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学(北京版)-第八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8.3感觉和感觉器官(5)视觉的形成-1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14 KB
- 文档页数:2
感觉和感觉器官(5)-视觉的形成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 说出眼球折光系统各部位的结构特点与相关功能2. 描述眼球成像的过程3. 概述视觉形成的过程4. 通过对视觉异常产生的分析,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生命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5. 通过对视觉异常了解,关注用眼习惯,做到爱眼护眼【课前预习任务】1.阅读教材P85—88,初步了解视觉形成的过程。
2.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尝试画一画镜片的特点。
【课上学习任务】任务一:认识折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折光系统各结构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成像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光系统各结构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成像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明确眼的成像过程1.观看演示实验——晶状体的折射功能从晶状体中心偏上平行入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后,向______偏折;从晶状体中心偏下平行入射的光线,通过晶状体后,向______偏折;请你推测,光线经过这样的折射后,最终在视网膜上成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观看演示实验——眼的成像1)请在方框内画出“上”字灯最终在模拟视网膜上呈现的像上→2)概括眼的成像过程和任务三:概述视觉的形成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结构名称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眼球结构的折射与调节→()成像并产生兴奋→()传导兴奋→()产生视觉任务四:了解视觉形成异常与防治正确选择图中的透镜,在眼睛前面画出相应矫正视力的透镜【课后作业】1.人体视觉形成顺序正确的是()①瞳孔②玻璃体③晶状体④角膜⑤视网膜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A.②→①→③→④→⑤→⑥B.④→①→③→②→⑤→⑥C.④→③→②→⑤→①→⑥D.③→①→②→⑤→④→⑥2.北京市近年涌现出很多共享单车,为市民的出行提供的极大的方便,某同学骑着共享单车行驶在放学路上,遇到红灯信号后停车等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看到红灯后,视觉产生在视网膜上B.遇到红灯停车这一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C.光线经过晶状体会发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呈倒像D.骑车过程中需要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等共同参与3.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其中的每个小眼都能感光并在一定范围内单独成像。
教案1.如图是缩手反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B.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e→d→a→b→cC.缩手反射是条件反射D.若b处受损,其他部分正常,则有感觉,但不能缩手2.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的部分反应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X表示感受器B.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C.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D.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3.(2019海淀一模)当你全神贯注思考问题时,突然有人从后面拍打你的肩膀,你会快速回头,并出现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呼吸和心跳加快等反应。
这时你的身体开启到“战斗或逃跑”的应急状态。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被拍打后回头观望,属于反射B.肾上腺属于一个反射弧的效应器C.此反应过程仅受神经系统调节D.“战斗或逃跑”有利于适应环境4.(2019朝阳一模)骨骼肌收缩时能够产生较多的热量,是产热的主要来源。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
(1)当人处于寒冷环境时,体内的____________接受低温刺激,通过神经系统引起骨骼肌“寒战”(骨骼肌的不规则收缩)。
此时,骨骼肌细胞的_______作用加强,可以释放更多热能帮助体温回升。
这一反射活动属于__________反射。
(2)当人处于高温环境时,皮肤血管___________,排汗量增加,热量大量散失。
(3)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体温调节中枢还可通过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促使机体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增加。
因此体温的恒定是神经调节和___________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4)由于细胞内的酶等物质需要一定的温度来维持结构稳定,因此体温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由此可知,维持体温恒定主要取决于生物个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的_____________。
北京课改版第8章第三节感觉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概述近视眼的成因及预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3.情感目标培养视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二、教学重点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三、教学难点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课程导入设想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这时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你是怎样做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你感觉到天气骤变以及做出的相应反应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完成的?教师:同所有生物一样,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觉和感觉器官》的第一课时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回答:跑回家、找地方躲起来等;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生活经验等;眼睛、耳朵、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一、眼球的结构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眼睛都有哪些结构呢?过渡:各结构有什么功能呢?过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过渡:(学生动手做)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概括: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
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二、视觉的形成看图片,根据你观察的这幅图片,试描述成像的过程结合课件阅读教材,对图片等信息进行分析分析后回答学生:在明亮的地方,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在光线弱的地方,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学生:有培养分析总结能力概括总结拆分式的将知识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对事物观察能力概括:当物体受到光的照射时,会将部分光线反射出去。
章节测试题1.【答题】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B.反射弧是一种神经结构C.反射要受大脑的控制D.反射活动需要多个系统的参与【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一种神经结构,B正确;反射包括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简单反射不受大脑的控制,复杂反射受大脑的控制,而不是反射要受大脑的控制,C错误;反射活动需要多个系统的参与,如神经系统、运动系统,D正确。
2.【答题】下列关于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脊神经组成B.一个神经元由轴突和树突组成C.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D.条件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答】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A不符合题意;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B不符合题意;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C符合题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D不符合题意。
3.【答题】下列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A.由于气温高而出汗B.由于气温低皮肤血管收缩C.在强光下瞳孔缩小D.草履虫从盐溶液处游向清水【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神经系统。
【解答】当气温高时,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而发生出汗现象,属于反射活动,A正确;当气温低时,皮肤的冷感受器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属于反射活动,B正确;当强光刺激眼睛时,通过神经调节,使瞳孔缩小,属于反射活动,C正确;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草履虫从盐溶液处游向清水,只是应激性,不属于反射活动,D错误。
《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图强化理解生命调节部分名词的含义、联系和功能。
2.通过对知识网络图中名词的进一步分析、重构关系,进一步强化对概念的准确输出。
3.在巩固和提升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认同知识和能力的价值。
4.认同人体是协调统一的整体。
各系统协调配合,为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课前预习任务】复习反射弧的组成、视觉听觉形成过程、淀粉的消化过程、呼吸过程、以及血液循环途径。
【课上学习任务】任务一: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任务二:人体呼吸过程1.外界气体进入组织细胞的过程是什么?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_______有机物,________能量。
任务三:营养物质的消化淀粉的消化过程任务四:血液循环途径完成人体血液循环图(可以用不同颜色区分动、静脉血);。
任务五:课堂反馈1.如图是缩手反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B.该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e→d→a→b→cC.缩手反射是条件反射D.若b处受损,其他部分正常,则有感觉,但不能缩手2.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的部分反应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X表示感受器B.图中存在两条反射弧C.若传出神经②受到损伤,则肌肉无法收缩D.逃生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3.(2019海淀一模)当你全神贯注思考问题时,突然有人从后面拍打你的肩膀,你会快速回头,并出现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呼吸和心跳加快等反应。
这时你的身体开启到“战斗或逃跑”的应急状态。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被拍打后回头观望,属于反射B.肾上腺属于一个反射弧的效应器C.此反应过程仅受神经系统调节D.“战斗或逃跑”有利于适应环境4.(2019朝阳一模)骨骼肌收缩时能够产生较多的热量,是产热的主要来源。
初一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全知识点笔记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习生物学知识。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初一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全知识点笔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初一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全知识点笔记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1.人体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来自视觉。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角膜:无色,透明,可透光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眼球白色部位)虹膜:有色素(决定人眼的颜色,黑色、褐色、蓝色等),中央的小孔是瞳孔脉络膜:有血管(给眼球提供营养)、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瞳孔:光线进入的通道,大小可以调节。
亮光时瞳孔缩小,暗光时瞳孔扩大。
视网膜: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象。
晶状体:双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折射光线,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壁,折射光线。
2.视觉的形成:(1)成像:(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3.眼的卫生保健:(1)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2)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老花镜)(3)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应该做到“三要”“四不要”。
4.耳的结构和功能:(2)听觉的形成-沿着听小骨传导5.遇到巨大声响时,或者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者闭嘴、堵耳,两种方式都是保持鼓膜内外两侧大气压的平衡,避免损伤鼓膜。
咽部有炎症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咽鼓管联通咽部与中耳)。
6.鼻:嗅觉。
舌:味觉。
皮肤:触觉。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感觉与感觉器官教学设计一、内容与学情分析“眼和视觉”是北京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8章第3节“感觉与感觉器官”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介绍眼的主要结构和视觉的形成大致过程,这部分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学习内容虽然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并不陌生,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他们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
而且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善,对理解眼球的结构与功能理解有一定困难,或者存在过目就忘现象,因此需要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模型使用教学、类比教学,思维导图融入教学、并设置学生视频配音讲解的活动,从四个维度,帮助学生学习眼球的结构,理解视觉的大致形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及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力明显提升。
另外我校配套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充分利用以上多媒体设备,人机互动,为教师讲解、学生展示等教学活动和学习生成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分析重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解决策略: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通过亲自动手拆装眼球模型、发现并思考光线穿过眼球的结构,并可以通过观看无声视频,对视频进行配音,深入了解并熟记眼球各结构的名称和各部分的功能。
难点:视觉形成的大致过程解决策略:采用实物类比的方法,即观察凸透镜成像装置,类比理解抽象的眼球成像原理,使学生易于理解视觉形成的大致过程,并设置了给视频配音环节,让学生上台互动表达展示,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将本节所学知识按照其内部联系进行组织和意义建构。
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了解瞳孔在进入人眼的光线强弱时的大小变化。
3.描述视觉形成的大致过程。
技能目标1. 通过拆装模型,同伴互助,提升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