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与象的诗性元素——话说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诗词作品中的具象、意象及意境关于诗词作品中的具象、意象及意境关于诗词作品中的具象、意象及意境主讲逍遥侯一.具象:指物体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物象。
一般来说,诗词作品中的具象,就是指的实物的名称,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如树木中的柳、樟;草本植物中的荷、兰花、芦苇;禽类的乌鸦、鹰、鸡、鸭、鹅;兽类中的虎、狼、犬、兔;天上的风、云、雷、电、雨、雪、日、月;地面的山、河、湖、海;人工制造的桥、楼、绸缎、汽车、飞机等等。
这些物体前面加上圆、方、长、短、弯、直等形容词以及青、绿、黄、红、紫、白等色彩词,就成了可感的具体形状了。
再加上硬、柔、韧一类形容词,就可知某些物体的质地了。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从诗词作品中感知这些物体的具象,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基础的。
二.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说来,意象就是诗歌中用于抒情达意的有形物体,包括自然物与人造物。
中国诗歌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为了抒发情感、表达意趣,而对自然物和人造物所进行的情感内容的注入,这些被注入了情感内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被后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不断地继承使用,于是便具有了情感蕴意的相对稳定性,这个具有相对稳定的情感蕴意的自然物或人造物就是意象。
诗要讲究文字美,意境美。
如果说文字是构成诗的骨架、外形,那么意就是诗的灵魂。
我们作业中选用的意象,都是为了主题服务的。
同一种物象可能成为具有不同情感蕴涵的意象,这是由于在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它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情感蕴涵。
那我们便要注意了,用意象时要选取切题的含义,不能混杂。
比如“鸿雁”,它既有书信的含义,又有“兄弟”的含义,由于鸿雁是结队而行,所以古人用它们来比喻兄弟,杜甫《月夜忆舍弟》说:“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一雁”就是孤雁,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与他的兄弟们离散了,他只身来到秦州(今天水市),所以他用孤雁来起兴,表达对兄弟们的怀念。
另外,“鸿雁”还具有“艰辛跋涉”的蕴意,这是因为鸿雁秋天南征,旅途十分辛苦,高适《别董大》说“千里黄云日色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意与象的诗性元素话说意象意与象的诗性元素话说意象一、如何理解所谓“意中之象”?意象,简单的词蕴藏丰富的意义。
简明地说,即意中之象,也许我们早已接受了这种说法。
但它是谁的意中之象?是作者的还是读者的?为什么不说文中之象?我们历来尊重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但也应该尊重新的文学理论——承认作品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中的合理成分,把作品视为一个完满自足的小小独立世界,并正视作品客观意象与作者、读者的主观意象有或多或少的差异,那么,意中之象是否真的等于文中之象就值得怀疑。
我们还是借用一个简示图,标明意象产生的流程:客观物象—→诗人意象—→作品意象—→读者意象也就是说客观物象可以产生出多个意象,这多个意象既有关联又有差异。
由此我们可以给意象下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意象就是来自客观事物表象,蕴含作家诗人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用语言文字显现的诗意形象。
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它是客观外界之“象”的摹写。
它具有生动可感的形式,或来自自然,或来自社会生活,当然也可能来自作家诗人的臆想,以夸张或扭曲的异形呈现,但也是有形的,而且是在现实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它是物象,但又有景象、图像、肖像、心象、事象等种种杂名。
其次,它表作家诗人之“意”。
物象只是表层,主观之意才是内核;摹象只是依托,表情达意才是真正目的。
从这意义上说,“意中之象”不如“表意之象”更妥贴,因为后者强调了“表达”的意思。
再有,它在阅读中变异。
同一个意象不同人心中产生的映象是不同的,有人理解得浅,有人理解得深,有人强调这一面,有人强调那一面。
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个性化的、独创性的,所以应当尊重解读意象的再创造,在再创造中充分体悟人生,体现个人的感受力、理解力。
最后,它是诗性元素。
所谓元素,就是整体中相对独立存在的东西,也是不能再切分或不必再切分的东西,因此有人说意象是诗歌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诗歌是由一个个意象排列组合而成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意象派诗歌和诗歌的意象意象派诗歌与诗歌的意象想象一下,你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那里有彩虹般的色彩、风中摇曳的树叶和流淌在空气中的音乐。
这个场景就像是一首意象派诗歌,充满了想象力和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意象派诗歌和诗歌中的意象。
让我们来谈谈意象派诗歌。
意象派诗歌是一种强调感觉和直觉的诗歌形式,它追求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外在的客观描述。
想象一下,当你读到一首诗,你会感受到什么?是画面感还是情感共鸣?这就是意象派诗歌的魅力所在。
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那么,诗歌中的意象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意象就是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比如,“月亮”就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既可以代表寂寞和思念,也可以象征希望和梦想。
在诗歌中,意象往往具有多重含义,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和解读。
举个例子,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的“床前明月光”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
它不仅仅是指夜晚的月光,更是一种孤独和思乡之情的象征。
当我们读到这句话时,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涌起一股对故乡的思念。
这种情感是非常细腻且深刻的,只有通过意象才能更好地传达出来。
除了李白,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诗人的作品中找到许多富有意象的诗句。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有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里,“空山”和“新雨”都是意象,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
再比如,杜甫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里的“国破”和“城春”都是意象,它们共同表达了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意象派诗歌和诗歌中的意象都是非常有趣且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
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如果你对诗歌感兴趣,不妨多读一些经典作品,尝试去发现其中的意象之美。
相信你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意在象中—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一、引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仅是诗人、文人的个人情感和文学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在古代的中国,诗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和交流方式,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此文将从“意在象中”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意在象中的诗词艺术意在象中是指在古典诗词中,通过描写自然界中的景物、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文人在写作时,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这一种写作手法被称为“意在象中”。
需要注意的是,意在象中并不是简单的描写,而是通过比喻、借物抒情等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自然界中,达到文学精神的升华。
三、诗词鉴赏1. 唐代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此诗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之水的奔腾、黄河之水的奔流以及人的一生。
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豪迈和感慨,即意在象中。
2. 宋代欧阳修《生查子》“少年早作白头翁,好风景,与人同。
但为文人点检处,不论功名早得否,免脱俗套心清俊,自是人间好时节。
”此词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和文人清雅的气质,表达了文人内心对于清雅生活的追求和心境安静的感受,即意在象中。
3. 宋代辛弃疾《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此词通过描绘长江壮阔的气势和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抒发了作者对于英雄豪杰的敬仰和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即意在象中。
四、结语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更具有很高的哲理性和文化价值。
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表达了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承载了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厚重。
小学语文五年级差生辅导计划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差生,教师们会有什么样的补救措施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呢?下面请欣赏店铺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小学语文五年级差生辅导计划,希望你能够喜欢!小学语文五年级差生辅导计划(一)在中心校的精心组织下,在中心完小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差画上句号了,在画上句号之前,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对此次期末统测进行周密、详细的分析。
一、试题结构分析。
此套试题有县教育局统一命题,乡中心学校统一组织测查。
试题共有三部分组成:积累与运用(40分);阅读(30分);习作(30分)。
新老结合,无怪题难题出现,注重测查基础知识,但也不缺乏能力选拔题的出现。
试题可以说是完美无暇的,它既培养了学生的扎实基础知识的习惯,又选拔学生阅读能力。
二、本班情况分析。
五年级(13)班共有学生人数31人,其中女生15人,男生16人,结合四年级升上了的成绩而言,有7名优生,4名差生,中等生寥寥几人,实属两头长,而中间细的班级。
本人自接这个班以来,结合本班的特点,进行了多次教改实验,在上学期的期末统测中已略见成效,这学期本人也不敢有半点怠慢,在原有的基础上竭力完善和提高。
三、本班统测情况分析。
本班有共31人,实考31人,总分分,平均分分,优生人,优生率,差生人,差生率,合格人,合格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
根据学生具体的答题情况,总结概括共存有一下几方面的问题:1、古诗拿不准春季和夏季。
2、书写古诗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3、看拼音书写汉字,写不出汉字或书写错别字成了普扁现象。
4、书房的对联选择不正确的学生较多。
5、指明点金不懂专懂的格言不知道。
6、阅读丢分较多,主要原因是识字能了较差,读不懂短文的内容。
7、习作主要是书写混乱、错别字通篇。
四、补救方案。
1、扎实基础,一课一练。
2、每月进行一次测查,提高答题速度,能力。
3、每天抽一定时间进行阅读。
4、严格书写,规范钢笔字。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论文关键词】:象意意境意蕴思想情感【论文摘要】:意象的两个基本要素,象和意。
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二者的演变及其关系:第一方面从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出发,第二方面从实践派美学观点出发,第三方面象和意是怎样联系起来并最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第四方面从艺术技巧角度来说.纵览中国古典诗词,大凡能够在诗词殿堂里占一席之地或独领风骚的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千古流传。
这些诗词多是意境全出的,有的意境优美,有的意境壮观,有的意境悲凄,有的意境苍凉、、、、、、当绘成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意境时,是由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产生的艺术效果。
意象作为一个概念,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一文中对前人关于意向的含义进行了归纳,大致有四种第一,有的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如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思归的情思。
还有像月亮、鹧鸪、鸿雁、梅、竹、松、菊等等客观的象,最终都负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思和精神感受,终成意象。
这就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的对立统一。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方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浅析唐宋诗词中“意”与“象”对视觉设计艺术的影响作者:付海芬郭文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3期摘要:我们谈论唐宋诗词中“意”与“象”,就是在平仄赋予诗词艺术的韵律中寻求美感,而这种韵律的美感在视觉设计艺术中亦能得到体现。
本文旨在“意”与“象”的比较,通过强调“意”与“象”对视觉设计的心理影响,以及文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从而浅述视觉艺术所赋予“意”与“象”的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
关键词:意;象;视觉艺术设计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17-01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意象理论,属于文学艺术范畴的“意象”一词,研究者们溯源至《周易.系辞传》:“,象也,像也者象也”,这里的“象”原指卦象,但它既可以指向天地万物形象的模拟,写照,反映,又具象征意义(以形象来说明义理),这些特点与艺术形象相通,接近审美形象,因而我们把它视为审美意象的雏形。
南朝时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到自然物象和作为一种造型的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画家布色,构兹云岭”,“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到了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则变为弃色求墨,支持运墨重于用色的水墨一体,称赞“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翠。
”这种墨可胜色的实践与理论,最终演化为中国绘画“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审美追求与批评标准。
宋人郑樵在其《通志略·图谱略》中“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
图,至约也;书,至博也。
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
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举而措之,如执左契。
后之学者,离图即书,尚辞务说,故人亦难为学,学亦难为功”。
一、“意”与“象”的定义“意”是精神状态的凝结物,是无形的,为心之所存;“象”是反映生活的形象,是有形的,具有客观的,真实的,可见的,具体的,可感知的特性。
意与象的诗性元素——话说意象
意与象的诗性元素——话说意象
刘真福
一、如何理解所谓“意中之象”?
意象,简单的词蕴藏丰富的意义。
简明地说,即意中之象,也许我们早已接受了这种说法。
但它是谁的意中之象?是的还是读者的?为什么不说文中之象?我们历来尊重传统的中心论,但也应该尊重新的文学理论——承认作品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中的合理成分,把作品视为一个完满自足的小小独立世界,并正视作品客观意象与、读者的主观意象有或多或少的差异,那么,意中之象是否真的等于文中之象就值得怀疑。
我们还是借用一个简示图,标明意象产生的流程:
客观物象—→诗人意象—→作品意象—→读者意象
也就是说客观物象可以产生出多个意象,这多个意象既有关联又有差异。
由此我们可以给意象下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意象就是来自客观事物表象,蕴含作家诗人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用语言文字显现的诗意形象。
理解这一概念要注意这样几点:
首先,它是客观外界之“象”的摹写。
它具有生动可感的形式,或来自自然,或来自社会生活,当然也可能来自作家诗人的臆想,以夸张或扭曲的异形呈现,但也是有形的,而且是在现实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它是物象,但又有景象、图像、肖像、心象、事象等种种杂名。
其次,它表作家诗人之“意”。
物象只是表层,主观之意才是内核;摹象只是依托,表情达意才是真正目的。
从这意义上说,“意中之象”不如“表意之象”更妥贴,因为后者强调了“表达”的意思。
再有,它在阅读中变异。
同一个意象不同人心中产生的映象是不同的,有人理解得浅,有人理解得深,有人强调这一面,有人强调那一面。
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往往是个性化的、独创性的,所以应当尊重解读意象的再创造,在再创造中充分体悟人生,体现个人的感受力、理解力。
最后,它是诗性元素。
所谓元素,就是整体中相对独立存在的东西,也是不能再切分或不必再切分的东西,因此有人说意象是诗歌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诗歌是由一个个意象排列组合而成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至于说“诗性”,是说以诗歌为主,意象一般指诗歌意象,但诗歌并不是意象生长和活跃的惟一土壤,其他作品如散文也常常存在意象化的情况,有些西方现代派小说中也会出现古怪深奥的意象。
二、意象与“形象”有何什么相同和不同?
这里的意象定义好像与“形象”相近相似。
确实如此,不过这里应该强调二者的不同。
文学形象所指宽泛,包括单个形象,也包括群体形象;意象是文学形象之一种,而且是其中意蕴最为丰富深刻、形态最为鲜明独特的一种。
意象是以单数命名的,多个意象应命名为意象群。
象征,对于意象的形成和显现非常重要,它是意象的表达手段和存在方式,也是区别意象和形象的重要标志。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之一,它通过具体形象暗示某种抽象的意义,象征物和象征意义是两个必备条件,暗示是象征的常用手法。
所谓暗示,就是不将意义明显地表达出来,取消或阻断象征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把这种意义之间的联系留给读者去操作完成。
那么,文学形象又怎样呢?文学形象是现实人物、事象或物象的直接摹写、忠实描绘,可以不夸张、变形,可以不运用象征手法;如果运用象征手法,那就变为特殊的文学形象—
—意象。
所以象征性、暗示性成为意象的主要标志。
例如老舍写济南冬天里的水: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再看闻一多写“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显然,老舍写水是忠实于现实情景的摹写,没有暗示性;闻一多写水富有深意,是把水当作一种抽象的事物或不便说明的事物来写的,运用了象征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
因此我们说,老舍笔下的水只是一般的文学形象,而闻一多笔下的水则是特殊的意象。
三、意与象合有哪几种情形?
大自然蕴藏无限多的神奇景象,作家诗人心灵也孕育无限丰富的思想感情,客观外物和主观情思两个世界相互碰撞产生闪电、火花,这就是意与象合的过程,也是意象诞生的标志。
那么,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思的结合有哪些情形呢?
一意一象。
以一种思想感情对应一种物象,虽然是单一的对应,但其中的意味可能是既单纯又深刻的。
如流沙河诗《就是那只蟋蟀》,描写一只神奇的“蟋蟀”,它“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并延伸到古代时空,延伸到古典文学作品的同类意象群中,表达的是一个中国文化人的民族观念、民族感情,情意指向性是单一的;诗中只有这只“蟋蟀”是意象化、象征化的,其他景物都是实描实述,没有象征意义,所以意象是单一的。
虽然一意一象单纯对应,但诗作意蕴较为深刻。
一意多象。
以一种思想感情为中心,统摄着几个物象,呈现思想感情的单一性和物象的复合性的有机合成。
如19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运用了多个意象,来表
达热烈的感情和忠贞的信念,“我愿意是急流……”“我愿意是荒林……”“我愿意是废墟……”“我愿意是草屋……”“我愿意是云朵……”,意象可谓多矣,而情意是单一的。
一象多意。
一个意象中包孕多样化的情意,让人看出意象的不同侧面所折射散的情意光彩,这情意既有作家诗人赋予的,也有评论家指明的,还有许多读者各自品味到的。
如臧克家《老马》写了苦难深重又无法摆脱枷锁的疲惫老马,其他意象并不突出和明显。
据说当初诗人只是写自己的个人感受,为生活所压迫,喘不过气来;但一经发表,引起强烈关注,评论家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和诗人一贯的创作题材,指明老马象征中国农民;时间久远了,又有论者指出老马象征那个时代的受剥削受压迫的全体中国人民和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
这里的意义一层大于一层,显示一象包容多意的神奇效果。
多意多象。
多种物象和多重意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对应关系,需要读者认真理清和品味。
意象虽多,不过必有一种主要意象,起着主导作用,承载作品的核心情意。
如闻一多诗《死水》,如果我们认同前面所说诗人可能赋予“死水”三种思想感情,那么这首诗就呈现“多意”状态;诗中除了里“死水”以外,还有其他一些意象,如“清风”“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虽然不像“死水”意象那样鲜明、突出,但似乎也是富有象征意蕴的意象,这就是这首诗的“多意多象”。
意与象合的情形尽管多种多样,但都有一共同特点或共同要求,那就是两者相得妙合,如同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不过浑然一体之中,又有所偏重,各显特色。
这里的偏重大概有两类:
一是突出意的深刻性和独特性。
这类作品往往以情意的魅力吸引读者,留给读者以“意”的回味。
如闻一多《死水》,人们更多地是追究意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而对其中的意象外观描绘则没有太多的关注,虽然这些描绘都是有很深意味的唯美主义的精彩表现。
二是突出象的鲜明性和意味性。
这类作品往往难寻写作初衷,或写作初衷不太重要,情意的深刻性、丰富性不足,但作品以意象形式的优美和奇特吸引了读者。
如李商隐诗《锦瑟》,描绘了鲜明生动的画面意象,千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道,即便无法说清诗人写作初衷,但人们对诗作品味的兴致依然不减;又如徐志摩《再别康桥》,并没有表达多么深刻的思想感情,但画面意象的生动优美和语言的精致和谐同样吸引读者的关注。
一般说来,作家诗人创造意与象的最佳组合时,是偏重于情意的酝酿和表达的;作品的情意无非情与理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有时均衡展示,有时偏于一端。
偏于一端又分两种情况:
情胜于理的,如宋词《雨霖铃》,现代诗《再别康桥》等。
理胜于情的,如苏轼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又如卞之琳诗《断章》:
你在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两首诗中哲理凸显,而情感隐藏不见。
不过意象的象征性、暗示性的特点,决定了意象本来就应该情理兼具的,只是具体到某篇作品,或情显而理隐,或理显而情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