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倾向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39.56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生就业心态探析【摘要】就业心态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大学生个人、高校、社会等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转变,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作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的各种心理现象。
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
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作准备。
因此,就业心理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
同时,就业心理也与大学生的其它心理特点如人格、需要、学习心理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大学生学习心理中的“辅修热”、大学生课外活动中的“打工热”等等都或多或少与未来的就业准备有关。
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以就业为中心,在其它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的产生、变化、发展过程较为复杂。
大致而言,可以归纳为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素质、就业心态三个方面,也就是说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一般特征1.就业心理倾向就业心理倾向是指对大学生就业有推动与指向作用的那些具有洲自理动力性的心理因素。
它决定着大学生对就业活动的认识、评价与态度,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职业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成分。
其中,职业需要是指个体对职业的需求,包括谋生需要,承担社会义务,寻求个性发展等方面。
职业动机是指在职业需要基础上形成的推动大学生朝一定的就业目标努力的动力过程。
职业兴趣是指个体对从事何种职业的主观偏好,表现为对特定职业活动、职业环境的喜爱。
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职业形成的更深层次和抽象的观念系统,它比职业兴趣更深刻、持久,并涉及有关职业问题的方方向面。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的就业模式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模式转变。
这种新的模式在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与此同时,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大学生学会面对问题,积极的自我调适,使自己顺利融入社会。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1、焦虑心理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没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
2、急躁心理有的学生在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表现得心急如焚,有的学生东奔西跑,四面出击。
因此,每年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追悔莫及,有的只好违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抑郁心理随着“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确立,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增多、增强,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比以前更大。
有的学生在就业中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有的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导致抑郁症发生。
4、自负心理这种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
目前在大学生人群中,“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就业时有较多学生总想一步到位找到满意的职位和工作。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心理障碍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
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一)自我认知失调1.自负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
一旦产生自负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2.自卑心理。
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
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勇气,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敢竞争。
过度自卑,使这些毕业生产生精神不振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心理。
3.攀比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极易受别人干扰。
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中,即使有的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都放弃了。
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二)情绪困扰1.焦虑心理。
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心理普遍有焦虑感。
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2.急躁心理。
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
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选人条件太苛刻。
一旦发现职业选择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3.挫折心理。
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感到苦闷、失望、无奈和悲观。
如果在挫折中不认真反思,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情况下,深入认识和理解职业的分布特征与动态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正确选择职业、寻求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部分大学生未雨绸缪,在步入大学校园后就开始充分利用社会实习或兼职的机会感受职业;部分高校也在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期在提高该校就业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分析环境的综合能力,从而找到与自己人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范围相匹配的职业领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发展机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评和总结,确定其事业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1]。
职业生涯规划旨在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及家庭环境,如果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估有失偏颇,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挫折和冲突,心理上也随之出现困惑和不适,引起各种心理问题[2]。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矛盾心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和职业领域是未来能够长期从事该职业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条件。
面对众多选择和机会,利益与诱惑,初涉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亦是充满兴奋与惊喜,然而现实的残酷也为大学生增添了不少困惑。
一方面,求职者留恋条件舒适、经济效益高的大城市,同时又抱怨大城市带来的生活高成本。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4年对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的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都在最低的9个城市之中[3],而这些城市又恰恰是大学生求职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城市。
另一方面,求职者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工作,同时又畏惧高收入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与挑战。
大学生就业中的职业迷茫心理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就业压力和职业选择。
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职业需求的变化,许多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常常经历职业迷茫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影响着大学生的决策和行动,并可能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长期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职业迷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缺乏清晰的认识。
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进行合适的职业选择。
由于缺乏自我认知,他们难以确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从而导致职业迷茫。
其次,社会的巨大变革也对大学生职业选择造成了困扰。
过去,传统行业常常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佳选择,但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的行业和职业出现了,并且成为市场上的竞争热点。
大学生往往无法适应这种变革,因为他们可能缺乏了解这些新兴行业的机会,无法准确评估这些行业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另外,社会和家庭的期望也对大学生的职业迷茫产生影响。
许多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从事前景广阔且稳定的职业,如医生、律师或公务员。
然而,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可能与传统的职业期望不符,他们可能更愿意从事艺术、新媒体等领域。
这种差异导致了大学生的内外部压力,使他们陷入职业选择的迷茫状态。
此外,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职业迷茫的因素之一。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行业的需求和趋势不断变化,这给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担忧和焦虑。
他们担心自己选择的职业是否能够持久,是否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他们的职业迷茫感。
面对大学生职业迷茫的心理状态,有一些途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和克服这种困扰。
首先,大学生需要进行深入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实习、志愿者工作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扩展自己的视野和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职业的要求和工作内容。
其次,大学生可以寻求专业咨询和辅导的帮助。
学校通常提供职业指导服务,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可以帮助大学生评估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并根据这些信息提供合适的职业建议。
大学生择业心理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在面临择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会遭遇到各种挑战和压力,这些挑战和压力对其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探究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就业期望值过高: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将薪资、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因素看得过重,而忽视了自身实际能力和市场需求。
自我认知不足: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对自我能力的准确评估,导致在选择职业时过于盲目,或者过于狭窄。
竞争压力过大: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在竞争中感到过大压力,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未来感到迷茫。
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应结合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以实现顺利就业。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大学生应通过各种途径,如职业测评、自我反思等,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优势。
增强心理素质:大学生应学会应对就业压力,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应提供全面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就业策略。
实施心理辅导: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增加实践机会:高校应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职场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就业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现状,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以及高校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环节。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了解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对于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综合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讨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内在机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心理问题也呈增多趋势。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就业认知有偏差、情绪调节能力弱、从众攀比心理作祟等。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认知教育不完善、心理辅导不系统、就业指导不到位。
因此,应进一步采取加强学生认知教育、构建长效的心理辅导机制、丰富就业指导内容等对策,来较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事业。
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趋复杂,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脆弱。
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若能持续并及时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突出问题,高水平开展就业心理指导,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谓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拥有更多就业、择业机会的同时,大学生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因此,部分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
虽从总体上看,多数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就业心理素质相对稳定,也存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认知有偏差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评价、工作岗位、就业环境等判断不清晰,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影响就业选择,产生多种就业心理问题。
第一,就业期望较高。
部分毕业生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三高”工作,就业期望和自我评价较高,有时就业取向脱离现实,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1],给其就业带来障碍,造成信心受挫。
这一点较多地体现在一些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身上。
第二,自我认识过低。
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长期形成较低的自我认知,自我感觉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