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GB14977-94热轧钢板表面质量的一般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232.00 KB
- 文档页数:5
目录一、结构概况1二、编制说明与依据1三、各类钢材的制作检验、检测33.1 一般检验与检测规定33.2 检验与检测流程33.3 钢材检验与检测方法33.4 检验与检测机构和检测容73.5 材料采购及检测计划7四、焊材复试方法及计划与安排84.1 一般检验与检测规定84.2 焊接材料检测方法94.3 检验与检测机构和检测容104.4 计划与安排10五、钢结构焊缝检测方法105.1 设计对焊缝的要求105.2 焊缝的质量要求105.3 复测要求125.4 计划与安排13六、安装现场的检测136.1 钢构件的现场验收136.2 现场安装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146.3 焊缝检测146.4 高强度螺栓连接186.5 压型金属板安装226.6 栓钉焊接工程236.7 防火涂料涂装246.8 预留孔25七、竣工验收267.1 分阶段验收267.2 整体验收26一、结构概况太古汇项目由一座酒店、两座塔楼、、一个文化中心和一个商场等工程组成。
其中酒店A为地下四层,地上28层,建筑高度128m;塔楼一为地下四层,地上40层,建筑高度为211.95m;塔楼二为地下四层,地上28层,建筑高度167.75m;文化中心为地下四层,地上8层的钢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为58.7m。
钢结构分布围:文化中心14轴以西,基础底板及以上;商场、裙楼14轴以东,基础底板至地下三层、首层及以上;塔楼一型钢骨柱。
钢结构主要由钢骨柱、型钢梁和钢支撑组成,钢骨柱截面有H型截面和箱型截面,地下室型钢梁截面类型主要是H 型截面。
Q235B钢材约2000吨,Q345B钢材约4000吨,Q345GJC-Z15钢材约7000吨。
本工程钢结构制作单位为精工钢结构,钢结构安装单位为中建三局股份钢结构公司。
二、编制说明与依据本专项方案适用于太古汇钢结构工程各类钢材的进场检测和试验。
本方案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统一验收标准》(GB50300-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5-2001)等配套使用。
附表一:
板材技术要求
1.常用的板材种类:普通碳钢板(Q235A冷轧、Q235A热轧)、45#钢板、不锈钢板(0Cr12、1Cr18Ni9Ti等)、镀锌板、65M钢板(冷轧、热轧)、花纹板等。
2.技术要求:
普通碳钢板Q235A冷轧,主要应用于外露防护零件,要求表面光滑平整,无划痕,板厚均匀一致。
该类薄板适用于中等程度的成形加工,其延展性足以保证在室温将其在任何方向弯扁。
其它,按国家标准执行;
普通碳钢板Q235A热轧,一般用于对表面要求不严格的非暴露部件。
表面不得出现气泡、裂缝、结疤、折迭、夹杂及端面分层等缺陷。
其次不得有明显的麻点、凹坑、压痕、发纹、划伤、辊印及压入的氧化铁皮等。
45#钢板,主要用于耐磨件或结构件,必须保证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
不锈钢板,主要使用0Cr12和1Cr18Ni9Ti两种,要求表面光滑平整,无明显划痕,板厚均匀一致,且保证化学成分,表面贴膜保护。
附表一:。
钢板(带)进厂验收标准1、目的为便于统一公司内外标准,规范检验操作,减小判定误差,发现、控制不良品,防止批不良品输入下道工序。
本标准提供了钢板(带)的检验方法及规定了钢板(带)的接收标准。
2、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钢板(带)的通用技术要求、试验和验收方法、验收规则、标志、包装和贮存以及质量证明书等。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使用的所有钢板和钢带(以下简称钢板)。
当技术协议或合同规定与本标准规定不一致时,应以技术协议或合同规定为准。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2 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GB/T 223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GB/T 228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229 金属夏比缺口冲击试验方法GB/T 232 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GB/T 247 钢板和钢带检验、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GB/T 699 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700 碳素结构钢GB/T 708 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709 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711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宽钢带GB/T 912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GB/T 2523 冷轧金属薄板(带)表面粗糙度和峰值数的测量方法GB/T 2975 钢及钢产品 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GB/T 3274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GB/T 4237 不锈钢热轧钢板GB/T 5027 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GB/T 5766 摩擦材料洛氏硬度试验方法GB/T 8923 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T 11253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和钢带GB/T 20066 钢和铁 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Q/SY O74 021 金属材料疲劳实验方法EN 10029 3mm或以上厚度的热轧钢板——尺寸、形状、质量公差(Hot rolled steel plates 3mm thick or above-Tolerances on dimensions,shape and mass) JIS G 3193 热轧钢板、薄板及钢带的尺寸、质量及允许误差GB/T 2828.1-2003/ISO 259-1:1999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一部分4、订货内容根据需要,订货时用户需提供包括足以说明所需材料的下述信息:a) 标准号;b) 牌号;c) 规格;d) 尺寸、外形精度(偏差);e) 交货状态;f)表面状态;g)重量;h) 用途;i) 其它特殊要求(如焊接修补要求、特殊热处理或表面处理等)。
钢结构常用钢材及其进场检验标准4.1.1钢结构用钢4.1.1.1碳素结构钢1 碳素结构钢是最普通的工程用钢,建筑钢结构中主要使用低碳钢(其含碳量在0.28%以下)。
按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1988,碳素结构钢分为5个牌号,即Q195、Q215、Q235、Q255、Q275。
建筑钢结构中应用最多的碳素钢是Q235,也是现行标准中质量等级最齐全的,其中质量等级为C、D的,为焊接结构所优先选用。
2 碳素结构钢的牌号由代表屈服点的字母、屈服点数值、质量等级符号、脱氧方法符号等四个部分按顺序组成。
例如:Q235-A FQ——钢材屈服点“屈”字汉语拼音首位字母;A、B、C、D——分别为质量等级;F——沸腾钢“沸”字汉语拼音首位字母;b——半镇静钢“半”字汉语拼音首位字母;Z——镇静钢“镇”字汉语拼音首位字母;TZ——特殊镇静钢“特镇”两字汉语拼音首位字母。
在牌号组成表示方法中,“Z”与“TZ”符号予以省略。
3 碳素结构钢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见本标准附录A.1。
4 钢材应成批验收,每批由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尺寸、同一交货状态组成。
每批重量不得大于60t。
用公称容量不大于30t的炼钢炉冶炼的钢或连铸坯轧成的钢材,允许由同一牌号的A级钢或B级钢,同一冶炼和浇注方法,不同炉罐号组成混合批,但每批不多于6个炉罐号。
各炉罐号含碳量之差不得大于0.02%,含锰量之差不得大于0.15%。
4.1.1.2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比碳素结构钢含有更多合金属元素,属于低合金钢的范畴(其所含合金总量不超过5%)。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强度比碳素结构钢明显提高,从而使钢结构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三个主要控制指标都能有充分发挥,尤其在大跨度或重负载结构中优点更为突出。
在工程中,使用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可比使用碳素结构钢节约20%左右的用钢量。
2 按国家标准《低合金结构钢》GB/T1591-94,钢分为5个牌号,即Q295、Q345、Q390、Q420、Q460。
锅炉用钢管及钢材料标准与安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信息的传播,时空缩短了人类之间交往距离,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标准关系你我他。
标准化是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标准化工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可以说:标准化让各类各样的连接和界面都加倍经济、有效,而标准化的规模则从点对点,延伸到了全国范围,再到全世界。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作为重要技术基础,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需要标准体系作为必要的支撑,在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式下,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程质量,增强我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需要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作为重要的应对手腕,建设小康社会,确保消费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需要一个完善的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作为必要条件。
因此,标准化工作就愈来愈凸显其重要作用。
而安全始终贯穿于标准化工作中。
安全牵涉的面很广,对于人类来讲,面临着:交通安全、食物卫生安全、衡宇建筑、生活起居、天灾人祸等隐患,对于冶金行业就牵涉到在工作环境中造成的特种安全设备的质量与安全性的所在,这就取决于设备材料的质量与性能。
而控制与保证质量的宝贝就是标准!标准是工业技术的具体表现,因此,标准是不是能及时表现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服务于生产是衡量标准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与人身安全有着密切关系的标准包括:锅炉用钢、压力容器用钢、气瓶、石油化工、建筑结构用钢、桥梁钢等方方面面,大部份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锅炉用钢标准是标准研究的重点领域。
锅炉压力容器是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利用的、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及重大的财产损失。
我国政府明确指出安全技术规范是规定强制执行的特种设备安全性能和相应的设计、制造、安装、修理、改造、利用管理规定和查验检测方式和许可、考核条件、程序的一系列具有行政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凡安全技术规范所引用的标准,标准一旦被引用,具有与安全技术规范同样的法律效劳和强制属性,并成为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份。
热轧带钢及板坯标准要求及不同厚度精度范围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1、板坯尺寸要求板坯采用100%的连铸坯板坯厚度:210、230mm板坯宽度:950~1650mm板坯长度:长尺:9000~11000mm短尺:4500~5300mm最大坯重:32.5t厚度公差:±5mm宽度公差:±10mm长度公差:±30mm镰刀弯:长尺:≤50mm 短尺:≤25mm上下弯:长尺:≤50mm 短尺:≤25mm板坯表面不允许有裂纹、角裂、拉裂和结疤板坯端面不允许有肉眼可见的内裂板坯表面允许有深度不大于3mm的气孔、划痕、凹坑,以及深度不大于2mm的水纹2、产品的质量要求2.1 产品的尺寸、外形质量应符合GB709-88的规定①厚度偏差如表1-6所示②宽度偏差带宽≤1000mm+20mm带宽>1000mm +30mm③带钢的镰刀弯每米不大于3mm④塔形高度产品厚度<2.5mm 产品厚度≥2.5mm带宽≤1000mm60 50(60*)带宽>1000mm 80 70(80*)* 塔形的高宽比≤1.0时适用2.2 表面质量要求产品表面质量的保证条件一般参照碳素钢和低合金钢的GB912—89(适用于厚度≤4.0mm的产品)与GB3274—88(适用于厚度>4.0mm的产品)的现行国标。
(1)GB/912—89①钢板表面不允许有裂纹、结疤、折迭、气泡和夹杂,钢板不得有分层。
②钢板和钢带的表面允许有深度和高度不大于厚度公差之半的折印、麻点、划伤、小拉痕、压痕以及氧化铁皮脱落所造成的表面粗糙等局部缺陷。
对表面的薄层氧化铁皮,轻微铁锈和残余涂料、污迹等不影响表面检查的局部缺陷允许存在。
③钢板和钢带表面的局部缺陷,允许用修磨方法清除,但清除深度不得大于钢板和钢带厚度公差之半。
④钢带允许带缺陷交货,但缺陷部分,不得超过每卷总长度的8%。
压力钢管表面凹坑缺陷产生原因及处理(全文)A XX:一、前言压力钢管制作钢板材质多为低合金钢和高强钢,从国内的板材上来看钢板表面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凹坑缺陷。
压力钢管制作和安装中,钢管表面凹坑缺陷也是经常发生的,这种缺陷不但使局部受力断面减小,而且影响水流的运动状态,尤其对于流速较大的部位影响更为严峻。
《压力钢管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DL5017-93)规定“其深度大于板厚的10%或超过2mm应焊补,不超过上述要求的缺陷,可用砂轮打磨,平滑过渡”。
本文以国内某电站16MnR压力钢管制作为例,介绍凹坑产生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
二、凹坑缺陷的特点凹坑缺陷的发现是在喷涂环氧沥青面漆以后,由于视觉的作用,钢板表面呈现较多的凹坑,发现该情况后,对钢板的原始状态、卷板后、及喷涂后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发现凹坑缺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卷板之前,对于原始状态的钢板,受表面氧化铁皮及浮锈的影响,很难发现其表面的凹坑,但间或也有发现深度较大的凹坑。
(2)在卷板后以及防腐前的搁置的钢管,需仔细检查可发现大量凹坑。
(3)在喷涂环氧沥青漆后,凹坑更为明显。
(4)在所有厚度的钢管中,38mm厚压力钢管管节,发现钢管表面有凹坑缺陷的为最多。
(5)大部分凹坑深度在0.1~0.4mm范围内,少量的达到0.7mm,间或也有深度超过1mm的凹坑。
(6)凹坑缺陷呈点状不连续分布状态。
三、凹坑产生原因分析1、钢板轧制过程中由于热轧和加工以前以及加工期间氧化铁皮清除不充分造成轧入氧化铁皮,这种氧化铁皮被清除后,便形成凹坑。
为验证此种情况,选择两张具有代表性的钢板,在卷板之前进行了喷砂处理,发现局部位置出现上述情况,但数量较少。
2、钢板的锈蚀钢板本身存在化学成份不均匀现象,会造成局部部位的腐蚀较严峻,从而形成凹坑。
另外对于已有凹坑部位,比其它部位较易发生锈蚀现象,从而加大了凹坑的面积及深度。
这一点从实际堆放的钢管中可以看出,对于局部凹坑处先于其它部位发生锈蚀。
钢材国标常识与质量异议处理实务一、钢材国标的类别、定义与用途1、什么是钢材国家标准?有何用途?几个业务常用的钢材国标简介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对产品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等方面所作的统一的技术规定,即衡量产品的“规矩”,就是标准。
而钢材国家标准是由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对某个钢材品种或钢铁材料的某个方面所作出各种要求的规定条款,并给与不同的编号,后面附带制定或修改的有效年份。
通俗地说,钢材的国家标准就是我们经营钢铁产品行业的“法律”。
我们知道在最近十年多一点的阶段里,中国的钢材生产产能和实际产量膨胀式发展,由2000年的一亿多吨迅速达到2009年的六亿吨,同时伴随着钢铁生产技术和和产品性能在近十年出现的质变性质的提高发展,整个社会经济需求和钢材使用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原有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钢材标准和要求早已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很多标准从尾部-88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大部分的钢材产品标准在2006-2008年度集中进行了系统性地更新升级,迅速拉近与欧美日韩等钢铁发达地区的距离。
这一次国标的大规模更新升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增加了大量的钢材新品种(如Q690材质的品种),并对标准使用范围内的老品种界定更加细致(如GB/T 3274-2007 名称是碳素结构钢和热轧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界定使用的钢材是≥3mm,GB/ T 912则是≤3mm);2)对钢材的各项成分、性能和外形尺寸偏差等指标大幅度收严;3)调整各专业品种细化指标,体现针对钢材性能和使用方面的理念和意识上的进步(如对碳当量指标的重视);其中很多新版本的内容修改都非常的大。
另外,由于国家标准的发布日期后要有六个月的公示期,所以很多标准的新版本都是在去年2009年开始执行实施,因此有必要现在和大家一起抓紧时间共同学习。
我国的标准体系分为四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钢铁材料行业的企业标准往往都要比明确对应的国家标准要更加严格,比如武钢、宝钢、鞍钢等企业等均在部分品种的钢材交货时执行企标,提供的产品质保书上写的是企标编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热轧钢板表面质量的一般要求
General requiement of surface finish
for hot rolled steel plates GB/T14977-94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热轧钢板表面缺陷〈以下简称缺陷〉的深度,影响面积、限度、修整的要求及钢板厚度的限度。
. 本标准适用于厚度为>4mm~200mm的热轧钢板。
2 定义
本标准中缺陷的定义如附录A所述。
3 缺陷的限度
3.1 缺陷深度和影响面积的限度
3.1.1 深度
缺限的深度应从缺陷的附近清除氧化铁皮后的产品表面进行测量。
3.1.2 影响面积
3.1.2.1 对于孤立的点状缺陷,以比缺陷的外接圆大5Omm为半径围绕缺陷画圆来确
如果这种缺陷是靠近板边,以画矩形或方形在板内的实际面积来确定影响面积。
3.1.3 缺陷深度和影响面积的限度
缺陷按深度及影响面积分为A、B、C、D、E五个等级。
3.1.3.l A级缺陷:钢板表面不允许有气泡、结疤、裂纹、拉裂、折叠、夹杂和压入氧化皮等深的、尖锐的缺陷。
这些缺陷是有害于产品使用的, 不考虑其深度和数量。
A级缺陷均需要修整。
3.1.3.2 B级缺陷:深度不超过表1规定的生产工艺中所不可避免的缺陷,这是允许的,且不考虑其数量。
除3.2.2中规定外,B级缺陷不需要修整。
3.1.3.3 C级缺陷:深度超过表1规定但不超过表2规定,且总的影响面积不大于检验面积5%的缺陷。
除3.2.2条中规定外,C级缺陷不需要修整。
3.1.3.5 E级缺陷:深度超过表2规定的缺陷。
E级缺陷均需要修整。
3.2 缺陷下面钢板的厚度的限度
对厚度的限度规定适用于钢板两个面上的两个相对的缺陷(或修磨面)之间的剩余厚度。
3.2.1 对于锅炉、压力容器、船体结构用的钢板和在合同中规定的特殊用途的钢板,缺陷下面钢板的厚度应不小于相应钢板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最小允许厚度。
3.2.2 对于除3.2.1条中规定外的钢板,如果缺陷下面钢板的厚度小于相应钢板产品
标准规定的最小允许厚度:
影响面积的总和超过检验面积的15%的B级缺陷需要修整。
影响面积的总和超过检验面积的2%的C级缺陷需要修整。
3.3 钢板以不去除氧化铁皮状态交货时,若表面存在可见的缺陷,则缺陷深度、影响面积的限度不得超过第3.1和3.2条中的规定。
用户进行加工后,发现的由于生产过程造成的超过第3.1和3.2条规定的缺陷,允许按照第4条的规定对钢板进行修整。
3.4 钢板以去除氧化铁皮状态交货时,若存在缺陷,不得超过第3.1和3.2条规定的限度。
4 缺陷的修整
钢板的修整可以在生产厂或用户进行。
4.1 修磨:所有A、D、E级缺陷,以及超出第3.2条规定限度的B级、C级缺陷,应进行局部修磨或整个表面修磨。
缺陷应完全修磨干净。
修磨面应光滑地过渡到钢板表面,且宽深比不小于6:1。
4.2 修磨的程度限度
4.2.1 对于锅炉、压力容器、船体结构用的钢板和在合同中规定的特殊用途的钢板,修磨后的厚度不应小于钢板产品标准规定的最小允许厚度。
4.2.2 对于除4.2.1条中规定外的钢板,修磨后的厚度应符合如下规定:
4.2.2.1 对于厚度小于7.5mm的钢板,不得比产品标准规定的最小允许厚度小0.3mm。
4.2.2.2 对于厚度7.5~<15mm的钢板,不得比产品标准规定的最小允许厚度小0.4mm。
4.2.2.3 对于厚度大于或等于15mm的钢板,不得比公称厚度小7%,在任何情况下,修磨后的钢板厚度,应不得比公称厚度小3mm。
4.2.3 对在有关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最小允许厚度以下的厚度部分的修磨面积:
4.2.3.1 单个修磨面积应不大于0.25m2。
4.2.3.2 钢板一面的全部修磨面积总和,对于一面表面积小于12m2的钢板,应不大于面积的5%。
对于一面表面积不小于12m2的钢板,应不大于面积的2%。
两个修磨面之间的距离应不大于它们的平均宽度。
注:修磨面积是指剩余钢板厚度小于规定的最小允许厚度部分的面积。
4.2.4 第4.2.2条中的技术要求也适用于钢板两个面上的两个相对修磨面之间的剩余厚度。
4.3 焊补
4.3.1 钢板表面存在缺陷,如不能按第4.2条规定用修磨方法清理的缺陷,经用户或检验部门同意,可以用铲凿修磨后进行焊补。
焊补清理的规定必须参照相应的质量标准,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4.3.2 对于所用的焊补清理,生产厂应提供附带草图的报告,说明缺陷的尺寸和部位以及焊补工艺的全部细节,包括焊补消耗材料,使用非破坏性检验和焊后热处理。
附录A
典型缺陷的定义
. (补充件)
A1 轧入氧化铁皮、凹坑
. 轧制表面上的伤痕,其形状深度和出现率各不相同。
. 轧入氧化铁皮是由于热轧和加工以前或加工期间氧化铁皮清除不充分造成的
A2 压痕和轧痕
. 压痕(凹陷)和轧痕(凸起)可按一定距离的间隔分布或无规则地分布在轧件的整个长. 度和宽度上。
. 周期性出现的轧痕是由于轧辊或夹持辊破损造成的。
压痕是由于轧辊或其他辊子上的粘贴异物造成的。
A3 划伤和沟槽
. 表面上宽度、深度和长度不同的机械损伤。
它们基本上平行或垂直于轧制方向。
可能有轻微的翻卷,而且很少含有氧化铁皮。
这种损伤是由于轧件和设备之间相对运动摩擦造成的。
A4 重皮
不规则和鳞片状的细小的表面缺陷。
重皮沿轧制方向延伸,其程度取决于变形量的大小。
在某些部位它们仍然与基体金属相连接,表现为细小的结疤颗粒。
. 重皮是由于钢锭表面的冷溅、重皮以及结疤未清理干净或清理深宽比不够,坯料表面不平,轧制形成。
A5 气泡
. 气泡位于紧结表皮以下,其形状和尺寸不同,而且是热轧时显现出来的。
. 气泡是由于冶炼过程中、浇注过程中脱气不良造成的。
A6 热拉裂
. 表面范围内可变取向的缺陷。
其长度、宽度和深度可能不同,可能在优先的方向发生或分布在有限的范围内。
. 热拉裂出现在扁锭、初轧坯和连铸坯的加工过程中,并与钢种、坯料的内应力或不利的成型条件有关。
A7 夹杂
表面上的非金属夹物,其尺寸和形状不同,夹杂沿轧制方向延伸,随机分布,并且其颜色与基体明显不同。
夹杂主要由于锭坯表面粘有非金属夹杂物,轧制时未脱落。
也可能是冶炼、浇注过程中带入的夹杂物、轧制后暴露出来。
A8 裂纹
在表面范围分布的缺陷,其长度不同,平行或垂直于轧制方向,且很少以网状微裂形式出现。
. 裂纹主要是由于轧件在冷却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造成的。
A9 结疤和疤痕
.重叠的物质,形状和程度不同的表面重叠部分,不规则地分布在轧件的整个范围而且仅局部与基体金属相连接。
在结疤中有较多的非金属夹杂物或氧化铁皮。
. 结疤可以是铸锭期间产生的,也可以是轧制过程中材料表面位移或滑动造成的。
. 疤痕主要是由于半成品上平行轧制方向的缺陷,如火焰切割毛刺,在轧制时重叠造成的。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冶金工业部信息标准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由冶金工业部信息标准研究院、鞍山钢铁公司、抚顺钢厂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东、邓濂献。
本标准水平等级标记
GB/T14977-941。