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34 KB
- 文档页数:4
《唐朝盛世》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唐朝的兴起1.1 唐朝的建立学习目标:了解唐朝的建立背景和过程。
教学内容: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唐朝的建立时间、地点。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1.2 唐朝的政治制度学习目标: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教学内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第二章:唐朝的经济繁荣2.1 唐朝的农业发展学习目标:了解唐朝农业的发展和特点。
教学内容:农业技术的进步,农田水利工程。
教学活动:参观农业博物馆,进行小组讨论。
2.2 唐朝的商业繁荣学习目标:了解唐朝商业的发展和特点。
教学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制度的完善。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模拟商业交易。
第三章:唐朝的文化发展3.1 唐朝的文学成就学习目标:了解唐朝文学的成就和特点。
教学内容:唐诗的发展,著名诗人及其作品。
教学活动:诗歌朗诵,小组讨论。
3.2 唐朝的书法艺术学习目标:了解唐朝书法艺术的成就和特点。
教学内容:书法家的创作风格,书法作品的欣赏。
教学活动:书法实践,学生作品展示。
第四章:唐朝的对外交往4.1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学习目标:了解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交流。
教学内容:和亲政策,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活动:制作丝绸之路的手工模型,进行角色扮演。
4.2 唐朝的外交使节学习目标:了解唐朝的外交使节的作用和贡献。
教学内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纪录片,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唐朝的宗教文化5.1 唐朝的佛教发展学习目标:了解唐朝佛教的发展和影响。
教学内容:佛教的传入,寺庙和塔的建设。
教学活动:参观寺庙,了解佛教文化。
5.2 唐朝的其他宗教学习目标:了解唐朝其他宗教的存在和发展。
教学内容: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唐朝的传播。
教学活动:小组研究,进行分享和讨论。
第六章:唐朝的社会生活6.1 唐朝的服饰文化学习目标:了解唐朝的服饰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内容:唐朝服饰的款式、色彩、配饰。
《唐朝盛世》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盛世的表现。
2. 通过学习唐朝的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3. 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唐朝的历史背景:隋朝的衰落、唐朝的建立。
2. 唐朝的盛世表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3. 唐朝的重要历史事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朝的盛世表现及其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唐朝盛世的成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朝的历史背景、盛世表现及其历史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唐朝盛世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唐朝的盛世表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3. 分析唐朝的重要历史事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
4. 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以案例形式呈现唐朝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成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5. 组织学生讨论:唐朝盛世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唐朝历史背景、盛世表现及其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唐朝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正史、野史、诗词、散文等,用于讲授和案例分析。
2. 图像资料:唐朝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图片,增强学生对唐朝文化的直观感受。
3. 视频资料:关于唐朝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作品片段,用于导入和辅助讲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讲解盛世表现。
初中历史教案唐朝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唐朝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对唐朝社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
1.唐朝的建立和发展;
2.唐朝的社会文化特点。
三、教学内容:
1.唐太宗李世民发起的隋唐之争;
2.唐朝的开创和统一;
3.唐朝盛世的兴盛和繁荣。
四、教学过程:
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唐朝的前身隋朝的兴起和灭亡,唐太宗李世民的登基过程;
2.讲解唐朝的统一战争及唐朝的建立;
3.介绍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4.分组让学生讨论唐朝的社会文化特点,并向同学们做报告;
5.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唐朝的作文,总结唐朝的历史意义和社会影响。
五、教学反馈: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归纳唐朝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唐朝社会文化的特点,并在下节课进行讨论。
六、课后延伸:
学生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唐朝文化的其他方面,例如唐诗、唐画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唐朝的历史。
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能力。
2.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封建社会“盛世”这一历史现象,形成正确历史概念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从唐太宗接受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位承前启后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3.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
教学难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绩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唐朝的开国.唐朝的建立①隋末农民起义勃兴之际,贵族李渊父子于晋阳起兵;②618年,李渊称帝,即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2.唐朝的统一①唐高祖派兵击败各地的起义军和割据势力;②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
二、贞观之治.贞观之治①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即帝位。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次年改元贞观。
②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
③唐太宗在位时,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④唐太宗是我国古代的明君,也是杰出的政治家。
2.唐太宗的政绩⑴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贞观一朝,人才济济。
A.贤相有房玄龄、杜如晦等,B.名将有李靖、李勣等。
.著名的谏臣有魏征等。
②革新政治。
贞观时期,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和法律。
③重议门第,打击门阀士族,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的地位。
唐朝盛世教学设计(合集5篇)第一篇:唐朝盛世教学设计唐朝盛世【课前热身】齐唱歌曲《春晓》。
【教学过程】一、回味唐朝。
同学们唱得真好听!大家唱的就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春晓》。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交流的主题就是“唐朝盛世”。
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看38页至42页,回忆一下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为什么把唐朝称为古代文明的“盛世”?交流,师随机点评:清明的政治,古代经济的盛世,对外交流的盛世,古代建筑的盛世……二、走进唐朝。
同学们对唐朝的了解可真不少,唐朝蓬勃向上和开放进取的时代风貌,不仅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政治发展,繁荣经济生活,而且也给文化、科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唐朝也是古代文化的盛世。
课前,同学们分小组搜集资料,现在,就请各位小组长介绍一下,你们组是从哪个方面来了解唐朝文化的?(敦煌、科技、唐诗、书法、茶文化、绘画)把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吧,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三、品味唐朝。
全班交流,学生介绍展示:(一)敦煌1.展示多幅(壁画、雕塑);这是我搜集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的图片。
敦煌莫高窟规模宏大,现在保存完好的洞窟就有492个,绵延1600多米;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的彩塑有2499身,壁画有45000多平方米。
最大的塑像高33米,最小的只有10厘米。
1991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壁画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技艺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无法媲美的。
2.师简介一幅;这是我最喜欢的《反弹琵琶图》,图中的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着琵琶翩翩起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首饰在飞动中叮当作响。
突然,她一抬足一顿地,一个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于是,整个天国为之惊羡不已,时间也仿佛不再流逝。
人物造型是那样饱满,线条是那么流畅飞动,一气呵成,整个画面显得那么典雅妩媚,令人赏心悦目。
反弹琵琶成了大唐文化一个永恒的符号。
唐朝盛世历史教案教案标题:唐朝盛世历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唐朝盛世的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唐朝盛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对唐朝盛世的兴趣。
2. 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唐朝盛世的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知识讲解:1. 讲解唐朝盛世的背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等。
2. 介绍唐朝盛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白等。
3. 分析唐朝盛世的原因,如开放的海上丝绸之路、科技发展等。
讨论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唐朝盛世的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实践活动:1. 分发资料或使用电子资源,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唐朝盛世的信息。
2.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海报、PPT或口头报告等形式的展示。
总结回顾:1. 回顾唐朝盛世的重要内容和学生的研究成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盛世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唐朝盛世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
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在展示中的深度和准确度。
3. 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源,用于引入活动和知识讲解。
2. 历史文献或文章,用于实践活动和拓展延伸。
3. 电子设备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案扩展:1. 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如语文、美术等。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或古迹等。
3.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剧场表演,深入体验唐朝盛世的历史情境。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教案示例,具体的教案内容和步骤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目标唐朝的开国及原因贞观之治的背景贞观之治的局面贞观之治的内容武则天的掌权武则天的政绩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上升开元之治的内容开元盛世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能力。
2.通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封建社会“盛世”这一历史现象,形成正确历史概念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从唐太宗接受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一位承前启后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3.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重点:贞观之治的背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政绩,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局面。
教学难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绩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隋朝有哪些重要的建设项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有:①兴修两都;②广设仓库;③开通运河;④修筑驰道。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引发隋末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
教师指出:隋朝在制度方面的建树、经济方面的建设与繁荣为唐朝前期的治理与繁荣创造了条件。
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唐代统治者提供了历史教训。
这节课我们将探讨唐朝前期的统治者能否吸取隋亡的教训,又是如何在隋朝制度建树、经济建设与繁荣的基础上去治理国家的。
【讲授新课】一、唐朝的开国唐朝的建立有赖于哪几个重要条件?(布置学生看书引导其回答)(1)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亡已成定局(2)农民起义在中原奋战,牵制了隋军主力(3)李渊父子具有远见卓识,其势力迅速发展1.唐朝的建立要求学生掌握唐朝建立的时间及时间与都城、年号、开国皇帝。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
历史:4.2《唐朝的开国和盛世》教案(旧人教版高三)教学
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贞观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绩;武则天的统治及其政绩;“开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绩。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的能力。
2.通过“贞观之治”“开元
盛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盛世”这一历史现象,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和正确的历史观点。
3.结合课文中引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亲眼看到隋末农民战争的威力,接受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2.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
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3.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
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教学要点一、唐朝的开国二、贞观之
治 1.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政绩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称帝
2.武则天的政绩四、开元之治 1.唐玄
宗前期的政绩 2.开元盛世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理解。
本课难点:唐太宗、武
则天、唐玄宗前期的政绩与“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
课时和教具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最好结合本课以后所学内容,按历史事件将整个唐朝历史轨迹清晰地勾勒出来,即建立――发展――鼎盛――衰落――灭亡。
以此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历史图像。
之后,可将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做如下图示:建立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
政绩隋→唐→盛世发展―武则天统治←武
则天的政绩统一顶峰―开元盛世
←唐玄宗的政绩
二、“唐朝的开国”一目包括两个问题:唐朝建立;唐朝统一全国。
1.唐朝的建立(1)原因:a.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b.农民起义军在中原浴血奋战,牵制了隋军主力;c.关中隋都长安守备力量薄弱;d.李渊早已做好取隋而代之的打算。
(2)过程: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势力发展迅速。
李渊打着安定隋室的旗号,进军关中,攻克长安,618年称帝,建国号为唐。
从晋阳起兵到长安称帝仅用了一年时间。
2.唐朝统一全国。
李渊父子具有
远见卓识,不满足于割据一方,做一隅之主,面对群雄纷争的形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事业。
几年以后(624年),唐朝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三、“贞观之治”一目, 1.“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建议教师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二是“贞观之治”的概念。
原因: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基础。
概念: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教师需要进一步指出,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
其内容有:(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皇帝充分发挥臣僚作用,减少了政策的失误。
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
②革新政治。
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为那些制度不仅适应隋朝,在隋朝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适应,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鉴于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
关于革新、完善制度,将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节里讲,这里不必重复。
(2) 经济方面:①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隋炀帝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起义,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
训。
封建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在农业,此项措施可以看做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②戒奢从简。
这与上面的措施互为表里,一方面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倡节俭,“贞观之治”的出现,与这种风气不无关系。
(3)文化方面:兴科举。
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兴科举是继承隋制,以儒为师是继承汉制。
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发展。
大办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设置,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四、武则天的统治:建议教师讲清楚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二是武则天的政绩,三是对武则天的全面评价。
下面分别阐述:(1)武则天当皇帝的背景: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并非偶然。
教材中提到了高宗懦弱多病。
武则天协理朝政,逐步掌权。
其实,她能掌权,与她所处的时代有关。
当时,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
武则天利用庶族官僚势力,打击了反对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2) 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
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
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3) 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在历史上被肯定,主要由于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但她也是一个有负面影响的人物,如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肆修建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这些内容教材限于篇幅未写,教师讲课时可提几句,但不必多述。
五、开元之治,(1) “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① 唐玄宗结束政局动荡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②唐玄宗即位前,亲历了不少政治斗争,有一定社会经验,比较留心政治,即位后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做到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③ 重用有才干的人。
④ 人民的辛勤劳动。
(2) 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
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
对其政绩,教材从五个方面进行
阐述:第一,选贤任能,刷新吏治。
其目的在于克服武则天以来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官府办事效率。
第二,大力发展生产。
这是“开元盛世”出现的根本。
第三,限制佛教。
可回忆佛教在南北
朝时期有很大发展,隋唐时更为盛行,武则天大力倡佛的史实,说明佞佛给社会造成危害,劳动力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人民赋税负担加重,限佛与大力发展生产是一致的。
第四,实行募兵制。
其目的是加强对边疆与内地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第五,大兴文治。
除了教材内容,需要进一步阐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大兴文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兴文治又是唐太宗政策的继续,也是封建社会在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对文治的需要。
(3) “开元盛世”的概念,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4) 如何看待“盛世”?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再加以概括总结。
小结: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
玄宗统治前期,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