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精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
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趣味导入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是哲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使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 教学难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哲学基础知识》2. 课件:哲学基本问题的图片、案例等3. 教案:本教案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1. 提问:什么是哲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第二环节: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15分钟)1. 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环节: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实际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第五环节: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问:如何further your philosophical studies?3. 学生回答,教师给出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
2. 让学生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3. 让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哲学是对世界、人生、价值等基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2.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存在论,即研究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二是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可能性。
3.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哲学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判断。
4.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通过对哲学史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基础上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答案。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 讲解:详细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两个方面、重要性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哲学家的观点和思想,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哲学家的观点,讨论他如何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 学生能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学生能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哲学导论》2. 参考资料:相关哲学家的原著或论文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哲学家的观点和思想。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系统地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一些哲学家的观点和思想,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哲学家的观点,探讨他如何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1. 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解释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
3. 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附: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是否能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教师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第一性。
2. 让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七、教学重点:1.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2.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八、教学难点:1.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理解。
2.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的理解。
九、教学方法:1. 对比分析法:对比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2. 讲解法: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2. 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第一性。
3. 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强调其对哲学研究和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
2. 使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为后续学习哲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哲学是对世界、人生、知识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思考。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本体论问题(存在论问题)、认识论问题、价值论问题。
3. 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促进社会进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内容及其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内容及其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哲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哲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出“你认为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
2. 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内容及其重要性。
3. 分析具体哲学案例:分析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哲学基本问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六、课后作业1. 复习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是否有提高。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案例资料:选取一些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
2. 第二周:分析具体哲学案例,进行小组讨论。
4. 第四周: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评价。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第一章:哲学的起源与功能1.1 教学目标: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哲学的功能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哲学的起源:哲学产生的背景、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
哲学的功能:思考人生意义、探索真理、指导行动、培养批判思维。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通过历史案例和哲学家的思想来进行讲解。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哲学功能的看法,并进行交流和辩论。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回答来评估学生对哲学起源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哲学的基本问题2.1 教学目标: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本质、知识与真理、价值与道德、自由与责任。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引导思考人生意义、促进知识体系的建立、提升道德观念、探索自由与责任的边界。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通过案例和哲学家的思想来进行讲解。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回答来评估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存在与本质3.1 教学目标:了解存在与本质的概念。
理解存在与本质在哲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存在与本质的定义:存在是指事物的实际存在,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属性和特征。
存在与本质的意义:探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存在状态,引导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存在与本质的概念,通过案例和哲学家的思想来进行讲解。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存在与本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回答来评估学生对存在与本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知识与真理了解知识与真理的概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篇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一、教学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授新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哲学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二)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教师讲解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很多的问题上,有没有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么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请大家思考一下。
(二)讲授新课教师:好了,我想请几位同学回答一下刚才老师提问的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
那好既然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他包括哪些内容呢?教师:范缜大家知道吧,他是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扔坚持反对佛教,并著《神灭论》。
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
那好,我想问大家一下,这里的形是什么呢?学生:形是指物质存在的东西。
教师:很好,我们把它归纳成是物质。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教案内容:1. 导入:引入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 介绍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探讨存在、知识、价值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的学科。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对这些问题感兴趣?- 提出问题:你认为人们为什么会对存在、知识、价值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感兴趣?2. 探究:深入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每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写出他们的理解和问题。
- 基本问题包括:- 存在:什么是存在?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存在?存在是否有意义?- 知识:我们如何获得知识?知识是否客观存在?如何确定真理?- 价值:什么是价值观?人类价值观是否存在普遍性?价值观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人类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结束后,可以邀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3. 拓展:应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到现实生活中(10分钟)- 提出问题:对于每个哲学的基本问题,你如何将其应用到你的生活中?- 分组讨论:将学生再次分到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现实生活中与每个基本问题相关的例子。
- 举例:- 存在:如何证明一个人真的存在?如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 知识:如何确定一个观点或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如何选择信任哪些信息来源?- 价值:我们如何衡量和评估不同的价值观?如何根据我们的价值观做出决策?- 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我们如何找到我们生命的目的和意义?4. 总结: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并进行思考(5分钟)- 小结:总结每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强调它们对人类的重要性。
- 问题思考:你认为探究这些哲学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吗?为什么?5. 结束:评估学生学习的程度(5分钟)- 提问:回顾课堂内容,提问一些问题来评估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程度。
-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观点。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掌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哲学派别的能力,提高哲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哲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2. 不同哲学派别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哲学研究的是什么问题?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哲学研究的是宇宙、人生、认识等根本问题。
二、讲授新课1. 哲学的基本问题- 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含义:思维是指人的意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存在是指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等。
- 强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讲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 举例说明不同哲学派别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案例分析1. 分析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观点,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哲学家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示?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哲学著作,撰写一篇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使学生了解哲学的本质和研究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哲学派别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原因
◇分析: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能力目标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教案方法】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生活,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那么先让我们看一则坛经的小故事。
见ppt.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ppt上的对话情景,提出问题:到底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其实风,幡还有仁者的心都动了。
那么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的心动呢?还是仁者的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学习哲学必须要弄清的
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也就是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问:那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涵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同学们看ppt,提出问题:
是先有狗呢,还是在人脑先有中狗的形象。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凡是认为先有狗然后在人脑中才有狗的形象的,即是认为先有存在然后才有思维,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唯物主义。
相反,即是唯心主义。
教师活动:这时我们再来看看刚才的第一个问题,是风动幡动引起仁者的心动?
还是仁者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课堂随练: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2、“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3、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5、“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
6、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以上哪些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哪些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请任举一例分析说明。
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那么另一个方面是什么呢?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承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属可知论
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属不可知论
教师活动:举例证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绝大部分哲学家也认同这点。
但也有一部分哲学家代表不可知论,比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
课堂随练:
1、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
2、世界上只有没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判断哪种观点是可知论?哪种观点是不可知论?请分析说明。
教师活动:全班可以分成两大组,每组四个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分组讨论并回答
知识小结: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观看ppt
分析:“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以及上级领导的命令,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不论是农民种庄稼还是领导的命令都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我们的思维活动需要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存在),否则就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那么我们的学习活动是否也会遇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那么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规范。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六、板书设计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案点评:
1.教案目的比较全面、明确。
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技能,促进德智美发展。
2.教案准备充分,教案手段多样化,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于教案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案质量。
3.重难点明确,教案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教案策略,质量优胜。
4.教案过程细腻,板书设计工整,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