在道德的高度,我们认同孔子这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不义手段取得富贵,是不
道德的,如过眼浮云一样毫无价值。
②孔子在告诉我们:在一个无道即不义的社会中,做一个无权无势的穷人不是丢脸的事情。
六、阅读材料6.23(第十一章),然后回答问题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有人认为应该这样读:“智者乐(lè),水;仁者乐,山。
”你认
为哪一种断句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教材的断句更合理。
这句话应理解为: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其
特点似水,所以他喜爱水;同理,有仁德的人坚守道义,稳重安定有似于山,所以他喜爱山。
七、阅读材料8.7(第十二章),然后回答问题。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答: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
这正所谓任重道远。
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八、阅读材料12.8(第十三章),然后回答问题。
棘子成和子贡关于君子“质”和“文”的论辩,你赞成谁的观点?
答:赞成子贡的观点。
理由:君子要“文”“质”兼美,表里一。
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
所以说棘子成认为只要“质”不要“文”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九、阅读①7.19(第九章)和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以上两段文字都提到“不知老之将至”,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孔子所要表达的是快乐人生的三种境界:忘食、忘忧、忘老。
忘老是快乐的高峰,流露出孔子对安贫乐道生活态度的自我欣赏。
王羲之则是借“不知老之将至”道出生命的短暂,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
十、阅读①7.16(第九章)和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②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根据上文内容,说说孔子有怎样的“富贵管”?
答:孔子认为应当把个人的贫富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坚决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